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和表征了2个吡唑-3-甲酸过渡金属配合物[Cu2(pca)2(H2O)6]·2H2O(1),[Mn(Hpca)2(phen)]·3H2O(2)(H2pca=吡唑-3-甲酸;phen=菲咯啉)。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它是一个畸变八面体的双核铜配合物;配合物2是一个畸变八面体的单核锰配合物。配合物12分别通过分子间的O-H…O,N-H…O氢键形成了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1在二氧化碳的环加成反应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催化效率(转化率高达97.4%;选择性高达98.9%)。  相似文献   

2.
合成和表征了2个吡唑-3-甲酸过渡金属配合物[Cu2(pca)2(H2O)6]·2H2O(1),[Mn(Hpca)2(phen)]·3H2O(2)(H2pca=吡唑-3-甲酸;phen=菲咯啉)。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它是一个畸变八面体的双核铜配合物;配合物2是一个畸变八面体的单核锰配合物。配合物12分别通过分子间的O-H…O,N-H…O氢键形成了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1在二氧化碳的环加成反应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催化效率(转化率高达97.4%;选择性高达98.9%)。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含N辅助配体的存在下,将5-甲基-3-吡唑甲酸(H_2MPCA)与相应的铅(Ⅱ)盐反应制得了2个新的配合物:[Pb(HMPCA)_2(H_2O)_2]·H_2O (1)和[Pb(HMPCA)_2(phen)]·H_2O (2)(phen=菲咯啉)。双核配合物1中双核[Pb(μ_2-HMPCA)]_2单元在一对Pb…O次级键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这些一维链在氢键的作用下进一步自组装成2D超分子结构。而单核化合物2在Pb…O次级键的作用下形成了Pb_2O_2平面,它们在π…π和氢键作用下堆积形成3D超分子结构。考察了配合物1和2的热稳定性、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4.
将5-甲基-3-吡唑甲酸(H2MPCA)与Mn.或Ni.金属盐反应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Mn(HMPCA)_2(H_2O)_2](1)和[Ni(HMPCA)_2(2,2′-bpy)]·2H_2O (2)(2,2′-bpy=2,2′-联吡啶)。在单核配合物1和2中,每个金属离子均为八面体配位构型,其中HMPCA-配体均采取的是N,O-螯合的配位模式。在配合物1中的分子间氢键N—H…O和O—H…O作用下,[Mn(HMPCA)_2(H_2O)_2]配位单元堆积成含有1D纳米管道的3D超分子结构。在2中,[Ni(HMPCA)_2(2,2′-bpy)]单元和结晶水分子之间在分子间氢键作用下,形成了1D链状结构,相邻的链之间通过分子间的π…π作用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还考察了配合物1和2的电化学性质和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法设计合成了6个基于芳香羧酸的Ni(Ⅱ)配合物:[Ni(pz)_4(H_2O)_2]·2H_2btc·H_2O(1),{[Ni_2(pz)_8(btec)]·4H_2O}n(2),{[Ni (H_2btec)(phen)]·2H_2O}n(3),[Ni (Hbdc)_2(pz)_4](4),{[Ni_3(bdc)_3(pz)_(12)]·2H_2O}n(5)和[Ni(bdc)(pz)_2(H_2O)]n(6)(pz=吡唑,H_3btc=1,3,5-苯三甲酸,H_4btec=1,2,4,5-苯四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H_2bdc=邻苯二甲酸).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XRD)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质表征. 6个配合物的金属Ni(Ⅱ)中心呈五或六配位.配合物1和4具有完全由氢键网联成的2D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和3是通过采取单齿/桥双齿配位模式的btec4-构筑的2D配位骨架结构;配合物5和6是由采取单齿/螯合双齿配位模式的bdc2-构筑的1D配位骨架结构,并由氢键连接成2D结构. 6个配合物在紫外和可见光诱导下均呈现出一定的光-电转换性能.当对配合物施加外加电场时,6个配合物的光电响应因配合物组成、结构键连方式以及配体种类的不同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4-甲基-3-苯基-5-(2-吡啶基)-1,2,4-三唑(L)分别与CuCl_2·2H_2O、Ni(NO_3)_2·6H_2O、Cu(ClO_4)_2·6H_2O和Cd(NO_3)_2·4H_2O反应合成了配合物[CuL_2Cl]Cl·H_2O(1)、[NiL_2(H_2O)_2](NO_3)_2(2)、[CuL_2(H_2O)_2](ClO_4)_2(3)和[CdL_2(NO_3)_2]·CH_3CN(4),测定了它们的X射线单晶结构,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Fddd,中心离子Cu1(Ⅱ)具有畸变的四方锥构型[CuN_4Cl]。配合物2、3和4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2_1/n,P2_1/n和P2_1/c。配合物2、3和4的中心离子Ni1(Ⅱ)、Cu1(Ⅱ)和Cd1(Ⅱ)都为畸变的八面体构型[NiN_4O_2]、[CuN_4O_2]和[CdN_4O_2]。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Mn(Hbidc)(2,2′-bpy)(H_2O)_2]·1.5H_2O}n(1)和{[Cd(Hbidc)(phen)][Cd(phen)_2Cl_2]}n(2)(H_3bidc=苯并咪唑-5,6-二羧酸,2,2′-bpy=2,2′-联吡啶,phen=菲咯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一维无限zig-zag链结构,可以通过O-H…O和N-H…O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也是一维无限链结构。此外,测试了配合物1和2的固体紫外吸收光谱和研究了配合物2的固体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8.
