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原产于日本琵琶湖,1997年引入中国并繁殖成功。实践证明,池蝶蚌的育珠能力强,质量优,已在全国淡水珍珠主产地推广养殖。为了解不同投饵施肥方式所提供的食物和生存的环境,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间对池蝶蚌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9次调查。全年共检测到浮游植物103种(属),不同施肥方式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分别为:未施肥池塘在1.8×105~289.5×105 cells/L之间;施含益生菌发酵有机肥的池塘在12.9×105~705×105 cells/L之间;施发酵后的鸡粪肥池塘在5.4×105~481.6×105 cells/L之间。全年采样中未施肥池塘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低于施肥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施含益生菌肥池塘与施发酵鸡粪肥的浮游植物密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益生菌肥用量是鸡粪肥的一半,因此益生菌肥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且对池塘污染小。3种施肥情况的全年群落组成5,6,7月均以绿藻占优势;8,9,10月以绿藻占优势,蓝藻占次优势;11,12和次年3月以隐藻占优势。抚州池蝶蚌养殖基地四季不分明的特点,春较短,冬季较长,夏、秋、冬季分割明显;蓝藻门、硅藻门主要分布秋季,隐藻门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早春。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水体中施用生物有机肥,观察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结果共观察到浮游植物8门93属185种。叶绿素a的含量和生物密度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充氧与不充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当施肥量为0.24g.L-1,水温25℃时,叶绿素a含量最高,为119.24ug.L-1,并且生物密度最大,为5.15×107 cells/L;充氧施肥量为0.06g.L-1时,生物密度达到最大,为3.81×107 cells/L;不充氧施肥量达0.48g.L-1时,生物密度达到最大,为3.97×107 cells/L;充氧与不充氧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施肥前多样性指数为2.08,施肥量至0.24g.L-1时,充氧条件下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69;水温25℃时,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74。未施肥时,只有肘状针杆藻和硬弓形藻2个优势种,而施肥后先后共出现17个优势种;其中绿藻门,蓝藻门中的最多,绿藻门有7个,蓝藻门有6个;施肥量相同时,充氧组的优势种数量明显多于不充氧组;黄藻门和隐藻门的种类只有在充氧条件下才成为优势种。当施肥量恒定为0.24g.L-1时,不同温度下先后共出现12个优势种,其中绿藻门,蓝藻门中的优势种最多,均有5个优势种;随温度上升,优势种的数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以10.8×104cell·mL-1、7.2×104cell·mL-1、0.4×103cell·mL-1接种后进行单种培养、两两混合培养及3种藻混合培养,结果表明:混养对骨条藻增殖有利,而对其他2种藻有胁迫作用.赤潮异弯藻对微小亚历山大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使其在异亚混养中占据优势.赤潮藻间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是造成赤潮种群单一化及群落演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分布以及生物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并用富营养化指数、水质综合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水质状况评价.经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0属116种,其中硅藻门37属92种,甲藻门10属20种,绿藻门和蓝藻门各2种.全年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的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种类数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季节差异极显著(p=0.008<0.01),春季最少(33种),冬季最多(71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最高,达67.66×106 cells·m-3,春季最低,为0.12×106 cells·m-3,两季节差异极显著(p=0.003<0.01).夏季靠近衢山岛一侧的D03和D05站位,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大量增殖,但未达到赤潮水平.冬季岱衢洋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较丰富.春季均匀度指数最高,多样性指数也较高,但丰富度指数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与水温、盐度、透明度、叶绿素a及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富营养化指数表明,整个海域夏冬季多数站位均未发生富营养化,春秋季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春季富营养化最严重,多数站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综合指数表明,整个海域处于轻污染状态,且夏冬秋季水质明显优于春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表明,该海域除秋季处于重中度污染状态外,其他季节均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固定化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在污水中去氮、磷的效果, 以褐藻酸钠为固定化载体, 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 研究了不同包埋藻细胞密度(0、0.27×107、0.81×107、1.35×107、1.89×107、2.43×107 cells?mL-1), 不同藻球直径(2.5、3.0、3.5、4.0mm), 3% CaCl2溶液不同加固时间(0、1、2、4、6、8h)、不同藻球用量(0、7.5、15.0、22.5、30.0、37.5g?L-1)和不同加固时间下反复使用次数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包埋藻细胞密度为1.35×107 cells?ml-1时单位藻细胞去除NH4+-N和PO43--P的效果较好. 藻球规格对NH4+-N和PO43--P去除效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 CaCl2加固时间2~8h对藻球中藻细胞生长、NH4+-N和PO43--P去除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 但均显著高于加固1h, 未经加固的藻球极易破损. 藻球投放质量越大, NH4+-N和PO43--P的去除速度越快, 投放量为30g?L-1, 培养9d后, NH4+-N和PO43--P去除率可达80%以上. 固定化藻球反复使用3次以上, 其NH4+-N和PO43--P的去除效率下降. 由此得出: 固定化新月菱形藻球包埋藻细胞密度以1.35×107 cells?mL-1, 藻球直径3.5mm为佳; 藻球制作时在3% CaCl2溶液中加固最佳时间为2h; 藻球用量为30g?L-1; 对藻球定期(9d)进行加固, 有利于增加藻球使用寿命, 并保持其较好的氮、磷去除率.  相似文献   

6.
