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银基钎料中铈与杂质元素铅、铋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银基钎料中铈与铅,铋的作用机制,发现在银基钎料中铈与铅,铋易形成高熔点的CePb,CeBi化合物,从而抑制了铅单质相和铋单质相的形成,消除了杂质元素铅,铋对银基钎料铺展性能的有害作用。金属学分析和量子力学成键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铈与铅,铋有极强的化学亲和力,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证明了上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于钼矿石物相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于钼矿石的物相分析,并对总钼及对不同的物相的前处理方法作了详细的叙述。选择波长为204.5 nm的谱线作为分析线。方法的检出限(3s)为0.008 mg.L-1。该方法用于3种钼矿样品中的物相分析,所得结果与比色法的测定结果相符,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1)在0.5%~3.6%之间。  相似文献   

3.
碳素基体固相微萃取吸附质的研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方瑞斌  张维昊  王建  张琨玲  佴柱 《色谱》1999,17(5):453-455
研制了石墨型碳素基体固相微萃取吸附质,并以该新型固相微萃取装置联用气相色谱 电子捕获检测器分析水体中的有机农药。考察了吸附萃取时间及离子强度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与商品装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谱进行物相分析,由于不破坏样品,过程简单,结果准确可靠而成为化学化工、金属、地质及其它材料学科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 X射线物相分析是把待鉴定样品的衍射谱与一套物相已知的标准衍射谱进行对比,以确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电子计算机对固相热处理的聚苯硫醚(PPS)粉末的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分峰处理。结果表明,固相热处理使PPS粉末的结晶度下降,同时其平均晶粒体积和垂直于分子链轴方向的晶粒基平面面积增大。与热分析的结果对比,讨论了PPS在固相热处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与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相转移催化反应中界面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在研究相转移催化反应机理时仅考虑在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物、中间体(离子)、产物在两相间的转移,并导致两相间反应进行。我们以研究结果证明水相的表面能和两相的界面能与相转移催化反应的结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铜精矿、铅精矿、锌精矿和氧化皮中的主要物相,利用TOPAS软件测定矿产品的主要元素含量。铜精矿的主要物相为黄铜矿、黄铁矿和石英,铅精矿主要物相为方铅矿、铅矾和白铅矿,锌精矿主要物相为闪锌矿,氧化皮的主要物相为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和三氧化二铁。通过TOPAS软件对XRD图谱进行拟合,测定铜精矿中铜的含量、铅精矿中铅的含量、锌精矿中锌的含量和氧化皮中铁的含量,分析结果与标准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非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法,仅根据电子探针分析数据和微晶玻璃的化学分析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微晶玻璃材料各物相尤其是玻璃相的物质质量分数.采用该方法研究堇青石微晶玻璃,获得的各物相质量分数与XRD分析结果和Image-Pro Plus图像软件大致吻合,该方法简易可行,准确性满足材料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由以质量、动量和能量三大守恒定律为基础的湍流两相流理论出发,建立了描述气固流化床内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在微型计算机上编写了相应的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程序;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本文着手模拟与分析了单组分颗粒体系两维射流流化床内气、固相速度场、空隙度和压力场随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得到了与前人实验结果相吻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Fe0.5-xCoxCu0.5(x=0,0.1,0.2,0.3,0.4,0.5)系列合金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和DSC方法对不同组分的样品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将XRD的分析结果与DSC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并从γ相转变温度的角度对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球磨60h后可以得到以Cu为基的fcc的均相结构,合金粉末的晶粒尺寸、均方根内应力和均缺陷密度与组分的关系不大,晶格常数与组分的关系很大,Co0.5Cu0.5样品的晶格常数比纯Cu的小.