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矮垂头菊植物的抗氧化活性,本文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羟基自由基清除法、超氧自由基清除法、一氧化氮自由基清除法和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六种抗氧化对矮垂头菊粗提物(CE)、正己烷相(HE)、乙酸乙酯相(EAE)、正丁醇相(BE)、水相(WE)等5个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探讨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矮垂头菊不同极性溶剂的萃取物均有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密切相关,其中BE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可达588.02±10.18 mg芦丁/g,总酚含量最高可达568.49±8.14 mg没食子酸/g,且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值均高于其它组分,但HE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较低。结果表明矮垂头菊EAE萃取物和BE萃取物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作为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开发。  相似文献   

2.
陈燕  陈群 《高分子学报》2003,(1):115-119
用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碳谱方法研究了不同组成比的聚 (3 羟基丁酸酯 ) 聚氧化乙烯共混物的结晶度、非晶区的相容性和分子运动能力 .结果表明聚 (3 羟基丁酸酯 )的结晶度几乎不随组成比变化 ,而聚氧化乙烯的结晶度则随其在共混物中含量的降低而显著降低 .聚氧化乙烯的加入使得聚 (3 羟基丁酸酯 )非晶区的分子运动能力有所增强 .共混物的非晶区表现出一定的相容性 ,相容程度与共混物的组成比有关  相似文献   

3.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钕、铁含量的NdCl_3和FeCl_3邻菲罗啉(phen)络合物,并与AlH(i-Bu)_2组成Ziegler-Natta型催化剂,发现这种混合催化剂在合适的Fe/Nd比范围内,对丁二烯的聚合活性高于单一稀土或铁催化剂,尤其是产物的微观结构,可随催化剂中铁、钕含量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cis-1,4含量98—40%,1,2含量1—49%左右,考察了AI/M(M=Nd+Fe的摩尔数)和溶剂对聚合活性的影响,随Al/M的变化,催化剂的活性出现一个高峰;并随催化剂用量不同,活性高峰处的Al/M值也不同,溶剂对催化利活性的影响也很大,其顺序是:甲苯≈苯>环已烷>正己烷,即芳烃>脂环烃>直链烃。  相似文献   

4.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烯烃嵌段共聚物(OBC)的共混物,研究了HDPE含量对共混体系结晶和拉伸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混物熔体存在相分离.结晶时两组分互相影响,出现共结晶现象.共混物具有优异弹性回复与高断裂伸长率,而拉伸模量与断裂强度随着HDPE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借助Slip-link橡胶弹性理论对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分析,发现拉伸曲线可以很好的用理论模型进行拟合.将共混物的微观结构变化同模型参数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共混物结构和性能的有效关联.  相似文献   

5.
在90 ℃~100 ℃温和实验条件下,采用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NMP)及其与二硫化碳(NMP+CS2)混合溶剂体系对我国7个典型煤种进行抽提研究。研究表明,NMP+CS2(75∶1 v/v)混合溶剂体系对煤有较好的抽提效果。除无烟煤外,其他6个煤种获得了20%以上的抽提率,长焰煤的抽提率为41%。抽提可溶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结合色谱保留指数对物质结构进行分析,实验发现,煤中的活性组分为C6以下的极性组分,而惰性组分为3个芳环的芳烃衍生物。  相似文献   

6.
在模拟移动床加压气化炉的气氛下,测定了加压下煤的粘结性指数G″随压力的变化。试验表明,不同的混合气氛对煤粘结性的影响因煤种而异。在含活性气体的气氛中,由于煤和活性气体反应,使失重率增加。来源不同的几种轻焦油,回配入原煤后,都使煤的粘结性下降。但添加大同煤气化重焦油,则使三种试验煤的粘结性均增加。在低压下,焦化温度(750℃以上)对粘结指数G′的影响是显著的,而在2.94MPa 时,温度的影响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含碳的K-Co-Mo-C催化剂,通过改变碳前驱体的添加量以获得不同的碳含量,测试了催化剂上合成气制混合醇的性能. 结果表明,适量的残留碳增加了催化剂中活性相的分散度,提高了合成醇的收率和选择性,但过量的碳导致烃的选择性增加而醇的选择性下降,这是由于随着碳前驱体添加量的增加,催化剂中的Mo物种更容易被还原成金属态. 与惰性气氛中焙烧的样品不同,空气中焙烧的样品中没有碳的存在,氧化物组分容易生成难以还原的物相,合成醇活性较低. 含碳量为2.8%的样品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同时也具有最高的醇收率和选择性. 惰性气氛中高温焙烧样品导致其合成醇活性明显降低,但同时高碳醇的选择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建立烟煤粘结指数(G_(RI))的研究室工作,包括合理选择情性物质——无烟煤、降低无烟煤粒度、采用快速加热测定、机械化搅拌煤样等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计算公式。文中还列出了粘结指数的实用效果,说明它具有测定方法简易、测值范围宽、误差小、鉴别能力强和能充分反映煤的粘结能力等优点,是一个较理想的烟煤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动态流变学测试和结晶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两种分子量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m-L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流变学研究表明,HDPE/m-LLDPE共混物在低ω区域lgG′-lgω关系曲线偏离线性规律,在熔融态为非均相体系.DSC分析发现HDPE/m-LLDPE共混物体系中HDPE的熔点随着m-LLDPE含量的增多而逐渐下降,说明HDPE与m-LLDPE二者具有机械相容性.当HDPE在m-LLDPE的熔体中等温结晶,分子量较高的HDPE结晶速率与纯HDPE相近,m-LLDPE的含量变化对Avrami指数n的影响不大;分子量较低的HDPE指数n和半结晶时间t1/2随m-LLDPE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结晶速率随着m-LLDPE含量的增加逐渐下降,表明熔融态的m-LLDPE和HDPE存在着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芘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全组成范围水-甲醇混合溶剂的复合结构. 结果表明, 芘探针的极性标尺(I1/I3)随体系中甲醇摩尔分数(xm)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其下降速度对xm变化范围具有明显依赖性, 而芘荧光相对量子产率的变化曲线在xm=0.18处呈现出一奇异的极大值. 这些结果揭示了在0.18相似文献   

