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反应热力学以及实验设计比较两方面出发,研究氨水对CaCl_2和H_2O_2反应制备CaO_2的影响。发现氨水用量与过氧化钙产量相关,当NH_3/Ca~(2+)摩尔比小于2时,CaCl_2无法反应完全;当NH_3/Ca~(2+)摩尔比为2时,过氧化钙产量增加,且无过多氢氧化钙杂质生成,较为符合制备反应的实验设计。  相似文献   

2.
在模拟水泥分解炉的实验台架上研究CO_2浓度(体积分数0-35%)对污泥再燃还原性气体析出特性及其对污泥与污泥焦还原NO反应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再燃产生的还原性气体主要为HCN、NH_3、CH_4及CO;当CO_2浓度从0增加到25%时,由于CO_2与污泥焦气化作用增强,导致HCN、NH_3及CH_4的析出量缓慢下降,而CO析出量显著增加,最终促进NO还原率从51%增加至61%;继续增加CO_2浓度至35%,由于CO_2的辐射吸收导致局部热不稳定性增强,气化作用的减弱导致CO析出量下降,且HCN析出量有较大幅度下降,NH_3析出量变化不大,CH_4析出量有一定幅度上升,综合影响使得NO的还原率逐渐下降至55%。研究表明,实验室条件下污泥再燃能较高效地对烟气中NO进行还原;机理研究表明,污泥再燃过程中同时存在对NO的气气均相还原反应和气固异相还原反应,实验确定污泥焦对NO的气固异相还原率仅为18%,因此,污泥脱硝以气气均相还原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3.
用NH_3和CO_2双组分并吸附TPD-MS和IR技术对ZrO_2催化剂表面酸中心和碱中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表征. 先吸附NH_3(或CO_2)对在其后吸附的CO_2(或NH_3)不仅无阻碍,反而导致后吸附CO_2(或NH_3)在最高程脱峰温区(>510 K)的脱附量增加.这种双组分并吸附效应在IR谱图上表现为NH_3共吸附诱发生成了一种新的CO_2吸附态,即在碱中心上形成单齿碳酸根物种.同时CO_2共吸附又强化NH_3与Zr~(4+)(Lewis酸中心)的配位键合.这表明ZrO_2表面存在相互邻接的酸中心和碱中心,它们通过表面键诱导极化而令酸-碱相互作用加强.这类双组分共吸附效应可归结为表面键诱导酸-碱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碳化工艺及其对Mo La2 O3阴极热电子发射性能的影响 ,同时探讨Mo La2 O3阴极FU 6 0 5 1电子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发射性能和发射电流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温时 ,随碳化温度升高 ,碳化度增加 ,在 172 3K碳化度最高 ,为 19 7%。当碳化温度超过 172 3K后 ,碳化温度升高 ,碳化度反而下降。在碳化初期 ,Mo La2 O3阴极碳化度随碳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刚开始时 ,碳化度增加幅度较大 ,随着碳化时间的增加 ,碳化增加越来越少。当碳化时间超过 6min后 ,碳化时间增加 ,Mo La2 O3阴极的碳化度基本不变。苯压强较低时随着苯压强增加 ,Mo La2 O3阴极碳化度随之提高 ;而当苯压强达到 1 5× 10 - 2 Pa时 ,得到阴极的碳化度最高 ,为 19 7% ,当苯压强超过 1 5× 10 - 2 Pa以后 ,随着苯压强进一步增加 ,碳化度反而降低 ,Mo La2 O3阴极电子管FU 6 0 5 1在 170 0~ 180 0K温度范围内工作时 ,才具有良好稳定的发射电流。碳化度为 18 7%的Mo La2 O3阴极FU 6 0 5 1在 1773K工作温度下 ,具有优异的稳定发射电流 ,其寿命超过30 0 0h。  相似文献   

5.
