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临界条件下苯/丙烯烷基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Hβ分子筛为催化剂,对比研究了苯与丙烯分别在超临界相和近临界液相的烷基化反应.结果发现,由于超临界流体对焦炭前驱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超临界条件下催化剂稳定性明显提高,经114h反应后仍保持较高活性,催化剂结焦率则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吸热型碳氢燃料裂解催化剂结焦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建立了一套可以同时进行吸热型碳氢燃料催化裂解研究和催化剂结焦评价的装置。选用SAPO-34、HZSM-5以及USY型不同孔径的分子筛催化剂对自行研制的吸热型碳氢燃料S-1进行催化裂解反应,采用注氧烧焦的方法考察了改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对催化剂结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温度达到700℃时,三种催化剂都有最大的结焦量,而USY型分子筛高达55μL/mg。同时还考察了作为结焦母体的小分子烯烃在裂解产物中的分布与催化剂结焦的关系,对燃料S-1在三种分子筛上裂解结焦的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为筛选适用于吸热型碳氢燃料催化裂解的催化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丝光沸石催化剂的结焦失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GC-MS,HNMR和元素分析研究了结焦的钯/氢型丝光沸石催化剂上焦炭的分子性质,用FT-IR,TPD,TPO,微孔分析和活性评价等考察了催化剂结焦前后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催化剂上可溶性焦炭为二至四环的多环芳烃,它们滞留在分子筛孔内起覆盖活性中心的作用,且是进一步生成高碳氢比焦炭的前身物,结炭反应主要发生在酸中心上,随着结炭量的增加,催化剂上B中心大量减少,表面积和孔体积亦相应减小,与焦炭分子  相似文献   

4.
对催化裂化装置(FCCU)沉降器内结焦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焦形态主要有4种,丝状焦、滴状焦、块状焦和颗粒状焦。各种结焦形态的成因机理不同,微观结构及生长过程也不同。丝状焦是由铁、镍金属元素催化烃类气体,以及易生焦物发生脱氢缩合反应,以催化剂颗粒形成结焦中心并逐渐长大形成细丝状焦炭;滴状焦是由稠环芳烃脱氢缩合反应而生成,高沸点未汽化油滴黏附在催化剂颗粒或器壁表面形成“焦核”,即由重芳烃、胶质、沥青质脱氢缩合反应和二烯烃聚合环化反应而生成的;块状焦是高沸点未汽化油滴相互溶解后,再脱氢缩合反应或聚合环化反应而形成的结焦;颗粒状焦是油气在气相中脱氢缩合反应或聚合环化反应形成的微小结焦颗粒相互团聚形成的颗粒簇。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内的结焦一般是上述几种结焦过程的组合,是催化结焦和非催化结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连续流动装置, 在压力为4 MPa, 温度分别在700, 750和780 ℃条件下, 开展了乙苯和二甲苯在超临界压力条件下热裂解反应的实验研究. 对乙苯和二甲苯裂解的气相产物, 采用在线气相色谱进行分析; 而裂解的液相产物则通过色质联用仪进行定量分析. 研究发现乙苯和二甲苯裂解的气相产物组成基本相同, 而液相产物组成相差较大, 但都是芳香烃类化合物. 乙苯和二甲苯的转化率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在相同温度下, 乙苯比二甲苯转化率高. 此外, 裂解过程并未发现明显的结焦现象, 说明纯芳香烃物质的热裂解并不会导致严重积炭. 同时, 本文还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在BHandHLYP/6-31+G(d, p)水平上, 对乙苯和甲苯分别进行结构优化并计算相关的键能. 计算结果表明: 乙苯侧链乙基中的C—C键的键能最小, 从而说明乙苯侧链烷基更容易发生断键反应, 理论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乙苯比二甲苯裂解转化率高的实验现象. 本文的工作对燃料裂解结焦机理的重新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ACE Model C),研究了在反应温度460-540℃下,模型化合物十氢萘在Y分子筛催化剂上的裂化反应路径及生焦机理。结果表明,十氢萘裂化的初始阶段,H+进攻十氢萘上与叔碳原子相连的C-H键和C-C键形成非经典五配位叔正碳离子是其最主要的引发反应;十氢萘裂化产物主要是丙烯、丙烷、异丁烷、异戊烷、甲基环戊烷、甲苯、二甲基苯等;产物的收率在催化剂上由大到小为,非芳烃、单环芳烃、双环芳烃;十氢萘催化生焦的机理是碳正离子机理,随反应温度和分子筛酸量的升高,双分子氢转移以及脱氢缩合能力增强,焦炭产率和转化率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7.
详细研究了超临界条件下环己烷的热裂解性能,其中气相产物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液相产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主要裂解产物为甲烷、乙烷、乙烯、丙烷、丙烯、丁烯、己烯、环己烯和苯等。研究发现,温度、压力和流体的湍动程度显著影响裂解反应,裂解转化率和裂解深度随温度升高均增加,压力和流体的湍动程度对裂解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停留时间产生的。根据液相产物的主要成分,推测了可能的裂解过程。  相似文献   

