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江 《数学通讯》2012,(8):20-24
本文是笔者在一次全国部分重点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执教的一节研讨课.所教学生是一所省重点高中高一重点班的学生.本着"教学的本质是对话,对话的载体是问题"和"既关注预设,更重视生成"的教学理念,笔者采用了以"问题引领、对话交流"为主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有机会开设一节圆的复习研讨课,由于备课前结合本班学情认真挑选了例题,并对所有例题预设了系列追问,而且在倡导学生开展解后回顾反思,执教时课堂氛围热烈,师生互动多、对话深入,也赢得听课老师好评,本文简介该课的备课思路,并给出相关反思,与同行研讨。  相似文献   

3.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数学的学习主要在于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有效生成,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预设.精心预设要求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基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行预设,从而形成线条清晰的学习思维轮廓.学生在精心预设的引导下自然生成,加深情感体验,促进深度学习,演绎学思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数学课堂预设与牛成的重构,即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的调整、优化,包括数学课前预设、生成的方式、教学环节和方法、教学特色的重构,它是一种动态性、发展性的重新布局和建设的过程.通过课前预设铺垫,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主质疑、互动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维、主动诉求、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5.
赵韬 《中学数学》2020,(6):16-17
最近观摩某教研活动,教学内容为七年级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几何图形的面积.由于这节课是一节专题课,并没有相对应的教材内容,组织方将其定位为习题课教学.执教者把精心准备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很多学生拿到导学案之后就埋头进入了"刷题"状态,课堂上虽然也有不少师生互动,但多数停留在比较单一的师生单向对话,属于核对答案式的课堂对话.虽然课后的评课环节是"抬轿戴帽"式的"点赞一片",但笔者总感觉这样的课有点儿封闭,没有实现郑毓信教授所倡导的"深度教学"和"开放教学".以下先简要摘引教师印发给学生的这份导学案中的封闭式问题及教师随后的封闭式教学,然后从这些习题呈现方式谈一些评课意见与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媛 《中学数学》2015,(4):57-58
一、写在前面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需要预设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教学就更具有针对性.而教学过程并不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作为教  相似文献   

7.
张海涛 《中学数学》2023,(22):46-47
<正>课堂动态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预设以外的教学活动的概括,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可变性,动态生成是对课前预设的补充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让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1 精心预设,提供精彩生成前提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共同构成了教学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前精心预设是对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陈超 《中学数学》2023,(22):88-89
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堂是从精心预设到动态生成的过程.文章以“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教学为例,通过三个教学片段的剖析来谈谈一线数学教师该如何做好课堂预设,让课堂在动态发展中促进学生思维、知识与能力智慧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高明霞 《中学数学》2023,(14):91-92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课前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学情的了解,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据此预设教学方案和教学环节,并预设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预设展开教学活动.课堂生成是学生在课上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所达成的超过教师预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最近一次中考复习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执教了一节"坐标系中三角尺滑动"的教学研讨课,得到与会老师的好评,本文呈现这次活动的教学流程和预设意图,与更多同行研讨交流.一、课例教学流程活动一:三角尺摆放到坐标系.操作与思考:将一条直角边落在坐标轴上,且使其中一个顶点与原点重合,求落在第一象限内的那个顶点的坐标.预设意图:通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摆放特殊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复习坐标系下特殊点的坐标的求法;由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以往那种机械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格局势必会被打破,学生们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的智慧火花时时闪现,他们的"奇思妙想"使课堂精彩纷呈,发生在本学期高三数学"数列"复习课上的几件事情,让笔者感慨颇深.再次感受到预设与生成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广阔空间和实在的价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呼唤预设,更看重生成.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高考的能力立意,抓住时机拓展通性通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能力提升空间.高三数学复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预设与生成情况决定着课堂的高效性.实际课堂教学在预设的组织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意外",面对意外如何处理、如何驾驭,是对教师课堂应对能力的考验,处理得当往往能捕捉到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大好时机,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以高三数学复习课中关于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教学片断为案例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黄建松 《中学数学》2023,(22):37-38
<正>追问是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载体,而追问则是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手段.数学课堂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旨在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思维方法上的增长,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建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学想象力,形成生长型数学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追问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以逻辑思维的生长贯穿数学课堂,促进课堂教学的智慧生成.笔者以“勾股定理”复习课为例,  相似文献   

14.
最近,南通市李庾南实验总校举行首届赛课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初中数学赛课活动,执教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得到评委老师的好评,本文呈现该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并给出教后反思,与同行交流.一、"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并熟悉一般形式ax2+bx+c=0(a≠0).(2)结合开平方运算,引导学生发现特殊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方法",并进一步探索出"配方  相似文献   

15.
动态生成观下数学解题教学设计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祎 《数学通报》2006,45(5):20-23
1数学解题教学的动态生成观1·1动态生成教学观的基本内涵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常会使教师不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把教学过程看成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事实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又不能都在备课时预料到.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堂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处理策略.如果认为课堂教学的每一过程都可以由教师事先以极其细密的备课来强行规范,那就必然会阉割课堂教学活的灵魂,谈不上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真实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最近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不等式"起始课,受到观摩教师的好评,本文展示该课的教学预设,并给出教后反思,与更多同行研讨.一、"不等式"起始课的教学预设(一)学习目标(1)类比方程学习不等式.(2)以章前图"甲、乙两商场"的生活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定义、探究、建构不等式新知.(3)理解不等式学习"基本路径",为后续不等式具体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4)经历情境问题的求解,感受模型思想,积累分类  相似文献   

17.
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积极互动,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精彩往往缘自生成!最近笔者就上了这样一节高三习题课.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是有效的教学,有效的课堂应是一个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有时会偏离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学生节外生枝或出现错误.如果我们能正视和利用这些“意外的错误”,并把它当作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因势利导,那么这些“意外的错误会产生意外的收获”,成为有效教学的宝贵资源,从而生成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各种版本的教材关于单元复习部分只是一个结构图,几个知识点罗列,然后就是全章复习课.复习课怎么上?似乎没有固定的方式,很多老师习惯于知识梳理、例题讲评、巩固训练式的流程,由于要兼顾全课复习的容量与例、习题的覆盖面,所以常常在复习课、公开课的教学中出现题量偏大、各个小题之间关联度不强等现象.笔者最近有机会执教了一节章末复习课,只围绕一道中考题,开发了"一题一课",得到听课老师的热  相似文献   

20.
邵艳 《中学数学》2016,(4):17-18
近读《中学数学》,严冬梅老师在文1中对专家教师李庾南老师"余角与补角"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解读和赏析,感受到专家教师辨识学段特征的功夫,同时在初中几何起始教学阶段就重视对学生的推理表达能力的训练,让笔者深受教益.恰好在最近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有机会执教七年级"余角与补角"新课,借鉴了上述课例中的很多观点和立意,研讨课取得较好的反响和好评.本文整理该课的教学设计,并整体阐释教学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