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天津质检院主持完成的《食品接触材料用油墨中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的测定》和《食品接触材料用胶粘剂中重金属的测定》两项国家标准,不久前分别通过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全国胶粘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审查。  相似文献   

2.
最近,从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了解到,欧盟已决定将适用于若干类与食品接触的塑料的特定迁移限值过渡期延长,其中包括盖子垫圈中的若干类塑化剂。特定迁移限值是指材料与接触时迁移进入食品的限量。有关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及塑料产品的欧盟法规(经修订的第2002/72/EC号指令)将禁止若干类材料与食品接触,并批准使用多类其它材料。获批准的材料须符合特定的使用条件及特定迁移限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抗氧化剂的迁移风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建立了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9种抗氧化剂迁移量的方法。采用C18色谱柱对迁移实验后的食品模拟物中9种抗氧化剂进行分离,1 mmol/L氟化铵和甲醇为流动相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正负离子模式进行扫描。结果表明,9种抗氧化剂的色谱分离效果良好,并在0.3~6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 mg/L。加标回收率为93.9%~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0%~9.3%。该方法快速高效、线性范围好,适用于塑料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9种抗氧化剂迁移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新指令对仪器分析方法检出的与食品接触瓷器制品铅和镉的限量标准由原来的4.0、0.3mg/L分别修订为0.2、0.2mg/L,提高此类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从2010年5月20日起,不符合该指令的瓷器制品将禁止生产和进口。新指令对在欧盟产销的、可能与食品接触的瓷器制品,提出须附由生产商和销售商提供的书面声明,  相似文献   

5.
夏禹  郭项雨  孔玉明  马强 《分析测试学报》2021,40(11):1663-1671
塑料食品接触材料是食品接触材料类别中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其本身可能含有的潜在化学危害物质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发生吸收、溶解、扩散等迁移行为,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危害食品质量安全。采用适宜的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技术对迁移物进行鉴别分析是塑料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该文就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旨在为从事塑料食品接触材料质量安全研究和检测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8种二苯甲酮类物质迁移量的方法。样品经过食品模拟物浸泡后,水、4%乙酸、10%乙醇、20%乙醇、50%乙醇模拟物直接进样,95%乙醇模拟物用水按照1:4比例稀释后进样,橄榄油和异辛烷模拟物用甲醇-水混合溶液萃取后进样。采用C18柱分离,用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运行。本方法在8种食品模拟物中的定量限为0.01~0.20 mg/kg;在0.04~0.80 mg/kg, 0.2~2.0 mg/kg, 0.6~3.0 mg/kg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良好(R≥0.9958);加标实验结果显示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1%~7.8%。该方法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二苯甲酮类物质迁移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苯系物的迁移风险,建立了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9种苯系物在4%乙酸、10%乙醇和橄榄油中迁移量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P&T/GC-MS)。采用HP-INNOWax毛细管色谱柱对迁移实验后的9种苯系物进行分离,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种苯系物的分离效果良好,在0.50~5.0μg/kg或0.50~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5,方法检出限为0.15μg/kg,方法定量下限为0.50μg/kg,加标回收率为78.5%~107%,相对标准偏差(n=6)为1.1%~9.2%。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好的重现性,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其制品中9种苯系物迁移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迁移量测定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在食品接触材料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介绍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重金属危害及来源,总结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安全限量,并对目前食品接触塑料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的迁移测定方法进行综述。开发食品接触材料快速检测方法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苏启枝  董犇  李丹  钟怀宁 《分析测试学报》2022,41(10):1558-1567
近年来,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化合物迁移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了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靶向筛查技术只关注部分有意添加物或少量非有意添加物,无法对可能存在的其他大量物质进行扫描和具体分析。而非靶向筛查技术则可以覆盖所有能检出的成分,能提供尽可能全面的迁移物信息和数据,从而为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风险评估、立法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撑。但现今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非靶向筛查分析技术仍存在不少挑战。该文集中对食品接触材料中化合物的非靶向筛查技术进行综述,全面梳理和介绍了食品接触材料中化合物提取和定性分析技术的进展;重点讨论了在质谱分析中,质谱库特别是开放质谱库、高分辨率质谱、开源工具、与食品接触材料相关的化学结构数据库、保留时间指数和碰撞截面积预测模型等在食品接触材料组分鉴定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行业利用这些资源和工具开展食品接触材料组分的非靶向筛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食品接触材料,是指与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各类材料,保护其包装的食品,防止食品受到外界因素,如空气、光线和微生物等的影响而发生变质,同时便于储存和运输。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化学物质若发生迁移进入食品,则可能引起食品品质的变化,还会给食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1-3]。因此,对食品包装以及其他食品接触材料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行为进行关注、研究、测试和控制,对保证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PVC塑料包装中化学物总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食品包装安全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食品容器、包装等接触材料与食品长期接触会发生"迁移",分为总迁移(overall migration)和特定迁移(specific migration)[1].其中,特定迁移是指某一特定物质在食品包装或容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发生的迁移;总迁移是从塑料材料或制品样品到试验媒介的组分总体迁移量.就物质而言,有可知物与未知物,就过程而言,有包装向食品的迁移,也有食品向包装的渗透、吸收等.进行总迁移实验有助于更全面了解一种材料与食品接触会发生的总体变化,对特定迁移的研究起有辅助与补充作用.欧盟对于食品模拟物、样品及前处理[2]、迁移测试方法[3]都有相应规定[4],本实验采用整体浸泡法,研究了PVC材料中化学物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的总迁移.1 实验部分1.1 实验试剂和器材  相似文献   

