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甘丽艳  郑立忠 《化学教育》2012,33(12):74-74
改进了粉尘爆炸实验,材料易得,操作性强,实验现象明显,不仅能观察到爆炸现象,更能清楚地观察到粉尘的燃烧现象,实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黄庆权 《化学教育》2012,33(12):75-76
改进了粉尘爆炸实验,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更加安全可靠,而且适合学生在家里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装置和进行实验,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谭燮昌 《化学教育》1990,11(3):33-33
当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会急速燃烧,在有限的空间里就会形成爆炸。哈尔滨亚麻厂的爆炸惨案就是一例。教材中有这方面的知识点,但没有安排实验。  相似文献   

4.
赵宜学  王寿红 《化学教育》2006,27(9):51-51,54
介绍了一种利用生活中废弃物来制做粉尘爆炸装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云生 《化学教育》1995,16(6):32-34
本文对氢、氯混合气光照爆炸实验失败的原因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氢、氯混合气中的水蒸气是造成光照爆炸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从光化学链反应的角度,指出氢、氯混合气光照产生爆炸现象的条件,以此指导该实验方法的改进,获得氢、氯混合气光照爆炸实验的100%成功。  相似文献   

6.
张玲 《化学教育》2009,30(10):67-67
对现行沪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中火柴头爆炸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安全实用,还可用于解释教科书上的爆炸原理,也能用于演示九年级物理教科书上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验。  相似文献   

7.
张志辉 《化学教育》2015,36(15):60-61
运用可爱的南瓜对初中化学的面粉爆炸实验进行设计, 不但现象明显, 更富有趣味,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化学爆炸和物理爆炸有对比认识。  相似文献   

8.
对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完成了1278次有效试验,获得了28000余个实验数据.仅对H2,CH4,CO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浓度爆炸极限及其容器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推得了支链爆炸的充要条件式与复相链终止概率的统一表达式.实验表明: H2,CH4,CO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浓度爆炸极限与诸多因素有关,随着容器的扩展性(线性尺度、几何形状、火焰传播方向等)的增大,浓度爆炸极限会增宽.对有关工业安全指标的修订,相关工业尾气与废气的安全回收,有关工业与矿井混合气体爆炸事故的预防,指导支链燃烧与支链爆炸的实践,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锐  吴小华  胡耀元 《化学学报》2010,68(7):623-632
对H2,CO,CH4多元体系支链爆炸的爆炸特性与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了浓度爆炸极限、爆炸形态与波形及其影响因素;测定了爆炸危险度、火焰蔓延极限、最小点火能等爆炸特性参数;根据爆炸形态与波形的不同,提出了爆炸形态与波形的新区划理念,在爆炸极限内,可进一步区划为上下限冷焰区、上下限爆燃区、爆轰区、下爆燃向爆轰转化区等6个爆炸形态区,并探讨了不同爆炸形态压力波的发展机制,对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多元支链爆炸体系,促进多元支链爆炸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验测得的爆炸危险度、火焰蔓延极限、最小点火能等特性参数,与引进‘关键组分'的概念,对预防混合气体支链爆炸事故的发生,指导防爆电气设备与阻火器设计,修订相关工业的安全指标,指导支链燃烧与支链爆炸的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刚 《化学教育》1988,9(4):37-37
氢气与空气混和点燃实验是初中课本上的爆炸演示实验。由于爆炸时小铁筒会被高高掀起并产生巨响,使得有些老师担心上课做此实验会产生不利的后果,特别是一些女老师。如果用一小塑料袋代替小铁筒做此实验,则既能产生爆炸现象,又安全可靠。打开一不漏气的小塑料袋,倒扣在产生氢气的导管上,在袋口处套上一松开的活结扣,稍通入一会儿氢气后,抽出导管,拉紧绳扣,然后用火点燃塑料袋,即听到爆炸响声。  相似文献   

11.
高一化学教科书中,介绍了氢氯混和气体受光能爆炸。我们一般做了这个实验,都感到相当困难。我认为做这个实验,一定要在事前作好细致的研究,以便掌握实验中的熟练操作和反应中的特点,以免在做实验时,由于激烈的反应所引起的爆炸而感到惊惧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将我在这一实验中,肤浅的见  相似文献   