8.
化学液相沉积与沸石择形催化性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徐青  乐英红  高滋 《催化学报》1998,19(4):349-353
在经SiCl4化学液相沉积的HZSM-5沸石催化剂上进行了甲茉歧化、C6烷烃异构体催化裂解和邻二甲苯异构化反应,随着SiO2沉积量增加,沸石内表面性质变化不大,而孔径逐渐缩小,甲苯歧化和邻二甲苯异构化反应的对二甲七选择性提高,C6烷烃异构体中支链烃3-甲基戊烷和2,2-二甲基丁烷的裂解反应转化率下降,实验结果表明,化学液相沉积是改善沸石催化剂对反应物物产物择形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条件下正庚烷的裂解与结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文杰  方文军  李丹  邢燕  郭永胜  林瑞森 《化学学报》2009,67(15):1759-1764
以正庚烷为碳氢燃料模型化合物, 考察其在超临界条件下的裂解和结焦情况, 着重探讨了裂解温度和雷诺数(Re)对裂解反应的影响. 在4.0 MPa和500~650 ℃范围内, 随着反应温度升高, 正庚烷的裂解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裂解反应及其产物的二次反应使结焦前驱物增加, 最终导致结焦严重; 在超临界条件下, 提高流体的湍动程度, 有利于抑制结焦. 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DSC)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分析固体焦的形貌特性, 结果表明正庚烷裂解结焦主要以金属催化作用产生的丝状焦为主, 丝状焦的生长是不锈钢发生渗碳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芳烃,尤其苯、甲苯、二甲苯(BTX)等单环芳烃,是化工行业重要的基础原料,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催化重整与热裂解。生物质与塑料共催化热解制芳烃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高选择性等优点,可以解决因生物质富氧、贫氢的特点造成热解产物氧含量高、芳烃收率和选择性低等问题。本工作主要综述了生物质与塑料共催化热解制备芳烃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共催化热解反应原料类别,重点论述了共催化热解反应催化剂,总结归纳了共催化热解双烯合成、烃池协同等反应机理。展望了生物质与塑料共催化热解未来的研究重心与发展方向,即通过研制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改性分子筛催化剂来提高芳烃产率。  相似文献   

11.
对白云石、石灰石作用下生物质热解焦油催化裂化过程中的积炭失活问题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较长反应时间内催化剂积炭量和焦油转化率的变化情况。最长运行时间32 h,所得积炭质量分数为3%~15%,焦油转化率下降到70%左右。对不同来源焦油的生焦性、催化裂化反应条件等对积炭形成的影响作了考察,并从动力学角度对催化活性与积炭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单层积炭和多层积炭阶段线性和指数形式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2.
辽河渣油热转化和加氢裂化过程中生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考察了辽河渣油热转化和浆液床催化加氢反应过程中生焦行为。研究生焦趋势与渣油物理化学组成的关系,初期生焦机制及其对后生焦的影响,并用高倍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所生焦进行表征,结果发现,随加工苛刻度的增加,反应体系中生成的焦油细分散向簇状分散过渡、实姓焦对后期生焦有一定促进作用,在低压热转化过程中更为显著,生焦趋势不仅与反应条件有关而且与渣油物理化学性质相关,还与反应物系对生焦先躯物的胶溶能  相似文献   

13.
提高USY型FCC催化剂硫转移和催化裂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镁、铈、镧和磷对USY型FCC催化剂进行改性,采用FT IR分析方法对改性催化剂的表面酸性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硫转移活性组分对催化剂的硫转移和催化裂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氧化 还原循环后,改性催化剂仍保持较好的硫转移活性,可以达到60%以上。镁的引入会减少基质和分子筛表面强酸的数量,少量镁的引入对催化裂化活性影响不大,铈和镧的引入会使分子筛和基质的表面酸量得到显著增加,提高催化裂化活性,但同时会引起焦炭的增加,磷改性可改善基质和分子筛表面酸性,抑制焦炭的产生,保持催化裂化活性的同时使汽油中的烯烃质量分数下降6%。  相似文献   

