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研究了不同类型氨基酸及其配合物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浇铸膜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有氨基酸存在下,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的红外谱图没有明显的变化;氨基酸稀土配合物与磷脂极性头基团有静电相互作用,作用的程度随稀土离子、氨基酸及稀土同氨基酸配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稀土离子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相互作用的FT—I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稀土离子Sm^3+,Gd^3+,Er^3+和Yb^3+与二棕榈酰磷脂磷胆碱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稀土离子间磷脂极性头部的PO^-2和N^+(CH3)3基闭间有较强的静电作用,而且这些作用随着稀土子摩尔比例的增大而加强,稀土离子与磷脂相互作用程度按稀土离子原子序数增大即Sm^3+<Gd^3+<Yb^3+的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3.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稀土离子Nd^3+,Gd^3+和Yb^3+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三种稀土离子的掺入都使磷脂的凝胶-液晶相转变温度明显升高,同时相变的协同隆降低。稀土离子与磷脂极性头部的PO2^-基团产生了键合作用,这种键合稳定,不受磷脂质体相态的影响。无论在凝胶相或液晶相,稀土离子的掺入都增加了磷脂双分子层的构象有序度。  相似文献   

4.
对精制胡麻卵磷脂进行了化学反应鉴别,反应呈阳性;并进行了酸值、碘值、丙酮不溶物、乙醇可溶物等项目的检查,结果表明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扫描胡麻卵磷脂样品和磷脂酰胆碱标准品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样品与标准品在官能团区及指纹区吸收峰峰形及峰位置吻合.紫外光谱扫描发现胡麻卵磷脂样品207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及校准曲线法,测定了样品中磷脂酰胆碱的含量;结果表明,在0.0102-0.0512mg/mL浓度范围内,磷脂酰胆碱吸光度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04),平均回收率为99.09%(RSD=0.84%),样品中磷脂酰胆碱含量为88.6% (RSD-0.36%).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为卵磷脂样品中磷脂酰胆碱含量的快速测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FT-Raman光谱研究镧与胆固醇对二棕榈酰磷脂酰甘油脂双层的作用吴英,李新民,赵冰,徐蔚青,陶艳春,赵大庆,倪嘉缵(吉林大学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开放实验室长春13002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长春130022)FT-R...  相似文献   

6.
利用LB技术,在不同的物理条件下对磷脂酰胆碱单分子成膜质量和分子的构象变化进行了研究,在此础上对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组成的复合膜的相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AFM对磷脂酰胆碱分子LB膜的分子构象和二维排布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物理因素温度、pH、浓度及胆固醇对于气液界面上磷脂酰胆碱的分子构象的结构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条件能够得到具有特殊形态和结构的磷脂酰胆碱LB膜.  相似文献   

7.
两亲性磷脂分子能够形成各种不同形态的胶束,其结构形成不仅依赖于磷脂分子结构和组成,还依赖于两亲性分子的自组装路径. 本工作采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与十六烷基磷酸胆碱(HPC)混合磷脂球胶束化行为. 通过调节DPPC/HPC的组分比例和磷脂球尺寸,观察到多种不同胶束结构形成,例如:球形和非球形(扁平或长椭球)囊泡、盘形胶束、单环或双环胶束和蠕虫状胶束. 研究发现,由于原位胶束化作用,采用磷脂球作为初始态有利于形成囊泡和环形拓扑结构胶束. 模拟结果表明,结合初始态结构设定同时调节磷脂分子组成是一种有效调控磷脂胶束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巨囊泡作为细胞的简化模型,其分相与出芽机理及动力学规律已引起许多领域科学家的关注。在富含胆固醇的典型生物膜体系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2-dihexadecanoyl-rac-glycero-3phosphocholine)/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dioleoyl-phosphatidylcholine)/胆固醇(Chol)的三组分形成的巨囊泡作为模型,从高温退火至低温会发生相分离,形成微畴。实验中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生物膜体系侧向分离的相结构图。实验发现,体系各组分的不同会影响磷脂膜的相结构和膜内微畴的成长,固定 DOPC/DPPC为1:1的前提下,微畴尺寸随着胆固醇参入量的增加而变大。最后运用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微畴的成长机理。  相似文献   