选用不同可溶性镁盐(MgCl_2·6H_2O和MgSO_4·7H_2O)和沉淀剂(NH_3·H_2O、NaHCO_3、NH_4HCO_3和K_2CO_3)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氧化镁前驱体,之后经过600℃煅烧获得微纳米级活性氧化镁,通过改变物料比例制备系列氧化镁。产品采用FI-IR,XRD和SEM进行表征,并对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氧化镁主要呈片状晶体,适当比例硫酸镁和氯化镁与氨水及碳酸氢钠可以制备出活性和产率都较高的微纳米级活性氧化镁,当MgCl_2·6H_2O和NaHCO_3摩尔比为1:1时,制得的氧化镁具有更好活性,对应柠檬酸法中酚酞变红时间为15sec。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NH_4)_2OsCl_6及共存离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在369nm波长处(NH_4)_2OsCl_6有一个稳定的吸收峰,其摩尔吸光系数为7.6×10~3,在很宽的浓度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将试样简单地溶于0.5mol/L HCl溶液中即可进行差示光度测定。试样含量为99%时,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0.09%。本文确证了影响光谱纯氯锇铵纯度的主要杂质为NH_4Cl,并给出了氯锇酸铵标准的标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Co(NH_3)_4CO_3]Cl、[Co(en)_2CO_3]C1分别与NH_4SCN在100℃发生的固相取代反应.[Co(NH_3)_4CO_3]Cl与NH_4SCN反应生成trans-[Co(NH_3)_4(NCS)_2]~+;[Co(en)_2CO_3]Cl与NH_4SCN反应先生成cis-[Co(en)_2(NCS)_2]~+,然后转化成trans-(Co(en)_2(NCS)_2]~+。采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X粉末衍射和核磁共振法对相应反应体系及其产物进行了测试,推测反应按S_(N~2)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8.
pH调节剂对BiOCl结构和光催化降解Rh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光 《分子催化》2016,30(2):169-176
以水解法合成了BiOCl纳米片,并考察了制备溶液的pH调节剂对BiOCl晶形、形貌、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化学组成、光学性质及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谱(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_2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对所合成的BiOCl样品进行表征.表征和催化结果表明:pH调节剂为NaOH和Na_2CO_3的BiOCl样品含有杂质,pH调节剂为NH_4OH的BiOCl为纯四方晶型材料;3种pH调节剂合成出的BiOCl都为纳米片,纳米片粒子大小顺序为Na_2CO_3NH_4OHNaOH,孔径大小顺序为Na_2CO_3NaOHNH_4OH;以NaOH、Na_2CO_3、NH_4OH为pH调节剂合成出的BiOCl的带隙能分别为3.27、3.21、3.15 e V,表面元素均为B~(3+)、O~(2-)和Cl~-;可见光降解罗丹明B的顺序为NH_4OHNa_2CO_3NaOH.并且,我们阐述了pH调节剂对光催化降解RhB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9.
高碘酸盐氧化硫脲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和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酸性介质中,高碘酸盐氧化硫脲的非线性反应呈现多种不同的化学计量方程 式。当[KIO_4]_0/[SC(NH_2)_2]_0 > 4时,计量方程为4IO_4~- + SC(NH_2)_2 + 3H_2O = 4IO_3~- + SO_4~(2-) + CO_3~(2-) + 2H~+ + 2NH_4~+;当[KIO_4]_0/ [SC(NH_2)_2]_0 = 8:7时,计量方程为8IO_4~- + 7SC(NH_2)_2 + 17H_2O = 4I_2 + 7SO_4~(2-) + 7CO_3~(2-) + 6H~+ + 14NH_4~+;而当[KIO_4]_0/[SC(NH_2)_2] _0 < 1时,反应的主要计量方程为IO_4~- + 4SC(NH_2)_2 + 8H_2O = I~- + 4S + 4CO_3~(2-) + 8NH_4~+。同时反应体系在氧化剂过量的条件下碘钟产生的诱导期 与1/[H~+]~2成正比;而当还原剂过量时,体系I_2逐渐累积至极值的诱导期与体系 初始pH呈线性关系。运用包含质子平衡反应、碘化合物自身反应、碘化合物-硫化 合物反应以及硫-硫反应的15步反应机理较好地模拟出封闭体系中pH,[I~-]以及 [I_2]的准振荡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还原萃取分离铕的反萃余液中加入NH_4Cl,用固体NH_4HCO_3与稀土反应生成碳酸稀土沉淀,而Zn与NH_4Cl形成配合物存在于母液中,实现反萃余液中稀土和锌的分离。考察了料液中NH_4Cl,RECl_3,Zn Cl_2浓度、沉淀终点p H和沉淀反应温度这些因素对碳酸稀土中Zn O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料液中NH_4Cl浓度4 mol·L~(-1),RECl_3浓度0.34 mol·L~(-1),Zn Cl_2浓度不大于0.62 mol·L~(-1),反应温度50℃,沉淀终点p H为6.5条件下,得到的碳酸稀土中Zn O含量小于0.005%。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标GB 223.25丁二酮肟重量法测定镍含量操作步骤繁琐和国标GB 223.23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量含量范围窄的现状,提出了利用氨水和溴酸钾–溴化钾替代氢氧化钠和过硫酸铵的改进方法。研究了氨水用量、溶液pH值及溴酸钾–溴化钾作氧化剂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在1∶1的氨水用量约20 mL及pH≥10.2时,该方法的重复性小于1.16%、再现性小于0.86%,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n=6)。与国标相比,该方法具有快速、易掌握、测量结果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以CaCl_2和(NH_4)_2CO_3为原料,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模板剂,采用气体扩散法制备了CaCO_3颗粒,研究了溶液中不同浓度SDBS对Ca CO_3结晶行为及形貌特征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表明,当溶液中不添加SDBS时,Ca CO_3样品主要为方解石型晶体,呈规则菱形六面体形貌;当溶液中添加SDBS时,CaCO_3样品主要以球霰石型晶体存在,呈球形.这说明在溶液中添加SDBS可以改变CaCO_3的结晶生长方式.随着溶液中SDBS浓度增加,所生成的CaCO_3样品中球霰石型晶体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当SDBS浓度为1. 2×10-3mol/L时,样品中几乎全部为球霰石型晶体.继续增加溶液中SDBS浓度,由于胶束形态改变和稳定性变差,样品中亚稳态的球霰石型晶体向稳定的方解石型晶体转变,球霰石型晶体相对含量逐渐减少,并呈现花形、六边形和纺锤形等多种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3.
