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4-吡啶-NH-1,2,3-三唑(L)为配体与ZnCl2·H2O分别在溶剂热和室温挥发条件下得到了配合物[Zn2(L)2Cl4](1)和[Zn(L)2 Cl2]·2H2O(2),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单晶衍射、粉末衍射等表征。2个配合物中,超分子相互作用对于配合物的结构有很大影响。其中,配合物1由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3D堆积结构,配合物2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堆积结构。同时,在常温下研究了配体以及2个配合物的固体和液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
利用3,5-二(3-吡啶)-4-氨基-1,2,4-三唑(L)配体与Co(Ⅱ)/Cu(Ⅱ)盐室温下反应得到了一维的配位聚合物{[CoL(H2O)4]SO4·H2O}n1)和单核配合物[Cu(hfac)2L2](2,hfac=hexafluoroacetylacetonate)。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检测手段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中,配体L呈顺式构型,采取双齿配位方式桥联Co(Ⅱ)离子形成一维正弦链状结构,一维链通过多种氢键相互作用连接进一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溶剂水分子和硫酸根阴离子通过氢键连接在框架上。配合物2中,配体L则采取单齿配位方式,与Cu(Ⅱ)离子形成离散型的单核结构,通过多重氢键作用进而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3,5-二(3-吡啶)-4-氨基-1,2,4-三唑(L)配体与Co(Ⅱ)/Cu(Ⅱ)盐室温下反应得到了一维的配位聚合物{[CoL(H2O)4]SO4·H2O}n1)和单核配合物[Cu(hfac)2L2](2,hfac=hexafluoroacetylacetonate)。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检测手段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中,配体L呈顺式构型,采取双齿配位方式桥联Co(Ⅱ)离子形成一维正弦链状结构,一维链通过多种氢键相互作用连接进一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溶剂水分子和硫酸根阴离子通过氢键连接在框架上。配合物2中,配体L则采取单齿配位方式,与Cu(Ⅱ)离子形成离散型的单核结构,通过多重氢键作用进而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利用3-(2-吡啶基)-1,2,4-三唑配体(HL)和不同的金属盐设计合成了5个配合物[Co(HL)2(H2O)2](NO321)、[Cu2(L)2(NO32(H2O)4] (2)、[Cu2(L)2(AcO)2(H2O)2]·6H2O (3)、[Cu2(L)2(HL)2(ClO42]·2CH3CN (4)和[Cd2(L)2(HL)2(NO32]·2H2O (5),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单核结构,并且可以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5为双核结构。配合物25可以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3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研究了配合物中HL配体的配位模式。此外,研究了配体HL和配合物15的固态荧光性质及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5.
以4-[(8-羟基-5-喹啉)偶氮]苯磺酸(H2L)为配体,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合成了两个配合物[CuL(en)]·0.5H2O (1)和[CuL2][Cu(en)2]·2H2O (2)(en=乙二胺),并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化合物12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连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格。此外,还研究了两个化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6.
设计、合成了功能化的4-四硫富瓦烯-2,6-吡嗪吡啶配体(L),并以此为配体合成了具有电活性的配合物[Fe(Ⅱ)(L)2](BF42·2.75CH3CN·0.25CH2Cl21),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配体以三齿的方式参与配位,形成离散型的配合物1,该配合物中含有多种非经典氢键和π…π以及S…S作用。此外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磁性、电化学性质和光谱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法合成2种配合物[Pb2(ptcp)2(DDA)](NO32·2H2O(1)和[Co(ptcp)2(DDA)(H2O)]·0.5H2DDA·H2O(2)(ptcp=2-苯基-1H-1,3,7,8-四-氮杂环戊二烯并[l]菲,H2DDA=1,12-十二烷二酸),并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理论计算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配合物12分别呈现双核和单核结构,通过π-π和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和三维结构。此外,配合物1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质。利用Gaussian09W程序,采用B3LYP/LANL2DZ方法对配合物1进行自然键轨道(NBO)分析。结果表明配位原子与Pb(Ⅱ)离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共价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设计、合成了功能化的4-四硫富瓦烯-2,6-吡嗪吡啶配体(L),并以此为配体合成了具有电活性的配合物[Fe(Ⅱ)(L)2](BF42·2.75CH3CN·0.25CH2Cl21),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配体以三齿的方式参与配位,形成离散型的配合物1,该配合物中含有多种非经典氢键和ππ以及S…S作用。此外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磁性、电化学性质和光谱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9.
