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科数学实践课程模式及其目标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工科数学实践课程模式和结构,提出了工科数学实践课程模式的目标实现的途径,阐明了其推广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数学建模课程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阐述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及数学建模课程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出院通过数学建模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3.
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与数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了现行工科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为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是培养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 ,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向量背景和前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向量进入中学数学的背景分析1 1 向量的双重性向量是一个具有几何和代数双重身份的概念 ,同时向量代数所依附的线性代数是高等数学中一个完整的体系 ,具有良好的分析方法和完整结构 ,通过向量的运用对传统问题的分析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代数与几何的联系 ,也为中学数学向高等数学过渡奠定了一个直观的基础 .这方面的案例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向量解析几何 .1 2 认识向量的另外角度把平面和空间看作是一个向量场 ,可以培养学生对结构数学的认识 ,而结构数学是现代数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利用参数方程的概念 ,可以把曲线看作向…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几何证明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特色素材,一直在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正在实施的几种初中数学实验课程又无一例外地把削弱和淡化几何证明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意向之一.应当承认,几何证明虽然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等主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其系统、严密的演绎特点也确实给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继续在中小学数学中独占一大块地盘显然已不合时宜.问题在于,几何证明弱化后,究竟该如何应对才不致使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降低到不应当的地步?这是摆在一线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研究课…  相似文献   

6.
也谈对数学教育研究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师大数学系钱佩玲教授所撰写的“对数学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 (载《数学通报》2 0 0 1年第 7期 ) ,我深有同感 ,也引起了我对此的一些思考 .自我国实施“园丁工程”、实行“骨干教师培训”以来 ,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科研热情也十分高涨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 ,数学教师对教育研究感到茫然 ,不知所措 .对此 (指“数学教师进行(数学 )教育研究” ,它与“理论工作者从事数学教育研究”还是有点不同 ) ,这里也谈点个人认识 ,旨在抛砖引玉 .首先说明一点 ,过去数学教师研究的大多是限定在诸如解题、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些内容 ,而没有真…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对一年来我们所做的数学教学改革试验,即加强工科数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总结。从我们对工科数学实验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既论述了我们对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基本设想,也介绍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若午措施,并提出了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高教社在支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中,致力于数学建模教材及相关资料的出版;搭建各级各类交流研讨平台,扩大数学建模的影响力;与组委会共同组织数学建模类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共同建设中国高校数学建模课程中心,创新出版模式,积极推进数学建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促进数学建模课程走进更多的高校所做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的新数学教材《New Mathematics Cou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翔  童莉 《数学通报》2003,(11):29-32
新加坡的数学教育因其在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调查 (TIMSS ,1 996)中位居第一而一直倍受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关注 .2 0 0 2年 5月 ,在新加坡参加第 2届东亚数学教育会议 (EARCOME2 )期间 ,笔者购得由其教育部审定 ,2 0 0 2年起使用的新加坡新数学教材一套 (NewMathematicsCounts ,编著者TayChoonHong、MarkRiddington、MartinGrier) ,读后感觉颇有新意 ,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亦有诸多可借鉴的地方 .1 新数学教材概况这套新数学教材是按照新加坡最新的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全英文教材 ,共 5册 ,适合于普通中学阶段使用 .1、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