合成和表征了三个异核配合物:[Cu(oxpn)Zn(bpy)_2](ClO_4)_2·1/2H_2O(1),[Cu(oxpn)Zn-(phen)_2](ClO_4)_2·2H_2O(2),[Cu(oxpn)Zn(NO_2-phen)_2](ClO_4)_2·2H_2O(3)[bpy=2,2′-联吡啶、phen=1,10-菲咯啉、NO_2-phen=5-硝基-1,10-菲咯啉、oxpn=N,N′-二(3-氨丙基)草酰胺阴离子].2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2/n 空间群,晶胞参数:a=1.5061(3),b=1.2924(3),c=2.2802(3)nm,β=108.42(2)°,V=4.1869 nm~3,Z=4,D_m=1.409g/cm~3,μ=12.812cm~(-1),F(000)=1812,最终的偏离因子 R=0.093,R_w=0.099.结构分析证实,配合物具有扩充的草酰胺桥联结构,Cu(Ⅱ)及 Zn(Ⅱ)的配位环境分别为平面四边形和畸变的八面体构型,阳离子的对称性近似为 C_(2v).此外,本文还指派了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并对 EPR、有效磁矩等数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任艳秋  韩伟  程美令  杨勇  刘琦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11):2635-2644
以5-甲基-3-吡唑甲酸为配体,合成了1个单核锰(Ⅱ)配合物[Mn(HMPCA)2(phen)]·2H2O(1)和1个钴(Ⅱ)的一维配位聚合物{[Co(HMPCA)2(pyz)]·5H2O}n(2)(H2MPCA=5-甲基-3-吡唑甲酸;phen=1,10-菲咯啉;pyz=吡嗪),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配合物1和2中的金属离子都位于1个畸变的八面体构型中。配合物1中的独立结构单元间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成1个三维结构。而在2中,每个吡嗪分子桥联2个相邻的钴(Ⅱ)离子,形成1个一维链;这些一维链和水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进一步形成一个三维的结构。变温磁化率数据(300~1.8K)表明配合物2中的钴(Ⅱ)离子间存在弱的反铁磁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方法,用联苯三羧酸配体(H_3btc)和菲咯啉(phen)或2,2′-联吡啶(2,2′-bipy)分别与CoCl_2·6H_2O、PbCl_2和ZnCl_2反应,合成了一个单核配合物[Co(Hbtc)(phen)_2(H_2O)]·3H_2O(1)以及2个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Pb(μ_3-Hbtc)(2,2′-bipy)]_n(2)和{[Zn_3(μ_2-btc)_2(μ_2-H_2O)(2,2′-bipy)_3(H_2O)_5]·8H_2O}_n(3),并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分别属于正交和三斜晶系,Pna2_1和P1空间群。配合物1具有零维单核结构,而且这些单核钴单元通过O-H…O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框架。而配合物2和3具有基于双核单元的一维链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2和3在室温下能发出蓝色荧光。  相似文献   

11.
