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添加剂与RDX的界面作用及对撞击感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石蜡、硬脂酸等添加剂与RDX的界面作用及其对撞击感度的影响。得出添加剂对RDX(Hexogen)的铺展系数越大,钝感效果越好的结论,并获得了铺展系数与特性落高的经验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离散型织构表面液滴的铺展及其接触线的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云龙  刘小君  刘焜 《力学学报》2016,48(2):353-360
针对离散型织构表面上液滴的铺展过程,采用数值模拟和润湿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织构润湿因子θ*,得到了不同类型的离散型织构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液滴铺展过程中接触线的力学特性,以期从微观界面力学的角度解释微织构对液滴铺展过程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离散型织构增大了液滴铺展过程中的固-液接触面积,位于铺展前沿的液体分子部分浸润织构内部,导致液面曲率和液滴内部的拉普拉斯压力增大,相邻离散型织构间的液体获得了额外的驱动力和能量,铺展速度加快,平衡接触角减小;槽状离散型织构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液滴在其上铺展过程具有各向异性特性.另外数值仿真分析表明,接触线的钉扎效应与固体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和微织构类型密切相关,表面粗糙度越大,钉扎效应越明显,其中槽状织构对接触线的钉扎作用还具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3.
对团聚体状细颗粒的阻力修正系数进行落球法实验研究,得到颗粒粒径比、团聚体颗粒与流场夹角、规则团聚体颗粒自身夹角和不规则团聚体的分形维数等参数对阻力修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团聚体所含颗粒的粒径之比越大,其阻力修正系数越大;团聚体颗粒阻力修正系数随团聚体与流场夹角的增大而增大;团聚体颗粒自身夹角越大,阻力修正系数越大,团聚体颗粒自身夹角越接近0°,其阻力修正系数越接近于1。对于不规则团聚体颗粒,阻力修正系数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4.
液滴撞击不同润湿性壁面的传热流动问题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存在。研究采用CLSVOF方法,引入描述壁面润湿特性的动态接触角,并考虑液滴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建立液滴撞壁模型,模拟研究液滴撞击流动行为,通过与实验对比验证,确定模型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传热作用下考虑壁面润湿性的液滴撞击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壁面传热作用对液滴撞击铺展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撞击过程中,液滴先铺展后逐渐收缩,与静态接触角模型相比,采用动态接触角模型所得的液滴流动特性与实验结果更加吻合;随着接触角增大,液滴在撞壁初期不易铺展,随后则易于收缩;虽然固液传热作用会影响液滴铺展直径,但不改变液滴的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5.
选取填充轻质气体的环形浮空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高空风力发电机用浮空器气动特性研究.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不可压N-S方程和S-A湍流模型来数值模拟风力机气流场,分别对翼型,安装角,长细比,雷诺数及风力机等因素对引入浮力后浮空器气动特性影响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引入浮力后布局外形气动力特性随各外形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结果表明,截面翼型弯度越大,最大升阻比越小,出现位置有一定前移;截面厚度越大,三维效应越强,最大升阻比出现有一定的滞后性;增大安装角,相当于增大攻角,使得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随攻角变化曲线均有一定前移;引入浮力后,最大合升阻比增大,并且存在一个明显前移;长细比越小,浮空器升阻比越大,随着长细比增大,浮空器最大升阻比出现越滞后;一定范围内,雷诺数增大,浮空器动升阻比增大,引入浮力后,基于来流风速变化时,浮空器合升阻比随雷诺数增大先迅速减小然后趋于平缓,但基于浮空器尺寸变化时,合升阻比则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风轮转速增大,浮空器阻力增大,升力有一定下降.  相似文献   

6.
纳米RDX粉体的制备与撞击感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普通工业黑索今炸药溶解于混合溶剂中,通过喷雾干燥,制取纳米黑索今炸药粉体,得率达到50%以上,粒径为40~60nm。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黑索今的机械撞击感度降低,纳米黑索今撞击感度的特性落高约为普通工业黑索今的两倍。  相似文献   

7.
塑料粘结炸药(PBX)的机械撞击感度远低于单纯炸药,这因为塑料包覆层改进了炸药晶体表面性质。本工作研究了含有燃烧向爆炸转变(DDT)抑制剂-三苯甲醇(TPC)对于黑索今(RDX)的机械感度影响,发现含TPC的RDX撞击感度低于不含TPC的。塑料粘结剂改进,并降低在撞击时热点产生的概率(P4),而TPC则降低热点传播的概率(P2)。可以预期含有TPC类型化合物的PBX机械感度可能会大幅度地降低。  相似文献   

