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放化分析中,容器器壁对镅的吸附损失较为严重[1-3]。为了查明玻璃器表面吸附241Am(Ⅲ)的影响因素,寻找减小或避免镅在器壁上吸附损失的方法,以及为今后探讨镅在容器壁上的化学行为提供实验依据,本文用玻璃微球模拟玻璃器壁,研究了不同溶液介质条件下玻璃表面对241Am(Ⅲ)的吸附。1实验部分1·1主要试剂和仪器241Am母液,α放射性活度为6471Bq /mL,自制;普通硬质玻璃微球(比表面为15·07m2/g),四川省江油金圆玻璃珠有限公司生产;其余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雷磁牌PHB—4PH计, E—201—C,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 TG3288,…  相似文献   

2.
化学简讯     
氟离子使镅(Ⅳ)在水中稳定过去我们不能从水溶液中得到四价镅。用产生四价镅的反应,例如还原五价或六价镅,五价镅之歧化和用酸溶解二氧化镅均不能在水溶液中获得稳定的四价镅。已知的四价镅化合物仅有二氧化镅、四氟化镅和五氟化镅钾(KAmF_5)等都是用干法制备的。氢氧化镅(Ⅳ)不溶于碱,易溶于稀酸。但所得的四价镅离子迅速地依下列各式全部消失:2Am(Ⅳ)→Am(Ⅲ) Am(Ⅴ)Am(Ⅳ) Am(Ⅴ)→Am(Ⅵ) Am(Ⅲ)虽然已获得四价镅是变化的中间体的证据,但不能得到较高的浓度以便确认它是溶液中的一种类型。此  相似文献   

3.
答:在吸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中经常使用元素的标准溶液。特别是稀的标准溶液,其中被测元素的离子有可能与盛放的容器(包括玻璃及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器皿)的内壁表面产生吸附作用而导致其浓度产生变化,多数情况是浓度逐渐降低,从而引起测定发生误差。这种吸附的性质尚未完全清楚,分子吸附及离子吸附的可能性都可能发生。在硅酸盐玻璃表面可能发生的一种吸附是在玻璃与溶液交接的界面问的标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与玻璃表面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之间的离子交换吸附,在塑料容器内壁与溶液交接的界面问同样可能发生分子或离子吸附作用。塑料表面在受到环境中氧的作用以及热和光的作用下会形成羧基或其他具有吸附作用的官能团,因而产生离子吸附。有些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能吸附某些分子状态的物质,例如硫化氢、氨、溴、碘以及一些有机溶剂和有机试剂。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萃取剂用于Am(Ⅲ)/Eu(Ⅲ)的分离,并做了以下条件的研究:(1)不同酸度的影响(0.1-0.3mol/LHNO3);(2)不同稀释剂的影响,采用I 241Am和152-154Eu作示踪剂。结果表明在3mol/LH-NO3体系中241Am能被萃取出来,而152-154Eu几乎不能被萃取。在0.1-0.3mol/LHNO3条件下,用硝基苯胺稀释剂,萃取分离系数达到70。  相似文献   

5.
利用酸碱滴定、XRD和FTIR对MX-80黏土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和分析.用静态法研究了离子强度、固相浓度和pH值对放射性核素^63Ni(Ⅱ)在MX-80黏土上的吸附,并用扩散模型(diffuse layer model(DLM))和FITEQL 3.1软件对吸附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放射性核素^63Ni(Ⅱ)在MX-80黏土上的吸附主要受表面络合作用,在低pH条件下离子交换作用也起一定的影响.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研究,表明Freundlich模型可以更好的拟合放射性核素^63Ni(Ⅱ)在MX-80黏土的吸附.研究结果对于评估放射性核素^63Ni(Ⅱ)在作为填充材料的MX-80黏土中的吸附和迁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分别添加γ-聚谷氨酸(γ-PGA)及1,4,7,10-四杂环十二烷基四乙酸(DOTA)的两种明胶膜对Am(Ⅲ)/Eu(Ⅲ)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添加γ-PGA的明胶膜,在2.0 mol/L硝酸介质中,γ-PGA∶明胶的质量比为1∶5、吸附时间在15h以上时,对Eu3 的吸附率达38.6%,而对Am3 基本不吸附;添加DOTA的明胶膜,在2.0 mol/L硝酸介质中,DOTA∶明胶的质量比为1∶5、吸附时间在15h以上时,对Am3 的吸附率达41.3%,而对Eu3 的吸附率为5.1%。  相似文献   

