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非牛顿流体在非均质油藏渗流压力场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非均质油藏模型上进行非牛顿流体流动物理模拟实验,对比研究水驱、聚合物驱和交联聚合物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影响.通过布置高精度的压差传感器测量不同驱替过程模型中的渗流压力场的动态变化,成胶后的交联聚合物封堵了高渗条区,改变了油藏内流体流动方向,驱替出低渗区内油,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渗流力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渗流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内运动规律的科学。自1856年法国工程师达西提出线性渗流定律以来,渗流力学一直在向前发展,但最近10多年来的发展更为迅速,其主要动向是:渗流力学应用范围比以前更广;渗流力学理论以较快的速度不断深化;渗流力学研究手段不断实现现代化。本文主要对几项新型渗流——非等温渗流,物理化学渗流,非牛顿流体渗流,生物流体渗流,细观渗流的发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奇异摄动法结合正则摄动法求解了考虑毛管力因素时多孔介质中弱非牛顿流体的两相驱替问题,得到了分流函数和湿相饱和度的渐近解析解。所得结果同数值解和经典的牛顿流体两相渗流结果进行了比较,并着重讨论了非牛顿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非保守系统的有限变形弹性变分原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最近,文献[1]将小变形弹性理论中关于保守系统的变分原理向非保守系统作了推广,其出发点是小变形弹性理论中的两个最小值原理.由于所建立的变分原理只能以变分式的形式出现,故称之为拟变分原理。本文直接从有限变形弹性理论的虚功原理出发,建立非保守系统的有限变形弹性拟变分原理.与文献[1]相比,我们的推广不仅在内容上更为一般,而且方法更为直接、简单.  相似文献   

5.
非牛顿流体力学是流体力学中的一个新领域,它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在化学工业中获得广泛应用。1982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多相流体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简称"三流")学术会议上,收到这方面的论文有十七篇。分别介绍如下: 本构方程是非牛顿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理论。陈文芳在"非牛顿流体的一些本构方程"一文中综述各向同性的不可压缩流体的各种本构方程,包括非弹性液体、...  相似文献   

6.
层状介质中多个非共面硬币形裂纹弹性波散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1]的基础上,利用 Hankel 积分变换,进一步研究了层状介质中多个非共面硬币形裂纹的弹性波散射问题。从所得结果来看,虽然层状介质中多个非共面硬币形裂纹的弹性波散射问题在形式上与多个非共面穿透形裂纹问题[1]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微生物在复杂流体中的运动特性可以为微型器件的设计制造提供理论指导.壁面效应是微生物游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在壁面附近存在复杂的行为特征.然而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微生物在牛顿流体中的游动模拟,仅有少数涉及黏弹性流体等非牛顿流体.本文采用直接力虚拟区域法与乔列斯基分解相结合的数值方法,引入Squirmer微生物游动模型,研究了微生物在黏弹性流体中的游动问题.首先给出求解黏弹性流体本构方程的数值格式;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研究微生物游动中的壁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游动方向是影响微生物颗粒壁面效应的重要因素.流体弹性应力会对微生物产生一个反向转矩,影响微生物的游动方向,从而阻碍微生物逃离壁面.微生物颗粒在黏弹性流体中与壁面作用时间较长,几乎达到牛顿流体的两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范椿 《力学与实践》1986,8(4):31-33
早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彩色电视显象管的荧光屏采用旋转甩涂法,美国的一些流体力学工作者研究了这一问题。最早研究这一问题的是文献[1]的作者,他们考虑了牛顿流体在旋转圆盘上的流动。实际的甩涂材料都是非牛顿流体。文献[2]的作者研究了幂律流体在旋转圆盘上的流动,指出 ...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口腔环境下流体的流动行为,采用数值方法与流变试验深入研究舌/上颚微间隙下流体流量的影响因素. 建立舌/上颚微间隙的简化模型及Reynolds方程,通过数值方法获取微间隙下流量变化;在DHR-2流变仪上研究非牛顿流体的黏度与剪切率的变化,探讨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流量影响. 结果表明:牛顿流体流量平方的倒数同载荷和黏度比值和时间均呈线性函数关系;所制备的非牛顿流体近似为幂律流体,其黏度随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非牛顿流体流量率先高于后低于等效牛顿流体,其研究结果将为特定人群功能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弹性半空间动力问题的基本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以Lamb解为基本解用边界元法求解了大量的弹性半空间表面基础的动力响应问题,但是,Lamb解却无助于用边界元法处理弹性半空间的内部问题。本文根据文献[1]所提出的弹性动力学的完备解,应用叠加原理导出了弹性半空间在内部集中动载作用下的基本解。从而为用边界元方法求解基础埋入和地下工程等弹性半空间内部问题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1.弹性半空间在非轴对称表面动载作用下的一般解当弹性半空间仅受到零初始条件的非轴对称表面动载作用时,总可以将表面载荷  相似文献   