12.
<正>不久前,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食品接触材料组批准了4种新的食品接触材料,其中包括两种氧气吸收剂、一种添加剂以及一种塑化剂。具体的物质如下:铁(0)改性膨润土和铁(0)改性高岭土,用于吸收食品接触环境中的氧气;2,2,4,4-四甲基-1,3-环定二醇(CASNo3010–96–6),在聚酯生产过程中用作单体聚甘油(CASNo25618–55–7),用于塑化剂,要求脂肪族芳香聚酯共聚物中聚甘油不超过6.5%。随着食品生产技术的日益多元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限于食品本身,还包括与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由食品接触材料中高关注物质迁移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点关注领域.这些有意添加物和非有意添加物具有种类复杂、无标准谱图和标准品等特点,使其识别鉴定、定量检测与安全评估面临着众多技术挑战.发展快速、准确、灵敏的食品接触材料检测技术,实现高关注迁移物的准确定量检测是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研究和管理的关键.该文简要介...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气相色谱-热能分析仪法(GC-TEA)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15种N-亚硝胺在酒精类食品模拟物中迁移量的方法。对气相色谱条件、前处理方法(液液萃取法)进行优化,以10%乙醇、20%乙醇、50%乙醇作为食品模拟物,浸泡液经稀释、液液萃取、浓缩、DB-FFAP色谱柱分离后,采用热能分析仪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在优化实验条件下,15种N-亚硝胺实现了良好的基线分离,线性范围为0.025~0.5 mg/L,相关系数(r2)大于0.998,检出限(LOD)为0.200μg/kg,定量下限(LOQ)为0.625μg/kg。加标回收率为85.7%~106%,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线性范围好、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优点,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15种N-亚硝胺迁移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趋完善的食品接触材料卫生标准体系,为掌握高锰酸钾消耗量测定的技术要求,做好相应合规性判定,充分发挥能力验证对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监督和质量提升的作用,该文进行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中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测定能力验证。通过定制棕色塑料食品包装瓶作为相关能力验证样品,依据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均匀性、稳定性评价,对回收结果采用稳健统计技术算法A确定指定值和能力评定标准差,并对可能产生不满意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92家参与该项能力验证的实验室中有179家结果为满意,满意率为93.2%;12家实验室结果为不满意,占6.3%;1家实验室结果为可疑,占0.5%。总体结果较好,个别实验室出现的不合格结果可通过本次能力验证分析查找原因,达到提高实验室相应检测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多种抗氧化剂和紫外吸收剂迁移水平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测定的23种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 0.9998,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01到0.22 mg/L之间和0.03到0.85 mg/L之间。依据欧盟指令(EU)No. 10/2011,考察了5种食品模拟物30 g/L乙酸、10%(v/v)乙醇、20%(v/v)乙醇、50%(v/v)乙醇和油类模拟物(异辛烷)中抗氧化剂和紫外吸收剂的迁移量。该方法回收率在92.8%~117.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95%~9.72%之间。探讨了不同实验条件对抗氧化剂和紫外吸收剂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稳定,完全满足欧盟指令(EU)No 10/2011和GB 9685-2008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抗氧化剂和紫外吸收剂特定迁移量(SML)的限量要求,并利用该方法测定了30批次食品接触材料中抗氧化剂和紫外吸收剂的迁移水平。  相似文献   

17.
欧盟新修订的《关于与食品接触的瓷器制品的性能标准与合格声明》从今年5月20日起试行。新指令对仪器分析方法检出的铅和镉的限量标准由原来的4.0.0。3mg/L,修订为0.2,0.2mg/L,提高了此类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萃取前处理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食品接触材料中25种芳香族伯胺的迁移量进行了同时测定。样品中25种目标物分别用蒸馏水和30 g/L醋酸浸出后,用氨水调节浸泡液至pH 8~10,经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再用体积比为1:1的叔丁基甲醚和乙醇混合液洗脱定容后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不同芳香族伯胺的检出限略有差异,在0.4~2.0 μg/kg的范围内。加标水平在10 μg/kg时,除2,4-二氨基苯甲醚在酸性模拟物中的回收率较低外,其他芳香族伯胺的回收率均在51.6%~11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7)为0.5%~9.8%。同时探讨了不同实验条件如叔丁基甲醚和乙醇的体积比、pH值等条件对25种芳香族伯胺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稳定,完全满足欧盟指令No 10/2011对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及制品中芳香族伯胺特定迁移量的限量要求,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芳香族伯胺的实际检验。  相似文献   

19.
食品和食品接触材料中矿物油的潜在危害性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深入研究。矿物油是石油提炼过程中的副产物,成分复杂,为分析检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促使相关检测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目前,针对不同样品基质,已有多种提取、净化方法;国内外也先后建立起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法、二维气相色谱法、核磁共振等测定方法。该文将对食品和食品接触材料中矿物油检测技术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为后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塑料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加重,塑料的回收利用备受关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再生塑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安全性是将其用作食品接触材料的关键所在。为了避免不合规的再生塑料流入食品接触材料市场,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再生塑料的鉴别技术显得非常重要。该文首先对再生塑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研究进行总结,并重点概述了国内外对原生和再生塑料的鉴别技术,如质谱技术、光谱技术和热分析技术;近年来化学计量学方法也逐渐被用于再生塑料鉴别领域,提高了再生塑料的鉴别效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