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以H_2S和CS_2作硫化剂,用TPS和TPDS方法研究了水媒气变换催化剂CoMoK/γ-Al_2O_3的硫化及反硫化过程。用H_2S/H_2硫化时,只发现H_2S的消耗和H_2O的生成,用CS_2/H_2硫化时,首先生成CO_2,然后是CH_4,H_2O和H_2S,TPG实验表明催化剂表面上有积炭,造成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但积炭在水煤气变换反应进行中逐渐除去。TPDS实验表明N_2不起反硫化作用,H_2和CO也没有明显反硫化作用,H_2O对CoMoK/γ-Al_2O_3催化剂有根强的反硫化作用。O_2能使催化剂部分永久性失活。XPS测试表明反硫化的催化剂中低价的Mo ̄(4+)转变成高价的Mo ̄(5+)和Mo ̄(6+),导致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CoMo/Al_2O_3和CoMo/TiO_2-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CoMo/Al2O3和CoMo/TiO2-Al2O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并用LRS,XRD和TPS等方法表征其表面相结构和硫化行为.结果表明,以TiO2-Al2O3为担体的Mo和CoMo催化剂的活性均比相应的Al2O3为担体的高;少量Co,Ni助剂的引入可显著提高MoO3在担体上的分散度和改进催化剂的活性;Co助剂还有降低Mo物种硫化温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H2-TPD,CO-TPD及CO/H2TPSR技术对三种方法(SMAD、浸渍、共沉淀)制备的Cu-Co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低碳醇合成选择性进行了关联.Cu-Co催化剂上H2-TPD谱中共有四个脱附峰(A,B,C,D),其中C峰对应于低配位Co中心上的活化吸附氢,其面积百分数随不同催化剂的变化规律与醇选择性的变化规律一致.与CO-TPD谱对比,Co及Cu-Co催化剂上CO/H2TPSR谱中都出现一个新的甲烷析出峰(473~573K),归属为活化吸附氢与表面活泼碳物种之间的反应,其面积百分数随不同催化剂的变化规律与醇选择性的变化一致。基于上述结果,就CO插入中心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硫化态NiMoK/Al2O3变换催化剂对水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化态NiMoK/Al_2O_3变换催化剂对水的吸附性能李利民,郭益群,王贵昌,王文祥(郑州大学化学系郑州450052)关键词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硫化,水吸附,脉冲气相色谱CO(Ni)MoK/Al_2O_3型催化剂用于变换反应时需首先进行硫化,硫化温度...  相似文献   

