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得了长白山白眉蝮蛇毒精氨酸酯酶1的最适反应的PH范围为7.0-8.0,且与酶反应底物对甲苯磺酰-L-精氨酸甲酯的反应无明显的最适应反应温度,荧光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酪氨酸残基的荧光被色氨酸残基的荧光所掩盖;同步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当发射波长与激素波长差△λ分别为20nm和75nm时,精氨酸酯酶1的荧光光谱分别由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所贡献,且处于亲水性环境中;精氨酸酯酶1的荧光发射强度受溶液酸度  相似文献   

2.
火菇素酪氨酸微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紫外差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对火菇素的酪氨酸微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火菇素表现典型的酪氨酸残基紫外275nm吸收峰,ε~m~a~x=20322L·mol^-^1·cm^-^1,紫外差光谱滴定发现,当10.1相似文献   

3.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细胞色素C(Cyt C)的同步荧光光谱特性,发现在波长差Δλ=20nm时表现为酪氨酸(Tyr)残基的荧光峰,在Δλ=80nm时为色氨酸(Try)残基的荧光峰。同时考察了浓度对Cyt C同步荧光光谱的影响,为Cyt C的定量测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猪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pMetMbase A)是肌红蛋白氧化还原系统中被新认识的还原酶,它的分子结构有待荧光光谱表征。本研究采用普通及同步荧光法,以求证该酶特征荧光发射光谱和结构功能域。pMetMbase A的优化荧光光谱条件是,扫描速度600nm/min、光栅狭缝10nm、溶液浓度1.0×10-2mmol/L、激发光波长270nm和波长差20nm。结果表明,pMetMbase A具有自己的特征荧光发光谱带;311和349.5nm处分别是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特征荧光;650nm处是其卟啉环-铁(heme-Fe)双硫键的特征荧光,推测为电子传递和还原反应的核心活性位点。因此,该pMetMbase A具备蛋白质的肽链和heme-Fe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纯化的莲藕多酚氧化酶(PPO)与底物和抑制剂相互作用时的二级结构变化。园二色谱分析表明莲藕PPO主要含有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与抑制剂作用后,莲藕PPO活性显著降低,同时伴随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结构明显减少,表明莲藕PPO的活性中心可能位于α-螺旋结构中。荧光分析表明,莲藕PPO与邻苯三酚(pyrogallic acid,PA)作用后,酪氨酸残基荧光强度略有降低,λmax位移不明显,色氨酸残基荧光强度略有降低,λmax红移2 nm;而与莲藕多酚(Lotus root polyphenol,LRP)作用后,莲藕PPO分子中酪氨酸(Tyr)和色氨酸(Trp)残基荧光强度显著提高,且其最大发射波长分别蓝移6nm和红移5nm。当加入异Vc钠后,Tyr和Trp残基最大发射峰显著红移,说明Trp和Tyr残基位于一定的疏水环境对维持PPO催化活性的优势构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家蝇幼虫抗菌肽MDL-1的荧光光谱和淬灭剂对内源性荧光的影响。家蝇幼虫抗菌肽MDL-1在激发波长280 nm时,其荧光光谱为酪氨酸(Tyr)残基和色氨酸(Trp)残基共同提供。结果表明,KI不能淬灭抗菌肽MDL-1的Trp残基的荧光,而丙烯酰胺(Acr)能淬灭几乎所有的Trp残基的荧光(f-0.92);这说明,Trp残基不是位于抗菌肽分子的表面,而是位于分子的内部。  相似文献   

7.
用荧光法对光诱导野生型肌红蛋白(Mb)和突变体(D44K)去氧的过程进行对照研究。发现430nm是研究Mb(WT)和Mb(D44K)光照去氧的最佳激发波长。430nm激发时,Mb(D44K)在597.9nm和628.8nm处出现两个荧光发射峰,不同于Mb(WT)仅在597nm处出现一个荧光发射峰。经研究证明,628.8nm处荧光峰是Mb3 -H2O型中的H2O峰。光照也使此峰的荧光强度下降,但比去氧的速率慢。研究发现,597nm处Mb(D44K)的荧光效率比Mb(WT)的荧光效率低。传能实验表明Mb表面44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赖氨酸后,不影响Mb(D44K)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传递给铁卟啉的荧光效率,但使Mb(D44K)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荧光效率变高。  相似文献   

