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LPC法测定二元系中挥发组分有限浓度时的活度系数曾为Chueh和Ziegler、Conder和Purnell、Chch和Parcher等所探讨,但因后续工作太少,迄今未能成熟,将这一方法得到肯定,对于研究二元溶液的热力学是有意义的,经过反复比较,我们决定对Chueh和Ziegler的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龚桦  陈武锋  常小燕  郑国康 《色谱》1985,2(1):19-22
〕本文用气液色谱法研究某些探测分子在聚乙二醇中的比保留体积、无限稀活度系数及相互作用参数随固定液分子量变化的关系,提出一改进Martire和Purnell测定分子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等压法装置和焦磷酸钾活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量活度的方法很多,等蒸气压法是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根据等压法原理设计和安装了一套较简单的实验装置,测量了焦磷酸钾在不同浓度水溶液中的平均活度系数和渗透系数,结果与文献[1]相符,证明实验装置合乎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用磷-32标记TBP分配法,测定TBP-惰性溶剂(苯、正己烷、四氮化碳、三氯甲烷等)二元体系的活度系数。此法比常用的蒸气压法、溶解度法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和测量浓度范围大、应用体系广。实验测得四种不同溶剂体系中各种浓度TBP的活度系数,并根据实验的结果对溶剂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用气液色谱有限浓度法测量了313.15K下C_1—C_4各正构醇在角鲨烷中的活度系数。用连续缔合的Wiehe-Bagley型和Kretschmer-Wiebe型结合物理作用项的双参数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醇的自缔合常数和物理相互作用参数。  相似文献   

6.
张令芬 《大学化学》1988,3(4):29-30
电解质活度的问题是物理化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涉及的范围较广。而我国现行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中,论述电解质活度定义时,认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而单独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a_+、a_-、γ_+、γ_-则无法用实验测量。因此需定义能用实验方法测定的电解质平均活度a_±、平均活度系数γ_±及与之有关的平均浓度m_±。  相似文献   

7.
以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积分式为基础,数学推证表面势的表达式,并应用表面势的数学表达式探求了一种测算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的新方法.选取KIM计算电解质溶液溶质的活度系数公式为新方法的活度系数经验关系式的具体表达形式,利用实验直接测得的不同浓度下的表面张力数据,采用最优化拟合的方法,求算出活度系数经验关系式中的待定系数,从而可以求得不同浓度下的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质的活度系数和活度.计算结果与KIM文献值对比,活度系数曲线在不同的坐标尺度下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使得通过测定电解质溶液表面张力测算其活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吕秉玲 《化学学报》1986,44(8):761-769
在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的各种热力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三元,四元溶液活度系数的关联式和溶解度计算方法.只需要少量实验数据即可求出相互作用参数,用此法可以计算在某一未饱和组分浓度下的饱和组分浓度,计算结果和实验相符.  相似文献   

9.
用等压法测量了苯亚磺酸钠、苯磺酸钠、对羟基苯磺酸钠、间硝基苯磺酸钠和对氨基苯磺酸钠水溶液在298.15K时的渗透系数和活度系数。由此计算了它们的超额吉布斯自由能。对活度系数随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实验测定了n-C_(12)H_(26)-D_2EHPA在盐酸介质中萃取La~(3+)的平衡数据和H_2O-n-C_(12)H_(26)D_2EHPA体系的活度系数.用Pitzer方程计算水相中H_2O和H~+、La~(3+)的活度系数,用UNIFAC方程计算有机相各组分的活度系数,提出了萃取剂和金属萃合物的基因划分方法,经数据拟合,获得了能在全浓度范围内适用的萃取反应平衡常数和UNIFAC参数,用这些参数成功计算了n-C_(12)H_(26)-D_2EHPA萃取La~(3+)的平衡浓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Einstein-Boltzmann-Saha方程和Raoult-Clausius-Clapeyron方程,定量地考察了乙醇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中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及各干扰因素对乙醇干扰效应(用干扰因子表示)的相对贡献。实验结果表明,Boltzman因子项和活度系数项的变化是乙醇增敏效应的主要来源。由实验结果分别提出了提升量、校正提升量变化后的干扰因子和活度系数项与乙醇浓度的关系方程。  相似文献   

12.
用玻璃电极测定直到15m的浓盐酸体系的活度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25℃下,对0.01844—15.02mol kg~(-1)浓度范围内的盐酸体系,用自制Agl AgGl电极和氢电极,测定了Harned电池的电动势。在此基础上,以玻璃电极代替氢电极,测量上述盐酸体系的电动势,计算了HCl的平均活度系数和H_2O的活度。实验结果表明,玻璃电极在浓盐酸体系的“标准电势”是稳定的,且遵从Nernst响应,重现性良好,响应速度快;在高浓度和稀溶液中交替测量时,电势无明显偏差。这说明电极有较好的可复性。求得的HCl的活度系数与文献值偏差小于1.2%。玻璃电极的“标准电势”的标准偏差为0.016%。  相似文献   