8.
纳米流体液滴撞击壁面铺展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海龙  沈学峰  王睿  曹宇  王军锋 《力学学报》2018,50(5):1024-1031
纳米流体液滴撞击固体壁面的铺展动力学特性是基于液滴沉积实现高效传热传质过程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纳米流体的非牛顿流变特性及液滴内微流动与纳米颗粒的耦合作用,目前对纳米流体液滴撞击固体壁面的铺展动力学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利用了两步法分别配制了分散有3种纳米颗粒的均匀稳定纳米流体(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石墨粉),并对流体的流变特性进行了测量分析.利用显微高速数码摄像技术捕捉了液滴撞击固体壁面的动态过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铺展过程中液滴的无量纲高度、铺展因子及动态接触角,探究了液滴在韦伯数约为200及800时撞击壁面后铺展沉积形态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3种不同纳米颗粒的加入均使基液表现出明显的剪切变稀特性,在液滴撞击壁面的铺展过程中,流体的剪切黏度起重要作用,液滴的无量纲高度和铺展因子的变化幅度随着纳米流体剪切黏度的增大而减小.纳米流体液滴撞击疏水表面时能更快的达到平衡状态,液滴的惯性力主导着液滴的初始铺展阶段,液滴的铺展范围和速度随撞击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开展该研究能够为基于液滴沉积的增益冷却技术以及微型高导热及导电材料的制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纳米流体液滴撞击固体壁面的铺展动力学特性是基于液滴沉积实现高效传热传质过程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纳米流体的非牛顿流变特性及液滴内微流动与纳米颗粒的耦合作用,目前对纳米流体液滴撞击固体壁面的铺展动力学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利用了两步法分别配制了分散有3种纳米颗粒的均匀稳定纳米流体(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石墨粉),并对流体的流变特性进行了测量分析.利用显微高速数码摄像技术捕捉了液滴撞击固体壁面的动态过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铺展过程中液滴的无量纲高度、铺展因子及动态接触角,探究了液滴在韦伯数约为200及800时撞击壁面后铺展沉积形态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3种不同纳米颗粒的加入均使基液表现出明显的剪切变稀特性,在液滴撞击壁面的铺展过程中,流体的剪切黏度起重要作用,液滴的无量纲高度和铺展因子的变化幅度随着纳米流体剪切黏度的增大而减小.纳米流体液滴撞击疏水表面时能更快的达到平衡状态,液滴的惯性力主导着液滴的初始铺展阶段,液滴的铺展范围和速度随撞击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开展该研究能够为基于液滴沉积的增益冷却技术以及微型高导热及导电材料的制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对金属丝网橡胶进行了静态压缩试验。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压缩量、相对密度、金属丝丝径、丝材和承压面积对金属丝网橡胶压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平均刚度和能量耗散系数随压缩量和相对密度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压缩量的增加,金属丝网橡胶非线性力学特性逐渐增强;相对密度越大,金属丝网橡胶承压能力越强;金属丝的丝径和丝材主要影响金属丝网橡胶非线性阶段的力学特性,丝径越大,丝材越硬,承压能力越强;承压面积越大,金属丝网橡胶的承压和耗能性能越好;随着压缩量的增加,平均刚度增大,承压能力增强,能量耗散系数减小,减震性能降低;随着相对密度的增加,平均刚度和能量耗散系数均增大,承压能力和减震性能均增强。  相似文献   

11.
WC/Ti合金在水基润滑剂润滑下的摩擦磨损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分子改造在添加剂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制备出了水溶性润滑添加剂.在 Tim ken 试验机上考察了 W C/ Ti合金体系在水基润滑剂润滑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及其摩擦化学反应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 W C 涂层磨损表面,结果发现在涂层表面有明显的 Ti转移,并形成多元氧化物.表明在水基润滑条件下摩擦过程中发生摩擦氧化反应,而多元氧化物层的性质是影响粘着磨损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luct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phase flow splitting at a T-junction, particular attention was paid on Churn flow which had the strongest fluctuation comparing with bubble flow and annular flow. The main tube of the T-junction was vertical and the two branches were horizontal. All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o the junction were of 15 mm inner diameter. A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Root Mean Square (RMS) was applied to temporal differential pressure signals and gas flow rate signals. Th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PSD) was also employed to reveal their peculiar features in frequency domain as well. The effects of the extraction flow ratio and the gas and liquid superficial velocity upstream on fluct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splitting at the T-junc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wide fluctuation in both differential pressure and gas flow rate downstream at every extraction ratio (W3/W1) and the fluctuation intensity increases as W3/W1 increasing. It is also made clear that increasing either water superficial velocity or gas superficial velocity in inlet causes fluctuation to become more intensive.  相似文献   

