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豆素和呋喃均三唑并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豆素和呋喃均三唑并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香豆素;呋喃;均三唑并噻二唑;合成  相似文献   

2.
基于抗菌氟喹诺酮作用靶拓扑异构酶设计发展新型抗肿瘤氟喹诺酮药物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为扩展氟喹诺酮C-3稠杂环体系的研究领域, 以恩诺沙星1为起始原料经C-3羧基反应到C-3 1-氨基-5-巯基-均-三唑(5), 与氯乙酸缩环合到C-3均三唑[3,4-b][1,3,4]噻二嗪-6-酮(7), 接着与取代苯甲醛缩合得C-3 7-取代苯甲叉基-均三唑[2,1-b][1,3,4]噻二嗪-6-酮(8)目标化合物. 新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表征, 用MTT方法评价了它们体外对CHO, HL60和L1210 3种癌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 所合成的11个新化合物中均具有潜在的体外抑制癌细胞生长活性, 其中氨基均三唑硫乙酸中间体6及目标化合物8活性最强, 其IC50值已达到或接近微摩尔浓度, 预示氟喹诺酮类抗菌剂的C-3位稠杂环抗肿瘤构-效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双氨基三唑硫醚及其与胡椒醛席夫碱的合成及抗菌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双氨基三唑硫醚及其与胡椒醛席夫碱的合成及抗菌活性;均三唑;硫醚;席夫碱;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一系列N端含有均三唑并噻二唑的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 其结构经过红外、核磁共振氢谱、磷谱、质谱和高分辨质谱等确证.  相似文献   

5.
非对称双(均三唑席夫碱)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找新结构的水溶性抗癌先导化合物, 采用氨基均三唑硫代苯丙酮(1)与氨基均三唑硫醇(2a2e)缩合得双均三唑单席夫碱化物3a3e, 接着依次与氨基氯乙烷和水杨醛进行亲核取代和缩合反应, 分别得到含碱性侧链的单席夫碱4a4e和非对称双席夫碱5a5e. 所合成新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表征, 用甲基四噻唑蓝比色法(MTT)对新化合物进行了对于CHO, HL60和L1210 3种癌细胞株的体外活性试验. 在合成的15个新化合物中, 双席夫碱结构的抗癌活性最强, 其IC50值在20.0 μmol•L-1以下, 尤其是均三唑环连有双供电子取代基时(如化合物5c), 表现出潜在的活性, 其抗癌活性与上市药物比生群相当, 具有侯选药物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均三唑并噻二唑是一类重要的稠杂环化合物,其衍生物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抗结核、酶抑制作用、调节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按照均三唑并噻二唑类化合物呈现的不同生物活性进行分类,综述了近年来该类化合物在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3-芳基-4-氨基-5-巯基-1,2,4-均三唑和苯甲酰异硫氰酸酯在无水丙酮中反应,得到一系列3-芳基-6-苯甲酰氨基均三唑并[3,4-b]-1,3,4-二噻二唑。用元素分析、IR、^1H NMR和MS确定了其结构,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制。并对其代表产物2h进行了初步的抗菌和除草实验。  相似文献   

8.
1,2,4-三唑双席夫碱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基均三唑硫醇1a1b与1,2-二溴乙烷缩合制得双氨基三唑硫醚2a2b, 2a2b与芳香醛经缩合得相应的席夫碱3a13a53b13b7, 收率65%~80%. 所得席夫碱类新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 1H NMR, MS和元素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9.
4-氨基-5-吡啶-4-基-均三唑硫醇(1)在复合催化剂DMAP和TBAB作用下与对卤代苯甲酸经环缩合反应以高收率得到中间体6-(5-氯-3-甲基-1-取代苯基-1H-吡唑-4-基)-3-吡啶-3-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2a2c), 接着苯环卤原子与取代哌嗪在聚乙二醇催化作用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相应的哌嗪游离碱(3a3c). 其中, 单取代哌嗪游离碱3a与含功能基的卤代物缩合得到功能基取代的哌嗪衍生物(4a4g). 这些产生的游离碱与盐酸反应得到相应的水溶性盐酸盐. 所合成新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表征, 并评价了它们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发现3-位稠杂环取代喹诺酮衍生物新的生物活性, 以环丙氟氯喹诺酮羧酸(1)为起始原料, 经3步反应得到3-(4-氨基-5-巯基-均-三唑)氟氯喹酮(4). 在常温加热和微波辐射条件下, 4与异烟酸缩环合反应得到中间体3-[6-吡啶-3- 均三唑[3,4-b][1,3,4]噻二唑]氟氯喹诺酮(5). 喹诺酮环上的氯原子与取代哌嗪在聚乙二醇和无机碱催化作用下发生选择性亲核取代反应, 形成相应的3-(6-吡啶-3-均三唑[3,4-b][1,3,4]噻二唑)氟喹诺酮哌嗪游离碱, 与盐酸反应得相应水溶性盐酸盐6. 同时也发现, 用1的酯化物却不能得到中间体2, 而仅得到环丙氟氯吡唑并喹啉酮(3). 新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表征, 用MTT和二倍试管稀释方法评价了它们体外对CHO, HL60和L1210 3种癌细胞株及S. aureus和E.coli 2种菌株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 在合成的9个新化合物中, 化合物3和 6具有潜在的体外抑制癌细胞生长活性, 其中6的IC50均在50 mmol/L以下, 尤其是化合物6a和6d对L1210的IC50值达到8.0×10-6 mol/L以下, 显示良好的选择性和体外活性; 目标化合物体外抑菌试验有意义的发现, 虽然抑菌活性不及对照环丙沙性, 但对革兰阳性菌活性显著高于对阴性菌的活性, 这与喹诺酮药物的抗菌活性相反. 以上结果表明, 氟喹诺酮类抗菌剂的3位稠杂环取代衍生物作为新结构抗肿瘤或抗菌先导物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