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大豆东农42和东农47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利用茚三酮显色,甲苯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研究在苗期、开花期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稀土元素La(Ⅲ)和Ce(Ⅲ)对大豆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a(Ⅲ)和Ce(Ⅲ)在一定浓度下均能促进大豆叶片脯氨酸的合成,且La(Ⅲ)的促进作用好于Ce(Ⅲ),开花期处理好于苗期;对于大豆东农42和东农47,开花期的120 mg·L-1La Cl3处理,脯氨酸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33和13.84μg·g-1,二者增幅分别为10.20%和13.63%,与对照之间均呈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镧和铈对大豆开花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东农42和47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使用乙醇分光光度计法研究在大豆开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稀土元素La(Ⅲ)和Ce(Ⅲ)(RE1/60 mg·L-1,RE2/90 mg·L-1,RE3/120 mg·L-1和RE4/150 mg·L-1)对叶片叶绿素含量(Chl)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La对两种大豆Chl含量呈现"低促高抑"的现象:在RE1浓度下,Chl含量高于CK值,并且达到最大值,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降低,抑制作用明显,RE2~RE4浓度下Chl含量降低,并且低于CK值;Ce对两种大豆Chl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在RE1浓度下下降幅度最为明显,RE2~RE4浓度下叶绿素含量有所上升并低于CK值。  相似文献   

3.
李章万  K· Grob 《色谱》1990,8(3):175-177
Atrazine(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三嗪)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莠剂。西欧许多国家对其在饮用水中的含量法定检测限必须小于0.1ppb。且前通常是采用液液或液固萃取富集,再进行液相或气相色  相似文献   

4.
彭游  邓泽元  叶志刚 《化学通报》2011,74(6):508-512
大豆异黄酮大豆苷元具有抗氧化、心血管保护、抗癌、抗炎、抗溃疡及雌激素等多种药理功能.本文综述了大豆苷元的化学修饰研究进展,为充分利用大豆资源和发展以大豆苷元为先导物的化学活性修饰物提供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5.
吴志生  章靓  陈旺  胡娟 《化学学报》2009,67(14):1609-1614
荧光光谱法和动态光散射法研究大豆苷与牛血清白蛋白在生理条件下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 大豆苷与牛血清白蛋白能形成2∶l复合物, 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过程; 大豆苷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主要的结合作用力为疏水作用; 310 K下, 两者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7.4×l04 L•mol―1和1.75; 大豆苷使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动态光散射数据探讨了牛血清白蛋白与大豆苷分子产生聚集与之相互作用, 进一步证实了牛血清白蛋白在大豆苷水溶液中的构象变化. 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豆苷对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 特别是对血浆蛋白构象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滤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技术,结合基质金属蛋白酶-2体外抑制实验,对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均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其中葛根素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最强,其次为大豆苷和大豆苷元.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植株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锌的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器官锌的含量由分枝期到鼓粒期逐渐增加。同一时期不同器官锌成功产大,其中以叶片中锌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Glycinol是大豆中主要的植物抗毒素和植物雌激素glyceollins的直接前体,是研究大豆中异戊烯转移酶必需的重要底物。该研究以新鲜大豆为原料,采用硝酸银诱导大豆子叶使glycinol 在其中累积,再用甲醇提取,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获得单一成分;经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及紫外光谱鉴定,并与标准品对照,确定所获得的单一成分为glycinol。采用该分离方法可从390 g鲜重的大豆中分离得到100 mg高纯度的glycinol。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分离纯化和较大量制备glycinol 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琨  管娟  邵正中  陈新 《化学进展》2008,20(4):565-573
大豆分离蛋白是大豆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大量活性基团,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可以成为制备环境友好材料的主要原料。由于大豆分离蛋白的组成和构象会对其功能特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对其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无疑会对材料学家在今后开发出新型的具有优异性能的大豆蛋白材料具有相当的帮助。本文首先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组成、亚基的结构以及对其两种主要成分——β-大豆伴球蛋白(7S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11S球蛋白)的分离方法;然后对大豆分离蛋白在不同条件下的构象研究和其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性和凝胶性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最后对大豆分离蛋白在薄膜、纤维和塑料等材料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庞满坤 《化学教育》2002,23(3):1-3,6
大豆和豆制品中具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成分如大豆皂甙、大豆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大豆磷脂、大豆低聚糖等,它们具有广泛的生理功效,可防治癌症、防骨质疏松症、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症、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防止鼻出血综合症等,因而决定了它可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外研究较为深入,有的已用于生产实际,而国内尚无这方面的报道。我国东北素以生产优质大豆而闻名中外,倘若能充分利用豆渣、豆皮等废料加工,提取大豆中的有效成分,将有非常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含全氟烷基磺酰基新型异黄酮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将大豆列为能够真正降低患心脏病危险的少数食品之一,研究发现大豆防病作用的关键因素在于其中大量存在的各类黄酮类成分[1]。1993年Coward等[2]首次报道大豆异黄酮具有抵御癌细胞的作用,其后W ei  相似文献   

