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常温常湿条件下Au/MeO~x催化剂上CO氧化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桂英  张文祥  蒋大振  吴通好 《化学学报》2000,58(12):1557-1562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Au/MeO~x催化剂(Me=Al,Co,Cr,Cu,Fe,Mn,Ni,Zn)。在常温常湿条件下,考察了不同氧化物负载的金基催化剂的CO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氧化物种类对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均有较大的影响。Cu,Mn,Cr等氧化物负载的金基催化剂的活性较差,而Zn,Fe,Co,Ni,Al等金属氧化物负载的金基催化剂可将CO完全氧化,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相同反应条件下,CO完全转化时的稳定性顺序为Au/ZnO>Au/α-Fe~2O~3>Au/Co~3O~4>Au/γ-Al~2O~3≈Au/NiO。还发现水对Au/MnO~x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有负作用,而对180℃焙烧制备的Au/ZnO-180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均有明显的湿度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引言     
梁鑫淼 《色谱》2008,26(2):129-129
中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临床使用经验。随着民众对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认识的加深,中药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药质量控制也随之成为保障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物质基础研究的局限性,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成为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随着中药物质基础、药理活性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对复杂体系分析能力的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认识到中药药效是多靶点、多成分的协同作用特点后,多指标成分定量成为中药含量测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着重于从整体上进行质量控制的指纹图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并已被国外认可,成为建立国际性中药质量标准的技术纽带。各种色谱、光谱技术在指纹图谱中的运用及利用现代分离和检测技术获取海量数据,使人们对于中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海量数据的化学计量学分析更成为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科学依据。
中药质量控制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深入的过程,新问题、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更为丰富的科学依据,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也必然随着中药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并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巨大贡献。由于色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刊特别邀请了部分具有突出贡献的色谱专家、学者撰写了相关学术论文,在本期编辑出版了“中药质量控制”专栏。希望通过这些专栏文章所介绍的工作及思想,广集思路,不断创新,为进一步提高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水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自《标准化法》颁布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为确保食品安全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行的食品标准体系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大都与食品标准存在的问题有关。标准化的宗  相似文献   

