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煤焦油中氮在惰性气氛中二次热解生成NOx前驱物HCN及NH3进行了研究。在两段炉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四种煤样的焦油在二次热解过程中NOx前驱物HCN和NH3的释放规律,讨论了煤阶﹑温度以及灰分对焦油二次热解过程中HCN及NH3释放规律的影响,表明随着煤阶的增高,焦油中氮的质量分数减少,HCN和NH3的转化率也随之减少。随着二次热解温度的增高,HCN和NH3的转化率增加,在800 ℃~900 ℃HCN增幅最大,NH3的质量分数在900 ℃以后基本不变。煤中灰分的存在能减少氮在焦油中的质量分数,导致焦油二次热解过程中HCN和NH3的转化率下降。  相似文献   

2.
煤气化过程中生成氮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对煤中N在气化条件下的转化进行了研究,详细考察了在CO2和水蒸气气氛中转化生成HCN和NH3的过程,并对热解和气化条件下煤中N转化规律的差别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在气化条件下煤中N转化为HCN和NH3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水蒸气气氛下HCN和NH3的生成量明显大于热解条件的实验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半焦中N含量的15%-20%可以转化为NH3,水蒸汽气氛条件下NH3生成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半焦的气化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3.
煤热解过程中生成氮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使用管式反应器在600℃-900℃范围内考察了温度和煤种等对煤中氮热解转化成HCN和NH3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解的温度越高,气相产物中的HCN和NH3的生成量越大;煤化程度越高,煤中氮转化为HCN的量越少;惰质组含量较高的煤样,热解生成的NH3较多。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对煤种和惰质组含量对氮氧化物前驱体生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和NH3生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从褐煤、长焰煤、气煤和贫煤四种不同变质程度煤中获得了高纯度的有机显微组分。用石英管式反应器在600 ℃~900 ℃考察了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和NH3的生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主要是挥发分二次裂解的产物。在镜质组热解过程中,煤的变质程度越高,HCN的生成率越低,热解温度越高,HCN的生成率越高;同一种煤三种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的生成不仅与显微组分挥发分的质量分数有关,而且与显微组分中氮的存在形态有关,在较低温度热解时吡咯型氮质量分数高的煤样HCN的生成率较高。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NH3来自于挥发分的二次热裂解,与焦的热裂解有关,随煤变质程度增高,镜质组热解过程中NH3的收率降低;对同一种煤三种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由于其黏结性不同,含氮官能团和氢自由基的接触几率不同,生成NH3的能力也不同,惰质组的NH3生成率最高,壳质组最低;温度对NH3的生成也有影响,800 ℃NH3的生成率最高,惰质组NH3的生成率为11.8%,壳质组NH3的生成率为5.2%。  相似文献   

5.
升温速率对氨基酸裂解生成含氮气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阐明卷烟烟气中含氮有害气体的形成机理,以甘氨酸、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为研究对象,采用TG-FTIR技术对其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热解时含氮气体的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升温速率增加,三种氨基酸TG和DTG曲线各个失重阶段的起始和终止温度向高温侧移动;(2)氨基酸结构不同,HCN、NH3、HNCO的生成温度及生成量不同;(3)增加升温速率,三种氨基酸热解过程中HCN、NH3、HNCO的生成量均增加,但三种氨基酸氮转化的选择性不尽相同。甘氨酸和天冬酰胺热解过程中氮主要转化为NH3,而天冬氨酸在低升温速率下热解时,氮主要转化为HCN和NH3,在高升温速率下主要生成HNCO。  相似文献   