12.
大豆乳清废水中异黄酮吸附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吸附原料液的溶液体系非常复杂,其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很低,而干扰溶质种类多且含量高,所以在应用大孔树脂时大豆异黄酮的吸附分离中会同时存在多种不利因素.其中的大豆乳清蛋白、大豆低聚糖和大豆皂甙各自由于不同的原因而可能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经实验研究所开发的“两级吸附”工艺充分发挥了大豆异黄酮的吸附优势,得到了纯度高于42%的大豆异黄酮产品,树脂吸附的回收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大豆未成熟子叶作外植体,进行大豆体外培养并诱导体细胞胚胎形成和植株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生长素10mg/l NAA或5mg/l 2,4-D是大豆体细胞胚胎形成的先决条件。附加10mg/1 NAA的Murashige和Skoog培养基(简称MS培养基)能够直接在子叶表面诱导体细胞胚的形成,其频率可达85%;附加5mg/l 2,4-D的MS培养基首先诱导未成熟子叶产生胚性愈伤组织,然后产生大量体细胞胚,频率高达94%。我们成功地获得再生的大豆完整小植株15株,消除了大豆基因工程的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豆苷元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大豆苷元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大豆苷元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大豆苷元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KA为0.385×105 (30℃)、0.405×105(40℃)和0.431×105(50℃).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大豆苷元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34 nm(30℃)、2.48 nm(40℃)和2.71 nm(50℃).热力学数据表明大豆苷元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大豆苷元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豆中稀土元素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豆中稀土元素(La、Ce、Nd、Y、Gd)的含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豆各部位稀土含量分布一般规律为:根>茎>夹壳>夹果;大豆在生长不同期吸收稀土的能力大小为:幼苗期>分枝期>成熟期。总之,稀土元素在大豆中不易迁移,主要集中在根部,果实中含量甚微,因而施用稀土微肥,不会影响食用粮食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大豆甙元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90 K、303 K、310K、315 K温度下大豆甙元对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sv随着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且均大于最大动态猝灭速率常数2×1010 L·mol -1·s-1,表明大豆甙元对BSA的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过程.根据F(o)rst...  相似文献   

17.
HPLC法测定豆制品中游离异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豆制品中的大豆黄素和染料木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研究豆制品加工中的游离大豆异黄酮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建立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转基因大豆中无机元素含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中Ca、Na、K、Mg、Zn、Fe的含量比较丰富。方法灵敏可靠,测量相对标准偏差(RSD,n=6)均小于3%,方法的回收率在99%~104%,实现结果为探讨转基因大豆对人体的营养保健作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用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研究了大豆甙元及其衍生物3′-大豆甙元磺酸钠对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的清除作用,并计算了两种抗氧化剂对O2^- .清除作用的IC50。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甙元和3′-大豆甙元磺酸钠对O2^- .。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能力3′-大豆甙元磺酸钠大于大豆甙元,其原因与3′-大豆甙元磺酸钠分子的共轭程度高和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有关。与检测自由基的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用于某些化学反应检测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含T-DNA大豆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由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C58菌株诱发的栽培大豆“四月黄”品种的瘤组织,经过无激素的MS培养基初步筛选和标记基因产物胭脂碱纸上电泳鉴定,筛选出含T-DNA的大豆愈伤组织。经过65代悬浮继代培养以及三次单细胞筛选,成功地获得了含T-DNA的稳定的大豆细胞系。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含有T-DNA的多倍体细胞系。异源的T-DNA中的胭脂碱合成酶基因在大豆细胞基因组中稳定的整合和表达。为大豆的基因工程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