间苯二胺和3-吡啶异氰酸酯在甲苯中加热回流得到双吡啶脲类配体L,然后将配体分别与CdSO4·8H2O,ZnI2,HgI2,HgCl2进行配位反应,得到4个配合物{[Cd(L)(SO4)(H2O)3]·H2O}n1),{[Zn(L)I2]·2C2H5OH}n2),{[Hg(L)I2]·C2H5OH}n3),[Hg(L)Cl2]·H2O(4),并用元素分析、FT-IR、X射线单晶衍射、粉末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形成一维螺旋链结构,配合物23形成一维“之”字链结构,配合物4形成32元环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醋酸镍、四氟对苯二甲酸(H2tfbdc)及1,10-邻菲啰啉(phen)为原料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2个镍(Ⅱ)的配合物{[Ni(phen)2(Htfbdc)]2(μ-tfbdc)}·3H2O(1·3H2O)和[Ni(phen)3]2(tfbdc)2·13H2O(2·13H2O)。单晶结构分析显示配合物1·3H2O中3D超分子结构在C-H…O/F和C-F…π弱相互作用下而成;在配合物2·13H2O中,水分子和羧酸离子构建的三维氢键框架中含有金属有机离子链客体。此外,在这些3D超分子结构中强氢键作用、C-H…O和C-H…F等弱氢键作用,ππ及C-F/H…π作用均起到了稳定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3-(2-吡啶基)-1,2,4-三唑配体(HL)和不同的金属盐设计合成了5个配合物[Co(HL)2(H2O)2](NO321)、[Cu2(L)2(NO32(H2O)4](2)、[Cu2(L)2(AcO)2(H2O)2]·6H2O(3)、[Cu2(L)2(HL)2(ClO42]·2CH3CN(4)和[Cd2(L)2(HL)2(NO32]·2H2O(5),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单核结构,并且可以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5为双核结构。配合物25可以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3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研究了配合物中HL配体的配位模式。此外,研究了配体HL和配合物25的固态荧光性质及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2个锌配合物[Zn(mtyaa)2(H2O)4]·4H2O(1)和[Zn(bpe)(mtyaa)2(H2O)2]n2)(Hmtyaa=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bpe=1,2-双(4-吡啶基)乙烷),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配合物12的晶体分别属于三斜晶系和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1C2/cπ-π相互作用以及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之间的氢键作用将配合物1的单分子结构连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配位水与羧基氧以及配体中的氮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将相邻链连接成二维平面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以3-硝基邻苯二甲酸和咪唑及2,2’-联吡啶为配体构筑了2种配合物[Zn2(npa)2(Im)4](1)和[Cd2(npa)2(2,2’-bipy)2(H2O)2]·2H2O(2)(npa2-=3-硝基邻苯二甲酸根,Im=咪唑,2,2’-bipy=2,2’-联吡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了配合物12的热稳定性。2个配合物均为双核分子,具有M2C8O4十四元大环结构。配合物1的双核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3D网络结构,配合物2的双核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形成2D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4.
合成并通过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失重以及荧光光谱技术表征了含有4-(1,2,4-三唑-1-基)苯酚(hptrz)配体的2个过渡金属配合物{[Ni(H2O)2(hptrz)2(tp)]·2DMF}n1)和[Cu(hptrz)2(SCN)2]·2H2O(2)(H2tp为对苯二甲酸)。配合物1中八面体的Ni(Ⅱ)离子由tp2-阴离子拓展形成线性的一维链状结构;而配合物2则呈现中心对称的单核结构。配合物中,中性的hptrz配体呈现端基配位模式,并通过形成O-H…O氢键相互作用将低维结构拓展为高维超分子网络。此外,配体内的电荷转移使这2个配合物均在紫外区发射出强的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15.