14.
供氢剂与分散型催化剂协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辽河渣油为原料,四氢萘为供氢剂,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为油溶性催化剂在高压釜中进行裂化反应,比较了临氢裂化,临氢供氢裂化,催化加氢裂化以及供氢剂与分散型催化剂共同存在下的加氢裂化,在同样生焦量的情况下,渣油裂化转化率的顺序为:临氢催化供氢过程>临氢催化过程>临氢供氢过程>临氢过程,同时发现供氢剂与分散型催化剂在渣油加氢裂化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与单独使用分散型催化剂的改质反应相比,供氢剂的协同作用不但可以在低转化率下延迟生焦诱导期,提高渣油生焦前的最大转化率,而且在高转化率下对渣油的缩合反应有更大的抑制作用。由420-440℃四集总表观动力学模型计算出的动力学速率常数和活化能表明,供氢剂与分散型催化剂产生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沥青质和焦生成的活化能,极大地抑制了沥青质和焦生成 速率,而对可溶质生成馏分油的裂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测定裂化结焦催化剂上焦碳H/C的方法--酸溶-元素分析法。该方法主要利用HF和HCl将焦碳从催化剂上进行剥离,然后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焦碳中的碳含量和氢含量,从而可以得到结焦催化剂上焦碳的H/C质量比。这种测定方法避免了在测氢过程中催化剂结晶水和吸附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催化剂上焦碳H/C的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16.
HZSM-5在线提质生物油及催化剂失活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使用时间的HZSM-5分子筛在线催化提质制取的生物油进行理化特性和成分分析,从生物油品质角度对HZSM-5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并采用TG、BET、XRD、SEM和TEM等方法对失活的HZSM-5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探讨了HZSM-5催化提质生物油的失活机理,并进行再生研究。研究表明,HZSM-5分子筛可转化生物油中的酸类、醛类和酮类等"非期望"有机物,生成较多"期望"有机物,如酚类和芳烃类物质,降低生物油的氧含量及酸性,提高生物油的热值;HZSM-5使用80 min后,生物油品质明显变差,催化剂活性明显降低;失活催化剂上沉积的焦炭主要呈纤维状,同时,还存在少量石墨状焦炭,焦炭总量达14.12%,且使用过程中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均下降,晶粒的团聚现象加剧,结晶度下降;在催化提质过程中,在孔道内生成的石墨状焦炭及在表面形成的纤维状焦炭大量覆盖活性位点,使得催化剂失活。经550℃再生后,催化剂可恢复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二氧化碳气氛下NiO/Al2O3催化剂上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的反应性能,考察了助剂K2O对NiO/Al2O3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在惰性气氛下的反应相比,在二氧化碳气氛下异丁烷脱氢与逆水煤气变换反应耦合,促进了异丁烷脱氢反应,异丁烯的收率得到提高。助剂K2O的加入,能降低催化剂的酸性,减缓反应过程中催化活性物种NiO的过度还原,并抑制异丁烷裂解及积炭生成等副反应,从而提高了异丁烯的收率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This work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methanol conversion of NiAPSO-34 catalysts which had been synthesized by various preparation methods. The deposited coke during the hydrocarbon transformation was analyzed by temperature-programmed oxidation (TPO) method. For a catalyst with small acid sites and sharp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to ethylen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other catalysts. It could be confirmed that the catalysts having different acidic densities on external surface and internal surface represented different catalytic activities. Furthermore, it was elucidated that amount of coke formation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acidic density on the external crystal surface. On the other h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s under various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exhibited variously and the deposited coke amount was also various. In particular, a surprising result was that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was not changed on the revived catalyst by thermal treatment at 600°C for 3 h.  相似文献   

19.
Co改性Mo/HZSM-5催化剂上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丙伦  刘红梅 《分子催化》2000,14(3):200-204
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剂Mo/HZSM-5上担载第二组分Co后,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但加快了催化剂上的积炭速率,且积炭速率随Co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因而认为催化剂的失活速率与积炭速率并不成顺比关系,研究认为,一方面,Co的添加增加了催化剂的脱氢能力,使更多的中间产物乙烯进一步脱氢转化成芳烃或积炭,另一方面,增加了催化剂的抗积炭能力。并认为部分积炭可能对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空速实验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