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激发态双质子转移反应长期困扰着理论和实验科学家并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热点问题. 本文利用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及其二阶微扰理论(MS-CASPT2//CASSCF)系统地研究了典型体系1,8-二羟基-2-萘甲醛(DHNA)的激发态双质子转移反应以及相关的激发态弛豫过程. 在MS-CASPT2//CASSCF水平下,本文优化了三个能量相近但结构不同的S1态互变异构体,即S1-ENOL、S1-KETO-1和S1-KETO-2,以及两个关键的S1/S0锥形交叉点结构,即S1S0-KETO-1和S1S0-KETO-2. 其中,两个极小点S1-KETO-1和S1-KETO-2与实验上观测到的双荧光发射现象密切相关. 本文还利用MS-CASPT2//CASSCF方法计算了双质子转移反应的二维势能面以及从极小点到交叉点结构的线性内插路径;相应计算结果证实了DHNA体系具有分步的激发态双质子转移机制. 具体来说,从S1-ENOL到S1-KETO-1的第一个质子转移过程是无能垒的,而从S1-KETO-1到S1-KETO-2的第二个质子转移过程则需要克服一个大约6.0 kcal/mol的能垒. 此外,由于从S1-KETO-1 (S1-KETO-2)到S1S0-KETO-1 (S1S0-KETO-2)的线性内插路径显示DHNA体系需要翻越一个约为12.0 kcal/mol的能垒,因此DHNA体系将在S1态上停留一段时间并发生双荧光发射现象. 当然,S1/S0锥形交叉点也会促使DHNA体系从S1态内转换到S0态,而这会一定程度上降低DHNA体系发射荧光的效率. 可以通过限制C5-C8-C9-O10二面角旋转来降低体系的内转换效率,进而提高DHNA体系的发光效率. 本工作不仅有助于理解激发态双质子转移机制,还有助于设计具有优异发光性能的新型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2.
通过稳态光谱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研究了黄芩素激发态质子转移耦合电荷转移的反应. 实验和计算中S1态吸收峰的缺失表明S1态是暗态. S1暗态导致在实验中观察不到黄芩素在乙醇溶液中的荧光峰,且固体的荧光峰很弱. 黄芩素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和电荷差异密度表明S1态是电荷转移态,然而S2态是局域激发态. 计算的黄芩素分子的势能曲线在激发态只有一个稳定点,这表明了黄芩素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过程是一个无  相似文献   

3.
采用共振拉曼光谱学和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研究了苯基叠氮被激发到S2(A')、S3(A')和S6(A')光吸收态后的结构动力学. 基于傅立叶变换拉曼、傅立叶变换红外、紫外、密度泛函计算和简正模式分析,指认了紫外吸收光谱和振动光谱. 获得了环己烷、乙腈和甲醇溶剂中273.9、252.7、245.9、228.7、223.1和208.8 nm等不同激发波长下的A、B和C带共振拉曼光谱,以探测Franck-Condon区域的结构动力学. CASSCF计算获得了单重电子激发态能量最低点和势能面交叉点的电子激发能和优化几何结构. 结果表明,苯基叠氮在S2(A')、S3(A')和S6(A')态上的激发态结构动力学各不相同. 与Kasha规则相符,S2S1(1)和S2S1(2)势能面交叉点在S2(A')激发态衰变动力学和N7=N8键解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提出了两条主要衰减通道:S2,min→S0辐射通道和S2,FC(ππ*)→S2(ππ*)/S1(nπ*)→S1(nπ*)非辐射通道.  相似文献   

4.
采用共振拉曼光谱和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研究了N,N-二甲基硫代乙酰胺在被激发至S3(ππ*)态后的衰减动力学. 指认了紫外吸收光谱和振动光谱. 获得了乙腈、甲醇和水溶剂中不同激发波长下的A带共振拉曼光谱,以探测Franck-Condon区域的结构动力学. 开展了CASSCF计算以确定低能单重激发态和锥形交叉点的电子激发能和优化几何结构. 通过共振拉曼强度分析和CASSCF计算获得了结构参数、A带结构动力学和S3(ππ*)态衰减机制. 提出了主要衰减通道为3,FC(ππ*)→S3(ππ*)/S1(nπ*)→1(nπ*).  相似文献   

5.
运用密度泛函(DFT)和含时密度泛函(TDDFT)计算方法研究了10-羟基苯并喹啉(HBQ)及其衍生物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探究了取代基效应对质子转移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HBQ及其衍生物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且激发态时氢键增强.基态时各分子以醇式构型稳定存在,激发态时酮式构型为优势构象.各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和发射峰主要是电子从HOMO到LUMO之间的跃迁引起的.基态分子内质子转移(醇式→酮式)需要跃过较高的能垒因而难以发生,而激发态时只需跃过较低能垒就很容易发生分子内质子转移,吸电子基的引入可以使该过程的能垒降低,因此吸电子基有利于激发态质子转移.取代基效应影响化合物的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   