以菲咯啉和3,5-二甲基-1-羧甲基-4-吡唑甲酸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d(Hcmdpca)2(phen)(H_2O)](1)和[Cu2(Hcmdpca)2(phen)4(NO3)2]·4H_2O(2)(H2cmdpca=3,5-二甲基-1-羧甲基-4-吡唑甲酸;phen=菲咯啉),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1和2的空间群分别为C2/c和P21/c。配合物1的镉离子采取七配位的方式,Hcmdpca-阴离子桥联2个镉离子形成一个双核结构;这些双核结构单元间通过分子间氢键及π-π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是一个由2个分立的单核铜配阳离子构成的独立单元,铜离子位于一个畸变的八面体构型中;这些单核铜配阳离子和硝酸根通过静电引力和分子间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而溶剂水分子填充在该结构的空隙中。此外还考察了1和2的热稳定性和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合成了硝酸钴(Ⅱ),氯化钴(Ⅱ),硫氰酸钴(Ⅱ)与内、外消旋的双(正-丙基亚砜)乙烷(以A表示)六个固体配合物:[Co_2(α-A)_3Cl_4]·H_2O、[Co(β-A)_2(NO_3)_2)·H_2O、[Co(β-A)_2(NO_3)_2]、[Co_2(α-A)_2(SCN)_4]·2H_2O和[Co(β-A)_2(SCN)_2](α-A和β-A各是外、内消旋的C_3H_7S(O)(CH_2)S(O)C_3H_7)。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磁化率、电导及离子交换等研究结果表明配体A以二个氧原子与Co(Ⅱ)配位形成七元环的配合物。并确定Co_2(α-A)_3Cl_4为[Co(α-A)_3][CoCl_4]的配合物。初步认为[Co(α-A)(NO_3)]NO_3·H_2O为畸变的四面体配合物。其余四个配合物均为高自旋、畸变八面体,它们的结构可能是:及[Co(β-A)_2(SCN)_2]。对[Co(β-A)_2(NO_3)_2、[Co(β-A)_2(H_2O)_2](ClO_4)_2·H_2O及[Co(β-A)_2(SCN)_2]的Dq值计算结果表明NO_3~-、H_2O和SCN~-与Co(Ⅱ)配位符合配合物的光化序。  相似文献   

13.
以2,4-二氯苯乙酸、4,4'-联吡啶分别和硫酸镁、氯化钙和硝酸镉反应,采用自然挥发法制备了3个配合物[Mg(DCBA)_2(H_2O)_4]·3(4,4'-bipy)(1)、[Ca(DCBA)(H_2O)_4]·DCBA·H_2O(2)和[Cd(DCBA)_2(H_2O)_2]·2H_2O(3)(DCBA=2,4-二氯苯乙酸,4,4'-bipy=4,4'-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和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研究了配合物3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1、2和3均为零维结构,其中,配合物1中存在O-H…O、O-H…N、C-H…O、C-H…Cl和O-H…π氢键作用,而配合物2和3中存在O-H…O和C-H…Cl氢键作用,并以此分别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3,5-二氯水杨醛、乙酸锌为原料,经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新型的单核锌(II)配合物[Zn(Hdcsa)_2(H_2O)_2]_2·(H_2dcsa)_2·2CH_3CH_2OH,H_2dcsa=3,5–二氯水杨醛,并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配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nma空间群,晶胞参数a=1. 75809(6) nm,b=2. 70404(8) nm,c=1. 14334(3) nm,α=β=γ=90°,V=5. 4354 (3) nm~3,Z=4,Dc=1. 749 g·cm~(-3),R_1=0. 0894,ωR_2=0. 2227,S=1. 147。配合物中的Zn(II)处于相同的六配位环境,形成了ZnO_4O_2八面体构型,并通过分子间的O…Cl和Cl…Cl弱作用堆积形成3D结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方法,用2种联苯三羧酸配体biphenyl-2,5,3′-tricarboxylate acid(H_3bptc)和2-(4-carboxypyridin-3-yl)terephalic acid(H_3cptc)以及菲咯啉(phen)或2,2′-联吡啶(2,2′-bipy)分别与Ni Cl_2·6H_2O和Mn Cl_2·4H_2O反应,合成了一个具有零维四核镍结构的配合物[Ni_2(μ_3-Hbptc)(Hbptc)(phen)_3(H_2O)]_2·4H_2O(1)和一个基于三核锰单元的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Mn_3(μ_4-cptc)_2(2,2′-bipy)_2(H_2O)_4]·2H_2O}_n(2),并对其结构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均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具有零维四核镍结构,而且这些四核镍单元通过O-H…O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框架。而配合物2中存在一个中心对称的三核锰单元,这些三核锰单元又通过配体进一步连接成了一维链。研究表明,配合物1和2中相邻金属离子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以Ni(NO_3)_2·6H_2O和吡啶-2-甲醛缩邻氨基苯磺酸席夫碱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Ni(OBSP)(SCN)(H_2O)_2](HOBSP=吡啶-2-甲醛缩邻氨基苯磺酸),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17217(13)nm,b=0.97165(11)nm,c=1.48019(16)nm,β=90.9950(10),V=1.6856(3)nm~3,Z=4,Dc=1.632g·cm~(-3),s=1.069,R_1=0.0247,wR_2=0.0625。标题配合物拥有一个以N3O3六配位的镍(III)中心,从而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构型,其中一个SCN-、两个水分子和一个以N,O,O'-三齿螯合方式的磺酸类席夫碱参与配位。在配合物中,大量的氢键和π-π堆积有益于三维结构的形成和稳定(CCDC 1567210)。  相似文献   

