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e-Al-Mg-MMH/钠质蒙脱土分散体系触变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Fe-Al-Mg型混合金属氢氧化物(简称MMH)/钠质蒙脱土(简称MT)分散体系的触变性,发现在不同MMH/MT质量比(R)条件下,分散体系可分别呈现正触变性和负触变性.在所研究的R范围(0~0.091)内,随R增大,体系的触变性发生正触变性-复合触变性-负触变性的转化.考察了高速剪切分散后,测定粘度变化前的静置时间(ts)和测定粘度时的剪切速率(DL)对触变性的影响.探讨了各种触变性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分散粒子-空间连续网络结构-密实聚集体”和“分散粒子-密实聚集体-密实聚集体簇”机理,较合理地解释了观察到的复合触变现象.  相似文献   

2.
Mg-Fe-MMH-钠质蒙脱土分散体系的触变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触变性是分散体系一种复杂的流变学性质,指流变性质随剪切时间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以往研究过程中,先后发现了切稀现象和切稠现象,即正触变性和负触变性。最近,我们又发现了复合触变性,即一个体系可先后呈现正触变性和负触变性特征。研究了Mg-Fe型混合金属氢氧化物(简称MMH)-钠质蒙脱土(简称MT)分散体系的触变性,发现在不同MMH/MT质量比条件下,可分别呈现正触变性、负触变性,另外双观察到了复合触变性。在所研究的MMH/MT质量比范围(0~0.5)内,随MMH/MT质量比增大,体系的触变性发生负触变性-正触变性-复合触变性-负触变性的转化。考察了电解质NaCl对触变性的影响,发现不改变触变性的类型。探讨了各种触变性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分散粒子-空间连续网络结构-密实聚集体”机理,较合理地解释了观察到的复合触变现象。  相似文献   

3.
pH值对Fe-Al-Mg-MMH/钠质蒙脱土悬浮体触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pH值对Fe-Al-Mg型混合金属氢氧化物/钠质蒙脱土(简称MMH/MT)悬浮体触变性的影响。发现pH值能影响其触变性类型:m(MMH)/m(MT)(下文中以R表示)较低时(0,0.013和0.051),随着pH增高,体系有由负触变性-复合触变性-正触谱性转变的趋势;而R较高的体系(R=0.091),随pH的增高,体系由复合触变性向负触变性转化。探讨了各种触变性产生的原因和pH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测定条件对Fe-Al-Mg型混合金属氢氧化物(简称MMH)/钠质蒙脱土(简 称MT)混合悬浮体及纯MT体系触变性的影响,主要考察了高速剪切分散后,剪切速 率(D_L)对粘度(η)~时间(t)变化趋势的影响。发现纯的MT体系和MMH/MT质 量比(R)为0.013的Fe-Al-Mg-MMH/MT体系在所研究的D_L下(10,170,511和1 022 s~(-1))都呈现为正触变性,D_L不影响触变性类型。R = 0.051的体系,低 D_L时(10和170 s~(-1))呈现复合触变性,高D_L时(511和1 022 s~(-1))呈现 正触变性;R = 0.091的体系在低D_L时(10和170 s~(-1))呈现负触变性,在高 D_L时(511和1 022 s~(-1))呈现复合触变性。D_L增加,各体系η逐渐降低。对 D_L影响触变性的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剪切速率对Fe-Al-Mg-MMH/钠质蒙脱土悬浮体触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测定条件对Fe-Al-Mg型混合金属氢氧化物(简称MMH)/钠质蒙脱土(简 称MT)混合悬浮体及纯MT体系触变性的影响,主要考察了高速剪切分散后,剪切速 率(D_L)对粘度(η)~时间(t)变化趋势的影响。发现纯的MT体系和MMH/MT质 量比(R)为0.013的Fe-Al-Mg-MMH/MT体系在所研究的D_L下(10,170,511和1 022 s~(-1))都呈现为正触变性,D_L不影响触变性类型。R = 0.051的体系,低 D_L时(10和170 s~(-1))呈现复合触变性,高D_L时(511和1 022 s~(-1))呈现 正触变性;R = 0.091的体系在低D_L时(10和170 s~(-1))呈现负触变性,在高 D_L时(511和1 022 s~(-1))呈现复合触变性。D_L增加,各体系η逐渐降低。对 D_L影响触变性的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Mg—Fe类水滑石(HTIc)/高岭土(kaolinite)悬浮体的质量比(R)对其流变性和触变性的影响,发现控制剪切速率(D)得到的屈服应力(τy)和控制剪切应力(τ)得到的临界剪切应力(τc)皆随R拘增大先降低后升高.小幅振荡剪切实验发现随R的增大,体系由正触变性转化为复合触变性,其中用小幅振荡剪切法在线性粘弹区发现复合触变性体系还是首次.恒剪切速率(DL)实验发现了震荡现象,即粘度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升高和降低的变化.震荡现象与DL和R有关,较高的DL和尺可使震荡现象消失.测定粘度随时间变化时采用的低剪切速率(DL)影响体系的触变性类型.根据HTIc和kaolinite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Mg-Al-MMH-高岭土分散体系触变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触变性是分散体系流变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外切力作用下,若体系的粘度随时间下降,静止后又恢复,即具有时间因素的切稀现象,称为正触变性(positive thixotropy);反之,若体系的粘度或切力上升,静止后又恢复,即具有时间因素的切稠现象,称之为负触变性(Negative thixotropy)^[1],若在外切力作用下,某个特定体系的粘度或切力随时间先后呈现出正触变性和负触变性特征,则称之为复合触变性(Complex thixotropy)^[2,3],目前,对各种触变性机理的认识尚不统一。  相似文献   