6.
煤热解过程中含氮气相产物转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煤在热解过程中含氮气相产物的生成规律,在滴管炉反应系统中对四种原煤以及两种脱除矿物质煤样分别在500℃、700℃、900℃和1100℃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作为NO前驱物的HCN和NH3的收率随之增加,N2的收率也增加。煤种对含氮气相产物的生成规律也有着较大的影响,煤化程度比较低的煤在热解过程中,燃料氮向气相含氮产物的转化率较高;煤化程度比较高的煤转化率则偏低,大部分的氮缩聚在多环芳香结构中,成为焦炭氮。煤中的矿物质对燃料氮向N2的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对燃料氮向HCN和NH3的转化起到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卟唑在650℃,12MPa焦化条件下所得产物作为含氮模型化合物,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了该模型化合物热解及燃烧过程中氮的逸出行为。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低于900℃时燃料氮主要停留在半焦中,HCN和NH3只占很小的部分;催化热解使HCN的量相对减少,NH3相对增加;半焦的反应性和燃烧条件影响半焦氮氧化生成NO,半焦的反应性越高,半焦氮对于NO的转化率越低;低温下催化剂使半焦氮对于NO的转化率升高,而高温下则相反。催化剂对于半焦燃烧时NO排放的影响还与半焦的性质有关,同一催化剂在相同的燃烧条件下对不同半焦燃烧的NO释放有不同的影响,预示半焦的性质和催化剂之间也有一定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8.
在固定床装置上进行了三种煤的热解实验,考察了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等因素对煤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热解实验表明,A煤1 073 K热解产生HCN,在热解前3 min释放完毕,早于NH3释放,且当NH3开始逸出后HCN生成量急剧减少;三种煤热解HCN、NH3的累积释放量在不同时刻达到各自最大值后急剧下降;半焦氮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973~1 123 K三种煤热解有50%~60%煤氮转化为焦氮,40%~50%煤氮随挥发分一起释放,挥发分氮有20%~50%的氮物种以NH3和HCN的形式存在,其中,HCN占气相氮的50%~60%、NH3占40%~50%。  相似文献   

9.
以平朔煤的三种有机显微组分为研究对象,使用石英玻璃管式反应器,在600℃~900℃范围内考察了程序升温热解和快速升温热解过程中HCN形成与释放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解反应温度、升温速率和显微组分类型对HCN的释放均有较大的影响。热解温度越高,HCN在三种显微组分气相产物中的生成量越大;热解温度为900 ℃时,稳定组的HCN收率较大,热解温度为600 ℃时,镜质组的HCN收率较高,这和不同显微组分中氮的赋存形态有关;与慢速升温热解相比,快速升温热解有利于HCN的释放;与原煤热解过程中HCN的收率相比,显微组分在原煤中的百分含量不是HCN收率的权重系数,显微组分热解生成HCN的过程中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秸秆含氮模型化合物热解氮转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G-FTIR联用实验系统,在氩气氛围下研究了含氮模型化合物甘氨酸酐热解失重特性以及NOx前驱物的释放特性;研究了K、Ca、Fe金属盐对甘氨酸酐热解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40、60℃/min升温速率下,NH3、HCN、HNCO为甘氨酸酐热解的主要气相含氮产物,其中,NH3产率最大,HCN次之,HNCO生成量最小;随升温速率增加,TG失重曲线右移,热解剩余物减少;且HCN和HNCO的产率增加,NH3产率降低;K、Ca、Fe盐均对甘氨酸酐热解氮转化具有催化作用,其中,K、Ca有利于促进NH3、HCN的生成,Fe对HCN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但对NH3的生成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煤及煤焦气化过程中NOx前驱体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在常压下考察了气化剂和气化温度对中澳两种煤及其焦气化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释放规律。研究发现:在CO2气氛中,煤气化过程中NH3及HCN的释放规律与煤热解过程中的结果基本类似,在800 ℃产生的NH3量最多,后随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而下降;煤及其焦的水蒸气气化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将会产生大量的NH3,且在考察的温度区间没有下降的拐点;在煤水蒸气气化过程中,煤中的挥发分不仅能形成HCN而且对NH3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煤气化产生HCN的量随气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与气化剂的选择无关。  相似文献   

12.
无烟煤燃料氮的热解析出规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在氩气氛围下,对我国四种不同产地的无烟煤从400 ℃到1 200 ℃进行热解试验,研究了燃料氮中Tar-N,HCN,NH3,Char-N的析出规律,以及燃料氮中N的分布特性。研究结果发现HCN-N的析出量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NH3-N的析出量在1 000 ℃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略有降低,Char-N的含量呈现反趋势下降。1 000 ℃以上,NH3-N的析出量及HCN-N+NH3-N的析出量随挥发分增加而降低。Tar-N的含量在整个温度范围内都比较少,基本不随温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煤燃烧过程中氟析出特性与生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建立的固定床管式炉煤燃烧氟析出试验装置,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气态氟的排放特性,并根据燃煤氟析出等温动力学实验建立了气态氟生成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氟析出率随燃烧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煤中氟在300 ℃~400 ℃开始析出,500 ℃~1 100 ℃为主要析出温度范围;氟析出率随煤在炉内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前5 min为主要析出阶段;炉内还原性气氛对氟析出有一定的影响;氟析出率与煤中氟赋存形态和含氟量有关。燃煤过程中氟析出过程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描述,反应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依赖于煤中氟的赋存形态和氟化物的热稳定性。不同煤种E为28.0 kJ·mol-1~65.1 kJ·mol-1,A为12.5 min-1~46.0 min-1。  相似文献   