7.
活性碳纤维对银离子还原吸附能力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活性碳纤维不仅对有机物有高的吸附容量,对贵金属离子也具有强的还原吸附能力,可将Pd(Ⅱ),Ag(Ⅰ),Au(Ⅲ)等离子还原为金属单质。因而可用于提取矿液或加收废液中的贵金属。由此,提高或改善贵金属在活性碳纤维上的还原吸附容量或分布形成,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活性碳纤维制备条件、表面氧化改性、以有负载有机物等对活性碳纤维还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制备条件对剑麻基活性碳纤维的还原能力有很大的影响。用H3PO4或ZnCl2活化的活性碳纤维对银离子具有更高的还原吸附容量,分别可达250和700mg/g,约为水蒸汽活化剑麻基活性碳纤维对银离子还原吸附容量的2倍和5倍。(2)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或硝酸等无机氧化剂对活性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也能提高活性碳纤维的还原能力。结果表明,虽然改性活性碳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下降10-20%左右,但基表面含氧量及含氧基团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这些改性活性碳纤维对Ag(NH3)2^ 的还原吸附量大幅度提高,可达550mg/g以上。推断表面改性在活性碳纤维表面创造了更多有利于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的活性点。(3)在活性碳纤维表面负载适当的有机物如亚甲基蓝、苯胺或对硝基苯酚,也能显著提高活性碳纤维对Ag(NH3)2^ 的还原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8.
用X_α方法对CH_4在Ni(Ⅲ)表面吸附解离反应的理论研究马晨生,马理,杨忠志(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3)关键词CH_4/Ni(Ⅲ)吸附体系,原子簇模型,CH_4/Mi_7,MS-X_α-SCF方法甲烷在Ni表面的催化重整反应在工业和国...  相似文献   

9.
槲皮素伏安行为及其稀土络合物极谱催化氢波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乙醇量小于5%的水溶液中,于pH1.5至4.5,4.2至9.5分别得到槲皮素的两个还原波,均为羰基两电子还原.前者为其分子的强吸附波,后者为一价阴离子的波.在pH6.1附近的醋酸盐缓冲底液中,可获得槲皮素与Tb(Ⅲ)、Dy(Ⅲ)、Ho(Ⅲ)、Er(Ⅲ)、Tm(Ⅲ)、Yb(Ⅲ)、Lu(Ⅲ)和Y(Ⅲ)等重稀土离子络合物的双重表面催化氢波.络合物被诱导吸附,组成为(REL_2)L_吸.Sc(Ⅲ)与槲皮素形成单一表面催化氢波,其组成为(ScL)L_吸.  相似文献   