贪食迈阿密虫(Miamiensis avidus)是一种已知的养殖鱼类兼性寄生虫, 可严重危害养殖水产动物的健康并导致死亡. 为了研究有效的贪食迈阿密虫防治方法, 以从虎斑乌贼溃疡病患处分离的一株贪食迈阿密虫(SP-1株)为实验对象, 设计了一种贪食迈阿密虫的体外培养方法, 结果显示在最适生长温度为20℃, 培养至稳定期时虫体密度可达1×105个?mL-1. 采用体外浸浴模型分析了阿苯达唑、盐酸强力霉素、甲硝唑、硫酸奎宁、盐酸左旋咪唑、福尔马林和双氧水等药物对SP-1株的杀灭效果. 结果表明, SP-1株对硫酸奎宁、盐酸左旋咪唑的敏感性较高, 24h浸浴最小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2.5μg?mL-1和25μg?mL-1; 体积浓度为50μL?L-1的福尔马林溶液或双氧水均可在1h内完全杀灭暴露在其中的SP-1株.  相似文献   

7.
赣江中游冬季浮游生物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12月对赣江中游进行了浮游生物的调查。鉴定结果如下:浮游植物共8门30属47种,硅藻门30种,绿藻门10种,蓝藻门1种,金藻门2种,裸藻门1种,甲藻门1种,黄藻门1种,隐藻门1种。浮游动物27种,其中轮虫类11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6种,原生动物2种。进行了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M arga lef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究定向培藻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应用效果. 选取体长0.545cm的凡纳滨对虾84万尾, 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 每个室内水泥池(30m2)14万尾), 对照组水体不添加藻, 试验组水体中添加海链藻(藻浓度维持2×104~5×104 cell?mL-1), 试验周期25d. 结果表明: 定向培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养殖水质影响显著(P<0.05), 其中, 对虾体长、体质量成活率和饵料系数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养殖水体的pH日差值和、NO3--N、NH4+-N、PO43--P和养殖水体中弧菌数量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 养殖池中添加定向培海链藻有利于维持养殖池水体的水质稳定, 减少水体的氮磷含量和抑制弧菌的生长, 同时也有利于凡纳滨对虾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从中国东海和南海近海海水样品中分离得到105株细菌,探讨了不同海区可培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特点.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分离菌株分属于2个细菌门的14个种,南海分离菌株分属于3个细菌门的19个种.其中,东海分离菌株中α-变形菌占33.3%,γ-变形菌占57.2%,厚壁菌门细菌占9.5%.南海分离菌株中α-变形菌占41.9%,γ-变形菌占35.5%,拟杆菌门细菌占17.7%,厚壁菌门细菌占4.8%.东海和南海样品的分离菌株在种属水平上的多样性差异明显,后者的多样性指数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0.
渔山列岛潮间带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116种,其中环节动物3种,占总生物种类的2.6%;软体动物45种,占38.8%;甲壳类19种,占16.4%;棘皮动物6种,占5.2%;藻类37种,占31.9%;其他种类6种,占5.2%.潮间带生物资源总平均生物量6760.2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750.36 ind·m-2.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断面分布不均匀,生物量以大白礁最高,为16006.2g·m-2,小澳次之,为2499.3g·m-2,大沙岙里生物量最低,仅为大白礁生物量的1/10.优势种明显,日本笠藤壶生物量在优势种中占首位,最大生物量达970.91g·m-2;其次为角偏顶蛤,最大生物量为4088.29g·m-2;其他优势种主要有厚壳贻贝、覆瓦小蛇螺和条纹隔贻贝,生物量分别为1406.37,1012.82和949.39g·m-2.  相似文献   

11.
