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双液系相图绘制实验需要测定一系列浓度的环己烷-乙醇溶液,实验结束后,被测溶液的浓度均发生较大变化。提出一个简便调整这些溶液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方便地将实验后的溶液浓度调整为实验前起始状态,以便于溶液的循环使用,既可避免环境污染,也减少了试剂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一种快速调整双液系浓度的方法周益明邵宗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江苏210097)为了使学生在“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实验中能得到一张完整的相图,必须使学生实验用样品的物系点浓度均匀地分布在0~1之间。(文中物质B的浓度标度为质量分数)由于混合液样品多次...  相似文献   

3.
付东  刘建岷 《中国化学》2009,27(2):235-240
在密度梯度展开的基础上,将影响参数k 表达成温度的函数,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均相和非均相缔合流体的状态方程。应用流体的蒸汽压和液相密度实验数据关联分子参数。在密度梯度理论的框架下,计算了水,重水,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和正己醇的成核速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令人满意。结果表明,密度梯度理论与密度泛函理论一样,可研究液核的结构和性质,但通过调整影响参数k, 可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核速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特别是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对探讨液/液界面微观结构和构筑新型液/液界面方面的进展进行了重点介绍。目前通过理论模拟和各种实验技术的应用,液/液界面微观结构已初具轮廓;可供选择的有机相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这些进展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聂丽  王方阔  黄磊  郑蕾 《化学教育》2016,37(6):36-38
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出发,以"液-液萃取"实验内容为例,对较为常见的教学内容"乙醚萃取醋酸水溶液中醋酸"和"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碘"进行比较,提出选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碘"作为"液-液萃取"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四氯化碳回收"和"碘水中碘的含量测定"为拓展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表明:重组的"液-液萃取"项目,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实验项目的趣味性和综合性,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课堂动手训练机会,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素养、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精神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实验装置、实验体系、溶液配制、数据测量等方面针对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二元液系气液平衡相图)进行了综合性探索。减少了实验试剂消耗,缩短了实验时间,改善了实验的操作性和重现性,同时消除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经过多年工科专业学生实验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改进措施提升了学生的低碳环保理念,改善了实验的过程体验,强化了经典实验的创新效果。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气液相平衡基础理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思维,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皂类液膜振荡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发现了一类新型液膜振荡器,在油水两相之间进行成皂反应的过程中,界面附近出现了长时间规则的大幅度pH振荡,将W/O两相体系换成W1/O/W2三相体系,振幅从0.50 pH明显提高到2.88 pH.其中水相组成为CTAB溶液及NaOH溶液,油相组成为油酸的煤油溶液.同时,此类液膜振荡体系中亦存在明显的电势振荡和电导率振荡.为深入了解机理,进行了浓度影响测定,电极位置和种类的变化以及辅助实验等,提出了普遍化的机理,并进行了实验振荡曲线的拟合对比.这个机理指出,在膜反应批量进行的条件下,当反应速率与扩散成比例时,便会产生规则的周期现象.在一价皂液膜振荡器的基础上,通过替换或添加各种金属盐,形成了各类高价皂液膜振荡器,测定了反应过程中pH、电势及电导率的变化.经过同类化学振荡器的比较研究,结合金属离子与酸根之间的络合作用,得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徐金波 《化学教育》1988,9(3):37-37
为了做好溴单质物理性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看清液溴的颜色、状态、以及挥发性,我们采用自制的“液溴物理性质演示器”做实验,既可将实验内容演示得全面、真切,又能防止污染空气,还能进行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9.
薄层循环伏安法是研究液/液界面电荷转移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易操作的优点。文章回顾了液/液界面电化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薄层法的实验原理,对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总结了界面驱动力与电子转移速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三相电极法作为研究液/液界面离子转移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经济的特点。文章回顾了液/液界面离子转移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三相电极法的实验原理,并对其在电化学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评述,引用文献48篇。  相似文献   

