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众包创新作为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群体智慧以实现创新的新型开放式创新模式,其本质是企业突破组织界限,获取与整合外部网络知识以提升创新绩效。由于创新任务复杂多样、用户参与自由自愿等特征,导致在众包创新实践中用户持续参与意愿不足、创新效果不好等现象。为此,基于关系营销和知识共享相关理论,界定面向众包创新的知识承诺概念,认为知识获取视角下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的本质是众包参与双方的知识承诺建立,进而分析众包创新中知识承诺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的动态优化决策模型,通过求解和算例分析探讨最优决策结果,给出引导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的最优控制准则。  相似文献   

2.
组织内个体之间的知识传播存在不同的模式,传播模式会影响传播效果,反过来传播模式会随着传播的进行而发生演化,反作用于知识传播,进而影响组织绩效和创新。基于此,本文先归纳了六种知识传播模式之间的演化规则,然后对应不同类型的组织,利用复杂网络设置了多组仿真实验,模拟了传播模式不断演化时组织知识传播的动态过程。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专家对组织知识传播至关重要,专家能够大大提高组织知识储量;顺畅的沟通机制不仅能显著提高组织知识储量,还能让知识传播更兼顾公平;组织内个体的知识分享习惯是其获取知识的关键,越懂得分享的人越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基于现有科研团队社会资本、知识共享及创新绩效的相关文献,提出了科研团队内部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和知识共享之间的理论假设,确定了科研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的测量维度和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研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及知识共享有显著正向影响;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在内部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严杰  刘人境 《运筹与管理》2018,27(12):115-124
如何筛选有限理性参与者是企业实施众包的关键问题。通过引入个体有限理性,扩展了经典的NK模型,构建了模拟竞赛式众包问题解决过程的多主体仿真模型,研究了个体有限理性水平、个体有限理性系统化程度以及个体有限理性水平标准差对众包绩效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个体有限理性水平对提高众包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在任务复杂性较高的情况下;个体有限理性系统化程度和个体有限理性水平标准差对众包绩效也有正向影响,但依赖于个体有限理性水平。当企业有一个复杂性较高的任务时,如果追求所有方案的整体改善,企业需要招募有限理性水平较高的个体,并组成有限理性系统化程度较高且有限理性水平标准差较大的群体;如果追求少数优质方案,企业需要招募有限理性水平较高的个体,并组成有限理性系统化程度较低且有限理性水平标准差较大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将声誉效应引入众包竞赛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接包方为考虑未来绩效收益而提高当前努力。建立并求解了显性和隐性声誉效应下连续两个任务阶段的动态激励模型,探讨了显性声誉修正系数、隐性声誉系数以及参赛者数量对激励效果的影响,并与无声誉激励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声誉激励机制通过单位绩效激励强度和固定奖励水平两条途径起作用,增大隐性声誉系数有助于提高每个任务阶段的努力程度,显性声誉不确定性则会降低第2任务阶段的努力程度;各种条件下实施声誉激励对第1任务阶段中的努力程度和单位绩效奖励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参赛者数量的增加有助于弱化第1任务阶段中棘轮效应,但也会降低声誉激励机制对努力程度的正向价值,扩大声誉激励机制对单位绩效奖励的负向价值。  相似文献   

6.
曹霞  刘国巍 《运筹与管理》2015,24(2):246-254
为揭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规模与连接机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运用Agent建模理论和Netlogo仿真平台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仿真模型,对不同特性(小世界、无标度)偏好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进行仿真实验,并运用动态系统理论解释仿真的涌现现象。研究发现:①网络平均节点度(度数中心势)与网络平均创新绩效(节点加权平均收益的对数)之间存在鞍结分叉和跨临界分叉的组合现象;②网络平均距离(关系强度)与网络平均绩效之间呈指数增长分布轨道;③连接机制与网络平均绩效呈对数增长分布轨道;④实力择优连接机制提升网络平均节点度正向作用的效率较低;⑤随机组合择优连接机制更有利于提升小世界偏好网络平均距离的正向作用;⑥度择优连接机制更有利于提升无标度偏好网络平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在集群创新网络中,各节点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能力不同,要想提升集群整体创新水平,各节点之间的联结活跃能力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创新网络的结构属性及影响关系,提出创新网络活跃能力概念,并建立其概念模型.通过多元回归研究得到创新网络活跃能力对集群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税收减免政策在创新网络活跃能力与集群升级之间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创新基金在创新网络活跃能力与集群升级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结合创新网络活跃能力提升以及创新支持政策的完善,为集群的升级发展提出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技术合作伙伴,筛选技术来源,通过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实现多渠道技术获取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方式。不同技术获取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理差异性受到了诸多学者的重视,但企业技术获取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很少有研究系统地分析企业技术获取系统的协同机理及其与创新绩效的互动关系。文章构建了企业技术获取系统协同发展模型,对我国企业技术获取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企业不同技术获取协同与不同创新绩效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整体上我国企业技术获取系统处于协同演进状态,但国外技术获取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徘徊与波动;企业在技术获取和技术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形成了技术获取协同带动技术累计绩效和经济绩效刺激技术获取系统协同演进这两个简单的价值循联接;我国企业目前仍欠缺通过持续的技术学习实现技术累计绩效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使企业经济绩效归因于其内外部技术的研发、吸收和二次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将大学生创新团队知识异质性分为显性、伪隐性、真隐性三个维度来研究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构建以知识共享为中介变量,团队冲突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模型,且基于102个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团队问卷调查数据,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 表明:在伪隐性知识异质性、真隐性知识异质性与创新绩效间,知识共享均有部...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问卷调研获取一手数据,运用PLS—SEM方法测度了各类因素对创意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PLS—SEM方法对观测数据拟合精度较高,在样本数据非正态分布、共线性等情况下仍然稳定。实证结果表明:团队情境、吸收能力、转移意愿、转化能力、媒介丰富度由大到小对创意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而隐性知识特性必须通过对知识源转化能力的显著负影响才能间接影响知识转移绩效。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主体仿真方法,构建了成员知识基础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动态仿真模型,分析了成员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交叠度对创新绩效的内在作用机理,解答了组织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以及不同的人如何影响组织创新这两个重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宽度对创新绩效有积极效应,而知识深度的效应依赖于知识宽度与知识交叠度的交互影响。其中,知识宽度较低时,知识深度存在消极影响。知识宽度较高时,知识深度对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影响。知识宽度中等时,成员所拥有的优势知识是否重复至关重要。当优势知识均匀分布时,知识深度呈现积极效应;当优势知识高度重复时,不同领域的知识难以被融会贯通,知识深度的积极效应转变成消极效应。总体来说,兼具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的T型人才最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此外,在专业型人才队伍中适当引入通用型人才,能够在多数情况下保证组织的最优表现。  相似文献   

