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表征问题可以从GPC数据和特性粘数较可靠地迅速解决,同时求出其烽均、粘均、重均,动力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特性粘数关联参数。为些须对以往方法作较大的改进,其关键是用迭代法进行特性粘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联。方法经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验证后用于聚碳酸亚乙酯(PEC)和聚碳酸亚丙酯(PPC)分别得到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从GPC数据和特性粘数能较准确迅速求出高聚物的数均、粘均、重均、Z均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与特性粘敷关联参数。该方法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验证后,用其表征了聚碳酸亚乙酯(PEC)和聚碳酸亚丙酯(PPC)。  相似文献   

3.
聚碳酸亚丙亚乙酯的合成和生物降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CO2和环氧丙烷的催化共聚制备了聚碳酸亚雨酯(PPC),向PPC引入环氧乙烷结构单元得到聚碳酸亚西亚乙酯(PPEC),用1HNMR等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用土埋法进行了生物降解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PPC仅在分子量很低时才具备显著的生物降解性能;而PPEC的生物降解速度高于分子量相近的PPC.此外,土埋三月后共聚物的组成和分子量都保持基本不变,表明实验条件下生物降解主要在聚合物的表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聚碳酸亚丙酯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CO2与环氧丙烷共聚产物聚碳酸亚丙酯制备出聚氨酯(PPCPU).同时探讨了PPCPU最佳合成方法,考察了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的比值、扩链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PPCPU的形态结构及其性能对配比的依赖关系.发现聚碳酸亚丙酯的耐热性因聚氨酯的形成而得到较大的改善,并发现该类材料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能.  相似文献   

5.
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分子量表征问题可以从GPC数据阳特性粘数较迅速可靠地解决,同时求出其数均,粘均,重均,动力学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子量—特性粘数关联参数。为此须对以往方法作较大的改进,其关键是用迭代法进行特性粘数(dL/g)与分子量的关联。如此对聚碳酸亚丙酯和碳酸亚乙酯分别得到以下关系: ln(η)=-6.671+0.328ln(?)v+0.0186(ln(?)v)~2 (25℃,THF) (η)=6.64×10~(-5)(?)v~(0.76) (25℃, CHCl_3)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一类以CO_2共聚物为基的新型聚碳酸亚丙酯聚氨酯(PPCPU)弹性体。探讨了这类弹性体的最佳台成方法.讨论了不同配比,不同的扩链交联剂对弹性体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弹性体的热性能及耐水性与不同配比的依赖关系。发现控制适当的配比.能获得耐水住能和耐热性能良好的弹性体。  相似文献   

7.
FTIR研究聚碳酸亚丙酯型聚氨酯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族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大多是由酯交换或环状碳酸酯开环聚合而得的聚碳酸酯合成的,直接用CO2共聚物合成聚氨酯弹性体的报道很少。本文采用阴离子配位络合的方法,通过调节聚合,以CO2与环氧丙烷为单体合成了分子量、官能度可调节的端羟基聚碳酸亚丙酯(PPC),...  相似文献   

8.
以聚碳酸1,6-已二醇酯(PC)、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PBAG)、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1,4-丁二醇(BDO)为原料,合成线型聚碳酸酯改性聚酯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CZE).对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力学性能、耐水解性能和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PC二醇含量的增加,弹性体的贮能模量下降,Tg则向高温方向(从-7.8℃到+2.6℃)移动。水解后的强度保持率从85.4%提高到99,7%和117%,熔体的表现粘度降低,加工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在极性溶剂中合成了六苯基环三硅氮烷锂盐(P3NLi) .在促进剂的作用下,此锂盐成功地引发了环硅氧烷的开环聚合.通过对聚合物的含氮量、1H NMR、29Si NMR 谱的测试,结果证明所得到的聚合物中含有六苯基环三硅氮烷,并研究了聚合物的分子量(GPC) 与特性粘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及异氰酸酯合成聚亚氨碳酸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和异氰酸酯的共聚合反应.并考察了反应条件,异氰酸酯加入量对共聚产率及共聚物的特性粘数、分子量分布及热稳定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引入异氰酸酯具有扩链作用,而引入二异氨酸酯则具有明显的文化交联作用.由共聚物水解试验和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共聚反应生成的是聚亚氨碳酸酯,而不是聚氨基甲酸酯.这种聚亚氨碳酸酯比聚碳酸亚丙酯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用恒定外加盐浓度稀释法,测定了甲基丙烯酰氧基乙三甲基氯化铵 丙烯酰胺 丙烯酸(DMC AM AA) 三元共聚物(APAM) 水溶液在分别添加不同种类外加盐时的特性粘数.实验结果表明,当外加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所有共聚物在NaCl 溶液和NaNO3 溶液中均表现出典型的普通聚电解质粘性行为,而DMC 和AA 近似等摩尔的共聚物在Na2SO4 溶液中则呈现出典型的两性聚电解质粘性行为,各种外加盐对APAM 溶液特性粘数影响的程度为:Na2SO4 > CaCl2 ,NaNO3 > NaCl.  相似文献   

