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邻羧基苯甲醛分别与1,3-丙二胺和乙二胺进行缩合得到邻羧基苯甲醛缩1,3-丙二胺双席夫碱(L1)和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L2)。以L1和L2为配体,分别与一水合乙酸铜在无水甲醇中通过溶剂热反应得到2个铜(Ⅱ)配合物[Cu(L1)(CH_3OH)](1)和[Cu_2(L)_2]·2H_2O·CH_3OH (2),其中邻苯二甲酸单甲酯缩乙二胺双席夫碱(L)为配体L2与甲醇发生加成反应形成的新配体。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单晶结构分析表明:L2为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配体,属单斜晶系,I2/a空间群。配合物1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Cu(Ⅱ)与一个双席夫碱L1配体和一个甲醇分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四方锥[CuO3N2]构型。配合物2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Cu(Ⅱ)与配体L的2个氮原子和3个氧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扭曲三角双锥[CuO_3N_2]构型,并通过羧基氧原子桥连形成双核铜结构。  相似文献   

2.
(1R,2R)环己二胺Schiff碱双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二(3-羧基水杨醛叉)缩(1R,2R)环己二胺Sch iff碱配体(H4DS)及其Cu(Ⅱ)和N i(Ⅱ)的同双核配合物.用元素分析,IR光谱和1H NMR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配合物Cu2DS.2H2O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3.
桥联双核铜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瑾玲  李爱秀  贾永金  张姝明 《化学学报》2004,62(23):2329-2333
利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和水杨酰胺制备了PMP缩水杨酰胺席夫碱及其铜(Ⅱ ) 配合物,根据红外和紫外光谱数据表征了它的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为桥联双核铜结构,铜原子为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每个铜原子与一个配体中吡唑啉酮上的氧原子、席夫碱上的N原子、水杨酰的酚氧原子和溶剂DMF中的氧原子配位,而相邻配体中水杨酰的酚氧原子也参加配位并将两个铜原子连接起来形成桥联双核铜配合物,两个Cu(Ⅱ )原子间的距离为0.3268 nm.芳环堆积作用和分子内及分子间氢键的存在增强了配合物分子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二(3 羧基水杨醛叉)缩1,3 丙二胺(TS)Schiff碱配体的Ni(Ⅱ)单核配合物Na2Ni(TS)·2H2O和Ni(Ⅱ) Fe(Ⅲ)异双核配合物NiFe(TS)Cl·2.5H2O 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光谱、UV光谱及差热分析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由于第二金属离子的配位增强了内部镍离子的电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个新的4,6-二甲基-2-嘧啶硫乙酸与铜的双核簇合物[Cu2(dmpytaa)4(CH3OH)2]·3CH3OH(Hdmpytaa=4,6二甲基2嘧啶硫乙酸),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509(3),b=13.526(3),c=15.396(3),α=70.68(3)°,β=68.82(3)°,γ=88.73(3)°,V=2460.3(9)3,μ=1.100mm-1,Dc=1.453gcm3,F(000)=1120,R=0.0537,wR=0.1227(I>2σ(I)),6942个可观察衍射点。该双核分子中两个中心金属Cu原子均处于扭曲的八面体构型中心,并分别与来自四个不同羧酸配体上的羧基氧原子,一个溶剂甲醇分子中的氧原子,以及相邻的一个Cu原子配位。  相似文献   

6.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Br]·DMF (1),[Cu(L)Cl]·2H2O (2)和[Cu2(L)2(SO4)]·H2O·CH3OH (3)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缩氨基硫脲阴离子配体的N2S给体及1个卤素阴离子配位(1和2中分别为溴离子和氯离子),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双核配合物3中,2个Cu(Ⅱ)中心由2个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硫原子桥联形成Cu2S2簇,Cu…Cu距离为0.318 0 nm。每个Cu(Ⅱ)离子还与来自同一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处于外轴向位置η2-SO42-的1个氧原子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此外,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7.