8.
肌红蛋白的同步荧光光谱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首次对肌红蛋白的同步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并对肌红蛋白荧光峰予以归属。当△λ为20nm时,308nm处的荧光峰主要为酪氨酸残基的贡献,很小一部分是由色氨酸残基贡献的;△λ为40nm时,分别在322和596nm处观察到两个荧光峰,322nm的荧光峰为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共同贡献,596nm的荧光峰则归属为肌红蛋白分子中血红素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通过荧光光谱和富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光系统Ⅱ(PSⅡ)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SⅡ表现出酪氨酸荧光的特性.在PSⅡ蛋白质内部,存在着232 nm处的组分与酪氮酸之间以及这两种氨基酸残基与叶绿素a之间的能量传递.SDS的存在会使这些能量传递以及PSⅡ中蛋白的骨架结构和酪氨酸残基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变化方式又明显受SDS在溶液中聚集状态的影响.低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时,SDS会促进蛋白质中232 nm处的组分与酪氨酸之间的能量传递,并且使酪氨酸残基处于极性更小的环境;而大于cmc时,SDS却产生相反的效应.但不同浓度的SDS均会抑制酪氨酸残基至叶绿素a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3与其特异性配基N-苯基-1-萘胺(N-Phenyl-1-naphthylamine, 1-NPN)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1-NPN能使CSP3在328 nm (λem)处产生猝灭,且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另外猝灭过程中ΔH0 > 0, ΔS0 > 0,表明二者间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相互作用。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二者的结合距离为9.3 nm,能量转移效率E = 0.054。根据同步荧光技术考察1-NPN对CSP3的构象的影响,表明CSP3荧光主要贡献者--色氨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长略有红移,表明原处于疏水腔中的色氨酸残基由于所处环境的极性增加,而使CSP3构象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荧光猝灭反应测得它们之间结合常数K=1.49×105L/mol,结合位点数n=9.77,依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测得供体 受体间结合距离R=3.09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443。认为小檗碱在BSA的位置阻断了酪氨酸残基与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能量转移,导致BSA的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12.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苯丙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由于两者的相互反应,导致BSA的荧光有显著猝灭,且证明这一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其结合点数(n)约为2。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相关热力学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结合苯丙胺和BSA相互作用的焓变(ΔH)和熵变(ΔS)均大于0,可推断两者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从同步荧光光谱可知:由于两者之间的反应,BSA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其分子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特征峰均产生紫移现象,氨基酸残基的亲水性减弱,疏水性增强,并推测苯丙胺与BSA的结合点位于色氨酸残基上。  相似文献   

13.
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叙述一种新的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同步荧光分析法。介质为KH_2PO_4-NaOH缓冲液(pH=7.4)。以激发单色器和发射单色器的波长差△λ=55nm进行同步扫描,其同步特征峰苯丙氨酸为217nm,酪氨酸为232nm,色氨酸为284nm(均指激发波长)。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可直接由其特征峰的高度进行定量测定。色氨酸的284nm特征峰略受酪氨酸同步峰拖尾的影响,其峰值信号需加校正。苯丙氨酸测定范围为0.07-5ppm,酪氨酸为0.02-1ppm,色氨酸为0.001—0.5ppm。  相似文献   