合金样品的组分和微观结构对γ相的转变温度和放热焓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同步逆流色谱仪的固相保留率,扩大逆流色谱仪的应用范围,本文通过结合物理、数学知识,分析影响逆流色谱仪固相保留率的主要因素:固-液摩擦力、液-液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数学模型验证了平面螺旋柱的切向离心力作用,三者共同决定了流动相的在柱内流速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柱内流动相的横截面积,继而影响到固定相的横截面积,最终决定了固相保留率的大小,并通过实验结果加以验证,得出F-H-U与R-H-U另种模式的固相保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提高维甲酸毛细管电泳分析灵敏度的微柱固相萃取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发展了一种适于复杂样品预处理的微柱固相萃取装置。该装置与毛细管电泳结合用于13-顺-维甲酸和全反式-维甲酸异构体的分析,灵敏度可提高100倍以上。维甲酸异构体的微柱固相萃取过程包括柱老化、上样、洗涤、洗脱以及柱再生等步骤。将该法用于加标血浆样品中的维甲酸分析,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固相表面荧光光谱法、固相萃取-固相表面荧光联用技术以及流动注射分析、顺序注射分析和可更新表面技术与固相表面荧光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展望了固相表面荧光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导出了在扩散控制和薄层浸蚀条件下阶跃电流过渡时间法的定量相分析的公式。在40%NaOH+0.5%酒石酸溶液中浸蚀模具钢中的M_(23)C_6相的实验规律,如过渡时间与电流的关系、与酒石酸浓度的关系、与温度的关系等,特别是由后者计算出的电极过程的激活能的大小,证实该条件下电报过程确由参与反应离子的扩散控制着,该公式比已有的公式与实验的结果吻合得更好,应用该公式测定的模具钢中的M_(23)C_6相的含量与萃取法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八角茴香中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选用自制聚丙烯酸树脂涂层,对样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解吸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0.10g样品在60℃水浴中顶空萃取40min,250℃下解吸2min达到最佳条件。比较了顶空固相微萃取与传统水蒸气蒸馏两种前处理方法,分析结果非常相似。该方法可用于快速分析八角茴香中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6.
半结晶聚酯的两相分离及其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用Rietveld方法、Fourier过滤技术和径向分布函数(RDF)研究了半结晶聚酯(PET)粉末样的结晶相和非晶相两相分离及结构分析问题,得到合理的结晶相和非晶相的结构参数,表明这种方法对分析半结晶高聚物的两相结构是可行的.文中提出,判断半结晶高聚物二相分离和结构分析是否可靠,除需考虑分辩结晶相结构参数是否正确的三个判据之外,还需加上二个物理判据.还指出 ,若要获得合理的两相分离结果,提供纯非晶试样的散射曲线作为拟合时本底强度初始值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由以质量,动量和能量三大守恒定律为基础的湍流两相流理论出发,建立了描述气-固流化床内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在微型计算机上编写了相应的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程序,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本文着手模拟与分析了单组分颗粒体系两维射流流化床内气,固相速度场,空隙度和压力场随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得到了与前人实验结果相吻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高速逆流色谱仪的固相保留率,扩大逆流色谱仪的应用范围,本文通过结合物理、数学知识,分析固-液摩擦力、液-液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通过数学模型验证了平面螺旋柱的切向离心力作用。此三种力共同决定了流动相的在柱内流速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柱内流动相的横截面积,继而影响到固定相的横截面积,最终决定了固相保留率的大小;并通过实验结果加以验证,得出F-H-U与R-H-U两种模式的固相保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吴雪静  金杰  颜炜  肖华  樊柳荫  曹成喜 《色谱》2016,34(8):801-810
在甲酸(α相)和氢氧化钠(γ相)缓冲液形成的移动反应界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衍生移动反应界面模型。模型表明在α相和γ相之间会形成一个新的β相,β相和α相形成衍生移动反应界面,β相和γ相形成移动界面。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文给出了相关理论及数值推导过程。此外,基于毛细管电泳和自制装置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若使用以前的移动反应界面,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存在较大误差,而采用该文提出的衍生移动反应界面,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高度一致。该文提出的衍生移动反应界面理论及模型对于电泳,特别是毛细管电泳中样品的分离与富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单柱离子色谱同时测定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单柱离子色谱法,以乙二胺柠檬酸作流动相,同时分离和测定11种金属离子。探讨了离子的保留行为与流动相浓度及PH值之间的关系,选择了最佳色谱分离条件,用于人发试样的分析,得到满意结果,该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