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气体电离室-半导体位置灵敏探测器望远镜测量了46.7MeV/u(12)C离子轰击(197)Au,(115)In,(58)Ni靶时,在大角区发射的从Li到Mg的复杂碎片能谱;由各碎片的能谱提取了蒸发源的温度和碎片发射的最可几动能Ep,并与=Vcoul+2T计算的平均动能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上提取的最可几动能Ep总是低于计算的.用A.Friedman简单的统计公式对复杂碎片的产额进行粗糙拟合,拟合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用考虑了角动量守恒的BUU模型计算了20MeV≤E/u≤180MeV能区16O+197Au系统的反应线性动量转移(LMT)及余核角动量,着重讨论了反应线性动量转移及余核角动量对反应碰撞参量、入射能E/u的依赖关系,比较了计算LMT与Viola系统性给出的结果间的偏差.计算结果揭示了当E/u≥90MeV时,余核角动量对E/u增长出现的饱和现象,主要来源于靶核对弹核捕获能力的持续丢失.  相似文献   

3.
利用△E—E望远镜及Q3D磁谱仪,在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的35MeVα离子束轰击下,测量56,57Fe,59Co(α,d)58、59Co,61Ni核反应的精细能谱和微分截面角分布,微观DWBA近似用来分析实验数据.在56Fe(α,d)58Co核反应观测的9个强激发能级中,重点分析和讨论了6.79MeV和6.4MeV能级的性质,观测到迄今所能看到的最高拉长组态(1g9/2,1g9/2)9和首次确认了6.4MeV能级Jπ=1+.在57Fe,59Co(α,d)核反应测量中,未看到孤立强激发能级,它意味着强度分散在许多能级上,以致看不到孤立拉长态存在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测量了25MeV/u40Ar+197Au反应中两裂片符合下的小角α-α关联.由α-α关联函数提取了8Be核的相对态布居和热核的核温度.实验测得发射温度随碰撞参数而稍有变化,从中心碰撞的4MeV变化至周边碰撞的3.8MeV.在周边碰撞中,观察到发射温度随着粒子能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J/ψ辐射衰变到K+K-πO和终态中iota能区的振幅分析,发现iota峰下有一个0-+共振态(M=1467±3MeV,=89±6MeV)和两个1++共振态(M=1435±3MeV,=59±5MeV;M=1497±2MeV,=44±7MeV),分别对应于η(1440),f1(1420)和f1(1510).  相似文献   

6.
25MeV/u~(40)Ar ~(93)Nb反应中热核的激发能和核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导体望远镜探测器和PPAC对25MeV/u40Ar+93Nb反应中的带电粒子和余核进行了关联测量,对所得α粒子能谱用三源模型进行了拟合,并由余核飞行时间和粒子多重性得到热核激发能.通过对温度的修正,发现在本实验中有激发能E*/A为4.3MeV,温度Tinit为6.9MeV的热核形成。通过与其它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核物质在轻系统和重系统中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用屏栅电离室测量了入射中子能量为5.1MeV的58Ni(n,α)55Fe核反应的α粒子角分布,238U裂变电离室作中子注量率的测量,测得该能点58Ni(n,α)55Fe的总截面为(47.4±5.0)mb.用中国核数据中心推荐的理论计算程序UNF计算了在1—8MeV能区58Ni(n,p)58Co,58Ni(n,α)55Fe的反应截面和入射中子能量为5.1MeV的58Ni(n,α)反应角分布.理论和测量数据的比较说明,用复合核模型来描写该能点的角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BUU模型模拟核-核碰撞36Ar+108Ag(35Mev/u)、14N+108Ag(35MeV/u)中的平衡前中子发射.模拟结果与唯象的运动源拟合给出的中等速度源成份相吻合.这说明中等速度源成份产生于核-核碰撞的早期,对应平衡前发射.并从级联碰撞的角度定量地研究了平衡前发射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9.
用35MeV质子轰击同位素靶238Pu,通过238Pu(P,4n)235Am反应,合成了新的缺中子同位素235Am.利用He-jet及毛细管传输技术收集反应产物,然后用放射化学法除去产物中的裂变碎片并分离出Am活性.根据观测到的235Pu的衰变Y及NP的特征X射线的生长-衰变行为和X-Y符合测量,肯定了235Am的首次合成,测得235Am的半衰期为15±5min.  相似文献   

10.
利用TOF- E和0°注入探测器的方法,鉴别并测量了23Alβ+延发质子衰变能谱,通过精密脉冲发生器和计数器测得23Al的半衰期 T1/2=(476±45)ms.实验中重现了能量为0.216,0.278,0.438,0.479MeV的低能衰变质子.另外,还观察到了一个新的β+延发衰变能级 Ex= 8.916MeV,并给出了它们的相对强度.  相似文献   