17.
3,4-吡唑二甲酸(H_3pdc)与Zn(NO_3)_2·6H_2O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应制得了2个新的配合物:[Zn(H_2pdc)_2(H_2O)_2]·2H_2O (1)和[Zn_2(Hpdc)_2(H_2O)_6]·2H_2O (2)。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1和2分别是单核和双核结构。H_3pdc部分脱质子后的阴离子配体在1和2中采用的是N,O-螯合(H_2pdc~-)以及μ_2-κN,O∶κN桥联(Hpdc~(2-))配位模式。在这2个配合物中,相邻的零维组分通过分子间氢键(O-H…O,N-H…O和C-H…O)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我们还研究了配合物1和2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分别与CoCl2·6H2O和Ni(NO3)2·6H2O反应,得到了配合物[M(MPA)2(H2O)2](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为R3c。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483 94(4)nm,b=1.483 94(4)nm,c=3.207 66(6)nm,V=6.117 2(3)nm3,Z=18;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466 53(14)nm,b=1.466 53(14)nm,c=3.243 0(6)nm,V=6.04 03(14)nm3,Z=18。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5-甲基-3-吡唑甲酸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及2个氧原子,2个水分子中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MPA)2(H2O)2]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具有六方孔道的三维结构。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此外,考察了配合物1和2的荧光和电化学性质。CCDC:900677,1;900678,2。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方法,用4,4′-二甲基-2,2′-联苯二甲酸配体(H_2dbda)和菲咯啉(phen)、2,2′-联吡啶(2,2′-bipy)分别与ZnCl_2或CdCl_2·H_2O反应,合成了3个零维双核配合物[Zn_2(μ-dbda)_2(phen)_2(H_2O)_2](1)、[Zn_2(μ-dbda)_2(2,2′-bipy)_2](2)和[Cd_2(μ-dbda)_2(2,2′-bipy)_2(H_2O)_2]·2H_2O (3),并对其结构、荧光和光催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分别属于三斜和单斜晶系的P1和P2_1/n空间群。配合物1~3都具有零维双核结构,而且这些双核单元通过O-H…O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框架。研究表明,配合物1~3在室温下能发出蓝色荧光。另外,研究了3个配合物对有机染料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配合物3可以高效地降解亚甲基蓝。  相似文献   

20.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咪唑和相应醋酸盐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M(MPA)2(Im)2].2H2O(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Im=咪唑)。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循环伏安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0.847 02(16)nm,b=1.461 5(3)nm,c=0.899 67(17)nm,β=101.759(6)°,V=1.090 3(4)nm3,Z=2;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0.853 59(6)nm,b=1.451 77(9)nm,c=0.889 83(6)nm,β=102.382 0(10)°,V=1.077 04(12)nm3,Z=2。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5-甲基-3-吡唑甲酸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及2个氧原子,2个咪唑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MPA)2(Im)2].2H2O通过2种分子间氢键(N-H…O和C-H…O)形成三维超分子。循环伏安性质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的电解过程均为准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