6.
运用密度泛函(DFT)和含时密度泛函(TD DFT)理论方法研究了在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苯环羟基的邻位或对位分别引入羟基和醛基后的衍生物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考察了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及取代位置对分子内氢键和质子转移反应的影响,模拟计算了各分子的IR振动光谱和电子光谱.研究发现,HBT及其衍生物分子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且激发态时氢键增强.基态时以醇式构型稳定存在,激发态时酮式结构为优势构象.分子的最大吸收峰和发射峰主要源于电子从前线分子轨道HOMO到LUMO之间的跃迁.基态分子内质子转移需要越过较高的能垒因而难以发生,而激发态时只需越过较低能垒就很容易发生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取代位置对HBT分子氢键强度、互变异构体的相对稳定性、电子光谱及质子转移反应的能垒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振拉曼光谱和完全活性自洽场理论计算研究了3-二甲氨基-2-甲基丙烯醛(DMAMP)光激发到S2(ππ*)态后的光物理性能.在B3LYP/6-311++G(d,p)水平计算确定了DMAMP与其三种异构体之间的基态异构化能垒,指认了振动光谱.采用涵盖紫外强吸收带的激光波长,获得了DMAMP在环己烷、乙腈和甲醇溶剂中的A-带共振拉曼光谱,含时密度泛函方法计算确定了该光谱中基频的相对强度,发现振动-电子耦合发生在S2(ππ*)态的Franck-Condon区域.CASSCF计算方法确定低单重和三重激发态、势能面锥形交叉点和系间窜跃点的激发能.共振拉曼光谱强度模式分析和CASSCF计算获得了DMAMP的A-带短时结构动力学和其后的衰变动力学表明,C1=O6和C2=C3之间的瞬时去共轭效应发生在S2(ππ*)态的Franck-Condon区域,激发态电荷重分布机制表明,C3和二甲氨基之间以及C1和C2之间的共轭增强效应发生在波包离开Franck-Condon区域后.C1=O6和C2=C3之间的去共轭效应使得-C3=N(CH3)2沿着C2-C3键旋转更加容易,C1-C2之间以及C3和N(CH3)的共轭增强效应使得绕C1-C2和C3-N5旋转变得比较困难.这些表明DMAMP初始结构动力学沿着CI-1(S2/S0)交叉点展开,而沿CI-2(S2/S0)和CI-3(S2/S0)交叉点展开的几率可以忽略.提出了DMAMP分子受光激发从S2,FC(ππ*)经由各锥形交叉点和各系间窜跃点回到S0或T1,min的两个衰变通道.  相似文献   

8.
运用密度泛函(DFT)和含时密度泛函(TD DFT)理论方法研究了在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苯环羟基的邻位或对位分别引入羟基和醛基后的衍生物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考察了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及取代位置对分子内氢键和质子转移反应的影响,模拟计算了各分子的IR振动光谱和电子光谱.研究发现,HBT及其衍生物分子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且激发态时氢键增强.基态时以醇式构型稳定存在,激发态时酮式结构为优势构象.分子的最大吸收峰和发射峰主要源于电子从前线分子轨道HOMO到LUMO之间的跃迁.基态分子内质子转移需要越过较高的能垒因而难以发生,而激发态时只需越过较低能垒就很容易发生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取代位置对HBT分子氢键强度、互变异构体的相对稳定性、电子光谱及质子转移反应的能垒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甲胺和水复合离子团簇[(CH3NH2)(H2O)n]+的几何结构、能量和红外光谱,揭示了结构生长模型、氢键作用机制和质子转移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在[(CH3NH2)(H2O)n]+团簇中,甲胺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转移到氨基上,形成分子内质子转移的CH2NH3+离子核心结构模型,水分子作为氢键受体,与质子化氨基NH3+形成氢键. CH3NH2+离子核心结构模型没有CH2NH3+离子核心结构模型稳定. 在团簇的红外光谱中,CH振动、自由NH振动、氢键结合的NH振动和OH振动模式在CH3NH2+和CH2NH3+两种离子核心结构模型的理论计算红外光谱中明显不同,因此可用于鉴别甲胺水合离子团簇的结构模型,有助于理解甲胺和水复合团簇的氢键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用B3LYP/aug-cc-pVTZ方法研究了烯丙醇和烯丙硫醇的构象. 采用MP3、MP4(SDQ)和CCSD(T)方法计算了它们的相对能量,这两种分子Gg0构象均最稳定. 根据理论计算的电离能模拟的光电子能谱说明在气相实验中烯丙醇和烯丙硫醇至少存在四种构象. 烯丙硫醇最外壳层和次外壳层的Dyson轨道均显示出强烈的nS和πC=C混合特征,这是由于S的孤对电子轨道和C=Cπ轨道之间的共振效应和诱导效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Results of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γ-radiation on the spectral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admium tungstate crystals doped with silver, bismuth, and molybdenum cations are presente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dnnnoped crystals are briefly described. Absorption and photo and X-ray luminescence spectra of the crystals taken before and after exposure to γ-radiation (5.5·104 Gy) are compar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ystals doped with silver, bismuth, and molybdenum cations do not change markedly after the exposu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ype of impurity-induced defect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urity cations,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effect of γ-radiation on the spectral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impure crystals is analyzed (preliminarily). Translated from Zhurnal Prikladnoi Spektroskopii, Vol. 64, No. 1, pp. 55–60, January–February, 1997.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