11.
以SiO2为载体,利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u、ce摩尔比和含量的CuxCe1-xO2-x/SiO2(x-0~1)催化剂,在消除内、外扩散的条件下,评价了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活性,求取了反应的活化能,并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xCe1-xO2-x/SiO2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活化能与Cu、Ce摩尔比和CuxCe1-xO2-x含量都有关系,其中Cu、ce摩尔比为1:1的25%Cu0.5,Ce0.5,O1.5/SiO2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和最低的反应活化能,CO能够在169℃时完全转化,反应的活化能为56.1 kJ/mol.对于Cu0.5Ce0.5O1.5系列催化剂,活性组分含量较低时,催化剂的物相主要是CuO-CeO2固溶体,含量大于35%时开始有CuO物相生成.对于不同Cu、Ce摩尔比的催化剂,Cu摩尔含量较高时主要是CuO物相,Cu摩尔含量较低时主要是CuO-CeO2固溶体和CeO2物相.活性组分Ce和Cu之间、活性组分和载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其对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活化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V2O5-WO3/TiO2催化剂目前已广泛用于电厂和工业锅炉燃烧废气脱硝,但燃烧原料煤及石油中含有的杂质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可吸附在催化剂上,不仅会减少催化剂酸性位的数量,还会与催化活性元素结合生成惰性物种,导致催化剂失活.因此,已有许多有关钒钨钛催化剂碱中毒的研究,从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酸性位损失及表面孔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碱中毒对活性组分V2O5的影响及中毒催化剂的活性变化,很少涉及催化剂中WO3的作用,也缺乏有关不同活性元素与钾盐反应的实验证据.本文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了不同钒和钨含量的钒钨钛催化剂,研究了氯化钾对其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活性的失活效应.利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N2吸附、拉曼光谱、H2程序升温还原、NH3吸附红外光谱和NH3氧化活性等手段对新鲜和中毒催化剂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特别探讨了V2O5和WO3对催化剂抗碱中毒能力的贡献.催化剂活性测试结果表明,V2O5含量越高,活性温度窗口越宽,而且含有WO3的三元催化剂活性高于V2O5/Ti O2二元催化剂.催化剂的BET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取决于TiO2载体,随活性组分配比变化不大,说明催化剂物理结构性质并非影响活性的主要因素.原位红外光谱及H2程序升温还原测试结果表明,随V2O5含量提高,催化剂表面Brnsted酸性位数量及氧化还原能力提高.作为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V2O5在碱中毒处理后变成惰性的偏钒酸钾KVO3,使催化剂中Brnsted酸性位减少,热稳定性下降,并削弱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因此低钒含量的催化剂容易严重中毒失活.在高钒负载量(3%)时,部分V2O5在碱中毒后得以保留,从而使催化剂保持了一定的脱硝催化活性.另外,WO3能给催化剂表面提供热稳定的酸性位,虽然WO3自身的氧化还原能力差,但其能改善V2O5的分散性,从而提高V2O5-WO3/TiO2催化剂的活性.除此之外,WO3在催化剂碱中毒过程中还能扮演牺牲剂,与钾反应生成钨酸钾(K2WO4),即在V2O5与钾离子结合形成KVO3的同时,部分WO3也会与钾反应形成K2WO4,可以使三元催化剂保留更多的活性V物种.因此,在所研究的催化剂中,高钒负载量的V2O5-WO3/Ti O2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抗碱中毒能力.活性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对于新鲜催化剂,其表面吸附的NH3量足够多,催化剂活性与表面酸性相关度不大,脱硝效率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但是,对于碱中毒处理后的催化剂,其表面吸附NH3的能力大大削弱,这时脱硝效率除了受催化剂氧化还原能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催化剂的表面酸性.  相似文献   

