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卵磷脂为表面活性剂,正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配制成W/O型微乳。并通过浊点法、电导法、动态光散射法(DLS)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微乳相结构随含水量的变化。对于选定配比微乳,浊点法在含水量超过10.71%时变浑浊;电导率在含水量达到3.85%之前增长缓慢,之后快速增大,含水量超过10.71%时电导率下降;DLS显示微乳粒径随含水量先减小后增大,其转折点在5.66%,而含水量超过10.71%后粒径突增3个数量级;DSC曲线在含水量超过3.85%后出现水的结晶峰,且随含水量的增大峰位往高温方向平移,同时峰面积增大。当含水量达到11.5%时出现两水峰叠加。研究表明含水量在3.85%~5.66%范围内属于W/O向双连续相转变的过程,而含水量10.71%则是体系发生相分离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滴加法和电导率法绘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油相(正辛醇、正辛烷、正庚烷、正己烷)/水四组分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以O/W型微乳区域大小为指标,考察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对微乳形成的影响,并通过测定电导率、相对粘度以及表面张力等物理化学参数,考察了微乳体系的相行为及特性。根据得到的微乳体系相图,进行色谱条件优化,建立了快速、稳定的测定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片剂中阿莫西林与舒巴坦匹酯二组分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此微乳分离系统有较好的色谱适用性及方法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倪鹏a 侯万国 a  b 《中国化学》2008,26(11):1985-1990
通常, 微乳液一般由四个组分构成: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本文报道了一种不含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体系(简称SFME),由呋喃甲醛(油相),水和乙醇三组分构成,不含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对其相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一个单相微乳液区和一个两相平衡区。采用电导率法和冷冻蚀刻电镜(FF-TEM)考察了单相区域中微乳液的微结构,结果表明可分为油包水(O/W)、双连续(BC)和水包油(W/O)三个区域。液滴直径介于30~80nm。  相似文献   

4.
倪鹏a 侯万国 a  b 《中国化学》2008,26(7):1335-1338
通常微乳液一般由四个组分构成: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本文报道了一种不含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体系(简称SFME),由呋喃甲醛(油相),水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三组分构成,不含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对其相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一个单相微乳液区和一个两相平衡区。采用电导率法和冷冻蚀刻电镜(FF-TEM)考察了单相区域中微乳液的微结构,结果表明可分为油包水(O/W)、双连续(BC)和水包油(W/O)三个区域。液滴直径介于40-70nm。  相似文献   

5.
W/O型微乳法制备淀粉基纳米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正己烷、Span-60和NaOH水溶液的W/O型淀粉微乳液中,进行淀粉与环氧氯丙烷交联反应制备淀粉微球,用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水浆液制备出微球的流体力学半径Rb为7.08—113nm,其中粒径不超过100nm的纳米粒在整个微粒体系中占69%,平均粒径为92.2nm。TEM和DLS结果表明,制得的微粒呈圆球形,且微粒的流体力学半径随淀粉水浆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分布变宽,淀粉水浆液的浓度低有利于淀粉基纳米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醇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液相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电导率的测定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液的结构结构及结构转变。在表面活性剂、高效氯氟氰菊酯环己酮溶液、醇相对含量一定的情况下,当醇为乙醇时,微乳液经历了由W/O到双连续最后到O/W型的变化;当醇为正辛醇时,微乳液经历了由W/O到液晶、双连续最后到O/W型的变化。绘制了不同条件下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讨论了醇种类、醇含量对各类型微乳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醇碳链的增大,微乳区面积先增大后减小;醇(正辛醇)固定时,随着醇含量增加,微乳区面积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7.
邓少君  郑欧  刘金彦  赵剑曦 《化学学报》2007,65(13):212-1216
以FT-IR方法研究了水/C12-EOx-C12·2Br/正己醇/正庚烷形成的W/O微乳中水的状态.结果表明,其中的水存在4种状态,分别为阳离子头基结合水、反离子结合水、类似本体的水以及束缚在微乳栅栏层中的水.由解卷积技术分解FT-IR谱图,进而获得每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对应于这4种状态水分子的数目nN ,nBr-,nb和nf.随着水含量(W0)增加,nb急剧增大,nN 少许上升,而nf和nBr-维持不变,这说明微乳水核逐渐长大,且在所考察W0范围内,表面活性剂头基解离度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制的功能离子液体1-(胺乙基)-3-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NH_2ebim][PF6]),制备了水/[NH_2ebim][PF_6]/Triton X-100/正丁醇/环己烷微乳液体系,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微乳液的粒径分布和分散相浓度,通过电导率仪测定体系电导率的变化,由这两种分析方法确定微乳液类型,微乳液类型被分为表面活性剂与水的互溶相包油型(O/S+W)和水包油型(O/W),并绘制出拟三元相图;通过耗散动力学(DPD)模拟不同水含量时微乳液体系中的聚集行为,模拟结果呈现出的微乳液类型与实验测定分析结果一致,证明了相图绘制的正确性;文中还考察了Triton X-100与正丁醇的比例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riton X-100与正丁醇的比例增加微乳液区域增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油酸-正丙醇-水三元体系的相行为进行了研究,表明可形成微乳液.由于体系中无传统表面活性剂,故所形成的微乳液为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在反相微乳液区,固定正丙醇/油酸体积比(RP/O)为3∶5、1∶1和2∶1,考察了体系电导率(κ)随分散相体积分数(φd)的变化,结果表明κ随φd的增大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增大,符合渗滤特...  相似文献   

