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应红 《化学教育》2007,28(8):51-52
按教材或文献上的实验方案中试剂浓度的要求,对影响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实验的各试剂用量和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结论为保持较强碱性(pH≥11),乙醛和2%硫酸铜溶液的体积比不小于1:1,把直接加热改为水浴加热,就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春 《化学教育》2010,31(5):66-66,79
1 问题的提出 为验证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教材的第20页设计了如下实验:取2支试管,各加入0.01 mol/L的酸性KMnO4溶液,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1 mol/L的H2C2O4溶液2 mL;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2 mol/L的H2C2O4溶液2 mL,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本实验的预期现象是酸性KMnO4溶液颜色逐渐变浅直至褪为无色,且加入0.2 mol/L H2C2O4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先褪色.  相似文献   

3.
王春 《化学教育》2020,41(23):87-91
借助手持技术通过电化学方法测定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电压变化情况,揭示了该反应的本质,通过控制变量的思想探究了NaOH在该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并结合相关文献知识和实验对比进一步探究了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产物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薛文 《化学教育》2006,27(6):54-54
现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中,在“乙醛醛类”一节中写适:乙醛也能被另一种弱氧化剂,即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又写适:溶液中有红色沉淀 产生.该红色沉淀是Cu2O,它是由反应中生成的Cu(OH).被乙醛还原产生的.这也是检验醛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段昌平 《化学教育》2006,27(6):59-60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第26页[实验3—2]有这样一段实验描述:“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铁粉,再加入约5mL稀硫酸,观察发生的现象,证明所产生的气体是H2。待反应完成后(铁粉略过量),将上层清液分别装入2支试管中(图3—4),在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溴水,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几滴浓硝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全国通用高中化学课本中,在醛一节里写道:乙醛也能被另一种弱氧化剂,即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又写道:由于乙醛具有还原性,所以能把反应中生成的氢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相似文献   

7.
黎茂坚 《化学教育》2012,33(2):65-66
银镜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个很好地将化学知识和生产、生活结合的例子.笔者利用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及其银重新做银镜反应实验,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具体操作如下.1试剂的配制(1)乙醛:用蒸馏水配成30%的乙醛溶液,再用NaOH溶液把它调到pH在8~9之间[1](注:配好的乙醛溶液存放时间不宜超过3天,最好是现配现用).(2)葡萄糖:用蒸馏水配成20%的葡萄糖溶液.  相似文献   

8.
1.试验银镜反应所用试管事先用苛性碱加热煮沸洗净,如改用硝酸加热煮沸洗净,再用大量水冲洗,效果更好。 2.课本上规定“在试管里放氧化银的氨溶液3—4毫升,福马林1—2毫升,混和微热……”按上法当混和时已出现黑色,实验很易失败,因反应太快,如用氧化银氨溶液和福马林体积比为20:1(即用2毫升氧化银的氨溶液加3—5滴福马林)即出现银镜,且非常光亮,微热更快。 3.如用下法不需加热,效果亦显著。在洗净的试管中倒入1毫升福马林并转动使附着于试管壁上,倒去多余的福马林(以备另用),在附有福马林的试管中加入氧化银的氨溶液3—5毫升,转动即有光亮的银镜出现。  相似文献   

9.
对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条件的一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琴 《化学教育》1995,16(2):34-34
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体现醛的还原性,又是醛基的定性检验方法。现行教材指出。“乙醛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钢所氧化。”对此反应的条件,我通过多次实验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杂多酸的氧化还原特性及还原生成杂多蓝在电分析和光度分析中的应用已有报道。在紫外光照射下,杂多酸光还原生成杂多蓝。本文研究了磷钒钼乙醇光化学新体系,建立了一个测定谷物中痕量磷的光化学分析法。1 实验部分1.1 仪器和试剂 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UV34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光化学反应装置自制。10μgmL和1μgmLP标准溶液,用KH2PO4配制。0.075molLNa2MoO4,0.01molLNH4VO3,5.0molLH2SO4溶液。2 实验方法 在带塞的10mL刻度试管中,分别加入0.20mL5.0molLH2SO4、0.40mL10μgmLP、0.50mL0.010molLNH4…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第二册第12页,铜与稀、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硝酸后再用无色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这期间时间间隙短,气体易外泄而引起污染教室空气,且实验完成后处理袋内的气体过程中仍会造成污染,为此,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仪器:A、B为相同型号的具支试管和普通试管,C为2 0mL塑料注射器,内装10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D为2 0mL玻璃注射器,内装10mL空气。操作及实验现象:向具支试管中加入1mL~2mL浓硝酸,当红棕色二氧化氮升至将近支管口2cm处时向上将铜丝刚好提离浓硝酸液面,此时,铜…  相似文献   

