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两核子吸收的框架下, 我们分析了静止的π以及60、100和220MeV的π±介子在4He上吸收后发射的核子谱. 两核子吸收机制定量地符合现有实验. 四核子的相空间计算与实验不符.  相似文献   

2.
本文推广静止π吸收的两核子模型用于讨论几百Mev飞行π介子被原子核吸收后发射核子能谱的现象。计算了220MeVπ介子被12C。58Ni和181Ta核吸收后的发射核子能谱以及吸收截面σabs、平均发射核子数N和π+-吸收后发射质子的产额比值R与A的依赖关系。这些实验都能成功地用两核子吸收机制给与描述。  相似文献   

3.
π-核双电荷交换反应的强度与反应过程的两核子转移的核谱振幅直接联系着。本文讨论了这类反应与它们的核谱因子的关系。并以~(26)Mg(π~ ,π~-)~(26)Si为例,用两种核结构讨论了它的激发函数和微分截面。我们所用的理论方法能够解释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两核子吸收机制下讨论了B(π~ ,d)C反应,导出了S-波πN相互作用下的(π~ ,d)反应截面的公式.并在平面波近似下计算了~(12)C(π d)~(10)C(0~ ,2~ )的微分截面.结果表明了氘核D-波分量的重要性;中子对空间反对称的结构与对称性的结构对截面的贡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唐孝威 《物理学报》1961,17(2):108-112
一、负π介子吸收实验所提起的问题 负π介子被氢吸收,是π介子物理中的一个基本反应。这个反应有二个分枝,即辐射俘获及介子俘获。 辐射俘获: π~- p→n γ, (1) 介子浮获: →n π~0 (2)其中P和n是质子和中子。π~0介子的寿命极短,在小于10~(-15)秒之内,衰变为一对γ线。所以实验上观察到属于二个分枝的二群γ光子。反应分枝的几率比P(又称为潘诺夫斯基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VUU模型研究了1.8AGeV Ar+Pb碰撞中π介子子非对称发射携带的核物质态方程信息.指出在靶核旁观者吸收较弱的入射核快度区域,末态π介子的集体运动中保留着同重子集体关联类似的特性.其发射方位角分布的非对称性是对核物质态方程敏感的参量.由π介子方位角关联函数方法对Bevalac激光室1.8AGeV Ar+Pb碰撞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和对硬核媒质态方程模型模拟事件的计算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π介子的一核子吸收模型下,导出了(π+,d)反应的扭曲波玻恩近似的截面公式,在平面波近似下,对12C(π+,d)10C 反应作了估计.认为,这一类反应对于研究π吸收的过程和原子核的对结构都是值得重视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假定~(11)Li,~(14)Be和~(17)B是由N=2Z核芯和两个外层中子组成的三体系统,核芯-中子和中子-中子间的作用为弱吸引指数势,不足以形成核芯-中子和中子-中子二体束缚态。本文的计算表明,核芯-中子-中子三体系统可形成束缚态,计算结果基本上解释了~(11)Li,~(14)Be,~(17)B的基态能量和异常大核半径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π核双电荷交换反应的强度与反应过程的两核子转移的核谱振幅直接联系着. 本文讨论了这类反应与它们的核谱因子的关系. 并以26Mg(π+, π)26Si为例, 用两种核结构讨论了它的激发函数和微分截面. 我们所用的理论方法能够解释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π介子与周围核子发生次级碰撞可以改变K~+/π~+比.本文用Glauber模型计算在质子一核和核一核碰撞中的K~+/π~+比.计算表明,末态相互作用对K~+/π~+比的效应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 A(p,π-)B 反应的两核子模型,给出了反应矩阵元的约化和与核结构的关系.在平面波近似下,计算了入射质子能量为185 MeV 时的13C(p,π-14O(O+基态)的微分截面,定性地符合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文献[1]给出的方法计算了介子结构函数. 在另级近似下对于π介子有: Wπ1(x)~(1-x). 接着引入共振-雷吉修正的近似式, 得到在整个区间0≤x≤1与实验相符的核子、π介子价夸克分布函数. 我们还推测了标度破坏对旁观夸克数及有效袋半径的可能影响. 最后指出海夸克的分布函数也可用相似的玻密修正估算.  相似文献   

