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水蔺 《化学教育》1996,17(12):32-32
氢气的爆炸实验过去大多是用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或带上尖嘴玻璃管)的纸筒、塑料瓶、铁罐头筒来作混合气体的容器,点燃时只发生爆鸣,不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2.
胡达刚 《化学教育》2003,24(6):34-34
感应线圈是利用高压放电的物理实验装置 ,它在放电时产生电火花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非常有用 ,现举例说明。1 用感应线圈点火   (1)在“氢气爆鸣”实验中 ,可用感应线圈来点燃氢气和空气混合气体 ,发生爆炸 ,这样既保证实验安全 ,又可以使实验效果明显。如图 1,在一块 15cm× 2 0cm的木板中央钻 3个孔 ,在中间一个孔中插上通入氢气的导管 ,两侧的孔中插上电极 ,两电极分别连在感应线圈的两极上 ,再在电极和导管上倒扣一只瓶口涂有凡士林的塑料瓶 ,在实验操作时 ,先通一会儿氢气 ,再打开感应线圈上的开关 ,就能听见一声巨响 ,同时 ,塑料瓶…  相似文献   

3.
林振民 《化学教育》1982,3(4):49-49
初中化学课本第53页[实验2-5]中氢气与空气混和点燃爆炸的演示实验是用玻璃容器进行的。我们用聚乙烯制品代替玻璃容器,安全简便效果很好,作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袁长松 《化学教育》1986,7(4):46-46
按下左图装置预先收集好氧气和氢气各一塑料袋,为了便于用一手操作,两个袋要放在一起。操作时先打开弹簧夹1,用手轻轻挤压氢气袋,使玻璃吹管中空气排尽,然后点燃吹管,玻璃吹管尖端的内径要在1.0-1.5mm之间。可见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放一铁片,铁片不被烧熔。  相似文献   

5.
李云 《化学教育》1994,15(7):34-34
1.如图所示,将氢气通入大试管中,稍等片刻,在导管A处用小试管收集氢气验纯,证明氢气纯净之后,在A处点燃氢气,用该氢焰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钢。2.待黑色氧化铜被还原成光亮的铜时,移开A管,并将A管举起让学生观察火焰,再将一干燥烧杯扣在火焰上,观察烧杯上出现水珠同时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到烧杯变热。  相似文献   

6.
马恒隽 《化学教育》1984,5(4):39-39
选体积为0.5升或1升的不漏气透明塑料袋一个,袋口扎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并在玻璃管上套一段软胶管(见图1)。先将软胶管连结氯气发生器,收集量约为塑料袋体积1/2—2/3的氯气(注意充前将塑料袋压瘪,排去袋中的空气),收集氯气后用止水夹夹紧软胶管。然后向装有氯气的袋子再充氢气,充完氢气后用止水夹夹住胶管,去掉通氢气发生器的玻璃管。  相似文献   

7.
马元根 《化学教育》1987,8(4):20-20
中师化学课本第一册的演示实验2-1,是通过点燃按比例混和的氢气和氧气来测定两者化合时的体积比。这个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下述困难:1.当点混和气体的配比在爆炸极限以内时,该反应非常剧烈,爆炸时,高压气体会从玻璃管底部喷出。2.当点混和气体的配比爆炸极限以外时,该反应过程就比较缓和,但两个电极间的钨丝不等反应完全就一下烧断了。这两种情况发生时,都无法测定参加反应的气体体积比。  相似文献   

8.
讲到初中化学缓慢的氧化和爆炸一节时,在课文里曾谈到[……例如空气和可燃性气体(如氢气、氧气、乙炔、沼气(甲烷)汽油蒸汽等)混合就容易爆炸]。因此教师在讲授此节时,除应联系氢氧混合能爆炸的旧知识来说明新知识外,还应仔细考虑配合一、二个直观而易做的演示实验,关于这一点在北京化学参考材料上是主张演示空气与汽油混合遇火爆炸的实验,其方法是用棉花蘸汽油在干试管中一抹,取出棉花后,在管口点火,可发生爆炸,我们认为用空气和汽油这两种物质发生爆炸,来说明爆炸这个现象和原理是很好的,但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9.
任有良 《化学教育》1993,14(4):43-44
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我从两方面做了改进:1.用可溶性胶囊把钠块封闭起来,克服了用铝箔包钠块不能浮于水面,且一些反应现象观察不到的缺点。2.用注射器作为反应器,为制得纯净的氢气及氢气的点燃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10.
姚亮 《化学教育》1984,5(2):39-41
氢气在空气中爆炸实验初中课本中介绍的氢气爆炸实验,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氢气很容易跑掉,往往使实验不能成功,现介绍一种较容易成功的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见图1、2。内套管取一支小试管(管径不超过1.5cm)用塞子塞住后,用酒精灯火焰穿过石棉网(或青瓦片)的小孔而成的尖火焰,加热小试管离试僻底2cm处处等烧红处开孔后,冷却之,在沙轮上将孔磨光。  相似文献   

