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稀土化合物催化的Diels-Alder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iels-Alder反应作为合成六元环化合物的一个主要方法,广泛用于有机合成中,特别是药物、香料及天然物质的合成。某些Diels-Alder反应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及压力。为了缓和反应条件,减少副反应,文献报道用路易斯酸(如AlCl3、ZnCl2等)作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有机锡化合物催化合成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常东亮  哈成勇 《合成化学》1999,7(2):128-137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有机锡化合物在催化合成中的应用进展,阐述了有机锡化合物在催化加成,酯化,环化,偶联,聚合等方面的应用,有机锡化合物催化反应条件温和,活性高,有很高选择性,在催化合成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己二酸是工业上具有重要应用的二元羧酸,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传统的合成方法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利用含钨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催化合成己二酸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新方法,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作者介绍了近年来含钨化合物催化合成己二酸的研究进展,分析比较了不同催化剂体系的研究情况,展望了今后己二酸合成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酶催化聚合反应条件温和,具有绿色化学的特点,其中过氧化物酶催化酚类化合物的聚合反应是一种制备无醛酚聚合物的新方法,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作者综述了各类酚化合物的酶催化聚合研究进展,并对一些聚合产物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酚化合物的酶催化聚合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本文作者对此也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重氮化合物在过渡金属催化剂作用下的分解以及后续反应在有机合成上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综述了近年来钯催化重氮化合物反应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环丙烷化反应、聚合反应、插入反应、交叉偶联反应及其机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杂多化合物膜催化异丁烯选择氧化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多孔钛片为支撑体,将组成为HxCu1.2PAs0.6Mo12Oy的杂多化合物与具有氧溢流效应的氧化物Sb2O4制成催化膜,在特制的膜催化反应器中进行异丁烯选择氧化反应.结果表明,杂多化合物-Sb2O4催化膜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适宜的条件下,甲基丙烯酸收率可达26.3%,甲基丙烯醛收率可达22.4%,液体产物(即可用产物,包括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醛、乙酸和丙酮)收率可达67.4%.  相似文献   

7.
杂多化合物催化丙烷的选择性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杂多化合物由杂多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杂多阴离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多种不同结合强度的晶格氧能够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传递电子和氧的作用。杂多化合物具有很强的酸性,可用作双功能催化剂。本文以磷、钼、钒杂多酸中掺杂过渡金属离子Cs^2 、Cu^2 、Fe^3 为催化剂,对丙烷氧化反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糖苷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苷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中草药和天然药物中的许多抗病活性化合物也是糖苷化合物。根据糖苷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的配糖体与糖环碳原子相连的原子类型可把糖苷化合物分为氧苷、氮苷、硫苷和碳苷等。未作特殊说明的糖苷化合物均指氧苷,且配糖体为羧酸的糖苷化合物亦称为糖酯。有关糖苷(酯)化合物和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很多,其中应用相转移催化法较为常见。我们曾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过许多糖酯化合物并对其生理活性进行研究报道。本文在原合成糖酯的基础上通过相转移催化法,选用不同于文献报道催化剂及溶剂体系,  相似文献   

9.
稀土化合物催化内酯开环聚合(Ⅲ)──氯化钕-环氧化合物体系催化ε-己内酯本体聚合申有青,沈之荃,沈建良,张富尧,张一烽(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杭州,310027)关键词氯化钕,环氧化合物,ε-己内酯,本体聚合聚己内酯(PCL)和聚丙交酯(PL...  相似文献   

10.
有机锂化合物催化合成均三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imine salt was formed initially by the addition of an organolithium compound to the aromatic nitricle. This type of reaction usually leads to cyclic products, such as triazines. We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organolithium compounds catalyzed trimerization of nitriles and study the catalystic charateristics. Using this new method, the yield of triazines was improved.  相似文献   

11.
催化脱氢法合成新型偶氮化合物王彩兰王玉炉王晓阳李建平王红马东兰(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新乡453002)偶氮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被广泛用作染料和分析试剂,还能用于现代科技中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油溶性染料等[1]。近来许多研究表明,偶氮苯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年来钯,镍、铜、钛、锆和钌等金属的化合物催化的偶联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化利用能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原料通过催化转化途径可以转化成为用途广泛的平台化合物,如呋喃类化合物、多元醇和有机酸及其酯类衍生物等。以这些平台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基元反应的转化可以制备高附加值的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木质纤维素通过不同催化转化途径制备各种新能源平台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目前木质纤维素制备新能源平台化合物的可行途径主要包括液体酸催化、固体酸催化、离子液体催化和多功能材料催化。在介绍这些催化途径的同时,重点讨论了所使用的催化剂,分析了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措施,同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糠醇(FOL)作为一种重要且多用途的有机化工原料,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各种高价值的化学品,如糠醛树脂、脲醛树脂、酚醛树脂、果酸、增塑剂和火箭燃料等。以糠醛(FAL)、木糖和果糖为原料经催化加氢制备FOL的绿色生产工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以FAL、木糖、果糖为原料制备FOL的研究现状,从催化剂类型、催化效率和催化机理等方面对制备FOL的催化剂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催化加氢制备FOL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开发更为新型、高效、绿色、稳定的催化剂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生物质焦油模型化合物催化转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苯和甲苯为焦油的模型化合物,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堇青石和白云石两种催化剂作用下,温度、蒸汽量和空速对焦油催化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苯和甲苯的转化率都随温度的提高和空速的降低而升高。在堇青石和白云石催化作用下,甲苯在裂解温度900℃,S/C摩尔比为1.5时转化率最高,转化率均达到95%。苯在裂解温度900℃,S/C摩尔比为1.0时转化率最高,转化率分别为61%和53%。蒸汽量的增大有助于裂解气体成分的调整。堇青石稳定性实验表明,积炭是造成催化剂活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非光气含氮化合物催化羰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近几年来非光气含氮化合物羰化合成氨基甲酸酯及二取代脲的方法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使用钯、钌、铑、硒、金等催化体系以一氧化碳为羰化剂进行的催化氧化羰化和催化还原羰化反应过程,以及使用碱催化体系以二氧化碳和碳酸二甲酯等为羰化剂的反应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近年来非官能化芳香化合物直接催化氧化偶联合成联芳香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包括芳香化合物的自身偶联、交叉偶联以及分子内偶联反应,同时对反应中涉及的机理也进行了详细地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常见铁系化合物为催化剂对L-丙交酯(L-LA)及与ε-己内酯(ε-CL)的开环聚合反应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体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以及L-丙交酯在以铁系化合物作为催化剂时的开环聚合反应机理。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氢谱(1H-NMR)、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  相似文献   

19.
漆原镍催化剂用于硝基化合物催化加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锌粉还原氯化镍制备了漆原镍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间二硝基苯加氢制间苯二胺和2,5-二氯硝基苯加氢制2,5-二氯苯胺反应.运用X射线衍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锌粉、展开剂和制备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以及压力、溶剂等对加氢反应速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间二硝基苯和2,5-二氯硝基苯加氢反应中,漆原镍催化剂表现出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在乙醇溶剂中加入适量的水能够大大提高反应速率,适量的脱氯抑制剂能够有效加快2,5-二氯硝基苯加氢速率并提高2,5-二氯苯胺选择性.漆原镍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其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