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I)配合物的研究在金属酶的化学模拟和配合物结构及反应性能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但由于铜(I)配合物不稳定, 且在多数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小,铜(I)配合物的合成比较困难.我们在铜(I)配合物的合成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三苯基膦和氮杂环配体的铜(I)配合物[CuX(PPh3)L]n[2~4] (n=1, X=I, L=1,10-phen; n=2, X=Br, I, L=C9H7N),并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一个类似的新配合物[CuI(PPh3)(bpy)](I)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并把它与其它几个类似的配合物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草酰胺桥联大环二羰四胺Ni(Ⅱ )单核配合物 ,并以此为母体合成了Ni (Ⅱ ) -Cu (Ⅱ )双核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紫外光谱、摩尔电导以及循环伏安等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电化学性质研究 .经分析 ,标题配合物具有草酰胺桥联结构 ,Ni(Ⅱ )处于平面正方场 ,Cu (Ⅱ )处于八面体场中 .循环伏安测试表明此类配合物能稳定Ni(Ⅲ ) .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系列卟啉乙酸合锰配合物9个,其中6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用UV,1HNMR,IR,MS,元素分析等表征确证了配合物的结构,总结了锰与卟啉类配体配合的IR,UV,1H NMR判据.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偏光显微镜(PM)研究了该系列配合物的液晶性能,发现8个配合物具有液晶性.考察了烷氧基链长、配位金属离子和分子空间结构对液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系列卟啉乙酸合锰配合物9个,其中6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用UV,1HNMR,IR,MS,元素分析等表征确证了配合物的结构,总结了锰与卟啉类配体配合的IR,UV,1HNMR判据.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偏光显微镜(PM)研究了该系列配合物的液晶性能,发现8个配合物具有液晶性.考察了烷氧基链长、配位金属离子和分子空间结构对液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NH4)2(15-crown-5)3[Cu(mnt)2](1)及(NH4)2(benzo-15-crown-5)4[Cu(mnt)2]·0.5H2O(2)的晶体结构,两种配合物单晶分别由不同结构的冠醚超分子阳离子与[Cu(mnt)2]2-阴离子组成,配合物1呈三层夹心(triple-decker)双阳离子结构,配合物2的阳离子为三明治二聚物结构.两种配合物在X波段、室温下作了单晶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配合物1没有检测到超精细结构,配合物2的EPR谱显示出Cu磁性核引起的超精细结构.用适于求非同轴的g和A张量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技术严格计算了g张量和A张量的主值及其主轴的方向余弦,并计算了配合物2的Cu(Ⅱ)上的电子自旋密度分布,结果与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值吻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平面波赝势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探讨了水体环境中Pb(OH)+在高岭石铝氧八面体(001)晶面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确定了吸附配合物的结构、配位数、优势吸附位和吸附类型.结果表明,Pb(II)与高岭石铝氧(001)面的氧原子形成单齿或双齿配合物,其配位数为3-5,均为半方位构型.高岭石表面存在含"平伏"氢原子的表面氧(Ol)位和含"直立"氢原子的氧(Ou)位,后者更易与Pb(OH)+单齿配位,该吸附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结合能(-182.60 kJ·mol-1),为优势吸附物种;高岭石表面位于同一个Al原子上的"OuOl"位可形成双齿配合物.表面Ol与水分子配体形成氢键,对配合物的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Mulliken布居和态密度分析表明,高岭石单齿配合物中Pb―O成键机理主要为Pb 6p轨道与Pb 6s―O 2p反键轨道进行耦合,电子转移到反键轨道.