12.
和征  张志钊  李勃 《运筹与管理》2020,29(9):232-239
在服务型制造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的过程中, 为了激励合作企业参与服务创新, 将公平理论引入到声誉激励机制设计中, 考虑合作企业的公平偏好程度、服务创新能力系数、知识转移能力系数、耐心系数等参数,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 建立声誉激励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求解和数值仿真, 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研究表明:当合作企业是风险规避的, 在完全信息情况下, 合作企业的公平偏好程度系数与声誉激励系数正相关;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 合作企业的公平偏好程度系数对声誉激励系数的影响不显著;无论是否考虑合作企业的公平偏好, 合作企业的努力水平、服务创新能力系数、知识转移能力系数、耐心系数与声誉激励系数正相关;合作企业的努力成本系数、风险规避系数、产出分享系数、外部环境变量的方差与声誉激励系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主体仿真方法,探讨了双元创新平衡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并且检验了个体间模仿学习速度、任务复杂度、人员流动、环境扰动等情境因素与双元创新平衡对组织绩效的交互影响。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当组织处于稳定环境下,任务复杂程度适中,并且个体间模仿学习速度中等时,双元创新平衡参数与组织绩效间呈现倒U型的影响关系;当任务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时,任务本身的特性削弱了双元创新平衡参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不同平衡模式对应的组织绩效没有明显的差距;当个体间模仿学习速度比较慢时,增强了组织的探索性,此时具有利用式创新倾向的组织可以更好地提升组织绩效水平。但当个体间模仿学习速度过快时,组织更多的倾向探索式创新对组织绩效的提升更有利;当组织存在人员流动和外部环境扰动时,更多的利用式创新可以提升组织对现有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多元参与主体对数字内容创新过程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对数字内容创新活动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并分析其行为逻辑与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数字内容平台方、数字内容提供方和数字内容消费方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运用复制动态方程分析以及Matlab软件仿真分析,模拟三方博弈主体在数字内容创新中的策略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内容创新机制是在数字内容平台方主导创新激励、数字内容提供方选择性创新,数字消费方采纳支持创新的三方动态博弈中不断协同演进的过程,数字内容平台方对数字内容消费方创新采纳行为决策的补偿力度与数字内容提供方收益分成比例两大因素对数字内容创新有决定性影响。其研究结论为完善平台经济视角下的数字内容创新机制提供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熵值法和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省际金融要素扭曲程度和创新效率进行测度,构建面板Tobit模型实证考察金融要素扭曲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金融要素扭曲具有创新故率抑制效应,但金融危机冲击会弱化其负向影响致果;分区域而言,金融要素担曲在中部地区的抑制效应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机制检验结果发现,企业R&D投入挤占故应与寻租激励故应是金融要素扭曲抑制区域创新故率的重要渠道;此外,引入地方政府行为变量的门槛检验发现,金融要素扭曲对区域创新故率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变化,政府干预程度与政府R&D资助力度的加大,能够强化金融要素扭曲的创新效率抑制故应.因此,全面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健全财政分权体制和政府行为内外部监管机制是降低金融要素担曲程度、优化创新环境,进而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考虑协作式众包与众包竞赛在发包方期望收益上存在差异,本文对两种众包模式下的激励策略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全支付拍卖理论建立了协作式众包模式中全部接包方贡献总收益和众包竞赛模式中接包方贡献最高质量收益的数学模型。接下来,针对两种模式下接包方收益的区别,分析了各自的最优激励策略。最后,采用比较静态均衡法分析了接包方数量和能力在两种众包模式中对激励策略的不同影响,并采用了数值算例验证了相关结论。结果显示:在不设置奖励限制时,协作式众包模式中存在一个最优的奖励分配个数使得接包方贡献总收益取得最大值;而众包竞赛模式中存在一个最优的奖励分配个数使得接包方贡献最高质量收益取得最大值。因此,若接包方参与数量及能力水平提高时,发包方应增加奖励分配个数,以促进接包方贡献总收益与接包方贡献最高质量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