10.
董雪  徐超  陈靖 《化学通报》2020,83(4):289-295
镅离子在溶液中主要以三价形式(Am(III))存在,因其离子半径与三价镧系离子Ln(III)接近,化学特性相似,使得Am(III)与Ln(III)的有效分离被认为是核燃料循环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利用镅的多价态特性,采用不同氧化方法可将Am(III)氧化成高价态的AmO_2~+和AmO_2~(2+)形式,再通过溶剂萃取、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是实现Am与Ln分离的一种新思路。本文综述了不同氧化方法对水溶液环境中Am(III)的氧化分离研究进展,描述了相关机理,指出了不同氧化方法的优劣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发展新型镧系与锕系元素分离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蛋白质在固相表面的静电吸附特性,进而控制蛋白质在修饰表面的静电吸附尤为重要,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可以检测金属表面吸附物质厚度和折射率的变化^[1]。这种技术已在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2]和考察自组装单层的形成^[3]及蛋白质在固体表面吸附行为^[9-11]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对蛋白质在固体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多为考察不同的蛋白质在不同的修饰表面的吸附行为。然而,对蛋白质在修饰表面静电吸附的本质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少有报道^[4]。本文使用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技术实时研究了蛋白质在甲羧基化葡聚糖修饰表面的静电吸附与溶液pH值及离子强度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贺诗华 《化学通报》2004,67(11):808-812
超声悬浮技术是利用声辐射力将物体悬浮在超声驻波场声压结点处的无容器处理技术,该技术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处理体积为几μL甚至几十pL的样品,避免因容器壁的不确定性吸附、记忆效应和污染而引起的分析物的损失,排除由于容器壁与样品间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反应的干扰以及容器壁引起的光学干扰,且对被悬浮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无特殊要求,是基于单颗粒或小液滴研究的强有力工具,特别适合于材料的深过冷(远离凝固平衡状态)研究和小体积痕量分析,可使检测极限降低1~3个数量级。本文介绍了超声悬浮技术在生化痕量分析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张安运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13(2):167-169,F003
自J.C.Sullivan等人于1961年首次报道了五价锕系元素Np(V)和六价锕系元素U(Ⅵ)在高氯酸溶液中能够形成1:1型的“阳离子-阳离子”配合物以来^[1],五价锕系元素在酸性溶液中的这一特殊配位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随着对锕系元素在后处理中化学性质的进一步认识,相继报道了U(V)、Np(V)以及Am(V)等五价锕系元素与Np(Ⅵ)、U(Ⅵ)等六价锕系元素形成的“阳离子-阳离子”配合物^[2,3],随后又报道了五价Np(V)和Pu(V)与一系列三价过渡元素,如Cr(Ⅲ)、Rh(Ⅲ)、Sc(Ⅲ)、Ga(Ⅲ)、Fe(Ⅲ)、Ir(Ⅲ)和Bi(Ⅲ)形成的配合物^[4-7],之后又发现了五价U(V)和Np(V)与一系列一价、二价过渡元素,如Ag(Ⅰ)、Cu(Ⅱ)、Zn(Ⅱ)、Hg(Ⅱ)和PbⅡ等离子形成的1:1型的“阳离子-阳离子”配合物^[7]。这些配合物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已有的配位化学理论,而且对Purex流程常量U中微量裂片元素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和锕系元素化学性质的特殊性,有关五价锕系元素与六价锕第元素以及过滤元素“阳离子-阳离子”配合物的吸收光谱、配位机理尚未有系统研究。在研究了Np(V)-U(Ⅵ)吸收光谱的基础上,本文又详细考察了HCIO4介质中Np(V)-Np(V)以及Np(V)-Np(Ⅵ)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并求得了配合物形成过程的平衡常数,为进一步研究Np(V)的过程化学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环氧氯丙烷低聚物分别与二(三)乙醇胺的钠盐进行反应,合成了两种氮杂冠醚型交联树脂.研究了树脂对贵金属和一些个过渡金属的吸附性能.树脂对Au(Ⅲ)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率。在Cu(Ⅲ)-Pd(Ⅱ)-Pt(Ⅳ)混合液中优先吸附Au(Ⅲ);在Cu(Ⅱ)—Zn(Ⅱ)和Cu(Ⅱ)—Co(Ⅱ)—Ni(Ⅱ)的混合液中只吸附Cu(Ⅱ)而不吸附其他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5.
 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和热脱附谱(TDS)研究了乙酸在Rh(100)表面上的吸附和分解,提出了乙酸吸附和分解反应的模式.130K时,高暴露量的乙酸在Rh(100)表面上形成多层吸附的凝聚态乙酸.升温至290K时,部分乙酸以分子形式直接脱附,另一部分乙酸分子通过O—H键断裂形成乙酸根和氢吸附在表面上;在升温至400K的过程中,乙酸根在表面发生两个相互竞争的反应,即乙酸根分解成CO,CHx,O和H,以及乙酸根分解成CHx,H和CO2;升温至500K,只剩下CHx,O和CO吸附在表面上;600K后,表面吸附的CHx完全解离,同时表面吸附的碳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CO脱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结晶态与非结晶态的壳聚糖对Cr(Ⅲ)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非结晶态的壳聚糖对Cr(Ⅲ)的吸附速率、吸附容量均大于结晶态的壳聚糖。结晶态的壳聚糖对Cr(Ⅲ)的吸附容量随其颗粒直径的增大而下降,而非结晶态的壳聚糖的颗粒大小对其吸附容量的影响不明显。钠、钾阳离子的存在,对壳聚糖分离Cr(Ⅲ)的效果几乎没有影响,但是EDTA存在时,会严重地阻碍壳聚糖对Cr(Ⅲ)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粒径在50—150nm范围内的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用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基)丙酯(MPS)对SiO2纳米粒子表面进行修饰,使其表面接枝能参与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碳碳双键基团。用元素分析、FTIR、^13C CP/MASNMR和^29Si CP/MASNMR等手段对修饰过的SiO2纳米粒子进行表征,以确证MPS接枝在SiO2纳米粒子上。分析修饰过的SiO2纳米粒子的^29Si CP/MASNMR和FTIR谱图,还可初步推断MPS接枝在SiO2纳米粒子表面的机理:MPS首先发生水解缩合反应形成低聚物,然后通过氢键作用吸附到SiO2纳米粒子表面,最后MPS低聚物中未缩合的硅羟基与SiO2纳米粒子表面的硅羟基发生缩合反应。  相似文献   