13.
在Glauber多重散射理论的框架下,使用跃迁密度方法分析了入射动量为800MeV/c的π~±介子在~(12)C上的非弹性散射的最新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参数得到的理论结果与实验值的符合程度,考虑了库仑效应对π~-核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两核子吸收机制下讨论了B(π+d)c反应, 导出S-波πN相互作用下的(π+d)反应截面公式. 并在平面波近似下计算了12C(π+d)10C(0+,2+)的微分截面. 结果表明了氘核D-波分量的重要性; 中子对空间反对称的结构与对称性的结构对截面的贡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淦昌  萧健  郑仁圻  吕敏 《物理学报》1955,11(6):493-498
利用一个50cm×50cm内有七块0.64cm厚的铅板的云雾室,在海拔3200m的高度上拍摄穿透簇射的过程中,获得了一批有重介子和超重子的照片。这些重介子和超重子中,有一个中性粒子衰变成为两个带电粒子,但这中性粒子的衰变,不能用°→p+π~+或θ°→π~++π~-来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Glauber理论近似下讨论了在π-~(13)C的非弹性散射过程中,~(13)C的9.5MeV能级激发的理论描述问题。认为到9.5MeV能级的跃迁是半相干的一步过程。对于初末态核结构,选用了弱耦合的核模型,在J~π=(7~ )/2的假设和Γ~((v))(?)1/2 Γ~((s))的近似下计算了180MeV的π~±在~(13)C上非弹性散射(9.5MeV)的微分截面,并与实验进行了比较,发现符合不是太满意的,我们认为矛盾主要是由于没有考虑自旋效应,即跃迁核子的自旋状态改变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陈启洲 《物理学报》1965,21(11):1915-1918
以前我们曾用双费米子跃迁模型讨论了超子的非轻子衰变,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但假定了Λ→p+π~-和Σ~+→p+π~0的上下不对称参数α_Λ和α_0具有相同的符号。现在的一些实验值指出α_Λ≈-α_0。如果这些实验结果正确,则必须放弃或者修改我们的理论。本文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从SU_3羣理论出发,加入K介子中间态的贡献,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于Pt偶同位素中的h_(9/2)质子对的排列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计算和讨论。结果表明,如用改善的Nilsson参数κ、μ给出的πh_(9/2)的排列频率与Vi_(13/2)排列频率的差值△(?)w_C=(?)w_c(πh_(9/2)-hw_c(vi_(13/2)对于_(78)~(184)Pt_(106)核具有最小值,约为75keV。这和最近实验上确定的~(184)Pt核转晕带上出现的大的上弯现象,是由于vi_(13/2)和πh_(9/2)两个排列频率非常靠近的结果一致。而运用Nilsson的标准κ、μ则不能给出这一结果。这两个排列的先后次序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相邻Pt偶同位素的πh_(9/2)排列频率的理论预言,期待着实验数据的检验。  相似文献   

19.
宋行长 《物理学报》1964,20(10):1048-1052
本文讨论下述几个非轻子衰变过程: ~-→Λπ~-,Λ→pπ~-,∑~+→nπ~+,∑~-→nπ~-。 (1)这些过程的不对称参数依次记为a_,a_Λ,a_0,a_+和a_-。许多作者由对称性出发研究了这些反应,其中Pais-Rosen的双重态近似方案与现有不对称参数的实验值相符合,即  相似文献   

20.
把先前用于描述π-核散射的准门口态模型用来研究光子引起的原子核的△-空穴态的激发,并对π-核弹性散射和光生过程的统一特征作了简单的讨论,将我们的结果与W.Weise的微观粒子-空穴模型及平面波冲量近似的计算作了对比研究,结果由~(16)O(γ,π~0)~(16)O和~(12)C(γ,π~0)~(12)C过程给出,并和实验数据作了比较,与冲量近似的结果相比有显著的压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