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桂油(Cassia oil)是我国出口芳香油的主要品种,广东是其主要产地之一。它主要用作食用香精,其主成分为桂醛(Cinnamaldehyde),一般含量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准确测定桂油中桂醛的含量是鉴定桂油  相似文献   

2.
经过对广东桂油主产区生产方法的调查、桂油主成份桂醛的研究和找到现行生产方法出油率低的部分原因后,试验出一种水蒸汽蒸馏提取桂树枝叶中桂油的新工艺。新工艺采取对原料预处理等方法,在实验室中,高要县双马乡春枝叶(干)出油率可达0.94%,在20升金属甑中,连续六次重复试验结果,平均出油率为0.91%,比原工艺高得多,桂油质量亦比原工艺好,产品总醛含量达97%,其中桂醛含量为79.8%。新工艺可节省燃料50%以上,而且适合集中的工业生产,避免产品不纯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用三点法测定桂油中桂醛的含量,扣除了其它混合组分的干扰吸收,提高了分析准确度,而且方法简单、快速,对鉴定桂浊质量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 广东和广西的特产桂油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国外常用它作食用香料。近年来,它是出口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1982年出口价为9万美元/吨,目前国际市场仍供不应求。近10余年来有关部门曾反复研究其蒸馏方法,希望提高产率,但迄今未有显著进展。为了研究提高产量和保证质量,使我国这一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我们对广东桂油的生产情况作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广东高要秋季桂油以及广西玉林春季和秋季桂油的组成,并对春秋桂油组成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春秋桂油的组分虽基本相同,但有些组分的含量却显著不同,如肉桂醛和乙酸肉桂酯等均有较大差别。这些组分的含量因产地不同会有些差別,但产季不同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肉桂(Cinnamornum cassia)主要生长于我国广东、广西一带,其细枝和叶用水汽蒸馏所得的挥发油称为桂油,国内一般多用于医药。国外常用它来作为食用香料,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可乐”型饮料中主要用我国桂油。关于中国桂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国外已有些报道,Roelof ter Heide对中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桂油与 β -环糊精的包合物 ,并用差热分析仪和气相色谱仪对包合物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包合桂油有利用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有利于拓宽桂油的应用面。  相似文献   

8.
以桂油为主体 ,按照传统中医药的配伍原则筛选出八种天然植物为辅料 ,确定了有祛风去湿功能的保健饮料的配方。研究了桂油与辅料间的配伍性能 ;这些保健饮料的样品与市售同类饮料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所筛选出的饮料配方在质量和感观指标方面与市售同类型饮料一致。  相似文献   

9.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肉桂醛、苯甲醛和苯甲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肉桂醛、苯甲醛和苯甲酸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及肉桂醛和苯甲醛在228 nm和256 nm波长处有两个等吸收点,提出了测定三组分的紫外分光光度法.选择228 nm,256 nm及311 nm 3个波长作为测定波长,建立了联立方程组,求得了组分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C内桂醛=(A311 nm-0.008 4)/0.042 4;C笨甲醛=(A256 nm-0.000 5)/0.062 2-C内桂醛;C苯甲酸=(A228 nm+0.005 7)/0.061 1-C内桂醛-C苯甲醛.相应的线性范围依次在18.03,13.08,9.233 mg·L-1以内.对方法的重现性作了试验,上述3种化合物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1%.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其平均回收率在99.1%~100.5%之间.  相似文献   

10.
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催化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催化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发现不同厂家生产的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对该反应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差异较大,采用反应分离一体化的工艺可提高苯酚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1.
盐酸氟桂嗪极谱伏安行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凤莲  吴拥军 《分析化学》1997,25(9):1111-1111
1引言盐酸氟桂嗪的极谱伏安行为和电化学测定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选用0·02mol/LNH4Cl溶液作底液,研究了它的极谱伏安行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该法用于测定原料药及胶囊制剂中的含量,其结果与药品标示量较为吻合。2实验部分2.1主要仪器与试剂384B多功能极谱仪(美国)。本实验采用三电极系统;悬汞为工作电极,Pt丝为辅助电极,饱和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10-3mol/L盐酸氟桂嗪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4774g,加无水乙醇20mL及适量水溶解,转移定容1000m…  相似文献   

12.
研制了盐酸氟桂嗪离子选择性电极。利用正交设计法综合研究了活性的类型、含量以及增塑剂等因素对PVC膜电极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盐酸氟桂嗪-四苯硼钠离子缔合物为活性物质,DBP或DOP为增塑剂制成的PVC膜电极的性能最佳。其响应范围为1.0×10^-4-5.0×10^-3mol/L,检测下限为3.5×10^5mol/L,响应斜率为58mV(25℃)。应用该电极对合成样品及胶囊样品中盐酸氟桂嗪含量  相似文献   