以元件组装方法合成了Cu4(HL)4·2H2O簇合物(H2L=N-乙氧羰基-N′-o-硝基苯基硫脲)。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确定了簇合物及其相应组装元件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并对簇合物的电催化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簇合物由4个Cu(I)以M-M键构成簇核,4个硫脲配体分别以硫羰基硫原子和氮原子配位于Cu(I)构成簇合物配位结构,DPV分析显示该簇合物对O2具有较高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以2,6-二(4-羧基苯亚甲基)环己酮(H_2L)为配体得到一例锰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nL]_n,并运用红外、热重、循环伏安、固体紫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表征。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不对称单元由Mn(Ⅱ)离子和一个L~(2-)配体组成。配体两端的羧基均为单齿配位,配体中间羰基上的氧参与配位,每个配体L~(2-)和3个Mn.离子配位,形成相对稳定的三角形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Mn.与氧原子形成六配位构型,其中赤道面中的4个氧原子来自4个配体L~(2-)中单齿配位的羧基,上下顶点的2个氧原子分别来自配体L~(2-)中的羰基,从而形成八面体构型[MnO_6]。拓扑分析表明该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具有二维kgd结构特征。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在扫速为30 mV·s~(-1)时,半波电位为171 mV,固体紫外光谱表明该化合物的带隙为1.76 eV。该化合物在染料分子如亚甲基蓝、甲基橙的降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以配体N,N′-二甲基-N,N′-二(3-甲酰基-5-氯水杨醛)乙二胺(H_2L)与乙二胺、醋酸铜、高氯酸铜通过模板反应缩合制备了新的不对称大环双核铜配合物[Cu_2(L)(ClO_4)·H_2O]·ClO_4,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X-晶体衍射对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表明不对称大环配合物中的一个铜(Ⅱ)离子与大环中两个胺的氮原子、两个酚羟基的氧原子以及高氯酸根中的氧原子形成5配位,另一个铜(Ⅱ)离子与大环中的两个亚胺氮原子、两个酚羟基氧原子以及配位的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形成5配位;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铜(Ⅱ)离子的电极过程是一个不可逆单电子传递过程,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的铜(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性偶合,抗菌实验测试了配体和双核铜(Ⅱ)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2.0g·L~(-1)时,配体和双核铜(Ⅱ)配合物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以邻苯二甲酸单甲酯(mMP)为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双核铜配位化合物[Cu2(mMP)2(H2O)2]2·2H2O (1), 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化合物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 化合物1通过四羧酸桥联的方式形成了桨轮状双金属笼结构. 每个Cu(II)离子采用四方单锥的五配位构型, 其中四个氧原子来自于四个不同的邻苯二甲酸单甲酯配体, 轴向位置上的氧原子则来自于水分子. 配位水分子和溶剂水分子与配体中未配位的氧原子形成了分子间氢键, 并进一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磁性数据显示双核铜内为强的反铁磁交换作用, 磁耦合作用常数2J=-324 cm-1. 通过与相关双核铜化合物的对比, 详细分析了化合物的磁构关联并讨论了羧酸类双核铜中强反铁磁性作用的结构因素. 研究表明, 影响羧酸类双核铜强反铁磁性作用的主要结构因素是配体中桥联双核铜的O-C-O部分的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和间苯二胺四乙酸为配体与硝酸铜在CH3COCH3/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0.5CH3COCH3.2H2O(1),在DMF/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DMF.CH3OH.2H2O(2)(ntb=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H4mpda=间苯二胺四乙酸)。2个配合物的中心的铜离子分别与1个ntb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1个H2mpda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三角双锥的配位构型。受溶剂的影响,配合物中配体的相对位置和构象有较大的区别,配合物2的配位构型更加扭曲。两个配合物均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不同的复杂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12.