采用3,5-二(4-吡啶)1,2,4-三唑(Hbpt)为配体与钴盐反应,在水热法条件下成功合成了3个配合物,分别是:[Co(Hbpt)2(HCOO)2(H2O)2]n·4nH2O(1),[Co(Hbpt)2(HCOO)2(H2O)2]n2)和[Co(bpt)2(H2O)4]n·2nH2O(3),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红外对它们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2均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3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Co(Ⅱ)都是六配位,每个Co(Ⅱ)分别与2个Hbpt配体桥联而形成零维的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弱作用进一步连接而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此外,还对配合物13的热稳定性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2个锌配合物[Zn(mtyaa)2(H2O)4]·4H2O (1)和[Zn(bpe)(mtyaa)2(H2O)2]n2)(Hmtyaa=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bpe=1,2-双(4-吡啶基)乙烷),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分别属于三斜晶系和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1C2/cπ-π相互作用以及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之间的氢键作用将配合物1的单分子结构连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配位水与羧基氧以及配体中的氮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将相邻链连接成二维平面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4-[(8-羟基-5-喹啉)偶氮]苯磺酸(H2L)为配体,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合成了两个配合物[CuL(en)]·0.5H2O (1)和[CuL2][Cu(en)2]·2H2O (2)(en=乙二胺),并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化合物12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连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格。此外,还研究了两个化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8.
以3-羧基-1-(4-羧基苄基)吡啶溴酸盐((H2L) Br)分别与Co (Ⅱ)和Cd (Ⅱ)金属盐反应,制备了2个配合物[Co (L)2(H2O)4]·2H2O (1)和[Cd (L)2(H2O)]·3H2O (2)。晶体结构分析揭示配合物1是一个中性的单核配合物,其拥有丰富的并可作为超分子合成子的氢键和π-π作用力组分。对于1,单核的[Co (L)2(H2O)4]实体首先通过氢键形成具有孔道结构的二维层,该二维层进一步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的多孔配位超分子。配合物2具有一维的“之”字形链状结构,该链通过悬挂的L配体之间的π-π作用力形成一维梯形结构。该一维梯形链进一步通过梯形边之间存在的2种π-π堆积作用形成波浪状的二维层。二维层进一步通过8种类型的O—H…O氢键连接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根据拓扑的观点,配合物2中的一维链采取胶合板排列。此外,配合物2显示了强的紫外荧光发射,平均寿命为2.54 ns。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反1,4-环己二胺桥联β-二酮的席夫碱配体L1(反-双(乙酰丙酮)-1,4-环己二胺)和L2(反-双(苯甲酰丙酮)-1,4-环己二胺),然后将配体L1和L2分别与HgCl2、HgI2进行配位反应,得到4个Hg(Ⅱ)配合物:[Hg2(L1)Cl4]n1),{[Hg2(L2)Cl4]·L2}n2),[Hg2(L1)I4]n3),[Hg2(L2)I4]n4)。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固体状态下,配合物12的Hg(Ⅱ)离子与配体中的γ-C原子及3个氯离子配位形成1D链结构,配合物3的Hg(Ⅱ)离子与L1配体中的烯醇式氧原子,以及3个碘离子配位形成2D网状结构,配合物4的Hg(Ⅱ)离子与配体L2中的烯醇式氧原子及3个碘离子配位形成1D链结构。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反1,4-环己二胺桥联β-二酮的席夫碱配体L1(反-双(乙酰丙酮)-1,4-环己二胺)和L2(反-双(苯甲酰丙酮)-1,4-环己二胺),然后将配体L1和L2分别与HgCl2、HgI2进行配位反应,得到4个Hg(Ⅱ)配合物:[Hg2(L1)Cl4]n1),{[Hg2(L2)Cl4]·L2}n2),[Hg2(L1)I4]n3),[Hg2(L2)I4]n4)。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固体状态下,配合物12的Hg(Ⅱ)离子与配体中的γ-C原子及3个氯离子配位形成1D链结构,配合物3的Hg(Ⅱ)离子与L1配体中的烯醇式氧原子,以及3个碘离子配位形成2D网状结构,配合物4的Hg(Ⅱ)离子与配体L2中的烯醇式氧原子及3个碘离子配位形成1D链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