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附聚法合成大粒径丁苯胶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以及丙烯腈为主要原料合成了新型附聚剂。探讨了单体加料方式、附聚剂粒径、附聚剂的用量、滴加时间和pH对丁苯胶乳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和胶乳稳定性的影响,且对附聚后丁苯胶乳粒径分布及其形态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2.
丁苯胶乳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丁二烯和苯乙烯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醇为乳化剂,通过一步法合成了大粒径丁苯胶乳(SBR).结果表明:乳化剂浓度、电解质浓度、固含量及单体加入方式是控制丁苯胶乳粒径大小的关键因素.通过适时补加乳化剂,选取适宜的电解质浓度、固含量及采用种子半连续加料方式有利于控制SBR粒径大小及分布.  相似文献   

3.
无机纳米粒子/丁苯胶乳复合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无机纳米粒子/丁苯胶乳的复合材料,用脂肪酸对纳米粒子进行了表面改性,使之均匀分散在丁苯胶乳中,用红外、吸油性,润湿试验等方法对改性纳米微粒进行了表征,纸张涂布和老化试验证明,纳米碳酸钙和纳米氧化锌具有优良的隔热效果,纳米氧化锌还有很好的防紫外老化功能,对以纳米TiO2为核,包覆苯丙共聚物的乳液矣合也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小粒径无皂阳离子PMMA胶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剂热法,以AIBA为引发剂制得小粒径无皂阳离子PMMA胶乳纳米粒子。讨论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胶乳粒径及乳液的粒径分布的影响;用^1H—NMR、TEM、FTIR、GPC、DTA等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溶剂热法制得的无皂阳离子胶乳粒子粒径约为35nm,分散均匀;随着温度的升高,粒径逐渐减小;间同、无规、全同立构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5.3%、37.8%、6.9%;乳液的抗电解质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热老化处理对丁苯胶乳体系机械稳定性的影响.发现丁苯胶乳在高温老化过程中,胶粒容易团聚并形成凝胶,老化处理温度越高,凝胶出现时间越短,但是它的机械稳定性却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和老化处理温度的升高反而不断提高.为了阐明这种异常现象,测试了不同老化处理温度下胶乳的粒子尺寸、剪切作用下的凝胶比率、丁苯分子的结构与分子量分布,以及胶粒的力学强度随老化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机械稳定性的可能因素.结果表明,胶乳体系中丁苯分子在高温老化过程中发生了轻度的交联反应,导致胶乳干膜的300%定伸模量提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个定伸模量与胶乳的机械稳定性具有对应关系,胶乳干膜的定伸模量越大,胶乳的机械稳定性越高,因此造成机械稳定性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热老化交联后刚性较大的胶粒在高速剪切碰撞时难以及时融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和单体预乳化法分别合成了室温交联型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微胶乳,研究了硅烷单体的添加和氨化反应对改性微胶乳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得到的硅丙微胶乳粒子大小与硅烷单体的种类、用量和添加顺序无关,平均粒径约为40~60nm。TEM照片显示出,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合成的硅丙微胶乳粒子由于内部存在交联结构而导致表面形状不规则,有“乳突”现象;而采用预乳化法合成的硅丙微胶乳粒径粗大,呈规则的球形,氨化后粒径从100nm以上减小到80nm左右,粒子表面出现“绒毛”现象,这是由于硅烷组分的水解反应受到抑制而使粒子内部的交联密度降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和单体预乳化法分别合成了室温交联型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微胶乳,研究了硅烷单体的添加和氧化反应对改性微胶乳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得到的硅丙微胶乳粒子大小与硅烷单体的种类.用量和添加顺序无关,平均粒径约为40-60nm.TEM照片显示出,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法合成的硅丙微胶乳舡子由于内部存在交联结构而导致表面形状不规则,有“乳突”现象;而采用预乳化法合成的硅丙微胶乳粒径粗大,呈规则的球形,氧化后柱径从100nm以上减小到80nm左右,粒子表面出现“绒毛”现象,这是由于硅烷组分的水解反应受到抑制而使粒子内部的交联密度降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溶剂热法制备小粒径无皂MMA/St共聚纳米胶乳粒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剂热法制备小粒径无皂MMA/St共聚纳米胶乳粒子;溶剂热法;无皂乳液聚合;纳米粒子;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似文献   

9.