磷酸三丁酯萃取脱硫废液中硫氰酸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炉煤气含污染物H_2S 5g/m~3-8gm~3、HCN1g/m~3-2.5g/m~(3[1]),目前主要用催化氧化-氨水吸收法(NH_3-OMC)工艺处理.由此产生的脱硫脱氰废液中主要含有NH_4SCN、(NH_4)_2S_2O_3等无机盐,其中,SCN~-及S_2O_3~(2-)浓度均影响脱硫催化剂的效率,规定其总浓度不得超过250g/L.  相似文献   

14.
于固体电解质PEO_NaSCN络合物中加入Al2O3绝缘体作为第二相,分别研究了Al2O3的粒径,含量对该固体电解质电性能的影响.发现当Al2O3的粒径小于1μm时,离子电导率比纯的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高,大于1μm时,则比纯样品的低,即临界粒径约为1μm.当Al2O3的含量达到约25%时,电导率达到极大值.此外,样品的高频极化和低频极化也随Al2O3的粒径的增大而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风化煤是制取腐植酸铵肥料的主要原料之一。有些风化煤由于钙、镁含量高,不能直接氨化,必须排除钙、镁干扰,才能氨化。通过我们的实践,总结出用碳化氨水与高钙、镁风化煤“一步氨化”制取腐植酸铵的工艺,方法可土可洋,产品经化验和农田试验证明,效果良好。一、方法原理此法基本原理是:碳化氨水中的碳酸铵和氢氧化氨与风化煤中的腐植酸钙、镁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碳酸根(CO_3~(--))和氢氧根(OH~-)与钙、镁化合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碱式碳酸镁等沉淀,使腐植酸游离出来  相似文献   

16.
张雅静 《分子催化》2016,30(4):346-353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不同SiO_2含量的CuO-ZnO作为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活性组分,接着采用研磨法将其与HZSM-5分子筛均匀混合形成双功能催化剂,考察了不同SiO_2含量催化剂在CO_2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通过XRD、N_2等温吸附脱附、H_2-TPR、NH_3-TPD、N_2O滴定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SiO_2含量对催化剂结构及表面酸性的影响.结构表征表明助剂SiO_2的加入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催化剂的还原性,使催化剂的表面酸性较为合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催化剂活性组分的聚集,从而有效促进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在铈钛基NH_3-SCR催化材料中,改性元素对催化材料的酸性位和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较大。本文采用过量浸渍法分别制备了CeO_2-TiO_2(CeTi)和CeO_2/WO_3-TiO_2(CeWTi)催化剂,研究了CeWTi催化材料结构、酸性位及氧化还原性能对NH_3-NO/NO_2 SCR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eTi和CeWTi样品均有较优异的NH_3-NO/NO_2 SCR催化性能,后者略高.WO_3的加入增加了催化材料的表面酸性,对其氧化还原性能影响不大.通过对反应中间物种NH_4NO_3的研究,发现NH_4NO_3的分解主要与氧化还原性能相关,而NO还原NH_4NO_3的反应需要氧化还原能力和酸性位共同作用,即在氧化还原性能差异不大的条件下,酸性对该反应起到重要作用.而该反应也是NH_3-NO/NO_2 SCR的限速步骤,这是CeWTi催化材料活性高于CeTi催化材料的原因.同时,为了获得NH_3-NO/NO_2 SCR反应的高活性,NO_2:NO比例宜为1:1.然而现实情况中,预氧化催化材料的氧化活性、NO_x浓度、温度等变量使得准确控制NO_2的比例较难,因此,深入了解NO_2浓度对NH_3–NO/NO_2 SCR反应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探讨NO_2:NO的比例、O_2浓度等对NH_3-NO/NO_2 SCR反应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NO_2含量条件下NH_3-NO/NO_2 SCR反应网络.