以2,6-二(4-羧基苯亚甲基)环己酮(H2L)为配体得到一例锰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nL]n,并运用红外、热重、循环伏安、固体紫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表征。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不对称单元由Mn(Ⅱ)离子和一个L2-配体组成。配体两端的羧基均为单齿配位,配体中间羰基上的氧参与配位,每个配体L2-和3个Mn.离子配位,形成相对稳定的三角形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Mn.与氧原子形成六配位构型,其中赤道面中的4个氧原子来自4个配体L2-中单齿配位的羧基,上下顶点的2个氧原子分别来自配体L2-中的羰基,从而形成八面体构型[MnO6]。拓扑分析表明该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具有二维kgd结构特征。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在扫速为30 mV·s-1时,半波电位为171 mV,固体紫外光谱表明该化合物的带隙为1.76 eV。该化合物在染料分子如亚甲基蓝、甲基橙的降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用水热方法合成了两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o(trza)](1)和[Ni(trza)(H2O)2](2)(Htrza=4H-1,2,4-三氮唑-4-乙酸).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二维(2D)层状结构.在1中,Co(II)离子采用六配位方式,分别与来自两个不同配体(trza)上的两个氮原子和四个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聚合物,每个羧基以二齿桥联方式连接两个Co原子,形成1D链,这些一维链进一步与唑环上的N原子形成2D层状结构.在2中,中心Ni(II)离子采用同样的配位模式形成八面体配位聚合物,与1不同的是:来自两个配体阴离子(trza)上的两个羧基氧原子分别被两个配位水分子所取代,且配体上的羧基氧原子采用的是单齿配位模式.化合物1的变温磁化率测定表明了金属间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此外,两个配位聚合物的IR光谱、热稳定性以及化合物1的磁性质也被测定.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2个含三齿Schiff碱配体和单齿N-杂环分子的多核过渡金属配合物:1个含5-氯水杨醛缩对硝基苯甲酰腙(H2L1)和吗啡啉(Mf)的镍髤配合物[Ni(L1)(Mf)](1),1个含5-氯水杨醛缩水杨酰腙(H2L2)和吡啶(Py)的铜髤配合物[Cu2(L2)2(Py)2](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表征。在配合物1中,中心Ni髤与酰腙配体(L12-)的酚氧、亚胺氮、去质子酰胺氧原子以及中性吗啡啉氮原子配位形成平面四方形的N2O2配位构型,相邻配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筑成一维超分子链状结构。配合物2中含有2个晶体学上独立的双核铜髤配合物,相邻配合物分子的酚氧原子分别桥联2个[Cu(L2)(Py)]基本单元,形成2个含有Cu2(μ-O)2核心的配合物。每个Cu髤原子具有五配位的NONO(O)四角锥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15.
2种水杨酰腙配体H2L1(H2L1=邻羟基苯乙酮缩水杨酰腙)和H2L2(H2L2=水杨醛缩水杨酰腙)分别与VO(acac)2反应,合成了2个钒配合物[VOL1(C2H5O)]2(1)和[VOL2(i-C3H7O)](2),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表征。配合物1是由酚氧原子桥联2个金属中心形成的具有晶体学中心对称性的双核钒(V)配合物结构,每个V(V)原子具有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2为单核结构,每个V(V)原子具有扭曲的四角锥配位构型,相邻的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状结构。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化合物2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桥联配体中 ,二硫代草酰胺有独特的性质 ,其衍生物与各种金属形成单核或多核配合物已有较多报道 ,但以二硫代草酰胺 (H2 dto)作桥联基的双核铜配合物的合成报道仍较少[1 ] 。本文以 H2 dto作桥联基 ,乙二胺 (en)或二乙烯三胺 (dien)作端接配体 ,合成了两个新的双核配合物 [Cu2 (en) 2 (dto) ](Cl O4) 2 .3H2 O(1)和 [Cu2 (dien) 2 (dto) ](Cl O4) 2 .2 H2 O(2 ) ,另外用二环己酮草酰二腙 (BCO)作桥联基 ,以 2 ,2′-联吡啶作端接配体 ,合成了一个新型草酰胺类双核铜配合物 [Cu2 (bipy) 2 (BCO) (Cl O4) 2 ](Cl O4) 2 (3) ,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一个新的二羧酸配体5-羧基-1-羧甲基-2氧吡啶(H2L),合成了4个异分同构的配合物,通式为[M(HL)2(H2O)]·2H2O,M=CuII(1),ZnII(2),MnII(3),CdII(4).