13.
微弧氧化一步制备石墨-PTFE共添加的自润滑膜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晓迪  王青  梁军  张凯  穆明 《摩擦学学报》2012,32(2):133-138
在Na2SiO3-KOH基础电解液中添加不同的固体润滑微粒,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LY12铝合金上制备了含有固体润滑剂的微弧氧化膜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未添加、添加聚四氟乙烯(PTFE)和石墨-PTFE共添加微弧氧化膜层的组成和微结构.采用往复球-盘试验机评价了膜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入到电解液中的固体润滑剂在微弧氧化过程中成功进入到膜层中,从而得到含有固体润滑剂的复合膜层.添加PTFE的微弧氧化膜层相较于未添加的膜层具有更小的摩擦系数,而石墨-PTFE共添加能够进一步降低膜层的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W25Fe25Ni25Mo25高熵合金弹体在侵彻过程中宏观变形行为与材料微细观结构之间的联系, 基于对两相流动模型的简化, 建立了考虑软、硬相密度、流速以及浓度差异的等截面直管两相流动演化模型. 类比宏观状态下侵彻弹体头部材料的流入流出特性, 选定分析区域, 建立两相细观结构下材料在分析区域的流入流出关系, 再结合细观结构演化方程, 给出了分析区域中浓度演化结果, 提出了表征材料浓度演化速率的流动稳定系数t/llength. 为了对比不同细观结构弹体的侵彻行为, 选取典型两相材料钨铜合金(W70Cu30), 基于小口径弹道枪发射平台开展两种弹体侵彻半无限钢靶试验, 对比两种合金弹体细观结构演化行为. 结果表明, 硬相浓度分布总体上体现“中心浓, 边缘稀”的特点; 硬相的浓度越高, 密度越大, 驱动速度越快, 则流动稳定系数t/llength值越小, 侵彻过程中弹体的流动稳定性越好, 弹体头部材料越容易形成连续的塑性流动带. 等截面直管两相流动演化模型可用于描述侵彻过程中弹体头部材料的流动稳定性, 揭示了侵彻过程中弹体头部变形与细观两相结构之间的关联机制.   相似文献   