13.
25℃下,用等压法测定了单盐水溶液(浓度范围分别为0.5-19.8mol.kg^-1,0.3-6.0mol.kg^-1)以及混合水溶液(离子强度范围为0.6-19.4mol.kg^-1)的水活度和渗透系数,同时测定了LiCl的溶解度.该体系的实验等水活度线符合本工作推导出的Zdanovskii规则扩展式,用Gibbs-Duhem方程和改进的Mckay-perring方法计算了单盐和混合盐水溶液的活度系数.由本实验获得的渗透系数拟合了Pitzer单盐和混合作用参数,检验了Pitzer方程对该体系渗透系数、活度系数和溶解度预测的适用性.用Pitzer方程取本工作得到的参数计算的溶解度与文献实验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25℃下,用等压法测定了单盐水溶液(浓度范围分别为0.5-19.8mol.kg^-1,0.3-6.0mol.kg^-1)以及混合水溶液(离子强度范围为0.6-19.4mol.kg^-1)的水活度和渗透系数,同时测定了LiCl的溶解度.该体系的实验等水活度线符合本工作推导出的Zdanovskii规则扩展式,用Gibbs-Duhem方程和改进的Mckay-perring方法计算了单盐和混合盐水溶液的活度系数.由本实验获得的渗透系数拟合了Pitzer单盐和混合作用参数,检验了Pitzer方程对该体系渗透系数、活度系数和溶解度预测的适用性.用Pitzer方程取本工作得到的参数计算的溶解度与文献实验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25 ℃下, 对0.01844—15.02 mol kg~(-1)浓度范围内的盐酸体系, 用自制Ag|AgGl电极和氢电极, 测定了Harned电池的电动势。在此基础上, 以玻璃电极代替氢电极, 测量上述盐酸体系的电动势, 计算了HCl的平均活度系数和H_2O的活度。实验结果表明, 玻璃电极在浓盐酸体系的“标准电势”是稳定的, 且遵从Nernst响应, 重现性良好, 响应速度快; 在高浓度和稀溶液中交替测量时, 电势无明显偏差。这说明电极有较好的可复性。求得的HCl的活度系数与文献值偏差小于1.2%。玻璃电极的“标准电势”的标准偏差为0.016%。  相似文献   

16.
用无液接电势电池测定了303.15 K时,KI在甲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电动势,用扩展的Debye-Hückel方程及Pitzer方程关联不同溶剂组成下电动势的实验值,得到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和KI在混合溶剂中的活度系数.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溶剂比例下,随KI浓度的增大,其平均活度系数先随它的浓度增加而下降,经过一个最低点后又上升;或者随浓度增加而单调递减.当KI浓度固定时,它的平均活度系数随溶剂中甲醇的含量增加而下降.表明KI在甲醇中有微弱的缔合.  相似文献   

17.
环己烷-乙醇体系活度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测定环己烷 乙醇体系气液平衡实验数据,用热力学公式计算出活度系数作为实验值。然后采用超额吉布斯函数与活度系数之间的关联式,即Willson方程作数学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求出关联式中的常数,从而获取整个浓度范围内的活度系数,得到的活度系数用Gibbs Duhem公式进行热力学一致性校正,说明所用模型正确,数据可靠。同时计算出超额吉布斯函数,从而可以用能量来表示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我们提出的~(32)P标记DBP分配法测定DBP-惰性溶剂(苯、正己烷、四氯化碳、三氯甲烷、醋酸正戊酯和甲基环己酮等)二元体系中各种DBP浓度的活度系数。在多数情况下,DBP的活度系数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logf_2=aN_1~2和 losf_2=A/(1+By)~2 本文求得式中的常数和公式适用的范围,并根据实验的结果讨论了溶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顾惕人 《化学学报》1987,45(4):322-327
对理想吸附混合物在二位不均匀模型表面上的表面活度系数进行了系统的计算.结果表明,表面不均匀性将导致理想吸附混合物表观地呈现与Raoult定律的负偏差(表面活度系数小于1).但在与固-液界面相似的情况,即总覆盖度接近于1的条件下,算得的表面活度系数-吸附相成分关系皆呈现几乎完全对称的形状.因此实验测得的表面活度系数-吸附相成分关系所呈现的不对称性,可能是不同分子之间非理想的相互作用所引起,而不是表面不均匀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李建民  汪绍昆  时钧 《色谱》1987,5(5):275-279
 ]从理论上证明了色谱测有限浓度活度系数的两种理论模型——理论板模型和讯号传播模型——尽管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实质上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在忽略柱内压力梯度时的特殊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计算公式。根据八个二元系实验数据,证明将Q回归成Y的线性函数进行数据处理,不但可简化与加速求解过程,且提高了精度。结果表明,新公式优于理论板模型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