8.
pH值对Mg-Al-MMH-高岭土分散体系触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pH值对纯高岭土和Mg-Al-混合金属氢氧化物(简称MMH)-高岭土分散体系触变性的影响. 实验证明, pH在3.60~12.00范围内, 纯高岭土分散体系的触变性类型不受pH值的影响,均表现为正触变性. Mg-Al-MMH/高岭土质量比(R) = 0.029的Mg-Al-MMH-高岭土分散体系, 在所研究的pH值范围内(3.83~12.00), 随pH的增加由复合触变性转变为正触变性. R = 0.129的Mg-Al-MMH-高岭土分散体系, 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3.70~11.96), 随pH的增加由正触变性转变为复合触变性.  相似文献   

9.
连英惠  李丽芳  赵凡  赵文洁 《应用化学》2013,30(10):1208-1214
考察了蒙脱土(MT)质量分数(w)、羧甲基纤维素钠(CMC)/MT质量比(R)、电解质(NaCl、MgCl2和AlCl3)、pH值和温度对MT或CMC/MT悬浮体系流变性能和触变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w增加,纯MT悬浮体系的流体类型由近牛顿流体向塑型流体变化,触变类型则由无触变、正触变向复合触变性转变;而CMC/MT悬浮体系仍保持MT体系的正触变塑型流体特征,但屈服值τ0和稠度指数K增加,滞后环面积S和电动电势|ζ|先增加后减小,表现出同步变化。 电解质和实验温度均不改变CMC/MT悬浮体系的正触变性塑型流体特征,但电解质使τ0和K增加,而温度增加使τ0和K减小。 随介质pH值的增加,CMC/MT体系由负触变性变为正触变性,|ζ|增大,S先增加后减小,且在pH=8.46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胃蛋白酶降解法从猪皮中提取了胶原蛋白,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确定为Ⅰ型胶原; 红外及紫外光谱表明胶原分子中存在三螺旋结构. 分别采用小幅振荡剪切法、 恒定剪切速率法及滞后环法研究了盐酸胍浓度及作用时间对Ⅰ型胶原蛋白体系流变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 随盐酸胍浓度的增大及作用时间的延长, 盐酸胍/胶原分散体系由假塑性流体逐渐接近于牛顿流体. 在所研究的盐酸胍浓度范围(0~6.0 mol/L)内, 盐酸胍/胶原分散体系的触变性类型随盐酸胍浓度的增大发生正触变性-复合触变性-负触变性的转变; 随盐酸胍作用时间的延长(6~48 h), 盐酸胍浓度为1.0 mol/L的胶原分散体系的触变性类型发生复合触变性-负触变性的转变. 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触变性产生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采用胃蛋白酶降解法从猪皮中提取了胶原蛋白,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确定为Ⅰ型胶原;红外及紫外光谱表明胶原分子中存在三螺旋结构.分别采用小幅振荡剪切法、恒定剪切速率法及滞后环法研究了盐酸胍浓度及作用时间对Ⅰ型胶原蛋白体系流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盐酸胍浓度的增大及作用时间的延长,盐酸胍/胶原分散体系由假塑性流体逐渐接近于牛顿流体.在所研究的盐酸胍浓度范围(0~6.0 mol/L)内,盐酸胍/胶原分散体系的触变性类型随盐酸胍浓度的增大发生正触变性-复合触变性-负触变性的转变;随盐酸胍作用时间的延长(6~48 h),盐酸胍浓度为1.0 mol/L的胶原分散体系的触变性类型发生复合触变性-负触变性的转变.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触变性产生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铝/镁混合金属氢氧化物正电胶体粒子体系的触变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恒定低剪切速率方法和动态实验方法研究了铝/镁混合金属氢氧化物(MMH)悬浮体的流变性,着重考察了剪切历史和恢复时间等因素对悬浮体触变性的影响,发现MMH粒子深度的增加使得悬浮体从粘性流体变为“类固体”;恒定低剪切速率方法和动态实验方法研究悬浮体的结构恢复过程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唯象地解释了MMH悬浮体触变性产生的原因,认为触变性结构是由于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而形成的,与粘土悬浮体相比,两者的流变性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只是所带电荷符号相反。  相似文献   