11.
在一套流动聚焦装置上加载高压直流电场形成电流动聚焦,并开展了非牛顿流体带电射流的不稳定性特性实验研究。实验在自行设计的装置系统上完成,获得了电流动聚焦中非牛顿流体射流的流动状态,考察了不同控制参数下射流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非牛顿流体具有粘弹性,与牛顿流体相比,非牛顿流体带电射流体现了更复杂的流动特点。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理解复杂条件下非牛顿流体射流的流动机理提供了参考,也有助于深入的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玉健  韩素立  郭峰  邵晶 《摩擦学学报》2022,42(6):1172-1183
乳化液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装备,其在动压条件下迁移特性及润滑机理亟待明晰. 采用光干涉法测量了试制和商用两种乳化液在不同浓度梯度下的流体动压成膜厚度,使用光致荧光法研究了接触区外围乳液池三维分布及其迁移行为,结合各浓度下乳化液黏度、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峰和粒径分布等表征结果,对低副接触下乳化液润滑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稀释过程中乳化液会发生油包水向水包油的流型转变,转变前后乳化液均有较好成膜能力;可观察到出口气穴和入口弯月面所需的卷吸速度随着乳化液浓度降低而增大;粒径较小乳化液滴可直接进入接触区,粒径大的液滴在进入接触区前发生破裂,油相经离水展着进入接触区起主要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非牛顿流体,以及非牛顿流体一些奇妙的性能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岩体渗流模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将渗透参数的随机性引入渗流有限元分析计算中会使分析结果更客观、更明确。文章首先基于小参数摄动随机有限元方法,推导出相应的渗流场随机分析中响应量(水头与水力梯度)的随机响应公式,进一步得到流速以及流量的随机响应公式。由于渗流问题与平面弹性问题模型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文章在平面弹性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各向同性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正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中,将文献[3]对偶向量进行重新排序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对偶微分矩阵L,对于各向同性3维弹性力学问题发现了一种新的正交关系,文中证明了这种正交关系的成立,对于各向同性问题,新的正交关系包含文献[3]的正交关系。  相似文献   

16.
岩石破裂与渗流耦合过程细观力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岩石细观非均匀性的特点出发,应用弹性损伤力学、B iot渗流力学理论,对岩石破裂过程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模型进行了描述.算例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出岩石材料在水压和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路径不规则发展及稳态、瞬态渗流过程,裂纹扩展对渗流路径和流动过程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文献[1]中建立的多孔介质中化学-热-渗流-力学(CTHM)本构模型基础上,针对文献[2]建立的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热-渗流-力学耦合分析的混合有限元方法,发展了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混合元的化学-热-渗流-力学(CTHM)耦合本构模拟算法。采用非关联流动多重屈服准则模拟非饱和多孔介质的材料非线性行为。推导了u-pw-pa-T形式的包含了耦合率本构方程积分的向后欧拉映射算法和一致性弹塑性切线模量矩阵(单元刚度矩阵)的混合元一致性算法。本文给出了临界状态线(CSL)和状态边界面(SBS)两个屈服准则的一致性算法。数值结果显示了本文所发展的混合元耦合本构模拟算法在模拟由热、化学、力学荷载共同引起的多孔介质中化学-热-渗流-力学(CTHM)耦合行为的能力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密质骨的材料及结构特征骨,作为一种生物材料,其力学行为比一般工程材料复杂的多。从骨材料的构成来看,它是由多种物相组成,有以骨盐即羟磷灰石[3Ca,(PO_4)_2Ca(OH)_2]为主的结晶无机相与非结晶无机相(约占骨重量的2/3和体积的1/2);有以胶原纤维为主的有机相以及充满在骨骼孔室中呈非牛顿流体特性的液相。胶原纤维是一种 ...  相似文献   

19.
电阻法检测乳化液润滑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改进的电阻法测定了金属滑动摩擦副在混合润滑状态下发生接触的时间比率,并且检测了环-块试验过程中水包油型乳化液润滑状态的变化,同时还就乳化液中油相的体积分数和载荷等对乳化液成膜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测得的金属接触时间比率-滑动速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清楚地判断出润滑状态的转化及对应的临界转化速度.对比相应工况下油膜厚度的理论计算值,可以说明环-块接触区会形成一个基油富集区(油池).在此区域内,乳化液中油相的体积分数远比其标称值高,乳化液润滑具有油池润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表面凹陷现象的非牛顿热弹流润滑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求出了非牛顿流体点接触热弹流润滑问题的完全数值解,并对玻璃一钢点接触的表面凹陷现象进行了理论及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牛顿流体模型过高地估计了温度-粘度楔效应,而Ree-Eyring非牛顿流体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温度-粘度楔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