14.
氧氟沙星与脲诱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了脲(Urea)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结构的影响以及氧氟沙星(Oflx)与脲诱导的BSA结合的情况.结果显示:Urea诱导BSA变性历经两步、三态且伴随中问态形成的过程中,随着Urea浓度的增大,BSA荧光强度降低并先蓝移(344~336 nm),后又红移至350 nm.Urea浓度在4.6~5.2 mol/L范围时,Oflx对BSA中间态有强的猝灭作用(KQ)=10.46X 104L/mol,Urea 4.8 mol/L)和较大的结合常数(KA=3.8807X105L/mol,Urea 4.8 mol/L),但是结合位点数小(n=0.76,Urea 5.0 mol/L),能量传递效率低(E=0.3002,Urea 4.8 mol/L).同步荧光光谱显示:Urea诱导BSA去折叠时,色氨酸残基(Trp-212)微境并未发生改变,而酪氨酸残基(Tyr)的最大荧光发射峰蓝移,Oflx的加入诱导Trp-212的微环境更具疏水性.Oflx加速了Urea对BSA的失活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在波长差Δλ为30nm和80nm下对胰岛素的同步荧光光谱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胰岛素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同步荧光光谱随浓度改变而发生变化,该变化与胰岛素在溶液中的聚集状态以及浓度淬灭作用有关。当在还原剂二硫苏糖醇作用下,胰岛素的同步荧光峰强度和位置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利用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对胰岛素分子存在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6.
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双波长荧光光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氨酸 (Trp)和酪氨酸 (Tyr)是自身具有荧光的物质 ,然而两者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都互相重迭 ,给测定带来了困难。有人曾采用预分离方法[1 ] 、二阶导数荧光测定法[2 ] 等进行测定。本文则研究了色氨酸和酪氨酸在双体系中的双波长荧光光谱。双体系双波长荧光光谱法[3,4] ,是在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中选择波长对。结果表明 ,在适当的测定体系和参比体系中 ,不仅可以方便地消除共存部分的相互干扰 ,而且还使灵敏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 实验部分1 .1 仪器与试剂日立F 30 1 0型荧光光度计 ( 1cm石英液槽 ) ,测定条件 :选择单色器带通 …  相似文献   

17.
以芳基乙炔与硫脲为起始原料,通过一锅法,经过在无溶剂条件下的氧化偶联反应和在水相中的成环反应,两步串联绿色合成了2,5-二苯基噻吩及其衍生物.所合成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HRMS表征,均为目标产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所合成化合物的UV和荧光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化合物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在292~341 nm之间,荧光光谱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在甲醇中最大发射波长在386~454.5 nm之间,在二氯甲烷中测定的最大发射波长在390~412 nm之间.实验结果显示,随共轭体系增大,荧光发射波长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18.
色氨酸-亚硝酸体系荧光性质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提出了利用亚硝酸氧化色氨酸的荧光反应测定色氨酸的方法。亚硝酸氧化色氨酸,继而在氢氧化钠介质中生成荧光物质,其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是:λ~e~x=320nm,λ~e~m=392nm。当色氨酸浓度为0.2~1.6μg/mL时,工作曲线呈良好的线性。本方法用于测定蛋白质样品中的色氨酸,结果令人满意。本文还对反应产物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差谱研究抗体-卟啉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meso-四(α,α,α,α-O-苯乙酰苯)卟啉与其单克隆抗体1F2结合后,产生显著的增色效应,反映了卟啉与抗体之间刚性紧密的结合,在抗体中的抗原结合部位存在芳香族氨基酸.用同步荧光光谱结合荧光猝灭法得到抗体抗原结合部位的芳香族氨基酸主要为色氨酸和酪氨酸,但酪氨酸的残基数要少于色氨酸.卟啉与抗体的结合比为1:1,解离常数(2.084±0.246)×10-10mol/L,可见卟啉与McAb1F2有很高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荧光光谱、UV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水溶性羟基化单壁碳纳米管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 实验发现, 这种羟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可以明显猝灭HSA的内源荧光, 且猝灭效应随碳纳米管浓度增大而增强. 同时, HSA对水溶性羟基化单壁碳纳米管起到一定的分散和稳定作用. 同步荧光光谱表明,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HSA的构象发生变化, HSA的色氨酸残基荧光信号发生2 nm的红移, 表明色氨酸残基周围微环境的极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