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决湿法磷酸生产中高含量SO3的测定,对硫酸钡浊度测定法的反应条件进行了改进,并自行设计制造了自动化的分析系统。测定时样品由蠕动泵(P)推入酸化盘管(AC)中进行酸化和稀释,由定量环(Sv)取样25μL,注入反应系统。在第一反应盘管(RC1)中,SO3与第一混合试剂中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悬浊液,该溶液中的聚乙二醇-4000(PEG-4000)和乙醇通过协同作用避免了BaSO4颗粒的团聚,降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使BaSO4的生成减少,降低了测定的灵敏度,提高了稳定性。在第二反应盘管(RC2)中,BaSO4与第二混合试剂中的NH3·H2O/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溶液发生络合反应同时被Na2EDTA包裹,进一步降低其灵敏度。最后反应溶液进入流通式光度检测器,在680.0nm波长处测试BaSO4悬浊液的吸光度。经优化试验条件,上述第一混合试剂中3种组分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为:BaCl24%,PEG-4000 3%和乙醇2%;第二混合试剂中Na2EDTA的质量分数为6%,NH3·H2O的体积分数为6%。对实际按本方法及重量法分析进行测定,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相对偏差在±2%以内,且不受共存的高含量PO43-和F-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用内径为0.53 mm的填充毛细管正相液相色谱为第一维, 用4.6 mm(i.d.)×50 mm RP-18e整体柱反相色谱为第二维, 建立了定量环-阀切换接口的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NPLC×RPLC). 第一维色谱分离洗脱出的组分交替存储在十通阀上的两个定量环中, 同时定量环中前一个组分被转移到第二维进行反相分离. 因为第一维的流动相流量仅是第二维的1/500, 自然解决了流动相兼容问题. 采用芳香族化合物的混合物和中药丹参正己烷提取液对该全二维液相系统的分离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用内径为0.53mm的填充毛细管正相液相色谱为第一维,用4.6mm(i.d.)×50mmRP-18e整体柱反相色谱为第二维,建立了定量环一阀切换接口的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NPLC×RPLC).第一维色谱分离洗脱出的组分交替存储在十通阀上的两个定量环中,同时定量环中前一个组分被转移到第二维进行反相分离.因为第一维的流动相流量仅是第二维的1/500,自然解决了流动相兼容问题.采用芳香族化合物的混合物和中药丹参正己烷提取液对该全二维液相系统的分离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真空溶剂蒸发全二维液相色谱接口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宏哲  徐静  关亚风 《分析化学》2008,36(6):860-864
以正相色谱(NPLC)为第一维,反相色谱(RPLC)为第二维,建立了真空溶剂蒸发接口的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VEI-C2DLC)。样品首先在第一维(CN色谱柱)进行正相分离,第一维洗脱产物被交替存储到十通阀上的两个定量环中,与此同时对切割到定量环内的第一维组分进行在线真空蒸发,被分析样品组分保留在定量环内壁内,而溶剂被蒸发除去。十通阀切换后保留在该定量环内的样品组分被洗脱到第二维进行反相分离,如此反复循环使第一维组分完全转移到第二维。采用标准样品和天然植物蛇床子提取液对该全二维液相系统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含水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联用过程中的谱带展宽问题,以高温正相色谱(HTNPLC)为第一维,室温反相色谱(RPLC)为第二维,分别建立了切割模式的二维液相色谱(HTNPLC-μRPLC)和全二维液相色谱(HTNPLC×RPLC)系统.样品首先在第一维(CN色谱柱)进行正相分离,第一维洗脱产物选择性地或者交替存储在十通阀上的定量环中,然后切换十通阀将定量环内存储的样品组分转移到第二维(C18色谱柱)进行反相分离.该系统降低了第一维切割组分在第二维柱头的扩散,提高了分离度以及分离效率.采用多环芳烃混合物和天然植物甘草提取液对该二维液相色谱系统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硅酸盐在酸性介质中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硅钼黄,硅钼黄还原为硅钼蓝后,可被HLB小柱定量萃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动注射-固相萃取-分光光度(FI-SPE-Vis)测定水中痕量硅酸盐的新方法.