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代谢物组学推测出精氨酸酶Ⅰ作为丁基苯酞的作用靶点的可能性,然后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单一手性的左旋(L)和右旋(D)丁基苯酞与精氨酸酶Ⅰ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L-丁基苯酞与精氨酸酶Ⅰ形成的复合物比较稳定.随后的酶学实验也证实,L-丁基苯酞对精氨酸酶Ⅰ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而D-丁基苯酞对其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酶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L-缬氨酸(L-Val)对野生型和突变型精氨酸酶Ⅰ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精氨酸酶Ⅰ的活性口袋附近有一个较大的空穴C2,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突变Ile156Arg缩小了空穴C2的容积,而实验结果表明,L-Val对突变型精氨酸酶Ⅰ抑制剂的半抑制浓度(IC_(50))由3.06 mmol/L升高到6.26 mmol/L,增加了1倍,因此精氨酸酶Ⅰ可能存在一个位于空穴C2的调节位点,并且L-Val可以结合于此干扰精氨酸酶Ⅰ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设计合成并评价了一系列他克林-丁苯酞杂合物作为多功能胆碱酯酶(ChE)抑制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活性.结果表明,他克林-丁苯酞杂合物对两种胆碱酯酶均表现出抑制活性.其中3-丁基-6-((7-((1,2,3,4-四氢吖啶-9-基)氨基)庚基)氧基)异苯并呋喃-1(3H)-酮(10b)显示出最优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IC50=38.65nmol·L-1)抑制活性,高于他克林(IC50=200.70 nmol·L-1)约5倍. 3-丁基-6-((8-((6-氯-1,2,3,4-四氢吖啶-9-基)氨基)庚基)氧基)异苯并呋喃-1(3H)-酮(10g)显示出最好的丁酰胆碱酯酶(BuChE,IC50=33.69nmol·L-1)抑制活性,其值与他克林(IC50=27.12nmol·L-1)相似,高于多奈哌齐(IC50=7530nmol·L-1)约220倍.在大鼠海马体神经元细胞Aβ诱导损伤模型中,测试化合物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Rat hippocampal neurons)中ROS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多数化合物均能对Aβ1-42诱导的大鼠海马体神经元细胞分泌的ROS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37℃,pH=9.4,40 mmol.L-1的巴比妥钠-盐酸缓冲体系中,利用微量热法研究了金属离子Zn2+对牛肝精氨酸酶催化L-精氨酸水解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Zn2+对精氨酸酶催化反应存在着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类型为竞争性可逆抑制,并求得抑制常数KI为6.85×10-7mol.L-1。根据其抑制类型和离子半径,推测Zn2+对精氨酸酶的抑制主要是夺取Mn2+的位置,从而使酶失活。  相似文献   

5.
由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经中间体3-羟基苯酞(3),再经溴丙烯及锡存在下3的烯丙基化、硼氢化氧化、铬酐氧化、二甲基锌甲基化,共6步反应合成了3-(3'-羟基丁基)异苯并呋喃-1(3H)-酮.  相似文献   

6.
含3-取代苯酞结构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和真菌中,是传统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在现代医药中受到广泛关注.本综述列举了部分具有生物活性的苯酞类化合物,综述了3-取代苯酞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年来报道的对映体选择性合成方法,以期对设计、发现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苯酞骨架或类似化合物的方法产生启示作用.这些方法包括:(a)通过形成C—C键的反应构建内酯,例如2-酰基苯甲酸酯等的醇醛缩合/内酯化级联反应;(b)通过形成C—O键的反应构建内酯,例如2-酰基苯甲酸酯的还原内酯化或3-烯基苯酞的还原,分子内氧化/内酯化,或分子内氧化还原/内酯化.这些方法对于高立体选择性合成苯酞类化合物和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 ,经中间体 3 羟基苯酞 (3 ) ,再经溴丙烯及锡存在下 3的烯丙基化、硼氢化氧化、铬酐氧化、二甲基锌甲基化 ,共 6步反应合成了 3 (3’ 羟基丁基 )异苯并呋喃 1(3H) 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Se(Ⅳ)-丁基罗丹明B与L-色氨酸结合物在β-环糊精(β-CD)介质中的荧光光谱行为.加入L-色氨酸可使Se(Ⅳ)-丁基罗丹明B体系发生荧光猝灭,β-CD的加入导致溶液中荧光猝灭值ΔIF增加,且L-色氨酸的质量浓度与ΔI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荧光猝灭测定L-色氨酸的新方法.优化了实验条件,结果表明:β-CD对测定具有增敏作用,色氨酸的质量浓度在1.0 ~30.0 mg/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IF =399.1ρ(mg/L)+258.9,相关系数r=0.999 3,检出限为0.21 mg/L.将方法用于粮食样品中L-色氨酸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根据在自由基引发剂存在下,8,9-苯并-2-亚甲基-1,4,6-三氧螺(4,4)壬烷(Ⅰ)可能存在的竞争反应,推导了动力学方程式。用红外光谱法测定了单体的消失速率和苯酞的生成速率。实验结果与推导动力学方程式相符。进一步证明了单体(Ⅰ)的增长反应由加成聚合和开环—异构化—加成这两个反应组成。这两个反应对总速率的相对贡献与单体浓度有关。得到了共聚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微量热法研究单底物酶促反应的产物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有产物抑制的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对比进度方程和热力学的数学模型。根据此模型, 可由反应的热谱曲线方便地解析出动力学参数(K~m, K~i和V~m)和摩尔反应焓(△~rH~m), 并同时确定产物的抑制类型。