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乙酰基吡啶Schiff碱Cu(Ⅱ),Ni(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延民  解庆范  郑香平 《化学研究》2006,17(1):13-15,23
制备了乙酰基吡啶缩乙二胺Sch iff碱L及其N i(Ⅱ)和Cu(Ⅱ)的配合物,经元素分析、IR光谱、UV-V is光谱、电导率和热分析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组成分别为[CuL](NO3)2.0.5H2O和[N iL](NO3)2.H2O.  相似文献   

2.
姜波  魏冬  范九良  汪佳凤  周双生 《合成化学》2012,20(4):430-433,457
以姜黄素为原料,合成了二乙酰姜黄素(H2L)及其铜(Ⅱ)和铂(Ⅱ)配合物(CuL2和PtL2),其结构经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确认。采用UV-Vis测定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uL2和PtL2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uL2和PtL2与ctDNA的作用属嵌插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双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席夫碱(H2L)及其Cu2+配合物(CuL·H2O),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分光光度法考查了CuL·H2O催化降解甲基橙和酸性蓝9的性能,利用HPLC法测定了降解产物.CuL·H2O能催化甲基橙降解,但效果较差,催化降解产物为顺式丁烯二酸.该配合物能催化酸性蓝9降解,37℃条件下降解脱色率达到90%以上,其降解动力学符合酶促反应特征,具有明显的延滞期、线性期和缓慢期.测得米氏常数Km=2.006×10-5mol/L,降解产物为顺式丁烯二酸.推测了CuL·H2O作为仿酶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和酸性蓝9的降解机制.说明CuL·H2O具有优良的仿酶特性和底物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邻氧乙酸苯甲醛与水杨酰肼合成了五齿配体Schiff碱H2L及其一维链状聚合物[(CuL)DMSO]n。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差热-热重分析及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等表征。在配位聚合物中Cu(Ⅱ)与配体的羰基氧、亚胺基氮、醚氧基氧及羧基氧配位形成一个O2N2平面,进一步被另一个配体的羧基氧桥联而形成一维配位聚合物。选取6种真菌对配体及其Cu(Ⅱ)配合物进行了抗真菌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配体及配合物均表现出了一定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两种吲哚醌类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Cu(Ⅱ)、Zn(Ⅱ)、Mn(Ⅱ)、Co(Ⅱ)、Ni(Ⅱ)的配合物,并用电子光谱、红外光谱、1H NMR加以表征。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了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经电子光谱、红外光谱、1H NMR所研究的结构与所预测的基本一致,并获得了L1·Zn、L2·Cu、L2·Zn、L2·Mn、L2·Co、L2·Ni等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L1·Zn配合物对肺癌细胞SPCA-1、舌癌细胞Tb、胃癌细胞MGC以及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较弱,吲哚醌单Schiff碱配体及金属Zn均可能是导致L1.Zn配合物抗肿瘤活性较弱的因素。L2的配合物对癌细胞都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尤其是Cu(II)的配合物,其对这几种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好于其他配合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Cu, Zn, Ni为“牺牲”阳极, 在无隔膜电解槽和含配体水杨醛缩L-异亮氨基酸Schiff碱的乙腈溶液中电解合成了Cu(Ⅱ), Zn(Ⅱ)和Ni(Ⅱ)配合物. 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Cu(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结果表明, 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ML·nH2O(L=C13H15NO3, M=Cu(Ⅱ), Zn(Ⅱ), Ni(Ⅱ), n=1, 1, 2), 配合物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 配体均以三齿进行配位; 电合成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 接近0.5 mol/F[Zn(Ⅱ), Ni(Ⅱ)]和1.0 mol/F[Cu(Ⅱ)], Cu(Ⅱ)配合物中Cu(Ⅱ)L/Cu(Ⅰ)L电对的可逆半波电位Er1/2为-0.79 V.  相似文献   

