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10篇
物理学   1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纳米粒子TiO2, 应用超声技术将TiO2 纳米粒子分散在甲醇介质中, 然后用苯乙烯(ST)原位聚合包封, 再用丙烯酰胺或乙烯基吡咯烷酮(VP)共聚, 两步原位分散聚合得到了有机聚合物为壳、TiO2为核的有机/无机复合粒子. 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进行表征. 结果显示: 由于双亲共聚物对TiO2纳米粒子的敏化作用, 紫外-可见光谱图上两种纳米复合粒子的最大吸收峰均有明显红移, 并且吸收光谱的范围扩大了, 其中尤以TiO2/(PST-co-PVP)为甚. 意味着光敏化活性的提高, 特别是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 这种情形对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如TiO2纳米粒子的光催化特性是有利的, 表明这类材料的应用空间得到了拓展.  相似文献   
2.
TiO2-双亲共聚物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与紫外光敏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镛  毕研迎  石凤 《化学学报》2007,65(1):67-71
用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纳米粒子TiO2, 应用超声技术将TiO2 纳米粒子分散在甲醇介质中, 然后用苯乙烯(ST)原位聚合包封, 再用丙烯酰胺或乙烯基吡咯烷酮(VP)共聚, 两步原位分散聚合得到了有机聚合物为壳、TiO2为核的有机/无机复合粒子. 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进行表征. 结果显示: 由于双亲共聚物对TiO2纳米粒子的敏化作用, 紫外-可见光谱图上两种纳米复合粒子的最大吸收峰均有明显红移, 并且吸收光谱的范围扩大了, 其中尤以TiO2/(PST-co-PVP)为甚. 意味着光敏化活性的提高, 特别是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 这种情形对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如TiO2纳米粒子的光催化特性是有利的, 表明这类材料的应用空间得到了拓展.  相似文献   
3.
石凤 《结构化学》1999,18(3):232-235
采用量子化学中的AM1方法研究了单重态二碘代乙叉重排反应的机理。结果发现,该重排反应经过一个三元环过渡态,反应的能势为25.8kJ/mol。根据计算结果,详细研究了该反应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函数,结果表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约为250kJ/mol;该反应的A因子稍小于1013s-1,是典型的单分子反应。由于反应的平衡常数和速度常数都很大,故I2C=C:一旦生成就立即转变为IC≡CI。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1H NMR和UV VIS光谱技术研究了DPTA与Ca+2、Th4+和抗磁稀土离子Ia3+、Lu3+、Y3+、Sc3+的成络作用,发现配体与抗磁稀土离子为慢交换体系,而与Ca2+为快交换体系。确定了络合物的组成,Th4+与试剂生成1:2络合物,Ca2+、La3+、Lu3+、Y3+、Sc3+主要生成1:1络合物。络合物组成与溶液pH有关。  相似文献   
5.
Zn(C9H6O5N2)·2H2O配合物热分解非等温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凤  王大庆 《结构化学》1999,18(6):443-447
合成了Zn(C9H6O5N2)·2H2O,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热重(TG)对其热分解机理进行了研究,推断出了该配合物第三步热分解的非等温动力学方程为: dα/dt= Ae- E/RT(1- α)。  相似文献   
6.
采用量子化学中的AM1 方法研究了单重态二溴代乙叉重排反应的机理.结果发现, 该重排反应经过1 个三元环过渡态.根据计算结果,详细研究了该反应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7.
胶乳粒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与各种胶乳体系的稳定性研究及胶乳微细化机理的探讨均有关联.从胶乳粒子的最简化模型着手,用Derjanguin近似法处理球型胶乳颗粒之间的相斥作用,计算了具有相同尺寸的两球型胶乳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势能,作为进而使用其他种类模型研究胶乳颗粒之间静电作用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文献[1]中已报导了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缓血酸胺,THAM)的质子解离常数。我们用1H和13C NMR方法研究了这一试剂的质子解离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1H NMR和UV VIS光谱技术研究了DPTA与Ca~(+2)、Th~(4+)和抗磁稀土离子Ia~(3+)、Lu~(3+)、Y~(3+)、Sc~(3+)的成络作用,发现配体与抗磁稀土离子为慢交换体系,而与Ca~(2+)为快交换体系。确定了络合物的组成,Th~(4+)与试剂生成1:2络合物,Ca~(2+)、La~(3+)、Lu~(3+)、Y~(3+)、Sc~(3+)主要生成1:1络合物。络合物组成与溶液pH有关。 比较了抗磁稀土离子络合物Δδ和Δλ变化,发现二者随离子半径的变化有相同的规律: Sc~(3+)相似文献   
10.
石凤  庄文德  孝延文  倪嘉缵 《化学学报》1987,45(11):1091-1095
研究了从Sm^3^+到Lu^3^+(Gd^3^+除外)九个稀土单酞菁化合物的^1H NMR化学位移.发现对重稀土化合物,酞菁环上α、β质子诱导位移符号的变化呈现"三个一组效应".即,"Tb^3^+、Dy^3^+、Ho^3^+化合物,^1H共振谱线移向高场,而对Er^3^+、Tm^+^3、Yb^3^+化合物,则移向低场.化学位移的最大变化发生在4f^8构型(Tb^3^+)处.所得结果与Bleaney理论一致.测得部分稀土单酞菁化合物的^1^3C NMR谱,讨论了化学位移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