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5-雄烯二醇为原料,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合成了两个重要的神经甾体5-雄烯-3β, 7α, 17β-三醇和5-雄烯-3β, 7β, 17β-三醇。所用菌种总枝毛霉为我们自己筛选,并首次应用于5-雄烯-3β, 7α, 17β-三醇和5-雄烯-3β, 7β, 17β-三醇的合成中。  相似文献   

2.
以3β-乙酰氧基-15β,16β-亚甲基雄甾-5-烯-17-酮为原料,用化学氧化法,经3步合成标题化合物,其结构经IR,MS表征,总收率50.8%。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种测定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的定性定量方法。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法定性测定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其特征吸收峰为2969 cm~(-1)、1551 cm~(-1)、1405 cm~(-1)、1254cm~(-1)和1195 cm~(-1);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定量测定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的钙含量,对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3.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的β-羟基-β-甲基丁酸含量,加标回收率为99.0%。该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曾佑林  孔繁祚 《化学进展》2006,18(7):907-926
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β-甘露糖苷和β-氨基甘露糖苷是糖化学家所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合成β-甘露糖苷和β-氨基甘露糖苷的方法,侧重讨论各种方法在构建β-糖苷键时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5.
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β-甘露糖苷和β-氨基甘露糖苷是糖化学家所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合成β-甘露糖苷和β-氨基甘露糖苷的方法,侧重讨论各种方法在构建β-糖苷键时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对甲苯磺酸(pTsOH)和i氟乙酸(TFA)为催化剂,邻碘酰苯甲酸(IBX)为氧化剂,于40-45℃,在T01.DMSO混合溶剂中,将醋酸去氢表雄酮选择性脱氢,简便高效地制备了3β-乙酰氧基.雄甾-5.15-二烯-17-酮(I),产率分别为77%和89%.本合成线路有效避免了经溴代脱溴和发酵等合成线路反应繁多、试剂毒性大、成本高以及单纯IBX选择性脱氢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长等不足.然后将化合物I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3β-羟基.雄甾-5,15-二烯-17-酮(Ⅱ),产率92%.最后将化合物Ⅱ与碘化三甲基氧化锍进行迈克尔共轭加成制得目的物15β,16β-亚甲基.雄甾-5-烯-3β-醇-17-酮(Ⅲ),产率89%.中间体和目的物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氧谱、质谱及元素分析确证了其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7.
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β-甘露糖苷和β-氨基甘露糖苷是糖化学家所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合成β-甘露糖苷和β-氨基甘露糖苷的方法,侧重讨论各种方法在构建β-糖苷键时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荧光法,研究了在水、乙醇、甲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聚氧乙烯月桂醚(Brij35)、β-环糊精(β-CD)7种不同介质中β-雌二醇的荧光强度。探讨了pH、包合物稳定时间、金属离子等不同条件对β-雌二醇在β-环糊精(β-CD)体系中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介质中,β-CD在酸性条件下对β-雌二醇增敏效果最好,在λex/λem=278/307nm处有强的荧光峰,据此建立了一种用β-CD增敏荧光法测定β-雌二醇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0×10-7~4.0×10-5 mol/L,检出限为1.36×10-8 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3%。采用Benes-Hildebrand双导数法测定了β-雌二醇/β-CD的包合常数及热力学函数△G~θ、△H~θ、△S~θ,探讨了β-雌二醇与β-CD相互作用的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近年来聚(β-羟基丁酸酯)和β-羟基丁酸酯-β-羟基戊酸酯共聚物经共混改性所得到的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晶性、热性能、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β-环糊精为原料,经对甲苯磺酰化、叠氮化、还原氨基后,再与Boc保护的脯氨酸进行肽键缩合和脱Boc保护基,合成了单-6-脯氨酸-β-环糊精,其结构经1H NMR表征.  相似文献   