13.
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中药桂郁金与桂莪术挥发油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样品特征峰数据进行奇异值分解,提取第一主成分抽象光谱后,以固定色谱窗口尺寸的另一样品数据构造正交投影阵,用提取的抽象光谱进行投影,移动窗口获取投影残差长度,判定两样品中有无相同的化学成分。经比较,桂郁金和桂莪术的指纹图谱中分别有11和7种化学成分单独存在,两者共有的化学成分有27种。  相似文献   

14.
在酸性条件下,盐酸氟桂利嗪与KMnO4反应可产生弱的化学发光,甲醛的存在对这一反应的化学发光强度具有增强作用。据此,优化了化学发光反应条件,建立了测定盐酸氟桂利嗪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该方法测定盐酸氟桂利嗪的线性范围为8.0×10-7~8.0×10-5g/mL,检出限为8×10-7g/mL,对1.0×10-5g/mL盐酸氟桂利嗪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2%。方法已用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中盐酸氟桂利嗪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血浆中盐酸氟桂利嗪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桂利嗪为内标测定人体血浆中盐酸氟桂利嗪的含量.以V甲醇:V乙腈:V缓冲液=58:20:22的体系为流动相,用hypersilBDSC8不锈钢色谱柱、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处理后进样测定.血浆中盐酸氟桂利嗪的含量在5~300μg/L范围内与盐酸氟桂利嗪的峰面积和桂利嗪的峰面积之比呈线性关系(r=0.9997),方法对盐酸氟桂利嗪的平均回收率为83.3%~85.0%,检出限为3μg/L(S/N=3).用该法测定了12名单次口服30mg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健康志愿者血浆中盐酸氟桂利嗪含量.结果表明,该药在血浆中含量平均达峰时间为(2.67±0.91)h,平均峰质量浓度为(154.9±66.0)μg/L.该法适用于盐酸氟桂利嗪药代动力学的临床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山苍子油蒸馏提取柠檬醛(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估算了山苍子油组分的热容,计算了山苍子油组分的蒸发热。对山苍子油蒸馏提取柠檬醛的工艺过程进行热量衡算,给出了原料和能量消耗计算结果。评价了蒸馏法优点,认为该法能耗较低。  相似文献   

17.
GC-MS、GC法在"十滴水"制剂质量分析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法对“十滴水”制剂及其药材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GC法对“十滴水”制种中的三个指标成分:樟脑、胺油精、桂皮醛,进行了定量测定。樟脑、桉油精、桂皮醛的平均回收率为:97.85、94.1%、107.3%,RSD为:4.3%、2.6%、1.4%。  相似文献   

18.
一种同时测定桂油中肉桂醛和苯甲醛双组分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桂油中肉桂醛和苯甲醛的分析方法。苯甲醛的线性方程为A=0.1089x-0.0014,线性范围为1~12 mg/L,检出限为0.1047 mg/L;肉桂醛的线性方程为A=0.1442x-0.0006,线性范围为0.8~8 mg/L,检出限为0.0735 mg/L。  相似文献   

19.
用苏联热稳定性法(4953-49)与英国石油学会氧化试验法(IP48/52)对由页岩油蜡合成的润滑油的抗氧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合成油舆精制的玉门润滑油、苏联航空润滑油20作了比较,并试验了加天然润滑油、与芳烃缩合、加硫磷添加剂等改进抗氧化稳定性的方法。对各种油的氧化产物的官能团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成油的抗氧化稳定性低於天然油,其氧化表现类似於烷及烯等链状烃类,氧化後主要生成油溶性的酸、醇、酮醛及酯类等氧化产物。在改进稳定性方法中,以加入添加剂为最有效,与芳烃缩合者次之,加入天然油者最弱。加入玉门油後IP氧化试验所要求的粘度比的降低主要为混合作用。此外,在工作过程中看到:法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各种改进方法的有效程度,IP氧化试验则不能表示出来,然而法对未加改进的合成油与天然油表示不出很大的差别,IP氧化试验则可对这种情况表示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固体碱连续催化合成假性紫罗兰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多由柠檬草油或氧化芫荽油合成紫罗兰酮,而中国则以富含柠檬醛的山苍子油为原料。其中假性紫罗兰酮(1)是由柠檬醛(2)与丙酮(3)经醇醛缩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