12.
赵亭 《化学教育》2012,33(12):77-77
对文献报道的氢氯混合气体光照爆炸实验和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实验设计进行了探讨,优化了实验设计,使实验更易准备,更易操作,更易成功。  相似文献   

13.
1引言爆炸是恐怖袭击的常用手段。对痕量爆炸残留物进行高效检测,从而准确判断炸药的成分和种类,能够为侦破案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1,2]。近年来,毛细管电泳技术初步显示了其在爆炸物检验方面的巨大潜力[3~6]。本实验基于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吸收检测[7,8]和胶束电动色谱[9],建立了痕量爆炸残余物的系统分析检验方法,通过对爆炸瞬间产生的痕量  相似文献   

14.
何立琳 《化学教育》1994,15(1):40-41
本文对一种酒精灯防风罩引起的爆炸作了事故分析,提醒读者制作防风罩时要注意安全设计;对制备硝基苯的实验事故分析强调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防止溶液飞溅伤害人员;还介绍了有关钠与水、酸反应的两起爆炸事故,和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P.129“可燃物的急速氧化常常引起爆炸”按北京市中、小学教学资料编辑委员会发行的初三化学授课计划纲要P.62用棉花蘸汽油在试管中一抹点火而爆炸,实际作起来爆炸现象不够显著。我们是用一腊纸筒来作这个实验的:在纸  相似文献   

16.
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两项重要举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秀云 《化学教育》1995,16(3):32-33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微型化学实验。对初中。高中化学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化学实验中的气体爆炸。酸碱烧伤。及空气污染而引起中毒等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到零。  相似文献   

17.
马元根 《化学教育》1987,8(4):20-20
中师化学课本第一册的演示实验2-1,是通过点燃按比例混和的氢气和氧气来测定两者化合时的体积比。这个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下述困难:1.当点混和气体的配比在爆炸极限以内时,该反应非常剧烈,爆炸时,高压气体会从玻璃管底部喷出。2.当点混和气体的配比爆炸极限以外时,该反应过程就比较缓和,但两个电极间的钨丝不等反应完全就一下烧断了。这两种情况发生时,都无法测定参加反应的气体体积比。  相似文献   

18.
讲到初中化学缓慢的氧化和爆炸一节时,在课文里曾谈到[……例如空气和可燃性气体(如氢气、氧气、乙炔、沼气(甲烷)汽油蒸汽等)混合就容易爆炸]。因此教师在讲授此节时,除应联系氢氧混合能爆炸的旧知识来说明新知识外,还应仔细考虑配合一、二个直观而易做的演示实验,关于这一点在北京化学参考材料上是主张演示空气与汽油混合遇火爆炸的实验,其方法是用棉花蘸汽油在干试管中一抹,取出棉花后,在管口点火,可发生爆炸,我们认为用空气和汽油这两种物质发生爆炸,来说明爆炸这个现象和原理是很好的,但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9.
这个实验我害怕它爆炸成灾,一直不敢作。今年大胆试验了几次,比较成功,兹介绍如后,这需同志们提出改正意见。我首先过通小试管、大试管、广口瓶等先后作了混合后点火爆炸实验。(按课本上所指示的方法)很是安全,仅有很大的响声而已,以后便有胆量作照光爆炸的实验了。我找一个废啤酒瓶,先盛满水,用排水法收集半瓶氯气。(氯气只能溶解于水,但溶解度不大,用排水法收集的氯气比排气法收集的较纯。)随着用排气法收集氢气半瓶,要赶快收集,以免氯气溶解。氢气要掌握分量,以免把氯气排出。在水内把瓶塞好,最好用软木塞,松紧恰当。然后用布把瓶包好(最好是黑布)。放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分别采用不同粒径的移动颗粒层过滤除尘器,对不同粒径粉尘颗粒的碰撞次数进行统计,并对移动床除尘中过滤介质尺寸与粉尘粒径尺寸之间的相互选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模拟计算了在同一风速下碰撞次数与粉尘粒径以及移动层颗粒径之间的关系。计算统计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二者存在定性上的一致。结果表明,在移动床过滤除尘器中不同粒径的过滤层对不同粒径尘粒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