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重建在脊椎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70例脊椎骨折患者,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分别实施X线检查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以手术结果为参照,对比两种诊断方式所得结果的差异。结果发现,X线检查骨折的部位诊断符合率、类型诊断符合率、合并椎管狭窄诊断符合率均低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式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相比较,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均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可知,对脊椎骨折进行临床诊断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准确揭示骨折部位及骨折类型,且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水平均较高,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X线平片和CT扫描对外伤性脊椎骨折部位的检出情况、骨折部位解剖学改变的显示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脊椎骨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和CT扫描检查,以手术结果为参考,观察X线平片和CT扫描对外伤性脊椎骨折部位(前柱、中柱、后柱)的检出情况、骨折部位解剖学改变(小关节滑脱、骨碎片、椎体移位、椎管狭窄)的显示情况,以及对术后椎弓根未完全到达椎体的检出情况。结果显示,CT扫描对中柱骨折、后柱骨折的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5);对前柱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与X线平片比较无差异(P>0.05)。CT扫描对小关节滑脱、骨碎片、椎体移位、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5);对术后椎弓根未完全到达椎体检出率为88.89%,高于X线平片的77.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对外伤性脊椎骨折部位检出率及骨折部位解剖学改变的显示均优于X线平片,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作为外伤性脊椎骨折的首选诊疗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X线影像学两种检查方式在骨盆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收治的70例骨盆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和X线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采用X线平片扫描共检出43例骨折,检出率为61.43%;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共检出70例骨折,检出率为100.00%;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骨盆骨折检出率高于X线影像学检查,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更好的对骨盆骨折进行诊断,诊断率较高,可准确反映患者骨折具体情况,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与MRI应用于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盖州市中心医院接收的隐匿性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于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期间入院就诊,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5例,研究组患者应用MRI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89%、90.47%、100.00%,对照组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00%;研究组、对照组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特异性均为100%,无差异;研究组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敏感度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应用于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效果优于64层螺旋CT,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检测结果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本次研究筛选我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50例非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为对照组,均实施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比两组及观察组内不同组织类型、不同临床分期患者CT重建参数(图像客观噪声、信噪比)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CT重建参数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期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病理学检查证实,50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中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5例、黏膜相关淋巴瘤19例、小B细胞淋巴瘤4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与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图像客观噪声低于对照组,信噪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不同组织类型患者、不同临床分期患者CT重建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参数中图像客观噪声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期呈负向相关性(r=-0.74,P<0.05),信噪比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r=0.71,P<0.05)。据此可得,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取得的效果更佳且CT重建参数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对于辨别组织类型和判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参照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91例脑胶质瘤患者纳入本研究,均给予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病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对侧正常脑组织比较,病灶区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明显较高(P0.05);高级别病灶CT灌注成像参数CBF、CBV、PS及VEGF表达光密度值明显高于低级别病灶(P0.05);CBF、CBV与VEGF表达光密度呈正相关(P0.05);CBF、CBV和PS鉴别高级别病灶的AUC分别为0.885、0.877和0.792(P0.05)。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在低、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并且与VEGF表达存在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诊断中,应用X线、磁共振成像(MRI)的价值。选取急性肘关节外伤儿童94例,给予X线、MRI检查,分析两者诊断肱骨外髁骨折诊断的价值。94例急性肘关节外伤儿童中,确诊肱骨外髁骨折74例;MRI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0%,明显高于X线检查的83.78%、85.11%和60.00%(P<0.05);MRI诊断肱骨滑车软骨链完整性的灵敏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2%、96.81%、100.00%和94.44%,明显高于X线的62.79%、78.72%、87.10%和74.60%(P<0.05);MRI冠状位3D-FS-FSPGR/3D-FSPGR序列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0%,明显高于FS-PDWI、FS-T2WI序列(P<0.05)。相比较X线,MRI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诊断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探讨了螺旋CT和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和转归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肇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均接受脑电图检查,55例接受螺旋CT检查。结果 60例EEG资料显示5例正常、55例异常;55例接受螺旋CT检查,其中26例异常,异常率47.27%;随着治疗时间进展,EEG、螺旋CT检查异常率在逐渐下降,轻度异常者转归评价高于中、重度异常者。结论 EEG可作为脑功能改变和病理改变的敏感指标,能作为脑病变转归评价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定量分析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及与实验室指标、疾病分期的关系。选取MM患者62例作为研究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健康者62例作为对照组,均行能谱CT检查。结果发现,研究组40 keV、50 keV、60 keV、70 keV、80 keV、90 keV、10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能量水平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的AUC为0.875;40~100 keV能量水平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与Hb呈正相关,与CREA、BUN、β2-MG、疾病分期呈负相关(P<0.05)。因此能谱CT多参数成像定量分析在MM诊断方面具有较高价值,且与患者Hb、CREA、BUN、β2-MG水平、疾病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护理干预措施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的检查前准备,干预组除常规准备还通过心理和行为干预法控制呼吸和心率。