弹性纳米粒子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用弹性纳米粒子改性环氧树脂的新方法. 试验结果表明, 用平均粒径为90 nm的羧基丁腈弹性纳米粒子和平均粒径为100 nm的丁苯吡弹性纳米粒子改性热固性环氧树脂, 均比用传统的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具有更好的增韧效果, 并且, 改性后环氧树脂的耐热温度和玻璃化温度不但不降低, 反而有所提高. 文中通过对弹性纳米粒子改性环氧树脂的微观结构和界面性能的研究, 发现反应性较强的丁苯吡弹性纳米粒子对环氧树脂的改性效果明显优于羧基丁腈弹性纳米粒子, 提出了在二相界面大量增加的氢键和化学反应是改性环氧树脂韧性和耐热温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丙烯酸正丁酯(PBA)改性的丁苯(SBR)胶乳为种子乳液(SBA),通过乳液接枝共聚氯乙烯制备了SBA/PVC复合树脂.通过粒径分析仪、动态力学分析仪(DM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表征了复合胶乳粒的粒径与形态,以及材料的形态结构.粒径分析表明PVC确实包覆在SBA上;TEM研究结果显示SBA/PVC胶乳粒子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PBA加入可提高SBR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DMA分析表明SBA/PVC复合树脂在低温区呈现了一个宽而弱的转变峰,揭示了接枝过渡层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了交联剂和PBA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BA含量较低时,SBA/PVC复合树脂就显示了优良的冲击性能,且SEM照片显示材料断面形貌为特征性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11.
由于橡胶树品系、种植气候与土壤、田间管理以及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国内外天然胶乳品质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选取国产海南宝岛牌、海南美联牌、茂名广垦-1、阳江广垦-2、进口泰国黄春发和泰国三棵树的浓缩胶乳,比较分析其分子量及其分布、橡胶粒子粒径、脂肪酸种类及含量、金属离子含量、Zeta电位、机械稳定性和挥发脂肪酸的差异。结果表明,国产胶乳相对分子质量较低,分子量分布较宽;进口胶乳平均粒径较大,粒径分布相对较窄;进口胶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及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国产胶乳;黄春发牌胶乳的Ca2+、Mg2+、Zn2+浓度较低,Zeta电位绝对值较大,其胶乳稳定性较好;贮存过程中进口胶乳机械稳定度较高,胶乳挥发脂肪酸值较低。  相似文献   

12.
离心浓缩法是目前工业生产天然浓缩胶乳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研究了离心浓缩天然胶乳的生产过程中组分与结构的变化,采用溴化法、凯式定氮法和抽提萃取法等方法对天然胶乳的橡胶烃、蛋白质、类脂物、丙酮溶物、水溶物和灰分等组分的含量变化进行测定,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马尔文粒度仪、凝胶色谱仪(GPC)、核磁共振交联密度仪对天然橡胶粒子形态、粒径、分子量、交联网络等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离心浓缩天然胶乳的生产过程中在混合澄清、过滤调节等阶段,天然胶乳的组分与结构无明显影响。而离心浓缩使橡胶烃、类脂物和丙酮溶物含量增大,而蛋白质、水溶物和灰分含量减小;由于橡胶粒子形态的变化,粒径逐渐减小,而分子量、交联密度均增大。综合分析可得,离心浓缩天然胶乳的生产过程中离心浓缩是天然胶乳组分与结构变化的关键过程,且蛋白质和类脂物的变化对天然橡胶粒子形态、粒径、分子量和交联结构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无皂高分子胶乳粒子的组成、单分散性和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控压微波辐照法、常压微波辐照法和常压水浴合成法制备出无皂聚苯乙烯胶乳粒子.运用静态激光光散射和动态激光光散射对粒子的表观分子量及其粒径大小与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波辐照加热法对于形成小尺寸、单分散的胶乳粒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并结合Zimm作图法,计算出胶乳粒子所含高分子链的数目.发现由控压微波辐照法所得到的聚苯乙烯胶乳粒子的表观分子量最大,而且粒子的分散性并不是由聚合物高分子链的分散性直接决定的.在微波辐照下的无皂乳液聚合,虽然聚合物的高分子链大小不一,但它们在乳液中缠结在一起而形成的胶乳粒子却具有单分散性.