象山港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象山港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共有底栖生物158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居多,两者分别占总种类数的41%和33%.潮间带生物2年平均生物量为101.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59.2ind.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软体动物居首位.潮间带生物季节变化特点为生物栖息密度春季最大,生物量夏季最高.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本次调查结果均低于以往,表明沿港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和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离子色谱-蒸发光散射法,研究阿仑膦酸钠及有关物质的色谱分离与分析方法.以IonPac AG18(2mm×50mm)和AS18(2mm×250mm)阴离子交换柱为分离柱,KOH梯度淋洗,通过抑制器将KOH转化为水,然后分别采用抑制电导和蒸发光散射器检测器检测.经优化,以信噪比(S/N)为3计算检出限,电导检测F-、Cl-、SO24-、阿仑膦酸钠、蒸发光散射检测阿仑膦酸钠的检出限分别为1.372 12×10-4、6.293 7×10-4、9.041 1×10-4、1.252 5×10-2和5.007 4μg.mL-1,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2、0.999 1、0.999 7、0.999 9和0.998 1,加标回收率为93.0%~109.7%.用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阿仑膦酸钠及有关物质质量浓度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在温州沿岸潮间带布设9条断面开展春、夏、秋、冬4个航次织纹螺(Nassarius spp.)的分布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分布特征.9条断面共鉴定出5种织纹螺,分别为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njorensis)、习见织纹螺(Nassarius dealbatus)和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其中纵肋织纹螺的生物量所占比重最高,为32.90%;西格织纹螺栖息密度所占比重最高,为68.87%.从水平分布来看,布设在湖雾断面的织纹螺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均高于其他断面;从垂直分布来看,中潮区的织纹螺种类最丰富,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也最高,分别为8.38g·m-2和78ind·m-2;从季节来看,秋季织纹螺种数明显高于春、夏、冬季;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除了与季节有关外,还与断面的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舟山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对庙子湖岛潮间带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样.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相似性聚类分析、MDS标序和ABC曲线等方法,分析了该岛屿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潮间带软体动物共计29种,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粒结节滨螺、带偏顶蛤等.软体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541.8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25.19 ind·m-2.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72~2.65,以冬季低潮带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6~0.90,以春季高潮带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68~2.40,以秋季中潮带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潮带之间差异性显著,群落非相似性均高于75%;季节差异不明显.主要判别种基本一致,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粒结节滨螺、短滨螺、覆瓦小蛇螺.ABC曲线分析显示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结构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受干扰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5.
以冬瓜为原料,比较了腌制方式、配料及接种腌制对冬瓜腌制过程中理化指标(pH、盐度、总酸、亚硝酸盐和氨基酸态氮)和微生物指标(细菌、乳酸菌总数)的影响,并对成品进行了感官分析.结果表明:熟腌成熟时间为20d,生腌成熟时间较长为90d,但品质较好;在生腌中加辣椒腌制比对照组pH降低了0.25,亚硝酸盐质量分数降低了8.60×10-7,而盐度和总酸的质量分数提高,盐度变化不显著;在生腌中接种腌制冬瓜比对照组pH降低了0.26,亚硝峰阶段亚硝酸盐质量分数降低了1.38×10-5,而氨基酸态氮质量分数增高了1.70×10-4,菌落总数增高了3.3×107cfu·mL-1,乳酸菌总数增高了1.0×107 cfu·mL-1.综合感官分析,得出生腌接种和生腌加辣椒方式均可提高冬瓜的感官品质,接种戊糖片球菌发酵的冬瓜感官品质最高.  相似文献   

16.
以冬瓜为原料, 比较了腌制方式、配料及接种腌制对冬瓜腌制过程中理化指标(pH、盐度、总酸、亚硝酸盐和氨基酸态氮)和微生物指标(细菌、乳酸菌总数)的影响, 并对成品进行了感官分析. 结果表明: 熟腌成熟时间为20d, 生腌成熟时间较长为90d, 但品质较好; 在生腌中加辣椒腌制比对照组pH降低了0.25, 亚硝酸盐质量分数降低了8.60×10-7, 而盐度和总酸的质量分数提高, 盐度变化不显著; 在生腌中接种腌制冬瓜比对照组pH降低了0.26, 亚硝峰阶段亚硝酸盐质量分数降低了1.38×10-5, 而氨基酸态氮质量分数增高了1.70×10-4, 菌落总数增高了3.3×107 cfu?mL-1, 乳酸菌总数增高了1.0×107 cfu?mL-1. 综合感官分析, 得出生腌接种和生腌加辣椒方式均可提高冬瓜的感官品质, 接种戊糖片球菌发酵的冬瓜感官品质最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聚螯合物酶联抗体交联磁性纳米乳胶的脂联素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了血清中脂联素. 发现多聚螯合物酶上含有大量HRP酶, 可以极大地放大检测信号; 在优化条件下, 免疫比浊信号强度在脂联素0.005~0.2ng?mL-1范围内变化时, 并随着ADPN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关系(R2=0.998), 检出限为2 pg?mL-1. 该方法能成功用于血清样本中脂联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