双齿配合物"Pb―Ol―H"共配位结构中,受配位氢原子影响,Pb―Ol成键过程成键态电子填充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用5-硝基水杨醛与乙二胺缩合,制备了Schiff碱配体.将其与过渡金属Cu(Ⅱ)和Co(Ⅱ)在80℃水浴中搅拌回流1 h,分别形成草绿色和朱红色沉淀,合成出了2种新型的Schiff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荧光光谱、摩尔电导率等分析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组成、结构确定,热稳定性强,荧光光谱数据证明配体和配合物都具有荧光性质.用蛋氨酸光照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生物活性,配体生物活性较低,但形成配合物后活性大增,说明配合物对超氧离子自由基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玉辉  周欣  张红星 《化学学报》2009,67(3):197-202
采用自旋限制和非限制B3LYP/UB3LYP方法分别优化了系列Os(II)二亚胺配合物[Os(L)2(CN)2(phen)] [phen=1,10-邻二氮杂菲; L=Ph3 (1), 二甲基亚砜(DMSO) (2)]及[Os(PH3)2(phen)Br2] (3)的基态和激发态几何构型. 通过TD-DFT方法结合PCM溶剂化模型计算了配合物1~3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并指认了相应的跃迁性质. 通过理论化学计算, 揭示了π酸配体及π碱配体对配合物磷光发射性质的影响及原因. 并进一步解释了配合物3易于在Os—Br键处断裂而发生反应的量子化学机理. 对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磷光发射性质的计算表明, 溶剂对配合物的量子产率存在着影响并且配合物具有溶剂化显色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1)与氯化铜反应,获得配合物Cu(Ⅱ)L1.H2O.0.25CH3CH2OH(2)[L1=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当将反应混合溶液的pH值调至8~9,获得Cu(Ⅱ)ClL2.3H2O(3)[L2=N-(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1)与氯化镍反应,获得配合物Ni(Ⅱ)L1.2.75H2O(4).用元素分析、1H NMR和IR谱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1和配合物2~4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配合物2~4的晶体结构.在配合物2中,铜原子为六配位[CuN2O4],在配合物3中,铜原子为六配位[CuN2O3Cl],在配合物4中,镍原子为六配位[NiN2O4],三个配合物均为畸变八面体结构.抑菌活性大小的顺序:配合物3>配合物2>化合物1.  相似文献   

10.
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钴(II)、镍(II)、锌(II)的1,1,1,5,5,5-六氟-2,4-戊二酮-二水配合物[M(hfac)2(H2O)2,M=Co、Ni、Zn]与5,10,15,20-四(五氟苯基)卟啉[H2tpfpp]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反应生成金属卟啉[M(tpfpp)]的反应动力学.在金属配合物大大过量时,反应对卟啉为一级.其表观一级速率常数随钴(II)、镍(II)配合物的浓度增加先增加、而后趋于稳定,而表观一级速率常数随锌(II)配合物的浓度增加线形增加.根据实验事实,讨论了反应的机理,得到了相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1.
设计制备了一种新的常温自旋交叉配合物[Fe(dpp)(Mepy)2(NCS)2].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和紫外光谱等测试技术对该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变温磁化率研究发现,该配合物的自旋转换温度Tc=330 K. 通过与同体系其它配合物的比较发现,配体的修饰对自旋交叉临界温度以及回滞宽度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旋限制和非限制B3LYP/UB3LYP方法分别优化了系列Os(Ⅱ)二亚胺配合物[Os(L)2(CN)2(phen)][phen=1,10-邻二氮杂菲;L=PH3(1),二甲基亚砜(DMSO)(2)]及[Os(PH3)2(phen)Br2](3)的基态和激发态几何构型.通过TD-DFT方法结合PCM溶剂化模型计算了配合物1~3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并指认了相应的跃迁性质.通过理论化学计算,揭示了π酸配体及π碱配体对配合物磷光发射性质的影响及原因.并进一步解释了配合物3易于在Os-Br键处断裂而发生反应的量子化学机理.对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磷光发射性质的计算表明,溶剂对配合物的量子产率存在着影响并且配合物具有溶剂化显色效应.  相似文献   

13.