13.
V2O5-WO3/TiO2催化剂目前已广泛用于电厂和工业锅炉燃烧废气脱硝,但燃烧原料煤及石油中含有的杂质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可吸附在催化剂上,不仅会减少催化剂酸性位的数量,还会与催化活性元素结合生成惰性物种,导致催化剂失活。因此,已有许多有关钒钨钛催化剂碱中毒的研究,从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酸性位损失及表面孔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碱中毒对活性组分V2O5的影响及中毒催化剂的活性变化,很少涉及催化剂中WO3的作用,也缺乏有关不同活性元素与钾盐反应的实验证据。本文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了不同钒和钨含量的钒钨钛催化剂,研究了氯化钾对其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活性的失活效应。利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N2吸附、拉曼光谱、H2程序升温还原、NH3吸附红外光谱和NH3氧化活性等手段对新鲜和中毒催化剂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特别探讨了V2O5和WO3对催化剂抗碱中毒能力的贡献。
  催化剂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V2O5含量越高,活性温度窗口越宽,而且含有WO3的三元催化剂活性高于V2O5/TiO2二元催化剂。催化剂的BET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取决于TiO2载体,随活性组分配比变化不大,说明催化剂物理结构性质并非影响活性的主要因素。原位红外光谱及H2程序升温还原测试结果表明,随V2O5含量提高,催化剂表面Br?nsted酸性位数量及氧化还原能力提高。作为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 V2O5在碱中毒处理后变成惰性的偏钒酸钾KVO3,使催化剂中Br?nsted酸性位减少,热稳定性下降,并削弱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因此低钒含量的催化剂容易严重中毒失活。在高钒负载量(3%)时,部分V2O5在碱中毒后得以保留,从而使催化剂保持了一定的脱硝催化活性。
  另外, WO3能给催化剂表面提供热稳定的酸性位,虽然WO3自身的氧化还原能力差,但其能改善V2O5的分散性,从而提高V2O5-WO3/TiO2催化剂的活性。除此之外, WO3在催化剂碱中毒过程中还能扮演牺牲剂,与钾反应生成钨酸钾(K2WO4),即在V2O5与钾离子结合形成KVO3的同时,部分WO3也会与钾反应形成K2WO4,可以使三元催化剂保留更多的活性V物种。因此,在所研究的催化剂中,高钒负载量的V2O5-WO3/TiO2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抗碱中毒能力。
  活性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对于新鲜催化剂,其表面吸附的NH3量足够多,催化剂活性与表面酸性相关度不大,脱硝效率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但是,对于碱中毒处理后的催化剂,其表面吸附NH3的能力大大削弱,这时脱硝效率除了受催化剂氧化还原能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催化剂的表面酸性。  相似文献   