金属氯化物与配体H2L以1:2的摩尔比在乙醇的水溶液中混合,混合物在40~50℃下搅拌回流1小时,过滤后在室温下静置一周后,得到适合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的晶体,产率为40%~50%.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4属异质同晶体,单斜晶系,C2/c空间群.以铜的配合物为代表进行结构分析.在最小不对称单元中包含半个CuII,一个配体HL-离子,半个配位水和一个结晶水.中心金属CuII分别与4个HL-配体的2个羧基氧原子,2个羟基氧原子和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了一个配位数为5的近四方锥构型,其中Cu原子与4个HL-配体上的氧原子构成四方锥底面,水分子则占据锥顶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另一个羧基氧,它与金属原子之间的距离为0.2765(2)nm,根据文献可认为它与CuII之间形成了较弱的配位键,因此中心Cu原子也可以称为7配位的五角双锥构型.2个HL-配体上的羧酸氧原子和配位水分子构成五角双锥底面,另2个HL-配体上的酚羟基氧原子则占据锥顶位置.HL-配体桥联两个Cu金属中心沿a轴方向形成一维链结构,链状结构通过羧酸氧原子与配位水及结晶水分子间的氢键最终连成三维结构.从拓扑角度来看,该配合物框架是新颖的两节点(6,8)-连接的拓扑网络,其Schlfli符号为(32.45.57.6)(34.412.58.64)2.在该拓扑网络中,2个6节点和4个8节点构成四边形的螺旋通道,并且相邻的通道显示不同的螺旋结构(左旋和右旋),所以整个网络结构是外消旋的,不显手性.在这些螺旋通道中贯穿着二重菱形的自穿插结构.研究了配体H2L和配合物1~4的固相荧光光谱.配合物1的中心金属原子为Cu,发生了荧光猝灭;配合物2~4的荧光发射峰类似,在254nm的激发波长下,在483,484和515nm处分别有强的荧光发射峰,较配体的最大发射峰410nm均发生红移,表明是配体与金属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荧光的增强可能是由于配体与金属的配位使配体的刚性增加,减少了非辐射能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香草醛和L-2-氨基-3-苯基-1-丙醇缩合得到的手性希夫碱配体(L-H2vap)与Cu(ClO4)2.6H2O,Gd(NO3)3.6H2O和三乙胺在4-羟基苯甲酸的存在下反应得到L-[Cu4(Hvap)2(vap)2(MeOH)2](ClO4)2.2MeOH.H2O(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热重分析和固体CD光谱对1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其单晶结构,结果表明1属于单斜晶系,P21手性空间群,Z=2,包含船型{Cu4O4}结构。1的Cu4簇通过配体、溶剂分子和高氯酸根离子的氧原子间的氢键沿b轴形成超分子链。固体CD光谱证实了1的手性。  相似文献   

19.
李纲  侯红卫  李林科  王宇飞  孟祥茹  朱玉  樊耀亭 《化学学报》2004,62(11):1060-1064,M005
La(NO3 ) 2 ·6H2 O和二茂铁单甲酸钠在甲醇中反应得到了镧的双核配合物 :[La2 ( μ2 η2 OOCFc) 2 (OOCFc) 4 (H2 O) 4 ]·2HOOCFc .单晶结构测试表明 :该化合物中 2个二茂铁单甲酸根分别三齿桥联 2个镧离子形成了 1个双核中心 .每个镧离子与 9个氧原子配位 ,其中 7个氧原子来自 3个二茂铁单甲酸根 ,另 2个氧原子来自 2个配位水 ,因此镧离子处于不规则的多面体中 .有意思的是 ,在其固态结构中 ,结晶的二茂铁单甲酸分子通过O…H—O氢键连接相邻的 [La2 ( μ2 η2 OOCFc) 2 (OOCFc) 4 (H2 O) 4 ]基团形成了 1个无限的一维长链 .对标题化合物以及对应配体在DMF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柔性羧酸配体4-氨基-1,2,4-三氮唑-3,5-二硫代乙酸(H2L)和氯化铜为原料,用常规溶液反应法,制备了配位聚合物[Cu(L)(DMF)(H2O)]n(DMF=N,N-二甲基甲酰胺),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中每个铜(Ⅱ)为五配位,呈畸变的四方锥构型.与来自两个配体的一个N原子、两个羧基O原子和一个DMF的O原子、一个水分子的O原子配位.配体将Cu(Ⅱ)桥联起来形成沿a轴方向的一维链,链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形成沿b轴方向的二维层,层与层间又通过S…S弱相互作用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网络.此外,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配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