11.
在核反应研究中可以根据出射粒子的能谱分析剩余核是处在基态还是激发态,这是核激发态能量测量的基本方法。本实验就是通过14.1MeV中子引起的 ̄(28)Si(n,a) ̄(25)Mg反应出射a粒子能谱的测量,以确定 ̄(25)Mg的几个低激发态能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177Hf(19F,9n)187T1反应和在线同位素分离法,对187Au低激发态能级结构进行了γ-γ符合与γ-e符合的测量分析,束流能量为175MeV,发现了多条新的跃迁,测量了内转换系数,扩展了187Au的能级图.对187Au低激发态下的集体带结构、单质子与不同偶-偶核芯的耦合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报道30MeV/u40Ar+159Tb反应中碎片碎片关联函数的实验结果.利用三体弹道模型从关联函数提取了中等质量碎片发射时间.中等质量碎片的平均发射时间随碎片能量而变化,从低能时的约500fm/c下降至高能时的约100fm/c.中等质量碎片发射时间随束流能量的升高而下降,表明随着束流能量的升高中等质量碎片发射机制逐渐从相继两体衰变向多重碎裂发射过渡.对于40Ar+159Tb反应,此过渡能区在35—45MeV/u之间  相似文献   

14.
用中子活化法相对于54Fe(n,P)54Mn反应,在13.50—14.80MeV中子能区测量了Ba(n,x)134Cs,134Ba(n,2n)133Ba,140Ce(n,2n)139Ce,142Ce(n,2n)141Ce和23Na(n,2n)22Na的反应截面.并将所测的结果和其他作者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中子能量是用90Zr(n,2n)89m+gZr反应和93Nb(n,2n)92mNb反应截面比法测定的。  相似文献   

15.
用单体耗散模型对10.6MeV/u84Kr在27Al上引起的准裂变反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准裂变反应的准裂变时间大于200×10-22s.发现对本反应系统,准裂变的出现至少需要8MeV/u阈能  相似文献   

16.
全同粒子间的玻色-爱因斯坦关联可以用来研究相对论性核碰撞中次级粒子源分布及有关的物理问题.本文用强子级联模型(HCM)模拟28Si(14.6AGCV/c)+Au反应,得到π-粒子的freeze-out状态,进而计算了π-π-关联函数,取得与实验一致的结果.还计算了freeze—outπ-源的均方根线度,并讨论了它与拟合方法抽取的源参数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能量为170MeV左右的36Ar重离子束轰击96Ru和106Cd浓缩同位素靶,分别生成缺中子同位素130Nd和140Tb.借助氦喷嘴带传输系统,用 X-γ和 γ-γ符合方法,分离鉴别了这两种核素,并进一步测定了它们的衰变性质.得到130 Nd的半衰期为(13± 3)s,首次建议了它的EC/β+衰变纲图,推测了其子核130Pr的基态和低位能级的自旋宇称.修订了140Tb的原有极简单的EC/β+衰变纲图并指认140Tb的基态自旋宇称为7+.  相似文献   

18.
彭秋和 《物理学进展》2011,15(1):79-113
介绍了有关星际 ̄(26)Al(衰变伴随1.809MeVγ射线)的空间观测结果;讨论了与 ̄(26)Al及其有关放射性核素( ̄(22)Na)的核反应链及其最近核物理实验进展;并由此分析了目前关于星际 ̄(26)Al起源的各种天体模型面临的困难。最后,作者提出一种产生星际 ̄(26)Al的新的可能的途径与Ia型超新星模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利用(16)O重离子束轰击(142)Nd和(147)Sm同位素靶分别生成(153)Er和(157)Yb.借助氦喷嘴带传输系统和X-γ、γ-γ符合测量方法分离鉴别核素并测量其衰变性质.首次建立了(153)Er和(157)Yb的EC/β+衰变纲图.从中指认出(153)Ho的一个新三(准)粒子态和两个新单粒子态,指认出(157)Tm的一个新的同质异能态和一条新转动带.低位能级系统分析表明:在Ho和Tm这两条奇A核的同位素链中基态形状的转变区都在中子数86和88之间.  相似文献   

20.
用46.7MeV/A 12C轰击159Tb、197Au和209Bi,测量关联裂片的速度和角度.研究了线动量转移、质量和出平面角分布,提取了核温度.应用级联两体统计衰变理论进行了拟合与解释,结果表明:在入射能约为50MeV/A的中能重离子碰撞中,以非完全熔合方式形成了核温度高达4-5MeV的类复合核,其后通过裂变、蒸发级联统计两体衰变而退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