配合物EuxM1-x(TTA)3(H2O)2(M=La,Gd)光致发光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合成了一系列组成为EuxM1-x(TTA)3(H2O)2(M=La,Gd)的固体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结构和发光性质随Eu3+浓度的变化规律.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配合物的成份为Eu(TTA)3(H2O)2和M(TTA)3(H2O)2,没有新化合物生成.而荧光光谱的结果显示配合物的发光强度与Eu3+浓度不成线性关系,其中不发光的M(TTA)3组分对发光有增益作用.对其可能的发光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TATP-铜(II)-L-丝氨酸(L-精氨酸)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TATP)(L-Ser)(H2O)]·ClO4(1)和[Cu(TATP)(L-Arg)(H2O)]2ClO4·0.5H2O(2)(TATP=1,4,8,9-四氮三联苯, L-Ser=L-丝氨酸, L-Arg=L-精氨酸)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加入DNA后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 配合物能极大地淬灭溴化乙啶(EB)-DNA体系的荧光, DNA的粘度随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表明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插入作用, 作用力大小为配合物2>1; 另外, 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维生素C存在的条件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3种不同结构的三齿N-配体以及与铑形成的顺二羰基配合物.研究表明,正方平面顺二羰基铑配合物在遇热条件下,其配体中未参与配位的授体N原子可取代它的一个端羰基而形成新的三齿配位结构.而在CO气氛下,三齿配位结构回到二齿配位状态.正方平面铑配合物的这一特殊分子内取代可逆反应过程,对于研究这类配合物结构、性能及催化作用均有重要的意义.非正方平面顺二羰基铑配合物则不发生上述分子内取代反应.利用IR和XPS对上述反应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 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1)与氯化铜反应, 获得配合物Cu(Ⅱ)L1·H2O·0.25CH3CH2OH(2)[L1=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 当将反应混合溶液的pH值调至8~9, 获得Cu(Ⅱ)ClL2·3H2O(3)[L2=N-(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 将N,N'-二(邻氧乙酸)苄叉丙二胺(1)与氯化镍反应, 获得配合物Ni(Ⅱ)L1·2.75H2O(4). 用元素分析、1H NMR和IR谱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1和配合物2~4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了配合物2~4的晶体结构. 在配合物2中, 铜原子为六配位[CuN2O4], 在配合物3中, 铜原子为六配位[CuN2O3Cl], 在配合物4中, 镍原子为六配位[NiN2O4], 三个配合物均为畸变八面体结构. 抑菌活性大小的顺序: 配合物3>配合物2>化合物1.  相似文献   

17.
meso-四(对烷氧苯基)卟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IV)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宁静恒  赵鸿斌  周宁  顾峥  李纯清 《有机化学》2005,25(11):1381-1385
合成了系列卟啉乙酸合锰配合物9个, 其中6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 用UV, 1H NMR, IR, MS, 元素分析等表征确证了配合物的结构, 总结了锰与卟啉类配体配合的IR, UV, 1H NMR判据.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偏光显微镜(PM)研究了该系列配合物的液晶性能, 发现8个配合物具有液晶性. 考察了烷氧基链长、配位金属离子和分子空间结构对液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庆华  杨频 《化学学报》2005,63(1):71-74
应用紫外、荧光、黏度等方法, 对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合铜(II)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 配合物与DNA作用时, 使紫外吸收明显减色, 荧光降低, 黏度降低; Scatchard图表明配合物对溴化乙锭(EB)与DNA的结合为非竞争性抑制. 实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作用方式可能为静电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4种2-[(卤代苯胺(?))羰基]苯甲酸与Cu(Ⅱ)、Ni(Ⅱ)、Co(Ⅱ)配合物的制备,并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分析以及磁化率测定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配合物是通过羧酸根上羟基氧原子和酰胺羰基上氧原子配位成键,除Cu(Ⅱ)配合物分子为平面正方形结构外.其余均为八面体结构,只是扭曲程度不同.并对它们的配位场参数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20.
过渡金属的双亚砜配合物已有一些综述,多数是内、外消旋两种混合异构体的配合物.本文讨论的内、外消旋双亚砜的镧系元素配合物,至今报道极少,我们合成的Nd(Ⅲ)的内、外消旋双(正辛基亚砜)乙烷配合物尚未见报道. 实验仪器 DuPont1090热分析仪,DDS-11型电导率仪,FT-5-DX红外光谱仪,Niciet FTIR 170XS型(25000~10cm~(-1))红外光谱仪,Backmann Du-8B可见紫外光谱仪,D/MAX-IIIA X射线衍射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