4.
对于甲烷氧化偶联Na-W-Mn/SiO~2催化剂中组分效应的研究表明,单独担载Mn的催化剂非常活泼,具有很强的烃类氧化能力并导致深度氧化产物CO~x的形成;而Na的加入能抑制其活性并对提高催化剂的C~2选择性起了关键作用,对催化剂电子结构及不同金属中心分子轨道的研究揭示了Na-Mn协同作用的机制。催化剂中Na的存在将产生自由电子,处于体相的Mn将在-3eV附近产生空的能带。处于催化剂表面的Mn,无论以分散形式存在或是以氧化物团簇存在,其LUMO能级都很低,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加入Na以后,由Na产生的自由电子将处在体相Mn产生的空带或占据表面Mn-O中心的低LUMO轨道,其结果,一方面使Na的加入并不使催化剂呈现强的碱性而居致CO~2中毒;另一方面Mn-O中心接受电子后将抑制其强氧化能力保证了催化剂的高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夏金梅  林凤鸣  元英进 《化学进展》2007,19(7):1159-1163
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水解产生的抑制性物质对乙醇发酵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因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在抑制剂存在下,酵母在基因表达水平,蛋白水平和代谢物水平都有相应的耐受响应,且这些响应错综复杂.从系统角度运用组学的方法研究这一体系将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酵母的耐受机制.本文综述了系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酵母对抑制剂耐受方面的研究状况;对主要研究手段和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对酵母发酵乙醇系统分析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CXN天然沸石的研究2: 吸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军  邱瑾  龙英才 《化学学报》2000,58(8):988-991
采用N~2,NH~3,CO~2,乙烯,丙烯,水,甲醇,乙醇,丙醇等作为吸附剂,研究了由我国CXN天然沸石改性制得的H-STI和Na-STI沸石的吸附性质,H-STI和Na-STI沸石的BET表面积及微孔孔体积约为420m^2/g和0.20m^3/g。根据NH~3和CO~2在H-STI沸石上的吸附等温线计算得到它们的吸附热分别为44.8和26.5kJ/mol。乙烯,丙烯,甲醇,乙醇,丙醇等在Na-STI沸石上的吸附等温线表明该沸石对有机分子的吸附具有链长选择性。在低分压下水相对于甲醇的吸附量表明沸石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铌掺杂的Li/MgO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的反应性质及铌的助剂作用。铌的引入使得该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活化温度降低50℃以上, 使此温度降到了催化剂中碳酸锂的熔点附近。试验观察到部分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活性曲线在碳酸锂的熔点附近有一转折, 这一转折现象的出现与否及程度取决于制备条件。在碳酸锂的熔点附近, 含有铌的催化剂得到活化, 观察到无稀释气体时的反应引燃现象, 即温度增加几度活性便达到最大值。当在比碳酸锂熔点稍高的温度下且不稀释时反应, 含铌催化剂活性很高但很快失活, 在稍低于此熔点下则不失活, 但活性较低。这些试验结果表明, 含铌催化剂的活化与失活均与催化剂中的碳酸锂的相变化有关。试验还观察到了在稍高于碳酸锂的熔点下做寿命试验时,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8.
纤维素制取乙醇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由于其原料来源广泛及环保效益良好而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生产燃料乙醇的方法之一.以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乙醇主要包括水解和发酵两个转化过程.本文介绍了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的原理及工艺过程,同时讨论了各工艺过程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了过程的经济性,最后介绍了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展望了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的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9.
提供了用于鉴定能够在完整的细胞中产生想要的生物学反应的物质的高通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提供具有培养表面的容器,将不同的包含单一物质的不同混合物放人选择的容器中,将所述单一物质混合物固定在所述培养表面上。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被固定的物质与完整的细胞接触,以及获取表示被接触细胞中想要的生物学反应的数据。所述方法也包括使用获得数据的统计模建来确定哪种单一物质的混合物和/或这些混合物中的哪种单一物质对在被接触的细胞中产生想要的生物学反应有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特色、困境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恩泽  姚志龙 《化学进展》2007,19(7):1050-1059
本文介绍了美国、欧盟、印度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特点、发展生物柴油的新兴原料和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的最新进展.分析了造成现在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在于原料植物油的价格高涨.通过对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分析,提出生物柴油产业摆脱所面临困境的对策是:从植物育种和栽培开始,到收割、储存和榨油加工的每一步都要降低成本,力求取得低成本的原料油;开发投资少、成本低的清洁生物柴油生产工艺;关键是要从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和甘油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大幅度提高利润.  相似文献   

11.
缪伟  徐卫良  张治柳  马汝建  陈曙辉  李革 《有机化学》2007,27(10):1264-1267
以(S)-N-Boc焦谷氨酸乙酯为原料, 经DIBAL-H还原得到半缩醛, 然后经Wittig反应得到相应的烯烃, 最后氢化制得(S)-N-Boc-α-氨基庚二酸二(单)酯, 总收率为85.1%(二酯)和86.1%(单酯). 另外, 以(S)-N-Boc-哌啶-2-甲酸为原料经酯化和氧化得内酰胺, 然后经还原、Wittig反应、氢化得到(S)-N-Boc-α-氨基辛二酸二(单)酯, 总收率为72.5%(二酯)和72.4%(单酯). 产品用1H NMR, MS表征.  相似文献   

12.
李新生  葛健锋  孔黎春 《有机化学》2005,25(11):1487-1489
(1S,2S)-1,2-二苯基乙二胺和甲酰基二茂铁经缩合和还原两步反应, 以90%的产率合成了N,N'-二茂铁甲基-(1S,2S)-1,2-二苯基乙二胺, 并以其为配体催化烯烃的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获得了较高的对映选择性(71%~86% ee).  相似文献   

