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不论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或其他有关药物、药理学等中文书刊,对于配糖体甙、苷、和糖杂体等几个名词的用法十分混乱,有的书刊把配糖体译为甙或苷;而另一些书刊却又把配糖体或苷等译为糖杂体等,这样往往使到读者对于这些名词的基本概念极端模糊。假如你想在书籍上去找根据把它们统一起来是办不到的。因此,为了使今后在编著书刊和翻译外国文献应用名词统一起见,希望有关部门最好能在命名原则上来一个严格的统一规定。按配糖体一名称是译自“glucosides”一字,原来是指从植物中提出或在实验室综合的一种物质,该物质被水解后,能产生一个非糖性物(配糖基)及葡萄糖。可是后来发现许多天然产物或人工合成物水解后除了葡萄糖外,还有其他类糖如五碳糖,双糖等,用“gluco-sides”一字便发生了问题,不能概括以上的物质。为了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代科学发展较迟,许多已有的西洋学术名词,尚无一定的本国名词来代表,要在我国传播和发展近代科学,必须首先使用本国的语言文字来叙述科学。我国的语言文字是无限丰富的,它是可以用来表达一切科学知识的,现在它所缺乏的乃是统一的学术名词,所以制定和统一学术名词,用学术名词来丰富我国的语言文字乃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中央人民政府对学术名词的制订和统一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50年5月就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了学术名自统一工作委员会,分成五组来进行学术名词的制定和统一工作。其中自然科学组交由中国科学院编译  相似文献   

3.
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无机组,于1986年1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了无机化学命名原则初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由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无机组组长王夔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梁树权、顾问张青莲、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吴凤鸣和其他有关专家共18人。会议还收到了戴安邦、徐光宪、申泮文和苏锵教授等许多书面意见。为了开好这次会议,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总为四十多条意见,提供会议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化学会的《无机化学命名原则》(以下简称《原则》)一书发行以后,笔者曾建议把有关配位化学的名词尽量地统一到《原则》的规范中来。《原则》把由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命名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最近,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的无机化学命名座谈会讨论了这个命名,报道是:“对  相似文献   

5.
何涓 《化学通报》2016,79(7):667-670,666
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为中文化学名词确立了统一的标准,其制定的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原则》对于"元素及化合物定名取字"提出"取字应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不重象形"的定名总则,并据此拟定了大量全新的音译名称,如苯、萘、蒽、菲等。它所确立的三个名词烷、烯、炔却是旧有意译名,看似与其音译为主的命名原则相悖。本文讨论了烷、烯、炔的各种历史译名,对三者为何被《原则》采纳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化学及生物化学中,实用价值较大的胶体粒子瑞利(Rayleigh)散射公式在文献中所采用的表达式多达十余种,有的在形式上差异很大。本文将常见的九种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物理意义进行讨论。为了讨论的方便,把意义相同的物理量用统一的符号表示。  相似文献   

7.
何涓 《化学通报》2021,84(6):632-639
193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为中文化学名词确立了统一的标准,并对于“元素及化合物定名取字”提出“取字应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不重象形”的定名总则。它确立的中文化学名词醇、醛、酮、醚、酯是意译名,这似乎与其音译为主的命名原则相悖。本文讨论了醇、醛、酮、醚、酯的各种历史译名,并分析了它们被《原则》采纳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氨基酸代谢的基本内容出发,分析并整理了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意义与教学要点,其中富有的各种生物化学过程也充满了趣味性,对于本科生教学是良好的素材。在举例阐述其多样性、复杂性、趣味性与启发性的基础上,讨论生物化学教学中氨基酸代谢相关内容,是一种将前沿科学融入基础生物化学教育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9.
《化学教育》1984,5(6):63-63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4年4月18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了“化学用字及读音”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化学有机化学名词小组负责人邢其毁教授主持。有机小组的在京委员、无机小组的部分在京委员和有关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张滂、梁晓天、张黯、苏勉曾、王夔等参加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化学名词工作目前分为三部分:(1)化学及化工术语(即就已在『化学』上发表的化学名词草案予以删改补充);(2)化学物质命名原则;(3)化学物质名词。关于化学物质名词的编订工作本小组在中国科学院编译局领导之下曾于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九日召开化学物质名词编订座谈会,邀请在京化学专家三十余人讨论此项问题,决定了编订工作的范围和原则。现将会议决定的编订范围和原则报导如下:现在,化学物质命名原则有一部分尚未完全确定,化学命名原则审查小组建议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于适当时期召开化学物质命名原则扩大座谈会,多方面交换意见。下面所提及的命名原则扩大会议,即指此而言。  相似文献   