11.
β,β-二烷硫基-α,β-不饱和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具多反应中心的活泼中间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近20年来已引人注目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1,2].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针对β,β-二甲硫基-α,β-不饱和酮类化合物1进行的,而对结构相近的β,β-1,3-亚丙二硫基-α,β-不饱和酮类化合物2的研究较少.对于1类的合成,所用碱的选择至关重要~[1].实验证明叔丁醇钠和叔丁醇钾~[3~5]在1类的合成中效果较好.前文~[6]曾以六甲基二硅氨基锂(LHMDS)为碱高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近年来聚(β-羟基丁酸酯)、β-羟基丁酸酶—β-羟基戊酸酯共聚物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晶性、热性能、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通过共混。聚(β-羟基丁酸酯)与—β-羟基丁酸酶卢羟基戊酸酯共聚物的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meso,β-和β,β-全氟醚基磺酸酯桥连双卟啉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氟砜基全氟醚基取代四芳基卟啉与5-(4-羟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BINOL反应分别生成meso,β-和β,β-全氟醚基磺酸酯桥连双卟啉,双卟啉与醋酸锌在CHCl3/CH3OH中回流可高产率获得双锌卟啉,测定并讨论了meso,β-和β,β-全氟醚基磺酸酯连接双卟啉的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新药,近年来,各种α,β-不饱和酮的Mannich反应研究极为活跃,与其相应的苯腙巳被用作抗白血病药,β’-脂氨基-α,β-不饱和酮盐酸盐与苯肼在乙醇溶液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始刚  黄红  嵇金丽 《化学通报》2011,74(3):270-274
以β-紫罗兰酮为原料,用间氯苯过甲酸进行β-紫罗兰酮的环氧化,然后再用NaBH4/CeCl3进行选择性还原,得到5,6-环氧-β-紫罗兰醇,两步反应总得率为89.20%.同时,还进行了β-紫罗兰酮主奎原,再进行环氧化的另一条的合成路线实验,两步反应总得率为70.20%;并对两条路线进行了对比.所有中间体和产物的结构经I...  相似文献   

16.
腈的生物转化不对称合成β-氨基酸和β-氨基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大友 《有机化学》2008,28(8):1439-1444
含有腈水合酶和酰胺水解酶的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AJ270能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催化一系列β-氨基苯丙腈衍生物的水解反应, 生成相应的β-氨基酸和β-氨基酰胺. 底物结构对生物转化反应的效率及立体选择性影响很大. 3-氨基-3-苯丙腈的生物水解反应显示了较低的立体选择性, 而氮甲基取代衍生物的水解反应则显示了中等立体选择性, 生成相应S构型β-氨基酸和R构型β-氨基酰胺. 氮上大位阻取代基显著降低生物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7.
β-榄香烯是从姜科植物温莪术中分离出来的、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的抗癌药物。β-榄香烯由于具有优良的抗肿瘤特性,正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但是,β-榄香烯也有诸如活性不高、水溶性较差等不足,需要通过结构修饰加以改善。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β-榄香烯卤代、含氮、酯类、糖苷等几大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β-榄香烯的结构修饰工作。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多组分分解后白术挥发油(DVOA)与β-环糊精(β-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作用。固定挥发油质量,考察了β-CD和HP-β-CD的浓度及包合时间对挥发油荧光强度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挥发油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比及包合常数,并进一步研究了挥发油/HP-β-CD包合物的热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挥发油的荧光强度随β-CD和HP-β-CD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表明包合物的形成,包合比均为1∶1;25℃下挥发油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常数分别为110、172L/mol,表明包合稳定性为HP-β-CDβ-CD。温度25℃、35℃和45℃下,挥发油与HP-β-CD的包合常数分别为172、130、83L/mol,△G、△H和△S均为负值,且△H小于一般反应热,表明升高温度挥发油与HP-β-CD的包合稳定性降低;包合反应可自发进行,且为放热反应,包合过程是挥发油分子与HP-β-CD分子间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将手性二茂铁双膦配体ImiFerroPhos应用到β-取代-α,β-不饱和磷酸酯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以高收率及较高对映选择性合成了一系列β-取代的手性磷酸酯,最高获得了92%的ee值.  相似文献   

20.
以丝氨酸为原料合成了β,β-二对甲苯基-α-丙氨酸的衍生物,总收率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