9.
对光声位相理论进行了研究,依此理论解释了稀土二苯甲酰甲烷配合物的光声位相谱。利用计算位相的方法得到在配体吸收处不同铽配合物的位相偏移,对位相差与不同铽配合物的分子内弛豫过程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稀土(Eu3+和Tb3+)与二苯甲酰甲烷(DBM)、2,2′-联吡啶(Dipy)的一系列稀土配合物EuxTb1-x(DBM)3Dipy。元素分析和红外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荧光光谱研究了荧光性质。铽掺入配合物后,铽能极大地增强铕的特征荧光,铽对铕配合物的发光有协同作用。在该系列配合物中,不仅有机配体可以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发光的铕离子使其发光,而且铽离子也可将其吸收的能量通过分子内能量传递给铕离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技术研究山莨菪碱对酸性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酸脂质体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山莨菪碱能增加二棕榈酰磷脂酸脂质体的流动性,降低脂质体的相变温度10℃以上,同时出现分相现象。缓冲液的PH对自旋标记探针渗入二棕榈酰磷脂酸脂质体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图形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小角X射线散射法分别研究CH_2Cl_2,CHCl_3和CCl_4对磷脂酰胆碱液晶态结构的影响机理,通过比较得知,CH_2Cl_2,CHCl_3和CCl_4对磷脂酰胆碱液晶态结构影响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它们空间旋转电子云密度分布不同所致,空间旋转电子云密度分布呈球状或椭球状的物质都有使磷脂酰胆碱液晶形成片层六角形的机理,呈圆锥状的物质有诱发磷脂酰胆碱液晶形成六角形H_(Ⅱ)相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首先研究了在蔗糖溶液中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磷脂双层膜的结构,分析了其力学性能;其次,研究了在纯水中、CaCl2溶液中的DPPC磷脂多层膜的结构特性和杨氏模量.实验结果表明,在CaCl2溶液中DPPC多层膜的水层厚度大于在纯水中厚度,在CaCl2溶液中多层膜的杨氏模量变小.  相似文献   

14.
盛洁  王开宇  马贝贝  朱涛  蒋中英 《物理学报》2018,67(15):158701-158701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表征了多聚赖氨酸诱导的负电性磷脂巨囊泡的动力学响应行为.研究发现,多聚赖氨酸可吸附至二油酰磷脂酰胆碱和二油酰磷脂酸混合磷脂巨囊泡的表面,诱导其发生粘连、出"绳"及破裂现象.分析认为,在低盐环境中,膜形变由多聚赖氨酸吸附于二油酰磷脂酸富集区引起的膜两叶应力不对称,以及静电相互作用等因素产生.研究结果对基于聚合物-巨囊泡体系的药物输运控释、细胞形变、微控反应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稀土离子对氨基酸-茚三酮体系荧光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稀土氨基酸-茚三酮体系荧光增强作用研究。探讨了不同稀土离子与配体Ruhemann’spurple作用,生成配合物的荧光增强作用机理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稀土离子对氨基酸—茚三酮体系荧光增强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稀土氨基酸-茚三酮体系荧光增强作用研究。探讨了不同稀土离子与配体Ruhemann's purple作用,生成配合物的荧光增强作用机理和条件。  相似文献   

17.
稀土水杨酸配合物的光谱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妩娟  杨旭武  张航国  朱丽  高胜利 《光子学报》2006,35(10):1593-1596
合成了一系列稀土水杨酸配合物.分别研究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IR),紫外(UV)及荧光光谱(FS)性质.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稀土和水杨酸主要通过羧基进行配位,而紫外光谱显示配合物中水杨酸和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是主要过程;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水杨酸钆,水杨酸铽,水杨酸镝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高,具有很强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氯化稀土丙酰胺配合物,剖析了LnCl3.3PA和聚(苯乙烯-丙烯酰胺)负载氯化稀土配合物(SAA.LnCl3)的红外光谱和电子能谱,结果表明,含酰胺基团的配体均通过羰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小角X射线散射法分别研究CH2Cl2,CHCl3和CCl4对磷脂酰胆碱液晶态结构的影响机理,通过比较得知,CH2Cl2,CHCl3和CCl4对磷脂酰胆碱液晶态结构影响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它们空间旋转电子云密度分布不同所致,空间旋转电子云密度分布呈球状或椭球状的物质都有使磷脂酰胆碱液晶形成片层六角形的机理,呈圆锥状的物质有诱发磷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丙甲菌素是富含α-氨基异丁酸的膜活性肽,能自发插入到脂双层中并相互聚集形成通道结构,对真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都有抗菌作用.用丙甲菌素与二油酰磷脂酰胆碱的混合溶液在硅片表面制作高度取向的多层膜,并将其浸入水中,用固-液界面X射线散射测量方法,研究了丙甲菌素对磷脂多层膜的结构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条件下,丙甲菌素使脂双层厚度变薄,脂膜的弯曲模量减小.该实验结果有助于理解丙甲菌素与脂双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