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大学物理学科100周年之际,徐仁新老师来电话说,要给《物理》杂志写一些回忆性的文章;除了早些年的历史之外,最好也有点近些年的内容。我本人应该说远不具备写“回忆”的资格,但为了“填补”一个时间段,也只好勉强为之。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涉及核物理学科的几件事情。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中的第一步 我愿意把我对早年物理学的回忆与理论物理学的方法问题联系起来,人们可使用多种方法,有些人构造唯象理论,有些人思考严格的数学图式,还有些人则作哲学思索,如此等等,我想以我在那段物理时期的经验来分析这种种不同的方法。 我刚进大学不久,当时在慕尼黑大学理论物理系任教的索末菲教授来到我的房间,问我:“哎,你对原子物理感兴趣,你愿意试着解题吗?”  相似文献   

3.
 2015年1月于敏先生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我由衷地为他的获奖而高兴。作为他的第一代学生,我想在祝贺他获奖之际,回忆我在于敏先生指导下工作10年的往事,以表达我对他的感恩和敬意。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纪念。近年来,我国原子弹研制的相关部门和学者对当年的那段历史以及"亲历者"做过许多访谈123。本文是我应《现代物理知识》刊物之约,对当年亲历原子弹研制和试验工作的情况的点滴回忆。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研制原  相似文献   

5.
郑春开 《物理》2003,32(10):645-653
20世纪的核科学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学科在北大物理90年发展的历程中和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建立于1955年、专门培养核科技人才的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原子能系-技术物理系的创建、发展和历史演变做——简要回顾是十分必要的。文章根据许多老师(包括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感受和历史回忆,并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文件档案加以归纳、整理,尽可能地再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的46年的光辉历程,并展望21世纪学科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马寅哲 《物理》2023,(2):138-140
<正>梁灿彬老师走了。偶然听闻这条消息,我整整晚了7个月,但回忆如潮水,一下子把我推到了那段学习广义相对论的岁月,回到了由他演绎的测地线、黑洞以及弯曲的世界。梁灿彬老师是国内著名广义相对论专家,是既站在该领域世界前沿金字塔的学者,又愿意俯身把一生所学传递给学生的师者。  相似文献   

7.
回忆我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的时候程开甲我是在1952年来到南京大学物理系的。建国初期,新中国遭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和全面封锁,只得向苏联学习,进行了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大调整。就是在此形势下,我从浙江大学调到了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理学院被调整掉了,成为...  相似文献   

8.
中央大学时代的回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央大学时代的回忆施士元(南京大学物理系,南京210008)我是1933年夏到中央大学物理系工作的。我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于1929年(时年21岁)留学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在居里夫人处从事核谱学的研究。1933年春,我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6月17日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0周年。相关部门曾经对当年那段历史做过许多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侯艺兵等整理的《亲历者说"研制热核弹"》一书。本文是我对当年亲历氢弹研制和试验的情况的点滴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二机部(核工业部)在进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时就安排了氢弹的预研。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二机部九院抓紧组织氢弹的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不了解现实情况的老校友,只能就我印象深刻的个人琐事回忆一二,以纪念母校母系80寿庆.  相似文献   

11.
(一) 尽管我和光召的接触现已变得越来越少了,但只要想到一些往事,一种亲切和感激之情不由而生,我愿意把沉睡在我记忆中的一些美好的回忆尽可能地写一些出来献给他的80寿辰.  相似文献   

12.
 1951年秋,我以高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入学之初,数学、物理两系一共才有20多个学生,是合并上课的。我发现,与我喜爱的数学相比,物理学是一门有血有肉,看得见、摸得着,内容丰富多彩,并与人类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对于人们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依靠数学进行描绘、分析和推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使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探索自然的完美途径。从此,我和物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陈辰嘉 《物理》2005,34(8):615-618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黄昆先生离我们而去,我感到万分悲痛,这是中国物理学界和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回忆与黄昆先生曾经在北大物理系半导体教研室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记忆犹新,仿佛就是昨天.  相似文献   

14.
 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是现行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众所周知:物理和数学的关系密不可分,物理学要依赖数学归纳自己的发现、表达自身的规律;用它来普遍地准确地表达物理量的定义和物理定律;用它从某些一般理论出发推出新的结论;用它进行公式变形,求出那些不能直接度量的物理量;用它做各种计算和解答习题。几乎所有物理的定理、定律都可由数学语言加以科学地、精确地、简洁地表述。对于物理而言,数学不仅是一种计算和计量的工具,它也是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准晶的发现     
准晶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有着广泛应用前途的新材料.它的问世,拓宽了物理学、材料科学和数学的研究领域,更新了对固体特别是晶体的认识.本文记叙了准晶发现的历史过程;论述了准晶发现的科学意义;扼要地介绍了准晶的发现者Dan Shechtman教授.  相似文献   

16.
杨先庶 《物理》2004,33(9):671-672
1994年秋,我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参加庆祝黄祖洽院士70华诞的聚会,又见到了分别30多年的黄先生,回想我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就是在黄先生手下迈开的,黄先生对我的教育和熏陶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说:“我为曾是‘黄祖洽兵团’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这里所说的“黄祖洽兵团”,是指原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理论室的反应堆理论组(简称47组).下面就是我对47组期间科研工作的一些片断回忆。  相似文献   

17.
孤立子—一种非线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非线性效应孤立子的发现历史和研究发展过程,较详细地讨论了几种典型孤子方程及其对应孤子解的数学形式与物理意义,同时还简要地介绍了孤子的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今年我已逾87岁,自1948年踏进南京四牌楼校区,至今已有64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一直未敢懈怠,勤勤恳恳地在这片教学工作土地上辛勤浇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更是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获得今天的点滴成果.回忆我曾经走过的道路,其中有几个关键事件对我的教学生涯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9.
<正>1984年6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时至今日已经整整三十年.我的指导教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先生.三十年后,回忆我在他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的很多事情,感到能够成为他的学生是我的幸运.可以说,黄先生是我科学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也是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至深的人.黄祖洽先生(中)与丁鄂江(左)和冯世平(右)我最初见到黄先生是1981年12月在武汉召开  相似文献   

20.
我的回忆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今年正值九十华诞.回首往事,他十分坦然地对我们说:“一个人能作多少事情,很大程度上是由时代决定的.由于我才能微薄,加上条件的限制,工作没有做出多少成绩.唯一可以自慰的是:60多年来,我一直在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没有谋取私利,没有虚度光阴.人们从本栏主持人卢鹤绂先生评为“对后学颇有教育意义、多所启示”的《我的回忆》文章中,将进一步体验到赵老高尚的品德、严谨的学风.这篇回忆录原载《赵忠尧论文选集》里,除《在美国留学时期》一节己在本刊上期独立发表外,其它部分从本期起陆续转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