通过对均聚和共聚乳液进行静置考察,发现无皂高分子胶乳粒子的稳定性与制备方法、共聚单体的结构及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微波辐照制备无皂阳离子PMMA胶乳粒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波辐照条件下 ,用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 (AIBA)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均聚 ,制得窄分散的无皂阳离子胶乳粒子 .讨论了引发剂的浓度、单体的浓度、离子强度等对粒子大小、分散性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对微波辐照和水浴加热进行比较 ,发现微波辐照反应速度快、反应无恒速阶段 ,所得粒子的粒径小 ,粒子数目多 ,这为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制备适宜的窄分散的胶乳粒子提供了一条途径 .  相似文献   

15.
胶乳粒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与各种胶乳体系的稳定性研究及胶乳微细化机理的探讨均有关联.从胶乳粒子的最简化模型着手,用Derjanguin近似法处理球型胶乳颗粒之间的相斥作用,计算了具有相同尺寸的两球型胶乳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势能,作为进而使用其他种类模型研究胶乳颗粒之间静电作用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在苯乙烯的无乳化剂乳液聚合反应体系中,引入少量(0~5.5×10~(-3)mol·L~(-1))的苯乙烯磺酸钠参加共聚合,使聚合条件及胶乳粒子性能均得到了改善。反应体系中加入电解质及增溶剂,调节体系的离子强度及粒子与溶剂的界面张力,有效地控制了粒径及粒子表面电荷密度。用电导滴定法准确地测量了胶乳粒子表面电荷密度。由该聚合体系制备出0.1~0.7μ的单分散性清洁胶乳粒子。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微波辐照下带正电荷的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共聚,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差热分析仪等对聚合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两种单体发生了共聚反应,制得均分散、表面洁净的无皂阳离子胶乳粒子;粒子的粒径随着单体HEMA浓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在微波辐照下共聚反应的速率非常快,几乎所有的反应在20 min之内就能完成.随着单体HEMA浓度的增加,乳液抗电解质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羧基丁苯胶乳优良的成膜性能,并通过氯化钯掺杂使薄膜具备催化化学镀的活性,在其表面进行化学镀铜研究,选用次亚磷酸钠和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将硫酸铜还原成单质铜。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EDS)和X射线衍射(XRD)等对其形貌、成分进行表征。 测试了胶膜的增重率、表面金属及沉积层的结合牢度。 结果表明,薄膜的表面形成均匀致密、导电性优良和结合力良好的铜层。 该方法可应用于平面非金属材料如聚酯透明材料、装饰板材等,获得了良好导电表面,形成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面型材,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丁苯胶乳中的橡胶组成通常采用硝化法、碳氢法及折光指数法测定。近年来随着热裂解气相色谱法的发展,已使该方法能应用于橡胶组成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硝化法、碳氢法及折光指数法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操作步骤繁杂,分析的周期也较长,不能满足工业分析的快速要求。 热裂解气相色谱法,不仅在精确性方面达到要求,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分析时间周期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预乳化多步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ACR)胶乳,实验得出种子乳液用量与聚丙烯酸丁酯粒径之间的关系,实现对胶乳粒子粒径的控制;对反应中影响粒子粒径的因素做了分析,以此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为65℃;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摩尔比为4/3,乳化剂用量为0.9%,单体固含量30%~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