10.
以环境友好型的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 以醇(乙醇、正丁醇、正己醇、正辛醇、正癸醇和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 对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甲苯进行了微乳化实验, 绘制了不同条件下Tween80离子液体的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考察了醇的种类、含量对单相微乳区的影响, 并用电导法研究了在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情况下, 单相微乳区的结构转变. 结果表明, 当醇(异戊醇)固定时, 随着表面活性剂/醇的质量比增加, 单相微乳区的面积逐渐增大; 不同链长的直链醇对单相微乳区的面积影响与该醇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情况有关, 单相微乳区的面积随着直链醇链长的增加而越小; 当乙醇作助表面活性剂时, 所得到的单相微乳区的面积最大, 且单相微乳区存在着O/IL(oil-in-ionic liquid)、双连续相和IL/O(ionic liquid-in-oil)三种微结构. 尤其对离子液体微乳体系的电导随油的含量的增加而最初增大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这一现象是由于油主要起到减少离子液体中离子对或离子的积聚, 提高带电离子淌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环境友好型的Tween80为表而活性剂,以醇(乙醇、正丁醇、正己醇、正辛醇、正癸醇和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对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甲苯进行了微乳化实验,绘制了不同条件下Tween80离子液体的微乳体系的拟二元相图,考察了醇的种类、含量对单相微乳区的影响,并用电导法研究了在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情况下,单相微乳区的结构转变.结果表明,当醇(异戊醇)固定时,随着表面活性剂/醇的质量比增加,单相微乳区的面积逐渐增大:不同链长的直链醇对单相微乳区的而积影响与该醇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情况有关,单相微乳区的面积随着直链醇链长的增加而越小;当乙醇作助表面活性剂时,所得到的单相微乳区的而积最大,且单相微乳区存在着O/IL(oil-in-ionic liquid)、双连续相和IL/O(ionic liquid-in-oil)三种微结构.尤其对离子液体微乳体系的电导随油的含量的增加而最初增大的现象进行了解释,这一现象是由于油主要起到减少离子液体中离子对或离子的积聚,提高带电离子淌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合成出具有不同头基尺寸的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12(n)-4-C12(n)·2Br(n=1, 2, 3时分别对应甲基、乙基和丙基, 即四亚甲基-α, ω-二(十二烷基二甲(乙、丙)基溴化铵)). 以稀释法研究C12(n)-4-C12(n)·2Br在庚烷中形成的W/O微乳的组成和结构. 结果表明, 庚烷溶液中的部分己醇参与构成混合界面膜, 从而改善了混合组分的分子几何形状, 生成了稳定的W/O微乳. 随着水含量W0增大, 微乳的水核也随之增大, 变小的界面曲率减小了混合膜对己醇量的需求. 增大C12(n)-4-C12(n)·2Br头基尺寸, 界面层中己醇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a)先增大(n从1到2)然后再减小(n从2到3). W0愈大, a在n从2到3时减小得愈明显. 在W0=10和20时, 微乳水核半径Rw随n增大而减小; 但在W0=30时, 当n从2到3, Rw反倒明显增大. 这些结果表明, 季铵头基相连的两个丙基其行为与相连两个甲基或两个乙基时不同, 这两个丙基弯曲朝向庚烷, 撑大了表面活性剂烷烃链区域的体积, 致使混合界面膜上己醇分子的需求量减少, 有助于形成较大尺寸的水核.  相似文献   

