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40Ca调试了一套与能量无关的Woods-Saxon型的定域势的势参数, 用这套只包含少数几个参数的核势进行单粒子壳模型计算, 所得到的单粒子能量和实验值相比不仅顺序是一致的, 而且除去中子的1s态与质子的1s态和1p态理论值比实验值明显偏小以外, 其它态的理论值和实验值都比较接近, 同时计算的电荷分布和电荷均方根半径, 都和由电子弹性散射和μ原子X射线数据所确定的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计算了40Ca的核密度、动能密度和自旋密度, 给出了它们的形状和数值.  相似文献   

2.
曾谨言 《中国物理 C》1983,7(1):101-108
实验证据分析表明: 大变形区的核电荷方均根半径常数rp无例外地比相邻球形核大一些. 这可以用形变效应来说明. 中子数在下列壳层中1p3/2(N~3—6), 1d5/2(N~9—14), 1f7/2(N~20—28), 1g9/2(N~40—50), 1h11/2(N~70—82)的各同位素的电荷半径的变化(随A的增大半径反而变小等)与A1/3律完全抵触. 在Z1/3律基础上, 考虑形变效应后可给予较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简要回顾了实验小组在过去8年中获得的实验结果, 即采用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 +“p-γ”符合方法, 在稀土区质子滴线附近首次观测了9种新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 在A=90核区的N=Z线附近获得了5种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的新数据. 并把这14种核素的半衰期, 自旋宇称, 形变以及生成反应截面的实验值与流行的核模型理论预言进行了系统地对比讨论. 从中看出:(1)85Mo, 92Rh以及“等待点”核89Ru和93Pd半衰期的实验值比近期Moller等人的宏观-微观理论预言值[At. Data Nucl Data Tables, 66, 131(1997)]长5—10倍, 因而明显地影响天体rp过程生成的核素丰度;(2)实验指认的质子滴线核142Ho和128Pm的自旋宇称与流行理论预言不符, 但用Woods-Saxon-Strutinsky方法可以计算得到相符的位能面;(3)实验估计的9种稀土核的生成截面比通用的Alice和HIVAP程序的计算值要小1—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4.
王柏庐 《中国物理 C》1986,10(3):358-362
本文用复合粒子表象理论对31Si核进行研究计算, 求出了31Si核的能谱和波函数. 能谱与壳模型能谱完全一致, 波函数与壳模型波函数严格等价, 因而有力地支持了复合粒子表象理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双δ力和表面修正δ力作为有效相互作用, 用组态混合计算了(s-d)壳层氧同位素17-22O核的能谱. 结果表明: 双δ力比修正表面δ力能更好地重现氧同位素的能谱; 表面δ相互作用的两体矩阵元对能量的贡献比体δ相互作用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6.
计算核内有效色介常数和核子口袋半径的一个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祯民 《中国物理 C》1987,11(5):629-633
本文对彭宏安等用口袋模型解释EMC效应的工作[1,2]做了改进, 重点改进了计算核内有效色介常数和核子口袋半径的方法, 使物理图象更加符合实际, 所得结果也有所改善, 且具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焦宝宝 《物理学报》2023,(11):82-90
从核质量出发系统地研究核电荷半径,进而得到核电荷半径的计算值和预言值.运用AME2020数据库结合CR2013数据库得到已知质量且已知半径的原子核(Z,N≥8) 884个,计算得到884个原子核密度.研究原子核密度得到常参数经验公式,利用此经验公式结合AME2020数据库得到核电荷半径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σ=0.093 fm.考虑到中子数对原子核密度的影响,添加了中子因子1/N进行修正,均方根误差减少为0.047 fm.再添加中子壳层效应进行修正,均方根误差减小至0.034 fm.基于修正后的经验公式结合AME2020数据库得到Z,N≥8的1573个核电荷半径预言值,其中一些预言值与近些年测得实验值的对比结果说明利用此关系得到的预言值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剔除一些特殊的壳层后,剩余791个核电荷半径常参数经验公式计算值的均方根误差为σ=0.063 fm,修正后降至σ=0.032 fm.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核电荷半径关系具有一定的简便性和可靠性,可以与A1/3律和Z1/3律修正后的全局核电荷半径关系相媲美.最后,本文又引入Leve...  相似文献   