14.
用DSC、~(13)C-NMR、SEM和WAXD等方法研究了IPP/HDPE/EPDM三元共混体系的组分分布、相容性和结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EPDM与PE组分的相容性优于与PP组分的相容性,多数EPDM分子链段能够分布在PE组分中;EPDM含量为15%时,共混物相容性最好,SEM照片呈现晶体微区的互连或网络状结构;随EPDM含量增加,总结晶度X_c减小,其中PE组分结晶度X_(cE)有较大幅度地降低,PP组分结晶度X_(cp)基本没有变化,这可以根据EPDM和PE、PP之间相容性的差异以及PE、PP两组分在冷却过程中不同的结晶行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水玻璃的贮存和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三甲基硅烷化-气相色谱法(简称TMS-GC法),利用有机单活性基团((CH_3)_3Si-)与水玻璃中硅酸离子活性端基(≡Si-OH或≡Si-O~-)反应,使之变成惰性端基(≡Si-O-Si(CH_3)_3)以防止硅酸的聚合,从而测得了水玻璃中硅酸物种的真实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水玻璃是单硅、二硅、三硅等硅酸的混合物,在放置过程中,其组分发生改变,单硅的含量降低,聚硅的含量升降不一,其变化情况与水玻璃的模数(SiO_2/Na_2O的摩尔数之比)以及浓度(以SiO_2%计)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离心浓缩法是目前工业生产天然浓缩胶乳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研究了离心浓缩天然胶乳的生产过程中组分与结构的变化,采用溴化法、凯式定氮法和抽提萃取法等方法对天然胶乳的橡胶烃、蛋白质、类脂物、丙酮溶物、水溶物和灰分等组分的含量变化进行测定,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马尔文粒度仪、凝胶色谱仪(GPC)、核磁共振交联密度仪对天然橡胶粒子形态、粒径、分子量、交联网络等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离心浓缩天然胶乳的生产过程中在混合澄清、过滤调节等阶段,天然胶乳的组分与结构无明显影响。而离心浓缩使橡胶烃、类脂物和丙酮溶物含量增大,而蛋白质、水溶物和灰分含量减小;由于橡胶粒子形态的变化,粒径逐渐减小,而分子量、交联密度均增大。综合分析可得,离心浓缩天然胶乳的生产过程中离心浓缩是天然胶乳组分与结构变化的关键过程,且蛋白质和类脂物的变化对天然橡胶粒子形态、粒径、分子量和交联结构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全信  林培琰 《分子催化》1993,7(5):331-338
本文研究了Cu-O/Al_2O_3,Fe-O/Al_2O_3,Cu-Fe-O/Al_2O_3和La-Cu-Fe-O/Al_2O_3.在950℃焙烧过程,随焙烧时间所发生的种种物理和化学状态变化.其中包括比表面下降,γ-Al_20_3载体相变,活性组分的物相变化,活性组分与载体的作用,活性组分的烧结以及活性组分向体相扩散等.实验表明含La作品的比表面下降最少,γ-Al_2O_3相变最不明显.氧化铁加到铜氧化物中后,明显促使比表面下降和γ-Al_2O_3相变.XRD、TPR和XPS数据表明Cu和Fe间发生作用,可能形成不稳定的铜铁铅酸盐尖晶石固溶体.分别用N_2O和氧吸附量法测定了Cu-0/Al_2O_3在950℃随焙烧时间的铜比表面S_(cu)化和氧吸附量A变化.按(dS_(Cu))/(dt)=K_1S_(Cu)~n和(dA)/(dt)=K_2A~n式求得n=2.3-2.7由此判断在950℃氧化铜的烧结为原子迁移机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合理利用哈密煤温和液化固体产物(MLS),对MLS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考察,并利用热重分析技术研究了MLS及其萃取组分的热解特性和各萃取组分在热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MLS中重质油含量较高(HS,36%),沥青烯(A,13%)、前沥青烯(PA,9%)含量较低。GC-MS结果表明,HS中烷烃含量较高(41.8%)。红外结果表明,HS中含较多烷烃侧链和取代官能团,A、PA次之,而四氢呋喃不溶物(THFIS)中基本不存在,表明其芳香性较高。MLS中的矿物质主要有液化过程生成的CaCO_3、原煤中的惰性组分SiO_2、NaCl、Al_2O_3·2SiO_2·2H_2O和残留的催化剂转化产物Fe_(1-x)S。热重结果表明,MLS起始热解温度和最大失重峰温均偏低,950℃失重率较高(54%),说明其热解活性较高。MLS各萃取组分在热解过程中存在正负两种相互作用,且与MLS中HS含量有关:当HS含量较高时,HS为MLS热解过程提供小分子自由基以促进挥发分逸出;当脱除部分HS或将HS全部脱除后,MLS各萃取组分中大分子自由基之间相互结合而抑制挥发分逸出。  相似文献   

19.
基于酶联免疫原理,建立了定量测定细胞中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含量的新方法,并用于评价卷烟烟气的基因毒性。采用不同剂量的烟气气相物与烟气粒相物暴露于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通过测定不同染毒时间下细胞中γH2AX含量水平变化,考察烟气染毒与细胞DNA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以及不同烟气组分基因毒性的差异。此外,通过定量监测细胞中活性氧的变化,探讨卷烟烟气暴露诱发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烟气暴露时间的增加,细胞中γH2AX的含量在几小时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染毒浓度越高,细胞中γH2AX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越长;随着烟气粒相物或气相物染毒浓度的增高,细胞中γH2AX含量水平呈上升趋势;烟气粒相物染毒相比烟气气相物对细胞中γH2AX含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烟气成分直接染毒会引起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增加。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变化与细胞DNA双链断裂标志物γH2AX的含量变化有较强相关性,卷烟烟气中自由基成分可能是诱发细胞DNA双链断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具有含不同量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的PTMG-PLA嵌段共聚物,并以IR,GPC,′H-NMR,和DSC进行了表征。通过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了共聚物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的GPC曲线上只出现单一的流出体积峰,分子量分布多分散系数(?)_n/(?)_n小于2.0;另外,共聚物的T_g随其中的PTMG含量增加而降低,断裂伸长率随共聚物中PTMG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应力,模量等力学性能则随共聚物中PTMG含量增加而降低。共聚物的体外降解速度较PLA均聚物的降解速度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