反应生成的硅钼蓝经HLB小柱萃取后,用水清洗去除杂质,NaOH溶液洗脱,分光光度法检测.实验对各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参数为:洗脱剂浓度0.01 mol/L;试样上柱流速28.0 mL/min;洗脱流速3.5 mL/min;反应温度45 ℃;硅钼黄与硅钼蓝反应时间均为5 min;钼酸铵混合溶液、草酸溶液、抗坏血酸溶液的用量分别为3.5,3.5和1.75 mL.本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灵敏度,测定含硅9.33 μg/L的硅酸盐水样7次,RSD值为1.8%;选取不同的试样富集时间,可将定量分析的线性范围扩展为0.47~117 μg/L;检出限0.18 μg/L;回收率为96.8%~105%.可满足特殊工业用水中痕量硅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去除地热发电的废水回补管道中硅酸盐结垢是个难题。若能连续监测地热水中高浓度的硅酸盐含量、控制硅垢抑制剂的添加量,就可控制硅垢产生。本实验采用直接自动测定地热水中高浓度硅酸盐的合并带异步注入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并优化了测定条件:2%(w/V)钼酸铵,0.1mol/L NaOH,1.0%草酸,预混合盘管长度350cm,反应盘管长度160cm,干扰掩蔽盘管长度300cm,载流流量2.0mL/min。本方法每次测定所需样品用量仅为25μL,显色剂用量仅为120μL,测定范围为25~800mg/L(SiO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96%,回收率为94.1%~110.5%,每小时可分析60个样品;本方法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测定成本极低,测定高浓度硅酸盐时无需预稀释处理。  相似文献   

8.
环炉技术是在纸上点滴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即能分离,又能进行定性、定量的化学分析方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滤纸的毛细效应,将被检测物分离、浓缩在环炉的热环圈上,经过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络合反应,用适当的显色剂显色,达到测定目的。环炉法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单孔环炉,实验在中速定量滤纸上进行,纸上加疏水栅栏(用圆规蘸上  相似文献   

9.
2,2,5,5-四甲基-1-氮2,5-二硅环戊烷及双-(二乙氨基二甲基硅基)乙烷分别与乙二胺进行胺解反应均生成标题化合物,结构单晶经X射线分析确证.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ab,晶胞参数a=11.043(3),b=12.811(2),c=16.090(4)A;V=2276A[3];Z=4;D0=1.01g.cm[-3],μ=2.53cm[-1].结构分析表明,分子具有对称中心,环系中的五个原子处于近乎同一平面内,氮原子系平面构型,因而使氮原子的未公用电子对所占P轨道与相连硅的3d轨道之间的作用更为有利;环中的Si-N-Si键角为114.5度.较相应开链类似物[(CH3)3Si]2NH中的Si-N-Si键角(131.3度)显著为小,这可能就是乙二胺中氮上的四个氢在胺解条件下能同时被四个硅基取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Ph3P)3RhCl作催化剂.苯为介质,利用原位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和假一级动力学方法,对脂环酮的均相催化硅氢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查了脂环嗣环及环硅氢化物环的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活性顺序为:模型反应I:k4>k6>k5>k7;模型反应Ⅱ:k5>k5.提出了硅基对环酮羰基的迁移插入为反应的决定速率步骤.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自动化学分析仪,属于技术领域。该分析仪主要包括装于机箱内隔板上的蠕动泵、阀门、加热反应测试装置和驱动装置。加热反应测试装置主要由固定在隔板上的第一支架、穿装于第一支架的加热反应管和装于第一支架并贴靠于加热反应管两侧的第一光电计量器构成,隔板上还装有光电定量装置;光电定量装置主要由固定在隔板上的第二支架、穿装于第二支架的计量管和装于第二支架并贴靠于计量管两侧的第二光电计量器构成;  相似文献   

12.