13.
莫春生 《化学学报》2002,60(7):1179-1185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庚烷/水四组分体系的相图。讨论了 体系中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_m对形成微乳状液单相区域大小的影 响。以二茂铁为电活性探针用半微分电分析法测定系列微乳样品的表观扩散系数 D_(app),从表观扩散系数D_(app)随含水量Φ_w的变化确定微乳液的微结构和结构 转变。电导率数据证实了半微分电分析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正丁醇(n-butanol)/苯胺/水微乳液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考察了恒定磁场(0.4T)和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mn-butanol/mSDBS)对苯胺微乳液聚合体系的相行为、电导行为以及微乳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系醇含量的增加,微乳区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Km值为1.0时,形成的微乳区最大;外加磁场可以增大微乳区面积.通过对外加磁场条件下溶液电导率随水含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印证了拟三元相图的表征结果.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磁场条件下合成的聚苯胺颗粒比无磁场条件下合成的聚苯胺颗粒小.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和二(2-乙基己基)琥珀酸磺酸钠(AOT)双表面活性剂,与正己烷、正己醇和水构成混合反胶束体系;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质量比、助表面活性剂含量、水油体积比和温度等因素对反胶束体系导电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K3Fe(CN)6/K4Fe(CN)6在该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由两种表面活性剂构成的反胶束体系电导率σ明显大于单一表面活性剂反胶束体系电导率;体系电导率随AOT与TritonX-100的质量比w(w=mAOT∶mTritonX-100)的变化而变化,w为0-0.4时,电导率随w增大而线性增大,之后增加趋势变缓;w=0.96时,σ达到稳定值576μS·cm-1.混合体系电导率随溶水量的增大及温度的上升而提高;而增加助表面活性剂可显著降低体系的电导率.在所研究体系中,Fe(CN)36-/Fe(CN)46-电化学反应对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几乎不随扫描速率变化,峰电位差约为75mV,峰电流的比值约为1,氧化峰电流与扫描速率的平方根成正比,说明K3Fe(CN)6/K4Fe(CN)6在混合反胶束体系中显示出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反应由扩散步骤控制.  相似文献   

16.
以二茂铁(Fc)作为电化学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微乳毛细管电动色谱中常用水包油型微乳体系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正辛烷在不同配比下的扩散系数,并通过扩散系数推算微乳粒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SDS浓度增加,粒径减小;随着正丁醇的增加,粒径减小;正辛烷的量对粒径影响不大。使用动态激光光散射法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发现当电活性物质Fc全部溶于油相中时,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基本相符;但随着正丁醇浓度增大,粒径是增大的。Fc在微乳液滴油核外的溶解度增大,导致测量误差增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因素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液相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电导率的测定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液的结构及结构转变, 绘制了不同条件下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讨论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摩尔分数、电解质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各类型微乳区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随着SDBS摩尔分数增大, W/O型微乳区面积先减小后增大, BC和O/W型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②随着电解质浓度增大, W/O、BC和O/W型微乳区面积均先增大后减小; ③随着温度升高, W/O型微乳区面积增大, BC和O/W型面积均减小.  相似文献   

18.
报导了一个利用离子和了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对温度不敏感的水包油微乳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把一个带有羰基的离子表面活性剂镶嵌在乳介面的单分子层中,在低PH值时,形成水包油微乳,然后用氢氧化钠和使其表面离子化而形成个较厚的双电层从而得到的边宽温区(0-90℃)水包油微乳。研究了油相浓度、PH以及策乳液滴的大小对体系的浊点的影响。提出了一个解释宽温区水包油微乳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9.
孙晨  赵培侠 《应用化学》2010,27(11):1351-1355
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NaCl盐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形成的浊点体系为萃取介质,重点研究了浊点萃取甘草酸过程中凝聚相及水相的谱学性质和微观结构。 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红外谱图中O-H的振动吸收峰和C-O骨架伸缩振动峰会向高波数移动,而在浊点温度时,波数变化明显。 浊点体系的主体相具有粒度性质特征,吸附溶质后的凝聚相胶团粒径增大。 随着甘草酸浓度的升高,胶团从7.7 nm增大至20 nm以上,有类似聚集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方法从介观水平上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分支结构对O/W型微乳液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链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油/水体系在一定的油水比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可以形成O/W型微乳液,此时体系的平均界面张力值最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相同时,随着油水比的降低,直链表面活性剂H2T2最利于O/W型微乳液的形成;而在油水比相同时,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直链表面活性剂H2T2在较大浓度范围内依然为稳定的微乳液。也就是说直链表面活性剂最利于O/W型微乳液的形成。此模拟结果从介观水平上提供了表面活性剂分支结构对O/W型微乳液形成的影响,为微乳液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