12.
煤焦油沥青基炭纤维(CPCF)价格低廉含炭量高、易于活化,是制备纤维状活性炭(CPACF)的优良原料。本文讨论了CPCF的抗拉强度和活化条件对CPACF比表面积的影响。并同石油系沥青基炭纤维(PPCF)进行了比较。考察了不同比表面积的CPACF、PPACF和商品用颗粒活性炭(AC)对0.1mol/L碘溶液、0.005mol/L亚早兰溶液和293K下三氯甲烷饱和蒸汽的吸附性能,及以上三样品在293K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醋酸纤维素(CDA)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共混物溶液的绝对粘度和特性粘数,发现CDA和PVP分子链段间有缔合现象,用富里哀变换红光谱(FTIR)研究了共混物的吸收光谱,发现共混物中CDA的羟基吸收峰和PVP的羰基吸收峰均向低频方向迁移,证明了CDA的羟基和PVP的羧基之间有氢键形成,研究结果表明CDA和PVP的相容性及其特殊相互作用来源于不同分子链段间的氢键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醋酸纤维素(CDA)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共混物溶液的绝对粘度和特性粘数,发现CDA和PVP分子链段间有缔合现象.用富里哀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共混物的吸收光谱,发现共混物中CDA的羟基吸收峰和PVP的羰基吸收峰均向低频方向迁移,证明了CDA的羟基和PVP的羰基之间有氢键形成.研究结果表明CDA和PVP的相容性及其特殊相互作用来源于不同分子链段间的氢键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恒定外加盐浓度稀释法,测定了甲基丙烯酰氧基乙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丙烯酸(DMC-AM-AA)三元共聚物(APAM)水溶液在分别添加不同种类外加盐时的特性粘数。实验结果表明,当外加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所有共聚物在NaCl溶液和NaNO3溶液中均表现出典型的普通聚电解质粘性行为,而DMC和AA近似等摩尔的共聚在Na2SO4溶液中则呈现出典型的两性聚电解质粘性行为,各种外加盐对APAM溶液特  相似文献   

16.
聚丙撑碳酸酯的流动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丙撑碳酸酯的流动性能王胜杰,黄玉惠,丛广民(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50)关键词聚丙撑碳酸酯,流动性能,表观粘度,粘均分子量聚丙撑碳酸酯(PPC)是由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而成的新型含端羟基脂肪族聚碳酸酯[1],作为对它的基本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表面压-分子面积等温线的测定,考察了亚相pH对气水界面上的维生素E(VE)/二棕榈酰基磷脂酰胆碱单分子膜的影响。亚相pH降低不改变DPPC单分子膜的崩裂压,但使VE单分子膜的崩裂压明显增大,不改变VE单分子膜的平均分子面积,但使DPPC单分子膜凝缩,低表面压下,VE对DPPC单分子膜的膨胀作用在纯水上很小,在pH为1的亚相上则很明显,这提示在低pH的亚相上,VE/DPPC单分子膜中的极性头基间  相似文献   

18.
粘度法研究疏水改性聚丙烯酸与Np7.5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氟基团改性和氟碳、碳氢基团同时改性的聚丙烯酸(HM-PAA)以及参与聚合物(PAA)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7.5分别在稀溶液和亚浓溶液下的相互作用对特性粘数和Brookfield表观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AA与Np7.5无明显作用,而M-PAA在Np7.5达到一定浓度后,由于Np7.5参与了疏水缔合,特性粘数和表观粘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稀溶液中,氟碳基团较多的聚合物出现了链构象的伸展。亚浓溶液中,疏水改性聚合物的粘度都有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但氟碳含量较多的变化更强烈。  相似文献   

19.
在选定毛细管柱温,载气流量、分流比、注入口和FID的温度等色谱条件下,分析了对环芳烷(PCP)二氯化产物的组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PCP二氯化产物除主要组分是二氯对环芳烷(DCPCP)外,还含少量的一氯对环芳烷(MCPCP)和三氯对环芳烷(TCPCP);DCPCP的色谱图上出现了3个明显的色谱峰,证明3种异构体相对含量较高。用丙酮-石油醚混合溶剂分离去除 物得到了纯度为99.1%的DCPCP。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内标物,测定了DCPCP对内标物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按内标法定量分析了PCP二氯化产物各组分的含量,对DCPCP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交流阻抗和恒电位计时电流法测定了LiClO4·(PEO)20·(PC)12·(EC)12高分子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在非水溶液和高分子电解质中,锂是热力学不稳定的,表面生成一层固体电解质钝化膜,严重地影响了锂离子迁移数的准确测定。本方法避免固体电解质钝化膜的影响,给出正确的锂离子迁移数测定值,实验表明,LiClO4·(PEO)20·(PC)12·(EC)12电解质的电导率为0.8×10-3/cm,锂离子迁移数为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