11.
孟宪昌 《化学教育》2000,(11):43-43
现行中学教材关于氢气爆鸣气的实验及一些杂志所报道过的关于该实验的改进做法,都没有用实验准确清晰地向学生证明教材中的结论:"实验测定,空气里如果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如果该实验改成如下操作,效果会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12.
沈克明 《化学教育》1985,6(1):36-36
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一试管氯气,用塑料片盖住管口,从水槽中取出,放入4-5粒锌粒,然后管口直立固定铁架台上(如图)。实验时移开塑料片逐滴滴加盐酸,产生的氢气使瓶气体从黄综色变浅时立即点燃镁条。  相似文献   

13.
曹文远 《化学教育》1984,5(4):40-40
用一个直径约5cm高约13cm的铁筒(罐头筒),上端钻一小孔,略细于火柴棍,下端边上用三角锉锉两个三角缺口(如图1)。实验时先将铁筒的小孔用火柴棍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铁圈压紧(如图2),再从下端的缺口处通入氢气,要多充些时间。  相似文献   

14.
现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未提供验证反应所产生气体的实验装置。为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认识和理解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在已设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的基础上,从普通玻璃尖嘴导管焰色反应的干扰、煤油蒸气的干扰2个维度进行分析,最终设计出可以观察到氢气燃烧呈淡蓝色火焰的实验。  相似文献   

15.
微型氢气制备装置之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方金祥 《化学教育》2000,21(6):39-42
利用塑胶滴定管、塑胶注射筒、三通塑胶活栓、双通塑胶活栓、塑胶罐及一些小零件等,设计组合而成一套可兼制备氢气和测定摩尔体积的微型氢气制备器,在短时间内可以安全、快速、正确地制备氢气、收集氢气、检验氢气及求出摩尔体积。制备氢气体积在10mL以内只需要少於1分钟的时间,求出氢气的摩尔体积的平均值为2494(Lmol),平均误差仅为2044%。且能以极为安全及富有趣味性的点燃法和氢气枪法来检验氢气的性质,其效果明显又正确。本实验已将传统的氢气制备法加以改进成一套微型氢气制备器,此套装置经试验的结果颇符合微型化学实验的10大优点(小—体积小、省—时间省、快—反应快、好—效果好、易—操作易、安—很安全、多—动手多、高—趣味高、少—用药少、低—污染低),此套装置很值得提供给化学教育界专家及化学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取少量的氧化铜粉末放在乳钵内研成很细的粉末,倒入试管内再滴入四五滴水,轻轻摇动放在酒精灯上边烤边转动,待水份蒸发于后氧化铜则薄薄的贴在管壁上。 (二)实验: 当教师讲到氢气的还原性质时,将盛有氧化铜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继续加热,约一分钟后,将启普发生器上导管的夹子打开,把导管插入试管底部,则见管壁上有浅红色的光辉出现,这时黑色的氧化铜已被氢气  相似文献   

17.
化学通报1955年10月号第633页介绍了朱银福同志的关于利用氢氧焰来进行石灰石分解的示教实验这个示教实验所用的仪器很多装配也较复杂,且有爆炸的危险性。关于石灰石的分解并不需要氢氧焰所产生的那种高温在1000℃左右已经足够使它分解了。为了使这个实验简单、清晰、又能说明问题起见我做了二个不同装置的试验,效果都很好,时间只须要10分钟就够了现在把它介绍于下:(一)用一根粗的硬质玻管内放石灰石细粒,一端用橡皮管连接一根直角导管,并将直角导管通入石灰水内,另一端连上一个用来鼓气的橡皮球(图1),然后  相似文献   

18.
凌崇忠 《化学教育》2010,31(7):66-66,73
乙醇与钠反应并检验其生成的气体的实验,通常是在图1所示装置中进行。其缺点是在点燃前必须先验纯,否则有爆炸的危险。在人教版新教材《化学2(必修)》的实验设计中,用注射器的针头代替尖嘴玻璃管插入单孔塞中做该实验,火焰难以呈淡蓝色(因为未经洗涤的气体中必然含有生成物乙醇钠);从操作上考虑,由于针头很短,使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的操作难度较大。笔者对此实验的设计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这个实验我害怕它爆炸成灾,一直不敢作。今年大胆试验了几次,比较成功,兹介绍如后,这需同志们提出改正意见。我首先过通小试管、大试管、广口瓶等先后作了混合后点火爆炸实验。(按课本上所指示的方法)很是安全,仅有很大的响声而已,以后便有胆量作照光爆炸的实验了。我找一个废啤酒瓶,先盛满水,用排水法收集半瓶氯气。(氯气只能溶解于水,但溶解度不大,用排水法收集的氯气比排气法收集的较纯。)随着用排气法收集氢气半瓶,要赶快收集,以免氯气溶解。氢气要掌握分量,以免把氯气排出。在水内把瓶塞好,最好用软木塞,松紧恰当。然后用布把瓶包好(最好是黑布)。放  相似文献   

20.
王守春 《化学教育》1991,12(4):34-35
在调查学生实验事故发生的原因时,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实验事故是学生有意制造的。比如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不能拿酒精灯到已燃着的酒精灯上去引燃。可有些同学却故意拿酒精灯到另一燃着的酒精灯上去点。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呢?许多同学对我说:“我们不相信书上写的,想验证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