14.
含铁煤热解过程中HCN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煤中矿物质和外加含铁化合物对氮氧化物主要前驱体之一HCN在热解过程中的释放具有重要的作用。使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了程序升温过程中Ar气氛下的神东、平朔和常村原煤以及相应的脱灰煤、浸渍法加铁煤和沉淀法加铁煤的热解实验,重点研究了HCN释放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煤中的矿物质和外加铁对HCN释放的作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的变质程度,变质程度越低的煤影响越明显;矿物质和含铁化合物的作用主要出现在升温时挥发分释放的过程,并且因添加方式不同以及煤种不同而对HCN的形成与释放具有不同的作用规律;沉淀法添加的铁在变质程度较低的煤中分散效果较好,对HCN生成量的减少作用明显。同时热解反应温度、煤样粒度和恒温阶段停留时间的长短对HCN释放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固体热载体热解淮南煤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自制处理量为1 kg煤的间歇式固体热载体热解装置,以淮南烟煤为原料,石英砂作热载体,对该煤进行热解特性评价实验。考察了热载体初始温度700 ℃~900 ℃、反应 4 min~16 min、煤粒径及热载体与煤的质量比5~9对热解产物产率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热载体初始温度,气、液产率增加;延长反应时间和提高热载体比例,气体产率有所增加;热载体初始温度对热解气组成影响显著。提高热载体与煤的质量比和热载体初始温度,可以抑制半焦对热解反应器内壁的黏附。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联用(TG-FTIR)和水平管式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两种富氮生物质原料(大豆秸秆(SBS)和纤维板(FB))热解过程中NO_x前驱物(NH_3、HCN和HNCO)的释放特性,考察温度、升温速率及燃料含N物质结构对其NO_x前驱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料中的N来源不同(天然固有与人工添加)造成其转化差异:SBS释放的NO_x前驱物主要为NH_3而FB为NH_3、HCN(快速)和HNCO(慢速);FB气相N主要随挥发分析出,而SBS则相反,在二次反应阶段析出;两种燃料中N的转化随温度变化,低温下富集于半焦N,600℃以上时更多向非半焦N转移,NO_x前驱物以NH_3为主,高温及高升温速率利于HCN生成,若以减排NO_x为目的,热解温度控制在600℃为佳;两种燃料中N的结构均为胺类N(N-A),热解时部分N-A向半焦中杂环N转化,同时伴随杂环N分解;高温下吡啶N和吡咯N分解分别主要产生HCN和NH_3。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锡盟褐煤为研究对象,通过HCl/HF洗脱煤中固有矿物质,采用机械混合法对原煤和脱矿物质煤分别负载3%的Li2CO3、Na2CO3和K2CO3,利用固定床程序升温热解-色谱分析法考察了煤中固有矿物质以及负载的碱金属碳酸盐对煤热解过程中H2S和NH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煤中所固有矿物质对锡盟褐煤热解过程中H2S和NH3的生成和释放均有抑制作用,但对H2S和NH3生成的影响不同;矿物质的脱除不改变煤中有机结构及硫的存在形态,H2S的释放温区没有发生改变,而HCN的二次反应是NH3生成的主要来源之一,酸洗脱矿物质改变了煤中孔结构特性,从而影响不同温度段NH3的释放。原煤及脱矿物质煤负载的碱金属碳酸盐对其热解过程中H2S和NH3的生成都有一定的影响,K2CO3除外, 负载到原煤的其他碱金属碳酸盐都抑制了H2S的生成;Na2CO3除外,负载到脱矿物质煤的其他碱金属碳酸盐都促进了NH3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