7.
(1R,2R)环己二胺Schiff碱双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二(3-羧基水杨醛叉)缩(1R,2R)环己二胺Sch iff碱配体(H4DS)及其Cu(Ⅱ)和N i(Ⅱ)的同双核配合物.用元素分析,IR光谱和1H NMR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配合物Cu2DS.2H2O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8.
Salen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Salen配体H2L1(N,N?-3-二甲氧基-邻羟苯亚甲基-4,5-二甲氧基-1,2-苯二胺)、H2L2(N,N?-3-二甲氧基-邻羟苯亚甲基-4,5-二硝基-1,2-苯二胺)及相应的镍、铜、锌金属配合物ML1、ML2(M=Ni,Cu,Zn),并分别采用核磁共振(1HNMR)波谱、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红外(IR)光谱、质谱(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探究了配体及其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与H2L1相比,配体H2L2由于引入强的吸电子基团―NO2,其荧光强度减弱.相对于配体,锌离子的配位则导致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增强,而镍和铜离子的嵌入则使得配合物ML1、ML2(M=Ni,Cu)荧光猝灭.对电化学性质的研究表明,CuL1的氧化还原过程为准可逆的单电子过程;与H2L2相比,配体H2L1由于引入强的给电子基团―OCH3,其溶液的导电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利用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L)合成了铜(Ⅱ)、银(I)的配合物[[CuL(H2O)3]·2(H2O)·2(NO3)}n(1)、{[AgL]·(H2O)·  相似文献   

10.
L-α-氨基酸铜(Ⅱ)-联吡啶混配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晓华  陈实  黄鹤  乐学义 《合成化学》2003,11(6):503-506
合成了 4种氨基酸 铜 (Ⅱ ) 2 ,2′ 联二吡啶 (Bpy)的混配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和UV -Vis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推测。 4种混配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 :[Cu(Bpy) (L thre) ]·ClO4·H2 O ,[Cu(Bpy) (L ile) ]·ClO4·0 .5H2 O ,[Cu(Bpy) (L meth) ]·ClO4·0 .5H2 O ,[Cu(Bpy) (L ly) ]·ClO4·H2 O(L thre为苏氨酸 ,L ile为异亮氨酸 ,L meth为蛋氨酸 ,L ly为赖氨酸 )。Bpy和L 氨基酸皆作为双齿配体与中心铜离子发生配位。  相似文献   

