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硒用N2·H2O还原为Se2 2-后与卤代烃反应得到对称二硒醚,然后将其用NaBH4还原,再与13-氯-β-榄香烯作用,得到两种β-榄香烯烃基硒醚.用1H NMR,13C NMR,IR以及HRMS等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β-榄香烯是从温莪术中提取的一种抗癌有效成份。它是只含 C、H 两种元素的倍半萜烯。但是,它不溶于水,不易被肌体吸收,对肌体刺激作用大,因而在临床上受到很多限制。为克服这些缺点,有必要对其进行分子修饰,接上一些极性基团。以前的工作表明,β-榄香  相似文献   

3.
系列β-榄香烯糖苷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兰义  张殊佳  郑学仿  尹红星 《有机化学》2008,28(10):1797-1802
以β-榄香烯为先导化合物, 经其13-位氯代物2合成乙酸酯3, 随后水解得β-榄香烯-13-醇(4), 进而通过两种糖苷化方法与系列代表性单糖及双糖对接, 得到相应的β-榄香烯糖苷衍生物9a~9e. 所有糖苷化反应均立体选择性地生成β-构型糖苷. 目标产物的结构经IR, 1H NMR, 13C NMR, HRMS等光谱确证.  相似文献   

4.
银离子配位色谱法分离香茅次油中β-榄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硅胶与硝酸银硅胶层析介质对β-榄香烯的吸附及分离效果,从香茅次油中分离得到β-榄香烯。方法:测定β-榄香烯银离子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考察不同极性溶剂中β-榄香烯在硅胶及硝酸银硅胶表面的静态吸附情况,香茅次油在两种层析介质中的薄层分离情况,并采用柱层析方法分离β-榄香烯。结果:β-榄香烯与硝酸银能够形成π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为5.12×10-5 L·mol-1;当硅胶作为层析介质时,β-榄香烯静态吸附量较小,符合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溶剂极性增大有利β-榄  相似文献   

5.
β-榄香烯含S, Se糖苷衍生物的设计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β-榄香烯(1)为先导化合物, 经由其13位氯代物(2), 依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将具有相似共价半径的杂原子S和Se分别引入到β-榄香烯的骨架中, 得到一对相应的类似物3和6; 进而通过多种方法与系列糖供体对接, 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相应的乙酰化1,2-反式糖苷类衍生物11a~11c和12a~12c, 经水解脱去保护基团, 得到目标产物β-榄香烯含S糖苷13a~13c及其类似物β-榄香烯含Se糖苷14a~14c.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 1H NMR, 13C NMR, 77Se NMR, HRMS等方法确证.  相似文献   

6.
以β-榄香烯为起始原料,在未对氨基酸进行保护的条件下,以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作溶剂(V(乙醇):V(水)的最佳比为4: 1),与7种不同的氨基酸在碱性条件下于66 ℃反应,合成了一系列β-榄香烯单取代氨基酸衍生物,并用IR、 1H NMR及HRMS测试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探讨了反应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以66 ℃为宜,温度太高副产物较多,温度太低,反应难以进行,次氯酸钠用量以参加反应β-榄香烯物质量的2倍为宜..  相似文献   

7.
以中草药有效成分β-榄香烯为起始原料, 在碱性条件下与氨基化的聚乙二醇(PEG)反应合成了一系列β-榄香烯单取代PEG衍生物, 利用IR, 1H NMR及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采用WST-1法观察其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作用, 探讨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经PEG修饰的β-榄香烯的抗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8.
β-榄香烯及其银离子配合物的紫外及圆二色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β-榄香烯及其银离子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圆二色性,研究络合前后光谱特征峰的变化,并用分子轨道理论对β-榄香烯银离子的配位键的形成作出解释.结果表明:β-榄香烯与银离子能形成π配合物,形成配位化合物后,其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吸收峰红移(213 nm→252 nm)及圆二色性发生变化.从紫外光谱来看,β-榄香烯与硝酸银形成π配合物.  相似文献   