5.
CO2部分氧化乙烷制乙烯Pd—Cu/MoO3—SiO2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青  钟顺和 《应用化学》1998,15(6):49-52
用化学吸附-红外光谱、化学吸附-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微型反应技术研究了Pd-Cu/MoO3-SiO2(MoSO)催化剂对CO2和乙烷的吸附活化和部分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乙烷以C—H键中的H吸附于MoSO载体表面MoO键的端基氧上;Pd-Cu/MoSO催化剂对CO2有良好的化学吸附活化性能,CO2的吸附除有线式吸附态和剪式吸附态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Pd-Cu/MoSO催化剂的晶格氧参与了化学反应.探讨了在Pd-Cu/MoSO催化剂上CO2的部分氧化乙烷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6.
作为甲醇氧化制甲醛、甲醇氨氧化制HCN反应的催化剂,其活性组分钼的流失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程序升温脱附(TPD)及X-光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Mo-Fe/SiO_2催化剂及工业实际用多元复合钼催化剂中钼的流失动力学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在HCN合成过程中,水能引起活性组分钼的流失,而水又是反应产物。对工业用多元复合钼催化剂的流失情况进行了动力学考察,实验发现,催化剂中的钼是较难流失的,XRD测试结果表明,Mo-Fe/SiO_2催化剂中的钼是以Fe_2(MoO_4)_3晶体形式存在的,而反应后催化剂中Mo为MoO_3晶体状态。与其它催化剂比较,MoO_3/SiO_2催化剂中的钼难流失,而较Bi-Mo/SiO_2催化剂中的钼易流失。其中工业用催化剂是最为稳定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我们以前的工作,证明Mo-Fe/SiO_2催化剂中,由于钼组分和铁组分的相互作用,使得Mo-Fe/SiO_2中的Mo的流失难于单组分的MoO_3/SiO_2催化剂,此外钼流失过程中MoO_2(OH)_2与催化剂中铁组分反应生成钼酸盐的倾向也是Mo难于流失的原因之一。而Mo-Fe/SiO_2和Mo-Bi/SiO_2催化剂中钼流失速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Fe—Silicalite—2催化剂表面CO2加氢反应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Fe/Silicalite-2催化剂CO2加氢低碳烯烃反应性能,利用CO2-TPD,CO2/H2-TPSR和CO/H2-TPSR表征手段,考察了铁含量及MnO助剂对Fe/Silicalite-2催化剂CO2吸附脱附及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表明随铁含量增加可提高催化剂对CO2的吸附能力,有利于提高CO2加氢反应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8.
担载于Al_2O_3和ZrO_2上的三种金属羰基络合物在He气中进行程序升温分解(TPDE)时,其羰基发生表面歧化反应生成CO_2能力的次序为NaRuCo_3(CO)_(12)>>Ru_3(CO)_(12)>>C_3H_7CCo_3(CO)_9。吸附于担载Ru_3和Co_3上的CO在He气中进行程序升温脱附(TPD)时发生表面歧化反应生成CO_2。在H_2气中,吸附于担载Ru_3上的CO力H_2生成CH_4,吸附于担载Co_3上的CO却生成Co_2,在担载RuCo_3上的CO几乎完全力H_2生成CH_4。以ZrO_2为载体的Ru_3、Co_3和RuCo_3催化剂上的CO吸附和反应能力均大于以Al_2O_3为载体者。吸附于以ZrO_2为载体的RuCo_3催化剂上的CO在TPD和IR谱上并不显示CO物种的存在,分析了C_(ads)和O_(ads)物种存在的原因。根据实验结果还讨论了金属、载体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和表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Pt/Al2O3和Pt/CeO2/Al2O3催化剂对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的催化活性,发现Pt/CeO2/Al2O3显示了比Pt/Al2O3更高的甲烷转化率和合成气选择性。用H2TPR,H2TPD,SEM和XRD等手段和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CeO2与Pt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SMSI),这种作用促进了Pt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抑制了Pt在催化剂表面的迁移,大大降低了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完全燃烧活性,提高了催化剂的部分氧化活性和选择性,避免了因催化剂床层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或失活,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在反应过程中,CeO2通过促进水蒸气变换反应(WGSR)的进行使反应体系迅速达到平衡,提高了催化剂对H2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CO2在Cu-Pd/MoO3-SiO2催化剂上的吸附与表面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建伟  邵宇  钟顺和 《催化学报》1998,19(4):305-308
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MoO3-SiO2表面复合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MoO3-SiO2担载Cu-Pd金属催化剂,用IR和TPD研究了C类其上的吸附,考察了CO2吸附产生CO和O的TPD-MS结果,讨论了CO2在Cu-Pd/MoO3-SiO2上的表面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O2在催化剂上具有良好的化学吸附性能,形成线式吸附态、剪式吸附态和卧式吸附态;CO2卧式吸附态具有良好的表面反应活性,一定温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合成了β-芳氧基丙酸芳酯及β-芳氧基丙酰芳胺等17种化合物,经IR,UV,HNMR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并对它们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4.
殷恒波  吴静 《应用化学》1993,10(1):83-85
Cu-CrCa系列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于糠醛液相加氢制糠醇已有较多报道。已知的气相加氢催化剂有低铬铜系复合氧化物,Cu/SiO_2、Cu/Al_2O_3等。我们发现CuCr/γ-Al_2O_3用于常压糠醛气相加氢制糠醇时负荷量大,活性组分用量少,加氢转化率高,选择性好。本文讨论催化剂结构对加氢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用化学共沉淀法在α-Fe2O3,中掺入锑离子,X-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锑离子可固溶于n型半导体α-Fe2O3中形成α-(Fe1-χSbχ)2O3(0≤χ≤02)固溶体。由于锑离子(Sb5+)部分取代α-Fe2O3晶格中Fe3+的格位,使得该系列材料的电导值增大一个数量级以上,气敏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等离子发射光谱和比表面测定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状态下失活及新鲜催化剂的结构,杂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超温使催化剂晶化明显,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结构有直接影响,再生使其强度降低,条形催化剂比较容易粉化,无机杂质是次要的失活原因。  相似文献   

17.
Ni/Al2O3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研究了Ni/Al2O3催化剂对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在其活性组份Ni为10%时反应性能最好.条件实验表明,在600~900℃范围内,甲烷转化率和CO、H2的选择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转化率和选择性在甲烷空速≤1.5×105h-1时基本不变,空速>1.5×105h-1时,转化率和选择性有所下降.随着压力的增加(0.05~0.40MPa),转化率和选择性下降.SEM和化学分析结果证明在反应过程中,Ni组份存在烧结和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18.
均分散针状α—Fe2O3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雨  邵素霞 《应用化学》1996,13(1):86-88
  相似文献   

19.
α—Fe2O3/SnO2气敏薄膜的结构与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