13.
Al-Mg MMH正电胶体粒子体系的流变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铝/镁混合金属氢氧化物(MMH)粒子含量,PH值,电解质等因素对MMH悬浮液流变学的影响,发现MMH粒子浓度的增加使悬浮体从牛顿型流体变为带有屈服值的假塑性流体;在相对很低的粒子浓度(2%)时,通过改变粒子表面化学状态和粒子周围的介质环境可以改变悬浮体的流动形态;MMH悬浮体触变性结构与高PH值时合成锂皂石悬浮体的结构极为相似,是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4.
Mg-Fe-HTlc/高岭土悬浮体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Mg-Fe类水滑石(HTlc)/高岭土(kaolinite)悬浮体的质量比(R)对其流变性和触变性的影响, 发现控制剪切速率(D)得到的屈服应力(τy)和控制剪切应力(τ)得到的临界剪切应力(τc)皆随R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 小幅振荡剪切实验发现随R的增大, 体系由正触变性转化为复合触变性, 其中用小幅振荡剪切法在线性粘弹区发现复合触变性体系还是首次. 恒剪切速率(DL)实验发现了震荡现象, 即粘度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升高和降低的变化. 震荡现象与DLR有关, 较高的DLR可使震荡现象消失. 测定粘度随时间变化时采用的低剪切速率(DL)影响体系的触变性类型. 根据HTlc和kaolinite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负触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导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负触变性(负触变性通常只存在于某些高分子溶液及极少数粗分散体系中).总结出负触变性的形成规律,提出了负触变性的形成机理,认为负触变性的产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具有一定大小的层状胶团,当溶液流动时,层状胶团双层之间的平行排列方式被打乱,导致溶液粘度随时间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硅悬浮体和水解聚丙烯酰胺体系的流变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二氧化硅悬浮体的流变性。在固体含量较少的情况下, 体系呈Newton型;固体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产生三维结构, 为假塑性体系。三维结构的固体含量与pH值有关。实验证实, 在等电点(i,e, p)附近三维结构最为疏松。还研究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对悬浮体流变性能的影响。HPAM破坏了二氧化硅粒子聚集体结构, 呈絮凝体结构, 并出现触变性。当高聚物在固体表面覆盖一半时, 具有最大触变性和动剪切力。HPAM的水解度达到一定程度, 由于对固体粒子由“强”吸附转变为“弱”吸附, 固体粒子“屏蔽”了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出现了负触变性现象。在流动时粒子会脱附, 静止以后又产生吸附, 这种吸附与脱附是产生负触变性的主要原因。HPAM水解过度或用量过多, 均会减弱负触变性现象。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水溶性高分子与三种表现活性剂组成的复合作用体系(PAA-AM/CTAB,PAA-AM/SDS和PAA-AM/TritonX-100)中的光敏聚合反应,应用芘做荧光探针,跟踪检测在稀水溶液中分子复合和聚集的过程和微微环境特性,结果表明,由水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分子聚集体,具有胶束类似的催化作用,它和胶束相经,具有更高的分子聚集能力和热力学稳定性,罗大的局部粘度和极性,因而对二苯酮/三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动态光散射、粘度和透光率测定,研究了聚(丙烯酰胺-丙烯酸)[P(AM-AA)]/聚(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AM-DMDAAC)]聚电解质复合溶液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P(AM-AA)与P(AM-DMDAAC)复合比、溶液浓度和氯化钠用量影响溶液中复合物的构象和流体力学半径。P(AM-AA)与P(AM-DMDAAC)分子链间适度的库仑相互作用,可形成均相P(AM-AA)/P(A  相似文献   

19.
Fe3O4/P(St—AA)核—壳复合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磁性氧化铁胶体粒子为种子,运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具有磁响应性的Fe3O4/P(St-AA)核-壳复合微球,考察了复合微球的形态及结构,测定了复合微球的粒径和磁响应性,研究了分散介质,引发剂,聚合单体和种子粒子等因素对复合微球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Brookfield粘度测定及室内岩心驱油试验评定。研究了聚(丙烯酰胺-丙烯酸)/聚(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法(P(AM-AA)/P(AM-DMDAAC)分子复合型聚合物驱油剂的增粘,抗温,抗盐性及其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组成一定时,其复合比影响溶液复合增粘效果,复合型聚合物溶液的抗盐性明显优于P(AM-AA)溶液的抗盐性,多价金属离子的加入是提高溶液抗盐性的有效途径,该驱油剂的最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