11.
1951年12月19日本小组曾召集化学物质名词编订座谈会。会上有鉴於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尚有未确订或未能妥善的地方,故推举张青莲、严仁荫、余孟杰、陶坤四人组成无机名词小组,由张青莲同志任召集人,研究无机命名原则。另确定黄新民、陶坤两同志负责研究杂环母核的命名问题。并请此两小组於化学物质命名扩大座谈会前提出报告。 1953年2月21日至23日,中国科学院召集了一次全国性的化学物质命名扩大座谈会,将上述两小组的报告作为会议的第二项讨论提纲。会上对此提纲中所列的一些具体问题得到了相当一致的见解。会後,本小组乃结合到大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具有一般非线性生物化学反应的球形反应扩散系统的空间对称性破缺与系统的临界本征态的内秉宇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讨论了生物化学系统的对称性破缺中微环境效应、选择定则、灵敏度和系统与环境间的手性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於1953年2月21—23日在北京院本部召开全国性的化学物质命名扩大座谈会,讨论化学物质的中文命名问题。出席人是由中国科学院徵询化学名词审查小组、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和上海中华化学工业的意见後邀请的。凡是与化学有关的重要机关及化学学术团体都推有专家出席。又因化学物质命名关系中国词汇的发展,所以特地邀请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各派专家数人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酶促反应被归类为不可逆反应。然而,此处的"不可逆"与物理化学中的"不可逆"有所不同,这一表述本身常导致学生的困惑。不仅如此,"不可逆"的实际含义及其衍生的观念可能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很多对基本生化反应过程的严重误解。本文以物理化学所定义的"不可逆"为准,重新讨论生物化学中所指"不可逆"的准确含义,并举例讨论了包括"速控步""限速酶""高能磷酸键"在内的若干因生物化学中"不可逆"的不准确定义造成的认知误区。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看到了丰达明同志关于原子吸收“检出限”的定义的来信后,我们觉得对这个名词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定义,将便于我们交流经验。因此,我们也想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想法。“检出限”,英语为“detection limit”,《英汉化学化工词汇补编》称之为“检测极限”。〔1〕的附注中列出了这个名词的几种名称,其中“测定极限”一词已有读者指出不应与“检出  相似文献   

16.
对同位素效应的类别、特征、原理、在研究反应机理中的意义以及同位素效应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行简单介绍 ;讨论了同位素效应应用于生物化学中的一些反应  相似文献   

17.
《化学教育》1998,19(8):42-4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8年7月8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一)公布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定名;(二)发布有关信息科学技术新词定名。本刊现将有关文件刊出,供化学教育工作者学习、使用。(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于1998年1月中旬召开了无机化学名词扩大会议,会议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97年8月27日决定对101—109号元素英文名称重新命名的意见,审定了相应的中文命名。参加会议的有化学、物理学…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地论述了从生物化学课程的发展历史、我国在生物化学方面的创新贡献、生物化学代谢反应过程、生物化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生物学家故事和生物化学相关社会热点事件等6个模块发掘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融合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人文精神、诚信友善的职业道德及文化自信精神,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策略对其他同行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自1983年4月1日开展工作以来,在化学名词方面,曾于1983年12月27日和1984年4月18日分别举行了“无机化学命名”座谈会和“化学用字及读音”讨论会。 (一)  相似文献   

20.
美国得克萨斯(Taxas)农业与机械大学筒井稔教授1979年4月14日至4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作了两次学术报告,题目为:“均相催化中的有机过渡金属”及“金属卟啉的有机金属方面”。瑞士苏黎世大学(Zurich University)生物化学教授陈培生于4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作了“生物化学发展现状”的学术报告。日本中部工业大学教授石井义郎于197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