12.
取经烘干且粉碎的茶叶样品0.5g,用硝酸-高氯酸(4+1)混合酸10mL置于电热板上加热消解至溶液呈透明,继续蒸发至剩余约2mL溶液,加入6mol.L-1盐酸溶液5mL,加热使硒(Ⅵ)还原至硒(Ⅳ),重复3次,每次加水2mL,蒸发以驱除溶液中酸,最后用盐酸(4+96)溶液定容为25mL。将此溶液以盐酸(4+96)溶液作载流引入流动注射分析系统,同时引入10g.L-1硼氢化钾溶液(溶于5g.L-1氢氧化钾溶液中)作还原剂。硒的质量浓度在80μg.L-1以内与其荧光强度值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k)为0.034μg.L-1。应用此方法分析了3种茶叶样品,并以此为基体,加入硒标准溶液做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7.8%~103.0%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1.5%。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我们做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以及固体和液体反应不用加热制取气体的实验。对于这两个实验,我在老师的帮助下作了改进。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锥形瓶中加入CuSO4溶液,而在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这样,我们把装有药品的试管放入锥形瓶里是比较困难的,稍有不慎就会将试管打破或将NaOH溶液倒入锥形瓶中与CuS04发生反应,达不到实验目的,而且浪费了药品。  相似文献   

14.
试题研究     
1.取一支干净的大试管,在试管中加入5mL0.1mol/LCUSO4溶液,然后,依次逐滴加入10滴浓氨水,2滴1mol/LNaOH溶液以及20滴0.1mol/LNa2S溶液,在滴加的过程中应不断振荡,仔细观察并记录溶液中发生的现象。由观察到的现象定性地在下图中画出试管中的Cu2+[Cu2(OH)2]SO4、[CU(NH3)4]2+和CuS的物质的量随加入的氨水、NaOH、Na2S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要求画出的曲线能定性地表示出各物质的起点和止点以及各量随加入物的变化趋势(增大或减少),同时指出曲线转折点(即两段光滑曲线的交点)的相应位置。对曲线的凹向及斜…  相似文献   

15.
周开雄 《化学教育》2005,26(4):53-53,55
在学习了“盐类水解”之后,许多学生认为镁能够与氯化铵溶液剧烈反应的原因是:氯化铵水解呈酸性,镁与水解产生的H+反应生成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2O NH3·H2O+H+,Mg+2H+Mg2++H2↑;这种观点也为许多教师所认同,在有些教学参考资料上也有类似的解释[1],但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不符合反应事实,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5个实验。实验1:在盛有3.0mL1.0mol/LNH4Cl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20g镁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白色沉淀形成。实验2:在盛有3.0mL1.0mol/LCH3COONH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20g镁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生成,…  相似文献   

16.
刘怀乐 《化学教育》2004,25(10):53-53,56
试管里倒人2mL CuSO2溶液,再加入几滴NaOH溶液,立即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再将沉淀加热会分解生成黑色的CuO。这既是初三化学的一个演示实验,又是高一书后的一个学生实验。可是不少教师按此步骤进行实验,所得到的沉淀物外观看上去不是蓝色,而是像碱式碳酸铜一样的浅绿色;将此沉淀物(浊液)加热直至煮沸,都观察不到有分解变黑生成CuO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新制氢氧化铜跟醛反应实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秧锡 《化学教育》1996,17(3):37-37
现行的全国通用高中及中师化学课本中,在醛一节里写道:乙醛也能被另一种弱氧化剂,即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  相似文献   

18.
检验醛基的Cu(OH)_2为什么要新制备的问题与思考刘怀乐(四川重庆41中630013)一、问题的提出高中有机化学历来有用新制备的碱性氢氧化铜浊浪来检验醛基的实验:“试管里加入]0%NaOH溶液2毫升,滴入几滴2%的CUSO。溶液,振荡。然后加入少量...  相似文献   

19.
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人教版)学生实验九“苯酚的性质”:4、在试管里滴2滴苯酚稀溶液再加4mL水,振荡,然后逐滴滴加饱和溴水,直到有白色浑浊现象出现为止。5、在试管里滴人几滴苯酚稀溶液,再加约3mL水,振荡,然后逐滴滴入FeCl3溶液观察现象。这两个反应都属于灵敏反应,如果溶液浓度合适,实验现象就很明显。但是,在我们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翟菊红 《化学教育》2009,30(9):70-71
铜与浓硫酸反应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 硫酸"的演示实验,若按教材中的方法和装置进行实验,很难得到蓝色的溶液,实际操作过程中现象如下:(1)加热初期,Cu片表面变黑,溶液近乎无色(略带蓝);(2)继续加热,有大量刺激性气味气体,黑绿色浊液出现,管底灰白色固体沉积;(3)再加热管中"白雾"涌出,浊液澄清(略带蓝),管底灰白色固体增多,Cu片消失;(4)冷却、静置,将试管中溶液倒入另一支装水试管中,管壁发烫,溶液只略带蓝,将管底固体倒入水中,溶液蓝色十分鲜明!为何会出现如此多变的现象呢?为了搞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主要从查阅资料、实验探究、实验启示与改进3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