15.
苯并噻唑衍生物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所合成的苯并噻唑衍生物添加剂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观察分析了磨斑表面的形貌和元素化学状态。结果表明:苯并噻唑氨基甲酸衍生物添加剂可以显著改善菜籽油的减摩抗磨性能和承载能力;含上述添加剂的菜籽油在摩擦过程中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了含菜籽油甘油酯、有机硫化物、硫酸亚铁等的边界润滑膜,从而改善了菜籽油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MoS2是性能优良的常用固体润滑剂,但其在大气特别是在潮湿大气中容易受到氧化而使性能变差.通过对添加和未添加稀土元素Ce的Ni-Cu-P/MoS2电刷镀层的对比试验研究,就这种元素改善镀层的摩擦学性能及其提高MoS2抗潮湿大气腐蚀的作用进行了考察,并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俄歇电子能谱仪等,对镀层的显微组织和MoS2的元素价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添加稀土元素Ce的镀层中的MoS2容易氧化,Mo4+和S2-分别被氧化成Mo6+和S6+,而添加稀土的镀层中的MoS2仍以其原有的形式存在,而且镀层的显微组织明显比无稀土镀层的细而致密,同时稀土Ce4+在电刷镀过程中通过还原反应产生电沉积,这有助于它在MoS2表面优先沉积而起改性作用.因此,含稀土Ce4+的Ni-Cu-P/MoS2镀层的摩擦学性能比无稀土镀层的好,前者的耐磨寿命比后者的约高5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混合压制烧结法制备了4种不同TiH2含量的铝/氢化钛/聚四氟乙烯(Al/TiH2/PTFE)试件,并基于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和落锤冲击实验,对反应材料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撞击感度及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4种材料均存在应变硬化和应变率硬化效应,随加载应变率的提高,材料屈服强度和硬化模量增大。相同加载应变率下,材料屈服强度随TiH2含量的增加而增高,材料压缩强度则先增高后降低,TiH2质量分数为5%时材料压缩强度达到最大值166.4 MPa,比Al/PTFE强度提高6.8%。在一定含量范围内(小于5%),加入TiH2有助于提高Al/PTFE材料撞击感度和能量释放水平,而TiH2质量分数大于10%时,材料撞击感度和反应剧烈程度则逐渐降低。与Al/PTFE相比,含TiH2试件反应火光周围有明显的火星喷溅现象,且此现象TiH2含量越高越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成功制备了CoCrFeNiNbx (x=0, 0.25, 0.5, 0.75, 1.0)高熵合金涂层,研究了Nb元素对高熵合金涂层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分析了CoCrFeNiNb0.75涂层在25~800 ℃的摩擦磨损性能和机制. 结果表明:CoCrFeNiNbx高熵合金涂层主要由FCC (面心立方)相与具有HCP晶格结构的Laves相组成. 随着Nb摩尔含量的增加,CoCrFeNiNbx的微观组织由单一的胞状晶FCC固溶体相(x=0)向亚共晶组织(x=0.25)、共晶组织(x=0.5)和过共晶组织(x=0.75,1.0)逐步发生演变. CoCrFeNiNb0.75涂层具有最高的平均硬度(574 HV),表明适量的Nb元素的掺杂能有效提高涂层的显微硬度,这是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以及层片共晶组织中产生的大量新界面阻碍位错运动的边界强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CoCrFeNiNb0.75涂层在室温下的磨损机制主要为氧化磨损和轻微的磨粒磨损,而在400和800 ℃下均为氧化磨损. 在800 ℃时,磨损表面形成了致密的氧化物釉质层,起到了良好的减摩抗磨作用,使高熵合金在高温环境下表现出了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9.
选用W-Fe60-C合金粉末作为原材料,利用激光熔覆技术以最佳工艺参数(激光功率1.5 kW、扫描速度4 mm/s和送粉率10 g/min)在16Mn钢表面制备M23C6-WC (M: Cr, W, Fe)双相碳化物增强铁基熔覆层,并对其微观结构与物相进行表征,以及在商用铁基合金数据库的基础上,使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热力学计算来研究熔覆层的凝固过程. 此外,还对比研究了纯Fe60合金熔覆层、WC增强铁基熔覆层和M23C6-WC双相碳化物增强铁基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行为. 结果显示:M23C6-WC双相碳化物增强铁基熔覆层主要以α-Fe枝晶为基体、W、WC和M23C6复合碳化物为增强相. M23C6碳化物以连续网状结构分布在α-Fe枝晶间,WC颗粒以残留W为形核核心生长成块状分布在熔覆层中. 微观结构结合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激光熔覆过程中M23C6-WC双相碳化物增强铁基熔覆层的凝固过程为液态+W→液态+W+WC→液态+W+WC+γ-(Fe,Ni)枝晶→W+WC+γ-(Fe, Ni)枝晶+M23C6→W+WC+α-Fe枝晶+M23C6. 根据显微硬度和磨损率测试可知:M23C6-WC双相碳化物增强铁基熔覆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835.3 HV0.5,比纯Fe60合金涂层(604.6 HV0.5)和WC增强铁基熔覆层(658.9 HV0.5)分别增加了约230 HV0.5和180 HV0.5. M23C6-WC双相碳化物增强铁基熔覆层的磨损率为3.44×10?6 mm3/(N·m),比纯Fe60合金熔覆层[8.51×10?5 mm3/(N·m)]和WC增强铁基熔覆层[7.98×10?6 mm3/(N·m)]分别减少了约24.7倍和2.3倍.   相似文献   

20.
选取几种典型添加剂加入硝酸铵,采用联合国隔板实验研究其加入量、混合方式等对硝酸铵抗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氯化钾(KCl)、氯化钠(NaCl)和磷酸一铵(NH4H2PO4)均有一定的抗爆效果,当KCl添加量为20%(机械混合)或15%(溶液混合),NaCl添加量为35%(机械混合)或15%(溶液混合),NH4H2PO4添加量为25%(机械混合)或30%(溶液混合)时,硝酸铵在联合国隔板实验条件下均不再传播爆轰。对氯化物添加剂,采用溶液混合方式有利于添加剂与硝酸铵的混合均匀,因此该种方式效果更好;而对具有酸性的磷酸一铵,由于溶液混合的酸性能加速硝酸铵热分解,因此机械混合方式的抗爆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