通过分析CeWTi材料上NH_3-NO/NO_2 SCR反应网络可知,当NO与NO_2比例为1:1时,NH_3-SCR催化活性最高,并以快速SCR形式进行;当NO与NO_2比例为1:1消耗完全之后,剩余的NO或NO_2各自独立以标准或慢速SCR进行,不影响其本来的反应活性.催化材料的标准SCR、快速SCR和慢速SCR均取决于材料表面酸度和氧化还原性能,但快速SCR和慢速SCR对材料这两方面性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同时O_2并不参与快速和慢速SCR,而NO_2可以取代O_2作为SCR反应中主要的氧化剂,氧化Ce~(4+)为Ce~(3+),甚至比O_2和NO再氧化活性位的能力更强,保持催化材料的高催化活性.低温条件时,慢速SCR和快速SCR反应均在材料表面生成硝酸铵中间物种,但由于慢速SCR气氛中缺乏NO将硝酸铵还原,进而引发快速SCR反应,因此材料表面快速SCR的NO_x转化率要高于慢速SCR反应;高温条件下,由于硝酸铵容易热分解,导致硝酸铵的抑制效应不太明显.NH_4NO_3分解是NO_2含量升高后N2O的形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远在十九世纪之初,就开始有人研究希土碳酸盐的组成及其性质,并用于希土元素的分离、分组。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得到的产物组成不同。岡好良研究了镧、铈、钇的硝酸盐和碳酸钠体系,认为在这些体系中生成正碳酸盐。苏锵等人用物理化学分析法研究了Ce(NO_3)_3-M_2CO_3-H_2O及Y(NO_3)_3-M_2CO_3-H_2O(M=Li,Na,K,NH_4)体系,认为在这些体系中除了均生成正碳酸盐外,Ce(NO_3)_3-Na_2CO_3-H_2O及Y(NO_3)_3-(NH_)_2CO_3-H_2O体系还分别有Na[Ce(CO_3)_2]和NH_4[Y(CO_3)_2]化合物生成。本文用溶解度法、pH法、电导法和表观沉淀体积法分别研究了Ce(NO_3)_3-K_2CO_3-H_2O和La(NO_3)3-K_2CO_3-H_2O体系,并着重研究了反应剂浓度不同对所形成产物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用CaO作为改性助剂,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CuO∶ZnO∶ZrO_2为5∶4∶1(物质的量比),CaO添加量为0、1%、2%、4%、8%、16%(摩尔分数)的六组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微商热重(TG-DTG)、傅里叶红外(FT-IR)、N2吸附脱附(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用自制固定床评价了催化剂活性。结果表明,添加CaO后,催化剂路易斯酸性和表面碱性增强;催化剂母体中高温碳酸盐含量增加,热稳定性增强,CuO颗粒粒径变小,Cu-Zn协同作用增强,Cu比表面积增大,分散性变好。催化剂活性受到表面酸碱性、铜比表面积、Cu-Zn协同作用和铜分散性共同影响。当CaO为2%时,铜比表面积为79.3 m2/g、铜分散度为34.8%、CO_2转化率为24.55%、甲醇选择性为19.01%、甲醇收率为0.044 g/(gcat·h),催化剂活性最好。过量CaO占据催化剂孔道和覆盖表面活性位,使催化剂路易斯酸性和表面碱性过强,CuO与H_2有效接触减少,CO_2难以脱附,催化活性下降。因此,适量CaO(2%)添加可促进CO_2加氢反应合成甲醇。  相似文献   

20.
1956年3月号化学通报发表了两篇关于氨碱法实验的文章:一篇是连砚秋、夏岑霄雨同志写的,他们将食盐氨水溶液10毫升在比较低的温度通入猛烈的CO_2气流六十分钟(文章里说最好静置过夜)。这个实验的装置和操作都很简单,但通气时间太长,不适合于课堂实验。另一篇文章是苏州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的同志写的,他们用NaOH溶液处理食盐水里所含的镁盐杂质,而后通入NH_3和CO_2,经薛幼信同志等著文在同年10月号化学通报上指出这种处理法的缺点。薛同志等并建议加入(NH_4)_2CO_3以缩短实验时间,但我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