18.
1.半透膜制作将纤维乙酸酯按10%的比例溶于丙酮,配制成制膜液,适量制膜液倒入容器(小烧杯或试管)内,然后转动容器,使膜液充分与容器壁接触。将容器倒置于一平面上,则多余的膜液流出。此时膜液在容器壁上自然流动成膜。5--10分钟后将此容器投入冷水中,(流动时间越长制出的半透膜越透明)保持着容器壁形状的膜逐渐凝固成形。从容器中将制好的膜拉出备用。  相似文献   

19.
《化学学报》2012,70(7)
农业废弃物荞麦皮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水中Cr(VI),研究了荞麦皮对Cr(VI)的去除动力学以及溶液pH、吸附剂用量和Cr(VI)初始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FT-IR,XPS,SEM.EDX对荞麦皮表面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探索荞麦皮去除Cr(VI)的机理.结果显示:荞麦皮对Cr(VI)有很高的去除效率.常温下5.0g·L^-1的荞麦皮在pH=2.0下对100mg·L^-1Cr(V0溶液的去除率可达99.87%.荞麦皮对Cr(VI)的去除率随溶液pH降低而升高,在pH=2.0时达到最大;随吸附剂用量增加而增大;随Cr(VI)初始浓度增加而减小.单位质量荞麦皮对Cr(V1)的去除量随吸附剂用量增加而减小;随Cr(VI)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在20℃,pH=2.0,吸附用量为5.0g·L^-1时,荞麦皮对Cr(W)的最大去除容量约为36.4mg·g^-1.荞麦皮吸附去除Cr(Vb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FT-IR,XPS和SEM-EDX分析结果表明:荞麦皮是一个多孔材料,表面存在羧基、氨基、羟基等活性基团;荞麦皮对Cr(VI)的去除是一个吸附一还原耦合的过程,包括Cr(VI)在荞麦皮表面上的静电吸附,以及此后的固相还原和对还原态的Cr(Ⅲ)再吸附;Cr(Ⅲ)的吸附主要是通过与荞麦皮表面的羧基、氨基的配位,以及与其中的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 H R E E L S) 和热脱附谱( T D S), 研究了15 N O 在 Mo(100)c(2×2) N 表面上的吸附态及其随温度的变化. 120 K 时, 在 M o(100)c(2×2) N 表面低暴露量的15 N O 发生解离和分子吸附, 解离生成的15 N 在1 230 K 与另一15 N 原子或氮化钼中的14 N 原子并合、脱附. 在升温时大部分分子吸附的15 N O 发生解离和反应, 解离生成的15 N 原子与另一15 N 原子生成15 N2 而脱附, 或与表面残存的15 N O 生成15 N2 O 脱附. 15 N2 O 的脱附峰温与 Mo(100)表面相比, 升高了约150 K, 可能与形成氮化钼后电子由金属钼向非金属氮转移有关. 电子能量损失谱( E L S)表明, 15 N O 在 Mo(100)c(2×2) N 表面生成了一种新的14 N15 N O 物种. 300 K 时, 低暴露量的15 N O 在 M o(100)c(2×2) N 表面解离吸附; 高暴露量时, 存在分子吸附的15 N 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