11.
以正十六胺-L113B-煤油为膜相,内相为0.040mol/L的NaOH溶液;外相为0.040mol/L的KCl和0.060mol/L的HCl溶液对痕量铊进行分离富集。实验结果表明,Tl(Ⅲ)的迁移率达99.5%以上。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与其它离子分离。此法可用于黄铁矿样品中微量铊的分离富集,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回收率在99%以上。本文还对Tl(Ⅲ)的液膜富集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实验测定了二氧化碳和碳酸二甲酯(DMC)二元体系的高压气液相平衡数据. 实验温度为333.0 到393.0 K, 实验压力为3.98 到13.75 MPa. 应用Peng-Robison (PR)立方形状态方程和van der Waals-1 混合规则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 同时得到了二元相互作用参数. 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梁华  戴可  柯改利 《化学教育》2019,40(4):46-49
针对学生实验课积极性不高、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对一门选修课"精细化工"的实验进行了重新思考和设计,让学生参与从实验具体内容制定、操作到结果讨论的整个过程,并首次以"递进式"实验的方式由学生参与第2次实验(基于前一个实验的改进和完善),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行实验方案的具体做法,切身体会在实验原理相同的情况下,实验方案的细微调整对实验结果的巨大影响。结果表明,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改进能让学生注重实验细节,同时关注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在第2次实验中及时修正。这为学生实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4.
非均相羰基氧化合成碳酸二苯酯反应液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色质联用仪对非均相催化一步合成碳酸二苯酯(DPC)过程中的反应液的主要产物及副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其结果发现该反应的主要副产物为苯氧基丙酸和4-苯氧基苯酚以及四丁基铵盐;用气相色谱外标法对反应液中的DPC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通过回归法得到了定量分析:DPC的计算方程式,实验证明该方程在DPC的浓度小于10%范围内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5.
聚乙烯共混物的相容性及液-液相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聚乙共混物的相容性及液-液相分离行为,介绍了关于液-液相分离研究两派不同观点的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和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6.
液膜振荡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占博 《大学化学》1992,7(6):29-32
系统地总结了以表面活性剂为关键物种的液膜振荡器的组成、实验装置、机理、应用以及发展过程,并对进—步研究工作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包括溶剂的改进,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实验重复性与数学模型的改进,以及对混沌现象的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四电极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推动碱金属离子K~+,Na~+等在水/硝基苯,水/1,2-二氯乙烷界面上的转移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提出Triton X-100推动金属离子转移的一种机制,推导了转移半波电位方程式,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液固流化床内床层动态特性的CFD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液固流化床内流动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相流CFD方法模拟了二维矩形流化床内水和玻璃球体系的流体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流体速度突变后,液固流化床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当液体速度减小时,床层表面及分隔界面的变化与理论模型预测一致;由于重力不稳定性的影响,当液体速度增大时,床层表面稳定上升但与时间不呈线性关系,且分隔界面难以分辨。进而膨胀后停留时间的长短对收缩过程的影响也可以忽略。尽管床层收缩时间明显小于实际膨胀时间,但是与预报的理想膨胀时间比较接近。模拟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吻合,表明多相流CFD模拟可以很好地预测液固流化床的床层动态行为。  相似文献   

19.
孙志胜  汪尔康 《化学学报》1990,48(9):898-902
本文用四电极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推动碱金属离子K^+, Na^+等在水/硝基苯, 水/1,2-二氯乙烷界面上的转移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提出Triton X-100推动金属离子转移的一种机制, 推导了转移半波电位方程式, 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膜/液界面浓度极化现象的介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由强、弱荷电膜和溶液构成的膜/液非均匀体系,在10-107Hz频率范围进行了介电测量,在直流偏压下,该体系显示了二个显著的介电弛豫.利用具有电导率分布相,即浓度极化相的介电理论对强行电的离子交换膜的结果进行了介电解析,从实验上测得的介电参数求出了反映膜/液界面浓度极化层构造的参数,讨论了该体系产生介电弛像的原因、说明了介电理论的合理性,并提出了膜/液界面体系产生介电弛豫现象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