用微量热法研究了精氨酸酶催化水解L-精氨酸的热动力学, 确定水解产物L-鸟氨酸属于竞争性可逆抑制剂, 298.15K和pH 9.4时L-鸟氨酸与精氨酸酶作用的抑制常数K~i=1.22×10^-^3mol·L^-^1。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有产物抑制的单底物酶促反应热动力学研究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精氨酸酶进行手性选择性研究。通过对精氨酸酶Ⅰ与L,D型精氨酸复合物结构的比较,发现精氨酸酶Ⅰ与L型精氨酸结合得更紧密,进一步的复合物分子动力学轨迹比较分析显示,精氨酸酶Ⅰ与L型精氨酸分子的复合物RMSD曲线的震荡较小,并且酶与底物的结合能也是L型的高于D型的复合物。总之,在精氨酸酶Ⅰ在催化精氨酸脱胍基的反应中,只选择L型精氨酸分子是基于酶的手性选择性,手性选择性是由酶的活性口袋的形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酶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L-缬氨酸(L-Val)对野生型和突变型精氨酸酶Ⅰ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精氨酸酶Ⅰ的活性口袋附近有一个较大的空穴C2, 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 突变Ile156Arg缩小了空穴C2的容积, 而实验结果表明, L-Val对突变型精氨酸酶Ⅰ抑制剂的半抑制浓度(IC50)由3.06 mmol/L升高到6.26 mmol/L, 增加了1倍, 因此精氨酸酶Ⅰ可能存在一个位于空穴C2的调节位点, 并且L-Val可以结合于此干扰精氨酸酶Ⅰ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邻甲氧基对[双(2-氯乙基)氨基]苯丙氨酸(Ⅰ)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对多种动物肿瘤如小鼠肉瘤 S-180、梭形细胞肉瘤、金生肉瘤及吉田肉瘤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临床使用的结果表明,它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乳癌等亦有明显的疗效.本文报导了Ⅰ的二种对映体,D-Ⅰ和 L-Ⅰ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在37℃、pH=9.4、40 mmol/L的巴比妥钠-盐酸缓冲体系中,利用微量热法研究了稀土离子镧对牛肝精氨酸酶催化L-精氨酸水解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镧离子对精氨酸酶催化反应存在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可逆抑制,求得抑制常数K1为2.74×10-4mol/L。根据其抑制类型和离子半径,推测镧离子与精氨酸酶的结合位置远离酶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甘孢霉素含量的新方法.在近中性的介质中,苯甘孢霉素与Au(Ⅲ)发生配合反应生成荧光物质(λex=355 nm,λem=438 nm),在所选定的最佳条件下,苯甘孢霉素在0.40~20 mg·L-1范围内与体系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2,对浓度为2.0 mg·L-1的苯甘孢霉素连续测定11次,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8%,检出限为O.14 mg·L-1,平均回收率为100.4%.本法可用于片剂和胶囊中苯甘孢霉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调色剂酞嗪(PHZ)在苯并三氮唑银(AgBTA)光敏热显影体系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SEM,IR,XRD分析结果表明,PHZ与AgB-TA生成银复合物从而发挥显影促进作用.该复合物可以改变AgBTA颗粒的形状.生成的银复合物具有与AgBTA相同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7.
叔丁基[1-(对溴苯基)环丁基]氨基甲酸酯与N-甲基-N-甲氧基-苄酰胺在正丁基锂的作用下,经Weinreb酮合成法合成了抗癌药物二氮杂萘衍生物的关键中间体——叔丁基{1-[(对苯乙酰基)苯基]环丁基}氨基甲酸酯,收率33%,其结构经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1,4-双(取代苯乙炔基)苯(Ⅰ)和反,反-1,4-双(β-取代苯乙烯基)苯(Ⅱ)的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用CNDO/S-CI和HMO方法对苯乙炔、二苯乙炔和(Ⅰ)及苯乙烯、1,2-二苯乙烯和(Ⅱ)的激发能进行了计算和研究.讨论了化合物结构对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曾志  谢润乾  谭丽贤  张涛 《应用化学》2011,28(8):956-962
用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CO2提取方法对川芎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提取物进行分析,分别鉴定出30和34个化合物,测定了其相对含量。 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CO2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均为(Z)-藁本内酯。 超临界CO2提取方法能提取出较多的川芎药效物质,如丁基酞内酯、丁烯基酞内酯、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E)-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I。 而水蒸气蒸馏提取物中除了川芎药效物质外,还含有较多的萜烯类化合物。 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对川芎药效物质的提取比水蒸气蒸馏法的效率高。 通过对川芎中带不饱和侧链与饱和侧链内酯类化合物质谱裂解规律的解析归纳,鉴别了川芎中不饱和侧链内酯类化合物如(Z)-藁本内酯、(E)-藁本内酯、丁烯基酞内酯和川芎内酯I以及饱和侧链内酯类化合物如丁基酞内酯和川芎内酯A。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酞嗪在PTG材料热显影过程中的作用,制备了硝酸银与酞嗪(Phthalazine,PHZ)的配合物Ag(PHZ)NO3,SEM照片显示该配合物为棱柱状晶体.研究了Ag(PHZ)NO3对PTG材料热显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酞嗪相比,同等显影条件下使用Ag(PHZ)NO3能降低胶片的影像密度及灰雾,但显影银的形貌结构和尺寸大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文中讨论了Ag(PHZ)NO3对热显影性能产生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