硅杂四元环化合物的合成和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杂四元环化合物在有机硅化学中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小分子环系化合物, 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以及材料化学. 环上只含有一个硅原子的硅杂环丁烷可以通过γ-卤代丙基硅烷的Grignard反应、Si=C键与烯烃的 [2+2]环加成反应以及硅杂环丙烷的扩环反应合成, 环上只含有一个硅原子的硅杂环丁烯可以通过格氏试剂或锂试剂参与的Si—C键的关环反应、硅杂环丁烷的转化反应、硅卡宾对C—H键的插入反应、Si=C键与炔烃的[2+2]环加成反应以及二炔基硅烷的分子内成环反应等途径合成. 硅杂环丁烷和硅杂环丁烯由于存在环张力和具有一定的Lewis酸性, 能够通过扩环反应生成五元和六元含硅杂环化合物, 也能够通过开环反应生成不同结构的有机硅分子和聚合物, 抑或实现有机反应在温和条件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Cardinal等建立的方法,研究了含芳环的有机显色剂在不同表面活性剂胶束微环境中的有效介电常数D_(eff_)推测其增溶位,并探索了测定时的条件,为确定显色剂在胶束中的增溶位提供了定量参数,为深入研究胶束增敏机理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4.
应用NCP-Cu(Ⅱ)-I~-反应体系,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测定与碘定量反应的铜,从而间接测定碘。对反应体系的显色剂和还原剂用量、pH、稳定时间做了选择试验。方法相对标准偏差<3%,回收率93%~110%。线性范围0~5.0μg·ml~(-1),用于生物试样(海带、紫菜)和药品(西地碘片)中碘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硅杂六元环化合物在有机硅化学中是一类重要的小分子环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以及材料化学等领域。本文综述了环上只含有一个硅原子的硅杂六元环化合物的反应,介绍了硅原子上取代基的反应、立体选择性合成、硅原子α位碳原子上的反应、插入反应、环加成反应、Si—C键的切断反应、硅杂苯衍生物合成以及金属配位反应等,并展望了硅杂六元环化合物反应化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环上只含有一个硅原子的硅杂六元环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方法学方面的进展。介绍了通过α,ω-双金属试剂的关环反应、硅烯参与的[4+2]环加成反应、生成C—Si键的关环反应、生成C—C键的关环反应、硅杂环扩环反应等来合成硅杂六元环化合物,总结了硅杂环己烷、硅杂环己烯以及硅杂环己二烯等不同结构化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为促进硅杂六元环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F-对沸石分子筛双四元环影响的量子化学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M3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沸石分子筛及无机微孔晶体结构中双四元环内含F-及不含F-的8种模型簇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稳定性,考察了F-对双四元环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发现F-的存在依次增强了纯硅、磷铝和磷镓双四元环的稳定性,而降低了硅铝的稳定性,F-在双四元环中所处位置的计算值与实验晶体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用半经验AM1法研究了C60与单态硅烯环加成反应机理.经Berny梯度法优化得到反应的过渡态,并进行了振动分析确认.计算结果表明:硅烯在C60的66键上的加成反应分两步,第一步反应物生成中间配合物,无势垒;第二步由中间配合物经过渡态变为产物.65键上的加成反应分三步,第一步由反应物生成中间配合物,第二步由中间配合物经过渡态I得到闭环结构的中间体,第三步由中间体经过渡态Ⅱ形成产物.66键加成反应的活化势垒较低,从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角度解释了66键加成优于65键加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与硅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基团(R)对杂氮硅三环成环速率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检测成环反应的产物之一——乙醇的生成速率和数量,并同与硅相连的R基团对成环反应速率的影响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五种杂氮硅三环成环速度顺序为Cl_2CH—>ClCH_2—>ClCH_2CH_2CH_2—>CH_2=CH—>CH_3—,这与理论推断相符。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萃取、中性硅胶-中性氧化铝复合柱对水样进行提取和净化,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样中的16种多环芳烃和6种邻苯二甲酸酯.该方法对水样中的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限分别为0.10~0.26 ng/L和0.20~2.0 ng/L,加标回收率分别在88.6%~111.7%和85.3%~110.5%之间,样品重复测定6次,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可用于饮用水中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