13.
肖元晶  杨守宁  石炜  杨琍苹 《有机化学》2006,26(8):1103-1105
用手性(S,S)-Ru-TsDPEN催化剂不对称转移氢化α-亚胺酮化合物5-[(1,1-二甲基乙基)亚胺基]乙酰基-2-羟基苯甲酸甲酯(2)得光学纯β-氨基芳基乙醇类化合物(R)-5-[2-[(1,1-二甲基乙基)氨基]-1-羟乙基]-2-羟基苯甲酸甲酯(3), 再经一步还原反应即得(R)-(-)-沙丁胺醇. 对反应关键一步α-亚胺酮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单海霞  陆杨  李在均  李明  陶丽华  党渭铭 《化学学报》2010,68(10):1010-1016
设计合成6种采用不同1,3-二丁基咪唑阳离子和六氟磷酸(PF6-)或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TFSI-)阴离子的离子液体.以脂肪酶催化拆分1-苯乙醇为模型反应,分别考察介质、水含量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二异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D(i-C4)Im][PF6])离子液体介质中酶的活性和反应性明显高于其它离子液体和正己烷.因此,[D(i-C4)Im][PF6]被确定为反应介质.在最佳条件下,初始反应速率是1.93μmol?mg-1?min-1,1-苯乙醇的转化率达50%,对映体过量值eep99%,酶的半衰期为348h,酶重复使用10次后活性没有明显减少.此外,圆二色谱、内源荧光光谱和光学显微镜研究表明,酶在[D(i-C4)Im][PF6]中保温6d后氨基酸残基的裸露程度略有增加,但其二级结构仍保持稳定,且以天然的折叠球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5.
手性二胺修饰的负载型钌催化剂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伟  黄艳轶  陈华  李贤均 《化学学报》2005,63(20):1927-1930
研究了用手性修饰剂(1S,2S)-(-)-1,2-二苯基乙二胺修饰的负载型钌催化剂(Ru/γ-Al2O3)催化芳香酮的不对称加氢反应, 在KOH的异丙醇溶液中, 10~20 ℃, pH2=5 MPa条件下, 芳香酮及其衍生物加氢产物的ee值达79.5%~85.0%, 2-乙酰基噻吩加氢产物的ee值可达86.2%. 此催化剂制备简单, 容易与产物分离, 重复使用4次, 对映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6.
ω-苯基-(2S)-N-叔丁氧羰基氨基酸乙酯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传勇  马汝建  荣国斌 《有机化学》2006,26(12):1692-1695
格氏试剂和N-叔丁氧羰基焦谷氨酸乙酯反应生成中间体ω-苯基-δ-氧代-(2S)-N-叔丁氧羰基氨基酸乙酯, 分别用对甲基苯磺酰肼和醋酸硼氢化钠结合的一锅法还原或Pd/C催化氢化还原中间体得到ω-苯基-(2S)-N-叔丁氧羰基氨基酸乙酯.  相似文献   

17.
手性胍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楠  吴海虹  蒋咏文 《有机化学》2008,28(1):104-110
以1,3-二甲基-2-咪唑啉酮, α-甲基苄胺为原料, 三步合成了手性胍的氯盐, 再经复分解反应, 共合成了14种手性胍离子液体并对其结构性质进行了表征. 该类离子液体有望用于催化不对称Henry 反应、Michael加成反应等.  相似文献   

18.
王成云  汪大翚  冷桃花  俞庆森 《有机化学》2005,25(11):1473-1476
(S)-苯丙氨醇和原氯乙酸三乙酯作用得到的手性酰胺醇和手性噁唑啉分别与1,7-二氮-12-冠-4反应, 得到了两种手性N,N′-双支套索冠醚N,N′-二[(S)-N-(1-羟甲基-2-苯基乙基)乙酰胺-2]-1,7-二氮-12-冠-4 (1a)和N,N′-二[(S)-4-苄基-噁唑啉-2-亚甲基]-1,7-二氮-12-冠-4 (1b). 前者应用于D/L-肉碱的手性分离; 后者的铜配合物用于重氮醋酸酯对烯烃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  相似文献   

19.
首次利用薯蓣皂甙元的完整骨架经16步反应以7.6%的总收率合成了骨化三醇(1α,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光化反应前体. 3-苄基保护的薯蓣皂甙元经还原开E/F环产生3,16,26-胆甾三醇-3-苄醚(5). 除去化合物5 C-16羟基后, 其C-26羟基经消除和羟基化反应转移到C-25位. 目标分子A/B环结构单元通过薯蓣皂甙元A/B环的官能团转化被构筑. 按照已知的光化反应, (1S,3R)-胆甾-5,7-二烯-1,3,25-三醇能被转化成为1α,25-二羟基维生素D3.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系列β-氰乙基-α-=茂铁邻卤(氟、氯、溴、碘)代苄基醚的晶体结构, 描述并讨论了由卤原子变更所引起的分子结构差异。结果表明, 取代卤原子种类不同, 导致了该系列化合物分属于两种分子构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