9.
抗癌活性β-榄香烯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利用在二氯甲烷与水的混和溶剂中次氯酸与烯烃的反应首先合成了β-榄香烯烯丙基氯代衍生物,继而利用取代反应来合成一系列极性基团取代的衍生物,以筛选良好的抗癌新药。本文则报道七种新的β-榄香烯衍生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以中草药有效成分β-榄香烯为起始原料, 经烯丙位的氯代反应及亲核取代反应, 成功地合成一种含水溶性基团TEG的三齿吡啶螯合剂, 并与稳定的三羰基铼配位, 得到了一种新的三羰基铼配合物, 在此基础上利用铼的放射性同位素Re-188进行了放射性标记. 反应中间体及最终化合物分别用IR, 1H NMR, HRMS, HPLC或元素分析等技术进行表征, 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β-Elemene-TEG-Re(CO)3配合物的合成、放射化学合成及体外抗癌活性评价, 为探讨榄香烯体内靶点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 并为最终开发基于β-榄香烯的放射性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中草药有效成分β-榄香烯为起始原料, 经烯丙位的氯代反应及亲核取代反应在β-榄香烯母体上成功地引入含吡啶基的三齿螯合剂, 并与稳定的三羰基铼配位, 得到了一种新的铼(I)三齿配合物, 在此基础上利用铼的放射性同位素Re-188进行了放射性标记. 反应中间体及最终化合物分别用IR, 1H NMR, HRMS, HPLC或元素分析进行表征, 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β-榄香烯三羰基铼配合物的合成、放射化学合成及体外抗癌活性评价, 为探讨β-榄香烯体内靶点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 并为最终开发基于β-榄香烯的放射性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β—榄香烯(2)是一种重要单环倍半萜化合物,存在于多种精油中,对它的化学性质、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标题化合物(1)是合成(2)的关键中间体,Vig等人曾以(E)—2—甲基—2—庚烯—6—酮酸乙酯的乙二醇缩酮为原料,通过七步反应合成了1。但步骤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大环二萜类化合物β-2,7,11-西柏三烯-4,6-二醇(β-CBT)的活性,对其C-6位羟基进行酯化、醚化修饰,合成了11个未见活性报道的化合物,利用1 H NMR,13 CNMR,IR,HR-MS对目标化合物结构进了表征.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对白血病HL-60和肺癌A...  相似文献   

14.
以5-雄烯二醇为原料,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合成了两个重要的神经甾体5-雄烯-3β, 7α, 17β-三醇和5-雄烯-3β, 7β, 17β-三醇。所用菌种总枝毛霉为我们自己筛选,并首次应用于5-雄烯-3β, 7α, 17β-三醇和5-雄烯-3β, 7β, 17β-三醇的合成中。  相似文献   

15.
β-榄香烯烃基硒醚的一锅法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下将硒用N2H4•H2O还原后与卤代烃反应得到对称二硒醚, 不经分离直接用NaBH4还原, 再与13-氯-β-榄香烯作用得到β-榄香烯烃基硒醚. 此一锅法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反应快速而且产率较高, 是合成不对称硒醚的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对化合物g的初步生物活性实验表明其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流体低压萃取β-榄香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淑莲  游静  王国俊 《色谱》2001,19(2):179-181
 用乙醇改性的超临界CO2 ,经过压力分级步骤选择性萃取白术挥发油中的不同族组分 ,在低压 (12 0MPa)条件下完成对其中的 β 榄香烯的萃取 ,并且将其在萃取物中的质量分数由高压下的 4 8%提高到低压下的 8 0 % ,萃取率达 94 2 % ,同时降低了对设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陈伟  王建斌  冯准  刘强 《合成化学》2021,29(9):802-812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未来新一代高效低毒抗肿瘤天然小分子药物开发的理想方向之一。其中,完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国家二类新药榄香烯便是从传统中药莪术(郁金)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抗肿瘤有效成分,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近些年来对榄香烯的合成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对榄香烯的合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榄香烯类抗肿瘤中药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气相色谱法测定榄香烯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侯丽娟  廉晓红  陈玉仁 《色谱》1996,14(5):412-413
以正己醇为内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榄香烯及其制剂,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作为控制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对甲苯磺酸(pTsOH)和i氟乙酸(TFA)为催化剂,邻碘酰苯甲酸(IBX)为氧化剂,于40-45℃,在T01.DMSO混合溶剂中,将醋酸去氢表雄酮选择性脱氢,简便高效地制备了3β-乙酰氧基.雄甾-5.15-二烯-17-酮(I),产率分别为77%和89%.本合成线路有效避免了经溴代脱溴和发酵等合成线路反应繁多、试剂毒性大、成本高以及单纯IBX选择性脱氢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长等不足.然后将化合物I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3β-羟基.雄甾-5,15-二烯-17-酮(Ⅱ),产率92%.最后将化合物Ⅱ与碘化三甲基氧化锍进行迈克尔共轭加成制得目的物15β,16β-亚甲基.雄甾-5-烯-3β-醇-17-酮(Ⅲ),产率89%.中间体和目的物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氧谱、质谱及元素分析确证了其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由缺电子烯烃(β,β-二氰基苯乙烯衍生物)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反应快速转变成功能化烯胺的新方法.缺电子烯烃在N,N-二甲基酰胺(DMF)溶剂中,在NaOAc促进下与NBS反应,可快速转变成相应的烯胺.在优化的条件下,考察了12种β,β-二氰基苯乙烯衍生物与NBS的反应情况,各种β,β-二氰基苯乙烯衍生物均能转变成相应的烯胺,证明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收率高(最高收率可达98%).所用催化剂易得、稳定,价格低廉,并且反应具有高度的区域选择性,为合成功能化烯胺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所有产物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波谱和高分辨率质谱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