8.
焦宝宝 《物理学报》2022,(15):71-79
系统研究了2013年发表的核电荷半径数据库中的实验值,基于这个数据库中大量的同位素链核电核半径实验值,对相邻3个同位素核电荷半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得到一个新的核电荷半径关系:一个原子核的电荷半径等于其左右相邻的两个同位素核电荷半径之和的一半.运用该关系对质量数A?20(质子数Z?10和中子数N?10)的核电荷半径进行拟合,结果发现核电荷半径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均方根偏差(RMSD)仅为0.00471 fm;对质量数A?54的核电荷半径进行拟合时,得到理论值和实验值的RMSD仅为0.00337 fm.同时还添加了奇偶摆动修正来提高核电荷半径的精确度.此外,利用这个新的核电荷关系,结合1999年和2004年发表的数据库对一些核电荷半径进行预言,得到核电荷半径的预言值与2013年发表的数据库中的实验值符合得较好;基于CR2013数据库得到的预言值与近几年新测得的核电荷半径的实验值也较接近.研究结果表明新的核电荷半径关系对电荷半径的描述和预言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了文(Ⅰ)的两组Λ-N有效相互作用[1], 在多中心壳模型的Hartree-Fock方法基础上[2], 计算了1-p壳超核的结合能. 计算表明, 我们引进的有效相互作用是合理的. 此外, 从1-p壳的结合能还不能对Λ-N的电荷对称性破缺给予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在高于相互作用位垒30%的能量下, 对对称系统154Sm+154Sm和144Sm+144Sm进行了运动学上的完全测量. 选择这两个系统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144Sm有N=82的中子闭壳层, 属球形基态构型; 154Sm则在这个壳层外还有10个中子, 是强形变核. 在全部动能损失范围内, 所测得的两个反应的质量分布宽度是相近的, 但在能量损失小时, 144Sm系统的电荷分布宽度要大得多. 基于壳修正的势能面计算, 可知这是由于N=82闭壳层影响所致, 在144Sm系统中, 它阻碍了中子交换, 使得质子转移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稀土区偶偶核的实验数据进一步探讨了两类核子子壳间的相互交织现象[1]. 着重分析了z=64这一子壳的特征及对中子数和自旋的依赖关系. 并利用Nilsson能级图和n-p互作用的简化计算对上述结果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核的多体理论出发考虑了(p-1h)和2p-2h之间的耦合, 计算了40Ca的同位旋标量巨单极共振和巨四极共振的强度函数. 计算结果可初步解释相应的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Bogoliubov(RCHB)理论, 在NL-SH参数下, 研究了从质子滴线到中子滴线Dy的整个偶同位素链的基态特性. 首先, 计算的核结合能和核均方根半径结果, 在有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的范围内, 相当好地与已有实验数据值符合; 其次, 在中子数为N=82—126的壳层里, 在84—92, 94—126之间有明显的子壳层结构; $^{250}_{66}\rm Dy_{184}$核是中子滴线核; 在$_{\hspace{5ex}66}^{\text{240—250}}\rm Dy_{\text{174—184}}$范围内有晕核的典型特征, 这里很可能存在有巨晕核.  相似文献   

14.
廖继志 《中国物理 C》1986,10(4):486-489
在本文中,s.d.g IBM被用于计算44,46,48Ti核的能谱, 并与纯组态壳模型能谱和实验能谱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Elikonal近似的框架下, 用K±N散射分波相移和40—48Ca的三参数Fermi型密度分布函数计算了K±40—48Ca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 在比较由各家提供的基本参数所得到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符合程度的基础上, 通过调整中子分布函数的参数, 改善了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符合. 结果表明, 40Ca的中子分布比较其质子的分布有较小的均方根半径(约小0.15fm)和较薄的表面厚度. 这是与H.F. 计算相容的, 并与其他作者对中能质子与钙的弹性散射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83Rb的低能低自旋部分通过83Sr的放射性衰变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衰变纲图, 对一些能级基于新的log ft值和γ分支比给出了自旋-宇称指定. 为了对这个核的能级结构进行讨论,将投影壳模型应用到核83Rb, 对激发的正宇称晕带和负宇称基态带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此模型能很好地再现实验结果. 此外,为了从定量的结果抽取出物理内涵,给出了计算的负宇称基态带的带图.  相似文献   

17.
在本工作中,研究了有限核中的π凝聚效应。我们取简化的模型哈密顿量,并在无规位相近似(RPA)下,求解了系统的基态能量、一个声子激发态的能量以及相应的π凝聚数。对满壳核16O做了具体计算,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处理对力的粒子数守恒方法(PNC)从变形核推广到球形核,并用以计算了208Pb附近的偶同位素的基态及低激发0+态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我们测量了31.2MeV的α粒子对10,11B的散射角分布,结果表明在10B核上有反常现象;在11B则无反常现象。我们采用了光学模型加雷奇极模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1p壳核,诸如α+16O,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很好符合,而对于α+10B则不成功。采用双v次幂光学模型分析时,对于α+16O的符合程度稍次于前者的结果;对于α+10B仅能定性符合。众所周知,上述模型对于α+40Ca的分析与实验结果的符合是十分好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2s-1d壳核与1p壳核的大角反常散射的机制不同;同时也表明1p壳核的反常散射机制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核结构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针对丰中子幻数核附近的区域。中子数N=40, 50附近镍区域核素展现出丰富的结构特征,激励了众多理论和实验研究。原子核的基本性质与核的结构密切相关,这里我们选择分析丰中子Zn(Z=30)同位素的基本性质来进一步了解这一核区的核结构特征。本文回顾了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ISOLDE测量Zn 同位素的实验,基于62–80Zn 核素基态和长寿命同核异能态的自旋、磁矩、电四极矩以及电荷均方根半径等基本性质,并结合各种大规模壳模型计算结果,系统地讨论了这一核区的壳结构演化、幻数特征、奇特形变和形状共存,以及核子间关联激发等物理现象。最后,基于已有的实验数据和物理现象,以及理论预言的 N=50以上镍核区的能级演化特征,我们提出在ISOLDE的共线共振电离谱装置上测量更加丰中子的81,82Zn 核素基本性质的实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