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科学的本质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理解科学的本质,实际上要回答"科学是什么"、"科学不是什么"、"科学能做什么"和"科学不能做什么"等问题.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主导学科和重要学科,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物理教学应加强科学本质的教育,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科学思想是科学理论的灵魂,科学精神是取得科学成就不可或缺的品质.本文通过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活动,探讨了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基础、科学研究的起点和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他的科学思想对当前的科研和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素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可概括为科学的方式、科学的精神与品德、科学能力.如何在物理学科中实施素质教学,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在我国新一轮课改的物理标准中,强调了科学探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课程目标中强调过程和方法.在课程内容上把科学探究作为首要的一级主题,在评价上注重科学探究能力,在学习方法上,倡导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5.
王■ 《物理通报》2022,(3):139-145
科学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重要工具.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在科学方法教育上有着20多年的历史,我们通过实践提炼出适合初中学生使用的17种科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探究和学习中,同时也作为日常检测和中考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所规定的科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检测题型.  相似文献   

6.
大学物理课程不但要向学员传授物理知识和构建学员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更要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在现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大学物理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在部队实战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讨论分析,尊重科学事实思维、理想化思维、分解与组合相结合思维、处理问题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重要等科学思维方法在部队实战训练中的应用,说明通过大学物理学习来提高学员的科学思维,并加强科学思维在部队实战训练中的指导作用,将使得实战训练更加科学和有效.  相似文献   

7.
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哲学、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物理教育中树立历史的观点,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更是中外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研究课题.早在本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和 2 1世纪初世界科学行为的上空出现了三朵乌云 ,第一朵是科学前沿的原创活动中出现了实验数据的作假和虚构现象 ,严格地说出现了行为严重的科学不端事件 ;第二朵是一般科技研究人员中产生了为数不算少的范围不同的抄袭甚至剽窃的严重问题 ;第三朵是在研究生的习作和学位论文中出现了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和国内外披露或发表的论文片断予以摘引、拼凑或连接而构成“论文”的屡见不鲜的情况 .这些利用信息技术和设施发展不平衡的背景 ,以授其奸的科学不端行为 ,严重违犯了国际科学界长期形成的周知科学准则和科学精神 ,引起了舆论的普遍贬斥和指责 .文章仅就普世关注的、关系到近年来世界科学发展和影响最大的事件———舍恩 (J.HendrickSch n)博士的不端科学行为 ,作为一个案例予以分析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通过这个分析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对科学不端行为的防范和决策等有益的启示 .  相似文献   

9.
大学物理教学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教育为人类进步提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物理教育为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提供了科学基础.要使高职高专工科专业的大学物理学,能更好地实现物理教育的功能,将大学物理课程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进行教学优化设计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科学.在物理科学研究中,为了发现科学规律,很多科学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在课堂教学上,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向学生讲授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索科学问题的,包括探索过程中的思维方法、试验过程.本文以波粒二象性、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太空探索等为例,具体讲解这些探索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过程,通过这些,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学的几点认识(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物理学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跟大家谈谈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学的几点认识.1对物理学的五点认识1.1物理学是对物质世界的构成和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物理学是科学之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科学.其实人类最早出现的是技术,还不是科学.比如  相似文献   

12.
"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的缩写,意为"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以期培养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有整体认识和理解,具有科学的意识和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作为面向社会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13.
《物理》2004,33(11):852-857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科学行为的上空出现了三朵乌云,第一朵是科学前沿的原创活动中出现了实验数据的作假和虚构现象,严格地说出现了行为严重的科学不端事件;第二朵是一般科技研究人员中产生了为数不算少的范围不同的抄袭甚至剽窃的严重问题;第三朵是在研究生的习作和学位论文中出现了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和国内外披露或发表的论文片断予以摘引、拼凑或连接而构成"论文"的屡见不鲜的情况.这些利用信息技术和设施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以授其奸的科学不端行为,严重违犯了国际科学界长期形成的周知科学准则和科学精神,引起了舆论的普遍贬斥和指责.文章仅就普世关注的、关系到近年来世界科学发展和影响最大的事件--舍恩(J. Hendrick Schn)博士的不端科学行为,作为一个案例予以分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这个分析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对科学不端行为的防范和决策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科学探究在科学课中有着重要的角色和地位,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渗透在课程内容之中,两者不能割裂.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以学生实验课程为载体的,在很多概念、规律推理的内容中也都体现了科学探究要素.课程标准同时也具体地描述了学业质量水平的5个等级,就科学探究素养来说,5个等级如何实现是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以“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为例,阐述在规律课中,如何通过分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教学设计中又是如何体现科学探究要素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5.
阎康年 《物理》2004,33(11)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科学行为的上空出现了三朵乌云,第一朵是科学前沿的原创活动中出现了实验数据的作假和虚构现象,严格地说出现了行为严重的科学不端事件;第二朵是一般科技研究人员中产生了为数不算少的范围不同的抄袭甚至剽窃的严重问题;第三朵是在研究生的习作和学位论文中出现了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和国内外披露或发表的论文片断予以摘引、拼凑或连接而构成"论文"的屡见不鲜的情况.这些利用信息技术和设施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以授其奸的科学不端行为,严重违犯了国际科学界长期形成的周知科学准则和科学精神,引起了舆论的普遍贬斥和指责.文章仅就普世关注的、关系到近年来世界科学发展和影响最大的事件--舍恩(J. Hendrick Schn)博士的不端科学行为,作为一个案例予以分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这个分析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对科学不端行为的防范和决策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个物理学家的人文功底可以有多深?王竹溪先生的身体力行为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做出了楷模. 在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眼中,已故学者王竹溪.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漫话之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张从科学活动中抽象、概括、提升出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普遍性的东西,反映科学的内在本质.根据这种观点,给出了科学精神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早在19世纪30年代国外便开始关注科学方法.国外科学方法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注重科学方法的阶段”.John Herschel在1831年岀版的教育专著中集中论述了科学方法,该书使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科学方法的本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并触发了后续十年中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到1870年,中学科学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开始被抛弃.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探究性教学则是把科学探究引进教学,其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独立地通过探究活动过程来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20.
按时间顺序评介杨振宁的32 项有代表性的科学贡献, 对于这些工作的背景、 内容、 意义和影响依次作简要介绍和分析, 再作进一步讨论. 重点关注杨振宁的各工作之间的关联, 以及他的研究风格和品味, 体现科学历程.对于物理学之美的追寻贯穿了杨振宁的科学生涯. 特别是, 杨- 米尔斯理论和“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原理大大深化了对于自然定律美与真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