11.
通过水热合成得到3个有机金属配位聚合物,即[Cu(1,2-BDC)(L)](1),[Cu(HBTC)(L)]·2H2O(2),[Co(HBTC)(L)]·H2O(3),(L=N,N-双(3-氨基吡啶)乙二酰胺,1,2-H2BDC=1,2-邻苯二甲酸和H3BTC=1,3,5-均苯三甲酸)。配合物1是基于1D[Cu-1,2-BDC]n和[CuL]n链形成的一个3DCdSO4-型拓扑结构。配合物2~3是同构的,均显示出2D双层(3,5)-连接的{42·67·8}{42·6}拓扑结构。相邻的2D双层网络通过分子间的氢键(配合物2)和π-π堆积(配合物3)作用进一步拓展成3D超分子框架。我们对芳香羧酸和中心金属离子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3的电化学性质和固态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2.
袁帅  刘峥  赖丽燕  王渊 《化学通报》2012,(8):730-735
利用溶液法以3,5-二氯水杨醛氨基硫脲酰腙为配体(H2L1)合成了它的Cu(Ⅱ)、Zn(Ⅱ)配合物。结合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确定了其化学组成分别为[Cu(L1)(DMF)].DMF,[Zn(L1)(Phen)]。同时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并对其抗菌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表明,金属离子的种类是影响配合物抗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配合物Cu(Ⅱ)对白色珠菌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合成和表征了两个类似的三齿席夫碱配体(L1)-和(L2)-的铜[Ⅱ]配合物[CuL1I](1)和[CuL2I](2)(HL1为2-(2-pyridyl)-N-[1-(1H-pyrrol-2-yl)ethylidene]ethanamine;HL2为N-[1-(1H-pyrrol-2-yl)ethylidene](2-pyridyl)methanamine),并用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紫外-可见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对配合物1的X-射线晶体结构测定表明它是一个畸变的平面正方形单核铜[Ⅱ]配合物。晶体结构还表明,除了配体的柔性和空间限制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铜[Ⅱ]配合物结构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2个通过不同的Salamo型香豆素类配体H2L1和H2L2构筑的配合物,[Cu(L1)(H2O)](1)和[Co3(L2)2(μ2-OAc)2(Me OH)2]·3CH2Cl2(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中配位的铜(Ⅱ)离子的空间构型是扭曲的四方锥,并且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二聚体。配合物2中所有配位的钴(Ⅱ)离子的配位数均为六,并且3个钴(Ⅱ)离子的配位空间构型均为扭曲的八面体。同时,配合物2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一维的超分子链状结构。此外,还分别对配体H2L1和H2L2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荧光滴定实验进一步验证了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甲醇中由N-(2,4-二氯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H2met)和CuCl2回流,合成了脱H2S的CuL2(HL=N-(苯甲酰基)-O-甲基-N’-(2,4-二氯苯基)假硫脲),其中HL由H2met脱硫得到。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缓慢挥发溶剂法培养出适合用于X射线衍射测试的单晶。由X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和分子结构,在配合物分子中,Cu(Ⅱ)与2个配体分子(HL)的N原子和2个羰基O原子发生配位,形成了2个六元螯合环[N(1A)—Cu—N(1)的键角为180.0°,O(1A)—Cu(1)—O(1)的键角为180.0°]组成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6.
用直接合成法合成了一种新配体-1,7-N,N′-二(邻氨基苯基)-1,7-二氮杂-4,10-二氧杂环十二烷[L]。经元素分析~1H、~(13)C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等分析证实了其结构。并藉该配体合成了Cu(Ⅱ),Cd(Ⅱ),Ag(Ⅰ),Ni(Ⅱ)四种固体配合物。经元素分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Cl_2]_2·L,[CdCl_2]_2·2L·2H_2O_2[AgNO_3]_2·L,[NiCl_2]_2·L·H_2O.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差热分析。配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均有明显位移或分裂;紫外特征吸收峰稍有位移。但摩尔吸光系数改变很大;摩尔电导表明配合物为1:1或接近2:1型电解质;差热分析表明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Cd(Ⅱ)、Ni(Ⅱ)>Cu(Ⅱ)>Ag(Ⅰ)。对Cu(Ⅱ)配合物进行了ESR谱分析,并且对甲醇溶液中Cu(Ⅱ)与配体(L)的掺入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掺入反应为典型的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HL的酸常数(L=苯并咪唑,吡啶,3,4-二甲基吡啶,异喹啉)以及二元配合物CuL2+和三元混配配合物Cu(Bic)L+(Bic-=Bicine的单电荷阴离子)的稳定常数.三元混配配合物相对于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用△lgKCu=lgKCu(Bic)Cu(Bic)L-lgKCuCuL来表示.结果表明由于δ-π协同效应和疏水作用,三元混配配合物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Br]·DMF (1),[Cu(L)Cl]·2H2O (2)和[Cu2(L)2(SO4)]·H2O·CH3OH (3)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缩氨基硫脲阴离子配体的N2S给体及1个卤素阴离子配位(1和2中分别为溴离子和氯离子),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双核配合物3中,2个Cu(Ⅱ)中心由2个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硫原子桥联形成Cu2S2簇,Cu…Cu距离为0.318 0 nm。每个Cu(Ⅱ)离子还与来自同一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处于外轴向位置η2-SO42-的1个氧原子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此外,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四-(对氨基苯基)卟啉和N-氯乙酰缬氨酸为原料,在DMF中首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二肽基团的四苯基卟啉,四-(对甘-缬二肽苯基)卟啉(H2L),及其Mn(Ⅲ)、Fe(Ⅲ)、Co(Ⅱ)、Ni(Ⅱ)、Cu(Ⅱ)、Zn(Ⅱ)配合物MnLCl, FeLCl, CoL, NiL, CuL, ZnL,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荧光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和激光拉曼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这些新型配合物与含N、S碱的轴向加合性质。  相似文献   

20.
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1)与氯化铜反应,获得配合物Cu(Ⅱ)L1.H2O.0.25CH3CH2OH(2)[L1=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当将反应混合溶液的pH值调至8~9,获得Cu(Ⅱ)ClL2.3H2O(3)[L2=N-(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1)与氯化镍反应,获得配合物Ni(Ⅱ)L1.2.75H2O(4).用元素分析、1H NMR和IR谱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1和配合物2~4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配合物2~4的晶体结构.在配合物2中,铜原子为六配位[CuN2O4],在配合物3中,铜原子为六配位[CuN2O3Cl],在配合物4中,镍原子为六配位[NiN2O4],三个配合物均为畸变八面体结构.抑菌活性大小的顺序:配合物3>配合物2>化合物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