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邻苯二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邻苯二酚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邻苯二酚对BSA内源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两者之间生成了不发荧光的复合物.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了复合物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确定邻苯二酚与BSA只有一个结合位点(可能位于Site I).通过热力学参数得出邻苯二酚与BSA之间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同步荧光的结果表明邻苯二酚改变了BSA的分子构象,使色氨酸残基的极性增加,酪氨酸残基的疏水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十溴联苯醚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十溴联苯醚(Deca-BD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Deca-BDE对BSA的内源荧光有静态猝灭作用.Deca-BDE与BSA在277, 298和310 K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92×105, 1.97×105和2.16×105 L/mol.Deca-BDE在BSA接近于色氨酸残基附近有2个结合位点.热力学参数表明, Deca-BDE与BSA相结合的主要驱动力是疏水作用力. 与Deca-BDE结合后,BSA色氨酸残基附近肽键伸展程度增加,蛋白分子结构疏松.  相似文献   

3.
用同步荧光法并辅以普通荧光法对不同浓度稀土离子及pH诱导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构象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 发现稀土离子使色氨酸(Trp)残基的荧光蓝移, 荧光强度降低; 酪氨酸(Tyr)残基荧光峰位置不变, 稀土离子浓度较低时, 荧光峰强度降低, 而当浓度较高时, Tyr残基荧光峰强度反而增强. 据此推断了稀土离子与BSA结合反应中Trp残基微环境和Tyr残基微环境及构象的变化并与pH引起的变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溴百里酚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和不同温度下,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溴百里酚蓝(BT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BSA与BTB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求出了反应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KLB(2.792×105L.mol-1)、热力学参数(ΔHθ=(20.24 kJ.mol-1,ΔSθ=37.22J.K-1,ΔGθ=(31.25kJ.mol-1)与结合位点数(1.1578)。根据F 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结合位置距离212位色氨酸残基2.60nm,证明二者主要靠静电作用力结合。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探讨了BTB对BSA构象的影响,表明BTB使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弱、疏水作用增强,为阐明BTB的染色机理、毒理效应和生物学效应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间苯二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间苯二酚使BSA的构象发生改变,α-螺旋含量减小。同步荧光光谱发现间苯二酚使BSA色氨酸残基的疏水性降低,酪氨酸残基的疏水性增强。荧光光谱表明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计算了复合物的结合常数,通过热力学参数得出间苯二酚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ν)逐渐增大,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结果表明,当ν由0增大到14时,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IIA开始逐渐展开.此后,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结合,ν急剧增大.当ν约为302时,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米程 《大学化学》2016,31(11):81-82
阐释了反斯托克斯光的发光原理.根据荧光的定义,得出反斯托克斯光不属于荧光的结论.指出了仪器分析课程中存在的概念性错误,简要分析了错误原因.  相似文献   

12.
A chip-size spectrometer is realized by combining a linear variable band-pass filter with a CMOS camera. The filter converts the spectral information of the incident light into a spatially dependent signal that is analyzed by the camera. A fluidic platform is integrated onto the spectrometer for analyzing the fluorescence from moving objects. The target is continuously excited within an anti-resonant waveguide, and its fluorescence spectrum is recorded as the object traverses the detection area.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支载有机荧光染料可在生理条件下改变其荧光特性,本文采用壳聚糖(CTS)支载有机荧光染料Cy3,利用红外光谱和热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壳聚糖支载的荧光染料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壳聚糖支载的荧光染料Cy3的紫外吸收特征峰的波长无明显变化,荧光强度明显增强,支载后的荧光染料光稳定性良好,初步细胞标记实验显示,壳聚糖支载后的Cy3染料对脑胶质瘤细胞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并能穿透细胞膜且发出明显荧光。  相似文献   

14.
刘鸣华 《物理化学学报》2022,38(8):2012023-17
<正>不同于其它探测技术,荧光以激发态实现传感。因此,荧光传感具有灵敏度高、可设计性好、仪器结构相对简单、能耗低、不涉及放射性源、易于实现便携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1,2。薄膜荧光传感是荧光传感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继离子迁移谱技术之后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实现便携的气相微痕量物质探测技术。敏感薄膜创制是薄膜荧光技术的核心,薄膜性能主要取决于决定传感发生机制的传感单元,以及影响传感对象分子吸附、解析和扩散的活性层(adlayer)结构。一般而言,  相似文献   

1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卓尚军  吉昂 《分析试验室》2003,22(3):102-108
评述了我国在2000年7月-2002年6月间X射线荧光光谱,包括粒子激发的X射线光谱的发展和应用,内容包括仪器研制、激发源、探测器、软件、仪器改造、仪器维护和维修、样品制备技术、分析方法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空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耀群  姚闽娜 《分析化学》2004,32(11):1544-1549
空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突破了传统荧光分析的局限,为获得空间定位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系统地综述了构成该技术的共焦荧光法、全内反射荧光法、多光子荧光法以及近场荧光法等4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发展及其应用,并且强调了其在单分子测定中的作用。引用文献64篇。  相似文献   

17.
双光子吸收是指在强光激发下,介质分子同时吸收两个光子,从基态跃迁到两倍光子能量的激发态的过程。荧光显微成像是研究活体生物的重要工具,而最通常的细胞成像方法则是使用单光子激发荧光团的单光子显微成像。近红外光源激发的双光子荧光探针克服了单光子荧光探针的光漂白与光致毒而更适于生物检测与成像,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为锐利的工具。双光子荧光探针的作用机理包括分子内电荷迁移(ICT)、荧光共振能量迁移(FRET)、光诱导电子迁移(PET)与基团转换(GC) 4种方式。该文综述了双光子阳离子探针(Mg2+, Ca2+, Pb2+, Hg2+, Ag+, Fe3+, Zn2+, Na+, Cr3+)、双光子阴离子探针(F-)、pH探针、双光子葡萄糖示踪器、双光子脂筏探针、双光子巯基探针、双光子半胱氨酸探针和双光子生物标记探针,以及双光子荧光探针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展望了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DNA分子荧光探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通报》2004,67(9)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integrate the apparatus of electrophoresis with polariz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to suppress the background fluorescence arising from illuminating the coating layer of channel containers with a laser excitation source. It has demonstrated moderate background suppression efficiency, close to the ideal 3‐fold reduction on the surface doped with randomly distributed static fluorophores. In addition, when the fluorescence coverage is coated along the same orientation more uniformly, the background reduction is 10‐fold in our experiments. This detection scheme is applicable to acquire the electrophoregrams of separating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and biopolymers, such as nucleic acids, when the loading of staining dyes is not heavy. This apparatus is simple. Only adding a pair of polarizer optics is needed. This detection scheme should work equally well with an incoherent light source.  相似文献   

20.
The borondipyrromethene (BODIPY) chromophore is a versatile plat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hotoresponsive dyes with unique properties. Specifically, its covalent connection to a photocleavable group can be exploited to engineer compounds with photoswitchable fluorescence. The resulting photoactivatable fluorophores can increase their emission intensity or shift their emission wavelengths in response to switching. Such changes permit the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fluorescence with optical stimula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aging strategies tha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replicate with conventional fluorophores. Indeed, BODIPYs with photoactivatable fluorescence enable the selective highlighting of intracellular targets, the nanoscaled visualization of sub-cellular components,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dynamic events and the photochemical writing of optical barco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