观察两组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结果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和控制心率药物,患者呼吸、心率达到检查的要求,干预组检查成功率(χ2=19.314,P0.001)和图像质量优良率(Z=19.314,P=0.03)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配合全程心理和行为干预法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检查成功率和成像图像质量优良率,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adaptation of Raman spectroscopy for arthroscopy of joint tissues using a custom-built fiber-optic probe. Differentiation of healthy and damaged tissue or examination of subsurface tissue, such as subchondral bone, is a challenge in arthroscopy because visual inspection may not provide sufficient contrast. Discrimination of healthy versus damaged tissue may be improved by incorporating point spectroscopy or hyperspectral imaging into arthroscopy where the contrast is based o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Articular joint surfaces of knee cadaveric human tissue and tissue phantoms were examined using a custom-designed Raman fiber-optic probe. Fiber-optic Raman spectra were compared against reference spectra of cartilage, subchondral bone and cancellous bone collected using Raman microspectroscopy. In fiber-optic Raman spectra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there was an effect of cartilage thickness on recovery of signal from subchondral bone. At sites with intact cartilage, the bone mineralization ratio decreased but there was a minimal effect in the bone mineral chemistry ratios. Tissue phantoms were prepared as experimental models of the osteochondral interface. Raman spectra of tissue phantoms suggested that optical scattering of cartilage has a large effect on the relative cartilage and bone sig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ing of light fluence in the osteochondral interface confirmed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 human cadaveric tissue and tissue phantoms. These first studies demonstrate the proof of principle for Raman arthroscopic measurement of joint tissue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future clinical or animal model studies.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00例,均行双源CT及MRI检查。通过比较双源CT及MRI对痛风性关节炎的阳性诊断率、诊断灵敏度,以及不同影像学表现的差异(包括痛风结节、关节骨质破坏、关节软骨侵蚀、关节积液、周围间隙水肿、滑膜破坏和尿酸盐结晶等),探讨双源CT和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双源CT检出患病关节的阳性率及诊断敏感度均高于MRI,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源CT对于痛风结节以及骨质破坏的检出率高于MRI,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检测尿酸盐结晶方面,双源CT具有特异性;MRI对于关节积液、关节周围间隙水肿、软骨侵蚀、滑膜侵蚀的检出率高于双源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表明双源CT具有尿酸盐结晶诊断特异性,其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于MRI。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50例,依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48例、良性10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T、MRI检查,分析CT、MRI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发现,MRI总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毛糙、信号/密度不均检出率明显高于CT,MRI钙化灶检出率明显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中,CT为79.17%、74.51%、76.00%,MRI为83.33%、80.39%、81.33%,CT联合MRI为95.83%、96.08%、96.00%,CT联合MRI明显高于CT、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T、MRI可作为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方法,CT对钙化灶有较高的分辨能力,MRI对软组织及小病灶有较高的分辨能力,CT联合MRI可有效提高其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多层CT与D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及狭窄程度的影响。以我院2017年8月-2018年11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后,分别进行DSA检查以及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不同检查的冠状动脉狭窄、通畅性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检查的一致性。通过对CT检查结果以及DSA检查结果的配对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对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诊断一致性较好;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管壁厚度以及管径直径诊断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种检验方法对患者的管壁厚度以及管径直径诊断一致性较好。总之,多层CT与D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及狭窄程度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在评价介入性热化疗对中晚期肝癌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72例采用介入性热化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在治疗前后的CTPI灌注参数和血清肿瘤学标志物水平。通过与治疗前数据比较,发现治疗后癌灶区CTPI灌注参数明显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明显降低。CTPI灌注参数、血清肿瘤学标志物在碘油完全沉积和部分沉积组、客观缓解和未缓解组均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PI灌注参数与肝癌血清肿瘤标志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CTPI灌注参数可有效反映介入性热化疗前后晚期肝癌患者的动脉血供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究了MRI增强扫描(DCE-MRI)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效果。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81例,术前均行DCE-MRI和DWI检查,根据数据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计算扩散系数(ADC)值。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率,并采用ROC分析ADC值诊断乳腺癌良/恶性的效能。结果显示,81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显示良性37例、恶性44例;DCE-MRI与DWI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与准确度显著高于单一检测(P<0.05);良、恶性病灶的TIC分型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ADC值较良性病灶低(P<0.05);ADC值诊断乳腺癌良/恶性最佳界限值为1.28×10-3 mm 2/s,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和90.9%。因此,DCE-MRI与DWI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乳腺癌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了X线平片、CT及MRI对四肢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效能。回顾性收集了2012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入我院治疗的92例四肢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了各病理类型四肢骨肿瘤发病部位、影像学检查特征和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判断良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显示,92例患者中原发性骨肿瘤发生在肱骨为9.78%(9/92),尺、桡骨为7.61%(7/92),手骨为5.43%(5/92),肩胛、锁骨为2.17%(2/92),股骨为38.04%(35/92),胫、腓骨为17.39%(16/92),足骨为5.43%(5/92),髋骨为14.13%(13/92);X线对骨质增生/硬化和骨膜反应成像较佳,分别占85.87%和57.61%;CT对骨质增生/硬化、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成像较佳,分别占92.39%、66.30%、85.87%;MRI对软组织肿块、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骨髓水肿成像均较佳,分别占94.57%、82.61%、64.13%、22.83%。92例四肢骨肿瘤中,X线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4.57%,均低于CT、MRI诊断的灵敏度(依次为95.65%、97.83%),特异度82.14%,低于CT和MRI的89.29%,而MRI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7.83%、89.29%、95.83%。X线、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0.855,均低于MRI的ROC曲线下面积0.942。本文发现X线片、CT、MRI对四肢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各有优势,尽管MRI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较高,但是将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定位定性诊断,避免出现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强大的非侵入式生物医学诊断技术. 临床上, MRI需要借助造影剂来提高成像质量, 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由于具有优越的信号放大能力和生物相容性, 自组装多肽探针可负载特定的MRI分子, 通过酶促自组装过程实现肿瘤靶向和特异性富集, 增强肿瘤病灶区MRI信号, 从而进一步提高MRI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多肽自组装探针在不同MRI模式( 1H MRI, 19F MRI和双自旋核MRI)下的最新进展, 并展望了这类新型探针在MRI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