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和它的文化性逐渐被重视起来,数学文化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孙达  张静 《数学之友》2023,(15):14-15+20
我国教育对于数学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而越来越高,除了学生对于数学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情况和能力外,教师还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促进两者的结合.实践性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显著的特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会运用到大量的实验活动,因此,数学实验工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从而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实验工具,将数学文化渗透和融合,以此达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学习能力的目标,促进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到要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与评价之中.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文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这一问题,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数学文化解读,探索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课堂的有效途径:①“回溯数学之源、叩问数学之真、感受数学之美、建构数学模型、触摸数学灵魂”是数学文化育人的基本路径;②挖掘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数学智慧并融入日常的课堂;③学生走出校门,在田野山间里,在乡村生活情境中选择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学、讲、做”元素引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味道”,有“灵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培养“科学精神”素养,落实“文化育人,立德树人”之目标.  相似文献   

5.
林克涌 《数学通报》2007,46(12):28-2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可见,数学文化已逐渐从理念走进数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数学文化,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数学文化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越发突出.文章从“情境导入,体现数学魅力”“活动设计,绽放数学生命力”“关注体验,彰显数学理性美”“解题教学,提升文化底蕴”四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的思想、方法和语言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适度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并适时引入课外数学文化现象,是教师形成数学文化课堂教学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文化观,加强数学文化建设,建构问题探究模式,使课堂充满数学文化气息,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使数学课堂教学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大气磅礴.  相似文献   

8.
在新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有一点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终身学习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指出:懂得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数学文化有一定了解并持包容态度.说明《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文化的教育理念,提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和渗透数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文化为数学教育的反思提供了一种理念 ,数学文化提示数学教育应格外注重数学精神和理性思维方面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文化将对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开设该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提出了数学文化课程的一种教学理念,分析了数学文化课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解读数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云 《大学数学》2006,22(2):163-166
按照White L的文化结构性定义,比较诠释数学文化的概念将更能深刻具体地向人们昭示数学的文化本质.然而认识和褒扬数学文化的目的是期望数学教育在丰富人类精神、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全面充分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晴  李艳馥  黄廷祝 《大学数学》2014,(Z1):125-128
数学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产物,也是精神文明产物,它来源于数学的形成过程,又影响数学的发展;它是数学的灵魂,将原本生硬的数学教学过程变得明晰、简洁、充满人文气息.本文通过对文化、数学文化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诠释,从人类物质文明产物和精神文明产物两个方面系统阐述数学文化的特点;通过对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特点的审视,阐述数学文化在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必要性,讨论如何在工科专业学开展数学文化引导下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文化视角下“圆的周长”课例研究中,学生亲历“观察—猜想—实验—归纳—验证”过程,体验化曲为直、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进行简单运用;在“做数学”活动中培育直观感知与理性思维,品味古今中外的多元数学文化.实践表明,“圆的周长”课例研究浸润数学文化内涵的五个维度——知识源流、学科联系、社会角色、审美娱乐、多元文化,深刻地揭示了数学史的六类教育价值.同时,通过课前微视频导学、课中iPad辅学,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实时展示“做数学”的真实过程,激发学生探究乐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还原生机活力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4.
高中即将实施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之中,课堂是课程的落脚点,数学文化融入课程首先要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数学文化是以数学学科为核心,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史、数学审美与数学应用价值,教师不可将数学文化狭隘成数学史.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以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抓手.在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得中理解数学意义,在方法体验中形成数学思想,在情境感受中拓展数学思维,在文本解读中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从数学文化视角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进行了"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家的相关故事"、"数学美"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案例的研究与设计,并将教学案例融入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是包括数学知识在内的整个数学文化,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深厚底蕴的数学文化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宣讲’等专题”可见数学文化已经逐步从理论走进了课堂.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化呢?  相似文献   

18.
数学文化教育及其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数学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数学文化进入数学课程标准(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已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列入)后,数学文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几乎达到了一说数学教育则言必称数学文化,然而,学术界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学术性层面,对在数学教学中到底如何实施数学文化的教育,即数学文化如何走进数学课堂研究明显不足,导致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文化教育心中无数,感到茫然,以为"数学文化教育"就是在教学中讲点数学史、数学故事就行了.  相似文献   

19.
高中即将实施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之中,课堂是课程的落脚点,数学文化融入课程首先要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数学文化是以数学学科为核心,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史、数学审美与数学应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时,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地介绍史实,而应该着重揭示含于历史进程中的数学文化价值,营造数学的文化意境.提高数学的文化品位,通过对12个案例的详细剖析,具体给出了关于如何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